会员登录平安陆金所:柳如是诗论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21:26
引言
柳如是(16181664),原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是,字如是,又名河东君。是明末清初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一生命运坎坷,幼年被拐卖,成为娼妓,在浙江名妓徐佛的调教下,她虽身在风尘中,却饶具胆略,有壮怀激越之志,且才艺俱佳,其诗、书、画皆为上乘之作,尤其是她的诗作,虽然传世不多,但才情奇高,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梁溪邹斯漪在《柳如是诗·小引》中说:“予论次闺阁诸名家诗,必以河东为首。盖闲情澹致,风度天然,尽洗铅华,独标素质。而又曰诗骚雅钜公,扬迄古今,吐纳珠玉,宜其遗众独立,令粉黛无色尔尔。”⑴但由于她是风尘中人,地位卑贱,其诗作就如藏于幽谷之中,失去了光彩,少为世人所赏识,然而,真正优秀的诗作是不会被世俗的眼光所掩盖的,作为明清之际才华极高的女诗人,我认为柳如是的诗歌成就并不低于前代的李清照、朱淑真等人,她的诗歌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地位。
一、
柳诗的悲情思想
柳如是的诗具有浓厚的悲情气息,是明末清初悲情诗的代表。她的诗歌基调是悲伤的,这种悲伤或浓或淡,或明显或隐讳地贯穿于诗作之中,透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体会到一颗充满悲愁的心灵,在向人们倾诉。在她的诗中,有大量带有悲情色彩的词语,如:哀怨、愁、悲歌、凄靡、怆然、垂泪、忧心、惆怅、憔悴、伤心、愁思、愁人、卑溅等,这些情感指向性很强的词语,构成了柳诗悲情风格的语言基础。另外,就其诗的内容来看,也蕴含着广泛的悲愁,她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悲叹,对国家、民族衰亡的悲愤和失去爱情之后的悲愁。但是柳如是的悲愁不是封建社会深闺女子和奴婢们怨天尤人式的小悲小愁,而是站在整个社会和人生的高度,对其进行思索和探求时所引发的深深的悲愁。
1、“桐花最哀怨,碧柰空参差”——身世之悲。柳如是的一生经历坎坷,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幼年即遭遇不幸,据周采泉《柳如是杂论》推测:“柳如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四五岁时,因家遭变故,被人口贩子从嘉兴拐卖到吴江,鬻与娼寮。”⑵她14岁时,又被“吴江故相”周道登家买于勾栏之中,钱肇鳌《质直谈耳·柳如是轶事》:“如是幼养于吴江周氏,为宠姬。年最稚,明慧无比,主人常抱置膝上,教以文艺,以是为群妾嫉。独周母以其善于趋承,爱怜之。不及一年,周府群妾谣诼蜚语加害于柳如是,几被处死,因周老夫人阻拦,将其逐出周府,再卖于娼家。”⑶她随即重回盛泽镇归家院,自备画舫,浪迹吴越间,开始了游妓生涯。童年几度被卖为娼妓的悲惨遭遇,在诗人的心中造成了自卑的阴影,并伴随了她的一生,但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身份卑微的诗人只能通过诗歌委婉地表达对自己悲惨身世的哀叹。如《冉冉孤生竹》:
逍遥感石腴,至神无常移。
昔时缟带间,明月何陆离。
迄今万余里,不敢忘初时。
双鹈自翔侧,单鹄长凄靡。
火浣织成素,青绫暮还丝。
念君惟一身,形影谁执持?
暖暖九灵敖,浥浥沧景辞。
上下会有涯,岂能无相思?
诗人以离群孤生之竹自喻,这种以竹的精神为载体的孤独感,充满了独立不迁,孤傲刚直的品格,虽然她地位卑贱,但没有一丝媚颜奴骨和自轻自贱,她的孤独,已经超越了芸芸众生,上升到对生命进行思索的层面。
如果说《冉冉孤生竹》反映了诗人早期生活的孤独,那么《悲落叶》则全景式地向人们倾诉了她自己对身世的悲叹:
悲落叶,重叠复相失。
相失有时尽,连翩去不息。
歌桂树徒盛时,辞条一去谁能知?
谁能知,复谁惜?昔时荣盛凌春风。
今日飒黄委秋日,凌春风,委秋日,朝花夕蕊下相识。
悲落叶,落叶难飞扬。短枝亦已折,高枝不复将。
愿得针与丝,一针一丝引意长。
针与丝,亦可量。不畏根本谢,所畏秋风寒。
秋风催人颜,落叶催人肝。眷言彼姝子,叶落诚难看。
在诗中,诗人营造了落叶这个充满悲伤气息的意象,在这个意象上,她寄托了深沉的悲情,她的命运就好比一片落叶,“辞条一去谁能知?”落在地上也无人能够知晓,也无人怜惜,尤其是“重叠复相失”,“落叶难飞扬”两句,隐讳而又沉痛地道出了柳如是从小堕入风尘,任人践踏的悲愁心情。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评价这首诗说:“誓愿之文,伤心之语”⑷,实为中肯之论。
除了孤竹、落叶之外,柳诗中还创造了大量蕴含着悲情气息的意象,形成了她独特的悲情风格。如《杨白花》中的杨花,《咏蕙兰》中的蕙兰,《杨柳二首》中的杨柳,《西河柳花》中的柳花等,这些意象无不象征着诗人的身世和人格精神。“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⑸在杨柳、杨花、柳花、蕙兰这些客观物象的身上,融入了诗人丰富的主观情意。如: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杨花》)
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杨柳二首》)
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杨柳意象承载了柳如是对命运的悲叹,她本姓杨,后改姓柳,她对杨柳的偏爱,正好切合了她的身世。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说:“戊寅草《杨柳》、《杨花》、《西河柳花》、《春江花月夜》上录四题中,主题皆与柳有关。柳固为诗人春季题咏之物,但亦是河东君自寄其身世之感所在。”⑹
柳如是借助诗歌悲叹自己坎坷的身世,但她并没有唱着悲歌走向自暴自弃之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女性自觉的道路。她虽然身份低微,但一生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追求男女平等。她的女性自觉意识,通过诗歌展现出来。如《遥夜感怀》中的几句:“俯槛恣群势,仄音危族留。”“大义良可钦,列芳不可周。”这首诗文字略为艰涩,难于理解,但透过这几句诗,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诗人心忧天下的志向与胸怀,她俯视世间万物,同情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对“危族”发出不平的呼喊,而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正是身份低微的“危族”,因此这首诗可以看作是她追求男女平等,而“为改变广大妇女悲惨处境所作的呼吁与抗争。”(7)从这一点来看,柳如是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柳如是女性自觉意识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如果这是对社会上层君子士人们所作的道德规范的话,那么对于身处底层的风尘女子柳如是来说,她具备的这种精神就弥足珍贵了。在她的诗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这种精神,试看《咏蕙兰》:
一春长是艳阳成,碧雾晴霞蕙草轻。青蕊有香皆是影,黄须无暖独多情。
春风缥缈何时见,明月清新向此生。空惹深闺无限思,紫兰花里自分明。
在诗中,蕙兰这个意象取自屈原创造的“香草美人”意象,美丽的蕙兰正是诗人自身的象征,生动地展示了她出淤泥而不染,独立高洁的人格精神。而独立不迁这四个字出自屈原早年的作品《橘颂》,同时也是屈原人格精神的象征。两人的精神相互契合,而柳如是自比屈原,思想境界何其高也!
2、“一树红梨更惆怅,分明遮向画楼中”——爱情之悲。在柳如是的所有诗作中,以歌咏爱情为内容的占了很大比重,如《戊寅草》、《湖上草》两本集子,几乎连篇累牍地记录了她的爱情诗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爱情在她的心中是多么地重要!她在诗中说出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西泠月照紫兰从,杨柳丝多待好风”。(8)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少年时就堕入风尘的她,注定了她追求爱情的道路也是非常崎岖的。据《柳如是年谱》记载,柳如是15岁时,从周道登家流落松江,开始了游妓生涯,后来认识了松江三大才子之一的东征舆,宋征舆即开始追求她,但在其家人和郡守的压力下却退缩了,宋征舆经受不住爱情的考验,柳如是以倭刀斫断古琴七弦与他决裂。之后柳如是又与陈子龙相恋,在他们相恋的两年多时间里,两人之间产生了深挚的感情,柳如是也在诗中表达她对陈子龙热烈的爱情,如《送别二首·其一》:
    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不自识愁量,何期得澹心。要语临岐发,行波托体沉。从今互为意,结想自然深。
但是诗人纯洁热烈的爱情还是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了,由于陈子龙的正妻和祖母等人的干涉,他们被迫分手。这次恋爱失败对柳如是的情感打击很大,而这恰恰促成了她的诗歌创作高峰,她的大部分诗作,如《戊寅草》、《湖上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其诗的内容也多与爱情有关。此后,柳如是最终与钱谦益结为夫妇,思想和诗歌创作都趋于平淡。
柳如是一生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但是求而为得,她只有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热烈渴望,抒发失去爱情后心中深深的悲愁。如《西陵十首·其一》:
    西泠月照紫兰丛,杨柳丝多待好风。小苑有香皆冉冉,新花无梦不濛濛。金吹油壁朝来见,玉作灵衣夜半缝。一树红梨更惆怅,分明遮向画楼中。
身在“紫兰丛”里的诗人就像河边的杨柳一样等待着“好风”的到来,对爱情的渴求溢于言表,但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使得她自比“一树红梨”来抒发内心淡淡的哀愁。
如果说真爱难寻所引发的只是柳如是淡淡的哀愁,那么当她失去一段美好的真爱之后,她感到的就是撕心裂肺的悲痛了。她和陈子龙之间的爱情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感情,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两人情深意笃,相互间唱和酬咏,如陈子龙作《秋潭曲》,柳如是作《游龙潭精舍登楼作,时大风,和韵》应答。但在陈子龙家人的逼迫下,两人被迫分手。失恋的打击给柳如是造成了深深的悲痛,她这一时期的大量诗作都在向人们诉说自己的失恋之悲。试看《寒食雨夜十绝句》,十首诗,首首充满了失去恋人后的悲情,读后不觉让人落泪:
留后春风自憔悴,伤心人起异垂杨。(《其二》)
青骢石路已难看,况是烟鬟风雾寒。(《其三》)
从此思君那得去,水精帘下看梧桐。(《其六》)
无聊最是横塘路,明月清霜草亦愁。(《其七》)
合欢叶落正伤时,不夜思君君亦知。(《其十》)
这些诗句于悲伤中透出凄凉,可见她把这段爱情看得有多重。无论是对爱的渴望还是失去爱情的悲伤,柳如是都通过她的诗向人们传递了她的爱情观,那就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之上的爱情。这是她一生追求的目标,据钮秀《觚剩》记载:“丙子春,娄东张西铭过吴江,泊垂虹亭下,易小舟访之。佛他适,其弟子曰杨爱,绝美于徐,绮淡雅什,亦复过之。西铭一见倾意,携至垂虹,缱绻而别。爱于是心喜自负,谓:我生不辰,堕兹埃盍,然非良耦,不以委身,今三吴之间,簪缨云集,膏粱纨袴,形同木偶。而贴括咿唔,幸窃科第者,皆伧父耳。唯博学好古,旷代逸才,我乃从之。所谓天下有一人知己,死且无憾。”(9)由此可见,诗人敢于突破封建纲常道德,追求心中理想的爱人,读她的诗,可以感受到自由、平等的气息,因为她喊出了一个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爱情宣言。
3、“海内如今传战斗,田横墓下益堪愁”——家国之悲。柳如是生活在明清之际这个特殊的时代中,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动荡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面对满清军队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摇摇欲坠的大明河山,诗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如《初夏感怀四首·其二》:
凄亭云幄对江湖,城上青髦隐大乌。婉娈鱼龙问才艳,深凉烽火字珊瑚。
谁人明月吹芦管,无数清笳起鹧鸪。愧读神经并异注,愁来不觉有悲歌。
诗中“凄亭”、“城上青髦”、“烽火”、“清笳”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悲凉的战争图景,清军已大兵压境,国家存亡危在旦夕,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的诗人无法找到救国良方,只能放声悲歌,柳诗中表现出的家国之悲,是国家灭亡带来的悲愤和感叹无人救国的悲哀,而深藏在这些诗句背后的,是诗人位卑不忘忧国的拳拳之心。在她的这类诗中,许多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有感叹有家难回、无人救国的:
总有家园归未得,嵩阳剑器莫平夷。(《初夏感怀四首·其一》)
有表现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
我欲荥阳探龙蛰,心雄翻是有阑珊。(《初夏感怀四首·其三》)
另外,在《剑术行》、《月夜登湖心亭》、《岳武穆祠》等诸多诗中,诗人无不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她不但要追求自己的自由独立,更要追求国家民族的自由和独立,她以女子之躯,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柳如是的爱国精神是真挚的,她留恋明朝而且忠于明朝,尤其是清军入侵时,这种感情空前的表现出来,但她对明朝的忠诚并不是愚忠,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她对明朝统治者的腐朽和黑暗是直接进行无情的批评的,她的这类诗作就可归入政治讽喻诗的范畴之中了。“诗歌的美刺讽喻作用,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优良传统之一,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是有美好健康的事物,也有丑恶的腐朽的现象。诗歌就是要歌颂美好健康的事物,鞭笞丑恶腐朽的现象”。(10)柳如是以自己的讽喻诗刺向明朝社会黑暗的部分,补察明朝统治者的得失。《春江花月夜》即为其中的代表之作:
小砑红笺茜金屑,上管免毫团紫血。阁上花神艳连缬,那似璧月句妖绝。
结绮双双描风凰,望仙两两画鸳鸯。无愁天子限长江,花底死活酒庇王。
胭脂臂捉丽华窘,更衣殿秘绛灯引。龙绡贴肉汗风忍,七华口令着人紧。
玳筵顶飞香雾腻,银烛媚客灭几次。强饮犀桃江令醉,承思夜夜临春睡。
麟带切红红欲堕。鸾钗盘雪尾梢翠。梦中麝白桃花回,半面天烟乳玉飞。
碧心跳脱红丝,惊破金猊香着月。殿头卤簿绣发女,签重慵多吹不起。
诗中描写了南朝陈后主荒淫败国的故事,诗人借古喻今,对沉迷于纸醉金迷中的明朝统治者进行了严厉的鞭笞,反映了柳如是深刻而又冷峻的批判现实思想。
二、柳诗的艺术风格和精神内涵
在艺术风格上,柳如是的诗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她的诗柔婉纤丽与刚劲雄浑两种风格并存,她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既能表现婉约,又能表现豪放两种不同风格的诗人之一。陈子龙评论柳如是时说:“余读其诸诗,远而恻荣枯之变,悼萧壮之势,则有旻衍漓槭之思,细而饰情于潴者蜿者,林木之芜荡,山雪之脩阻,则有寒澹高凉之趣,大都备沉雄之致,进乎华骋之作者焉”。(11)柳诗中的婉约之作,反映了诗人的闺阁儿女之情:
琢情青阁影迷空,画舫珠帘半避风。(《游龙潭精舍登楼作,时大风,和韵》)
小苑有香皆冉冉,新花无梦不濛濛。(《西陵十首,其一》)
明霞自落凤巢里,白蝶初含团扇情。(《清明行》)
而柳诗中的豪放之作,却充满了刚劲豪迈的男子气:
我行大漠中,凛凛风吹面。(《回车驾言迈》)
夏服左弯从白马,铙歌清彻比乌弹。(《初夏感怀四首·其三》)
意气吞龙荒,事业高云阁。(《于忠肃祠》)
柳如是诗的不同风格,与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密不可分的,柳如是早期的思想表现出儒家积极入世的特点,她不甘于低贱的地位,敢于和命运抗争,追求自由和独立的人格,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她忧国忧民,用诗歌唱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最强音,她还参加了复明运动。但是她的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她追求爱情没有结果,又遭遇了明朝灭亡的打击,最终在复明运动失败后,她的思想逐渐向道家潜隐避世方面发展。据顾苓《河东君小传》载:“癸卯秋,下发入道。”(12)她的道家思想在她的诗中已经有了显现,如《今日良晏会》:
    清晖何灵洁,嘉宾集兹辰。有心洞飞滞,玄华理所亲。妙唱不我见,柔翰情难申。驰目玩冥奇,扬蛾肆态神。流眄当佳丽,心期桐柏臻。偕我兰蕙姿,驱车玉虚滨。别此上五岳,朝列魏夫人。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她的理想:登上五岳,朝拜神仙。“五岳寻仙实际上反映了对现实自由的追求。”(13)柳如是前期的儒家入世思想与后期的道家避世潜隐思想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积极入世是她在现实世界中寻求自由,而她避世入道则是在现实世界中受挫之后,转向理想世界,从中追求现实的自由。她无论走的是哪条道路,其目标都是相同的。
柳如是的一生,虽历经磨难却从未向命运屈服,从追求自身的平等自由到追求国家民族的独立,在她身上汇集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柳诗的思想内涵,借用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缘起》中所说的一句话来归纳是最为恰当的:“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4)纵览柳如是的诗歌,无不表现出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而这也足以让柳如是和她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