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宫全文阅读云外天都:“侧手翻”第三次教学研讨活动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50:47
2011-12-25 09:48:01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94d2f6440100wcfm [查看原文]

    12月23日,根据市特级教师协会的安排,我和第八届的徒弟们一起前往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参加“学术基地”送教活动(锦屏中心小学是市特级教师协会仅有的2所小学“特级教师学术基地”,每学期安排一次送教活动到这两所小学)。除了徒弟外,同去的还有在12日大活动中上课的上届的两个小寿和小彭。奉化方面也有一些体育老师参加了活动,其中有上届的徒弟裘松杰和江口中心小学的周宏达老师。

    本次活动我安排了两节研讨课,一节是锦屏的徒弟吴盛上,另一节我邀请了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王兴发老师来展示(特别感谢王兴发开心答应我的要求,我和他有缘,虽不是官方认定的师徒,但在我的心里早就是了)。我事先和他们俩说好了,这次不再集体备课,要求他们把12号活动里的6节课优点都糅合在一起,每个人自己单独备一节课展示给大家。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三个,一是看看他们俩对12号活动的消化程度,二是通过这样的备课能提高他们俩的整合能力,三是考察一下12号活动的成效到底有多少。

    早上万里的三人组(彭丽富是上届的徒弟,王文强是本届的徒弟,加上王兴发)提前到了我的办公室,闲聊中,王兴发表示经过精心的准备,他对上好本节课很有信心,并表示这堂课现在看来是简单的,他很有信心上好。这时候,小彭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能掉以轻心,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事后也证明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汇集了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后,我们一行人匆匆赶到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比预期的要早了不少时间到达。进入校园后,裘松杰他们已等在那里了,见面后又是一阵问候和开心。我看了一下场地,吴盛已经把上课的场地布置好了(带了他后,我发觉他越来越用心了,与第一次见到他时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第一节课是吴盛执教的,他所展示的效果不好,经过他的教学孩子们基本上没有学会什么,而且再次出现了尴尬的状态(原先会做一点的在老师教了后反而做的不好了),也许是因为紧张的缘故吧,吴盛甚至把“大字展示”这个很好的引导小环节也给忘记了。整堂课,吴盛上得很用心,教学状态与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本节课的效果不理想,这让我们听课的人都感到很郁闷。第二节课是王兴发执教,王兴发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非常好,一上课,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彻底被调动和激发了,整堂课在他的操控下,效果比前一节课要好很多,孩子们基本上都能积极投入到练习中,但是也许是因为王兴发语言好的关系,有部分环节他讲得有点多,导致总的练习时间有点偏少。中午,在评课时,我要求上课的老师先说(吴盛和王兴发还是说的太少,说的时间很短,完全没有把自己的内心所想表达出来,看来我们体育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确有欠缺),接着我叫小彭和小寿作为主评人发言(两个人也是说的太少,看到的也较少,悟出的就更少了),然后每个本届徒弟依次发言(说的就更少了,普遍说不长,徒弟们的评课让我感觉到我很有必要要给他们辅导一次如何评课了)。另外,裘松杰、周宏达和锦屏的体育教研组长都发了言。

    整个活动做下来,我的心情并不好(不是徒弟们做的不好,而是我感到没有达到我期待的目标),这次活动我起先希望达到的目的有这样几点:一是把前期的工作成效固化;二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把好的全部整合起来,形成共识;三是能在前二次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找到更好的教学策略。但残酷的研讨后现实是这三个目标完成的差强人意(有的根本没有达成,甚至连触及都没有),侧手翻到底该怎样教,侧手翻的单元该怎样设计,还是定不下来。中途,我和裘松杰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坚持认为手倒立是侧手翻的必备学习辅助条件(他找到了这样一个依据:在1987年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教师用书》中,在小学三年级段安排了“脚蹬墙手倒立”,在四年级段安排了“靠墙手倒立”,在五年级段安排了“有人扶持的手倒立”和“侧手翻”教学内容,教材书中明确指出“侧手翻的教学应安排在有人扶持的手倒立教学之后”。),而我个人的感觉是侧手翻动作单靠课堂上的教和学,估计绝大部分的学生是永远学不会的,我想我们教师只能通过教学让孩子形成动作表象,知道要做好侧手翻哪些动作是必须要做到的(这点王兴发在课堂上的表现让我很开心,因为通过他的课,孩子们基本上知道了要做好侧手翻这个动作的注意点,比如直臂支撑等,他通过图片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说出动作的要领,并不断强化),然后再鼓励他们在课后不断地去练习(就像徒弟诸海明说的那样,他的侧手翻动作是小时候自己玩着玩着学会后打下基础的),至于手倒立,我还是认为必须在孩子们对侧手翻的动作了解后,知道该怎么做了后,才能放进去作为辅助练习,目的是通过练习后能提高孩子们侧手翻动作的质量和规格。

    评课过程中,象山的徒弟徐驰一些疑问让我有触动,他说他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评课了,怎样评,到底评哪些反而模糊了,对课的理解出现了盲点。我告诉他这是遇到了高原期,突破了这点,可能就会到达不一样的境界了(下次一定要好好和他们聊聊这方面的)。活动结束后,我就在考虑这个教材是否还想要继续研讨下去,这样的持续性研讨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像徒弟徐驰提出的那样,他认为我做这样的冷门教材有点劳民伤财,还不如做点大家都熟悉的教材研究,可能那样获得的会更多,对于他这个观点我不认同)。哎,静下来再好好思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