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经典:女版“唐僧”重走西行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2:33

老白头评论:

我们中国人几个世纪以来都熟悉西游记里的唐僧形象,他是那么无知、优柔迂腐,甚至是非不辨,人妖不分。

喜听CCTV4(华人世界1月9日播出):女版“唐僧”重走西行路。 旅途的感悟,写书的成功,玄奘热的兴起。这一切让书云明白,文化交流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是多么重要。      赞现代玄装——海外华人书云,为探索玄装1300多年前的辉煌功绩,追寻玄奘当年的足迹西行,还我们一个唐代高僧的光辉形象。       印度人感谢玄装,称他为印度人最伟大的朋友。而多数中国人以为西天取经的功劳归于孙悟空和如来佛。印度人把玄装尊为成功的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中国人,包括不少佛教信徒对于印度和玄装好像并不知恩,这不应该仅怪罪于《西游记》吧。请看:

                         

   女版唐僧重走西行路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不过您知道吗?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不一样的是,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原型。不过,您知道吗?书中的唐僧跟他的历史原型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远。书中的唐僧优柔迂腐,甚至是非不辨,人妖不分,只能算是孙悟空的陪衬。而历史上真实的唐僧,是生活在1300多年前唐朝初年的一位高僧——玄奘大师。他不仅虔心求学,精通佛法,而且有胆有识,是位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他孤身徒步十多万公里,历时十八年,经过无数艰难险阻,走过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赴当时的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去求法取经。古今中外,能做出此举的人恐怕屈指可数。不过,更加令人难以想象的是,1300多年后的今天,又出现了一位“女唐僧”,她用了一年的时间,追寻玄奘当年的足迹,重走了一遍西行之路。

    一个弱女子要花费这么长时间,孤身前往这么遥远的国度,难道她是一个无比虔诚的佛教徒?还是只为了追寻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僧人的足迹?说实话,这一举动的确有些令人费解。现在我们看到的照片上的人,名叫书云,是一位旅居英国的电视制片人,一位平常的俗家女子,书云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被公派到牛津大学安东尼学院攻读近代史。这期间,书云结识了一位戴着圆圆眼镜的印度同学。第一次见面,这位同学就问书云:“你猜我最崇拜的中国人是谁?”书云猜了几次没猜对。同学很不以为然地说:“是玄奘呀!你当然知道了!”书云的第一反应是,同学说的原来是西游记里的唐僧,也就是中国小学课本里都写得有的那个玄奘,很多人确实知道。但这个人有什么值得崇拜的呢?同学告诉她说:“玄奘是印度人最伟大的朋友。如果没有他,印度的历史可能还是漆黑一片。就连印度这个国名称谓,也是玄奘大师给取的。”

书云:我觉得震惊,我说我们两个谈的不是一个人,他说这不是吧,我说这个玄奘不是那样的人啊。

    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学生,书云为她的无知感到羞愧,同时也有些疑惑,自己和那位印度同学说的是同一个人吗?书云记得,上中学时,历史书上提到过玄奘到印度取经以及他所写的《大唐西域记》,但只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书云觉得自己对玄奘这个人了解得太少了。于是,她马上跑到图书馆,查找了几乎所有与玄奘有关的书籍。一连三天,除了睡觉,书云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从此,玄奘就牢牢地印在书云的脑海里。

    和《西游记》里唐太宗与唐僧十里相送、挥泪话别的情景截然相反,公元627年秋,27岁的玄奘为了加深对佛法的理解,释疑解惑,不顾皇帝的阻拦,趁黑只身离开长安城,朝他向往已久的佛陀出生地印度出发,去求法取经。他背着通缉令,过戈壁,越天山,曾经四天滴水未进而百折不回。他拒绝功名利禄和大好姻缘,甚至用绝食的方法说服高昌国王允许他继续西行。他还险些被强盗当作祭品献给河神。历经苦难十八载,终于取到真经归国。回国后,他还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写成《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138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语言等情况,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直到今天,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还在沿用玄奘当年的记载。难怪玄奘被鲁迅誉为民族的脊梁,被梁启超赞为千古一人

    就这样,带着对玄奘的惦念,书云走出了牛津校园,开始在英国从事电视制作工作,主要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1993年,她的第一部讲述中国妇女的纪录片《半边天》获得了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的最佳纪录片奖;2000年,她参与制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关于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引起普遍关注。在这个期间,书云动了念头,想做一部专题系列片《西游真记》,把真实的玄奘,而不是小说中的唐僧,展示给人们。她也一直在问自己,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玄奘一往无前?她知道任何书本都无法给出现成的答案。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只有尝试了玄奘经历的艰难困苦,才能深切体会他当年的感悟,才能靠近他的精神世界。

    书云:只有走在路上把心打开,你才能够真正的去体验到那种信仰、那种欢乐、那种绝望、那种危险乃至最后的平静。

    就这样,书云上路了。在西行旅途上,虽然书云并不可能体验玄奘所经历的所有艰辛和困难,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使得她不用再徒步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是,书云沿途经历的政局的动荡、盗贼的困扰、乃至于前方不可知的黑暗和迷茫,都曾给她带来恐惧和动摇。然而,在那段时间里,书云脑海里时时浮现出玄奘走在这一片土地上的身影,感觉到玄奘时时刻刻都在鼓励着、激励着她,同时书云的内心也有了新的感悟。

    书云:西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所谓的修炼,佛家有这句话,大千世界是禅堂,僧人可以在禅房里面可以在寺庙里非常安静地修炼 吟经 诵经,但是面对生活 面对困难

    这个时候往往是对人最好的一个考验

    沿途所经历的恐惧和磨难,让书云身临其境般地感知到一个越来越真实的玄奘。而对书云触动最大的,是她切身感受到了玄奘在这条西行之路上留下的巨大影响。在翻过天山,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的时候,书云碰到了此行最让她感动的一件事情。当时,她下榻在一家很小的旅店,旅店的女老板问她要去哪儿、干什么,她一时不知道怎样回答。她心想,如果我告诉别人我是在重走玄奘之路,别人要么会觉得我是傻子,要么觉得我是疯子,要么就根本不知道玄奘是什么人。所以,她只好对女老板说去走丝绸之路,她认为这么说应该比较容易被别人理解。但是,没想到女老板追问到:你去丝绸之路找什么?。没办法,书云只好道出了实情。

    书云:我说要找中国一千三百年的僧人,她说你等等她马上就跑到客厅里拿一张地图,她把这个地图打开,你知道地图上是怎么回事呢,地图的右脚(角)就是一个身背着经书的僧人就是玄奘。

    书云的惊讶之情难以形容。想不到这个小镇的居民,既非中国人,也不是佛教徒,竟然对玄奘如此熟悉,如此尊重。为什么呢?女老板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他保留了我们国家非常详细、非常准确的记录,我们很感激他。原来啊,吉尔吉斯斯坦有一个伊塞克湖,吉尔吉斯斯坦70%的人都生活在这条湖的旁边,称得上是吉尔吉斯人的母亲湖,湖水很深,永不结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将这片湖称为热海,并且详细描写了热海的生态环境及其周围居民的生活情况,是历史上关于这片湖的最早记录,直到今天还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表达对玄奘的崇敬之情,吉尔吉斯斯坦人就在国家地图上为玄奘留下了一席之地。

    到了目的地印度,书云更是处处感觉到玄奘的伟大。在这里,不用介绍自己是中国人,印度人就会跟你说玄奘,从小孩到老人,大家都知道玄奘。这又是为什么呢?在拜访印度国家文物局局长的时候,书云得到了答案。

    书云:我说我是从中国来的,我是沿着玄奘的路来的,他眼睛都放光了,他说真的啊,然后他就拿出来他的《大唐西域记》,他说你看看这是我们必读的东西。

    局长先生说,玄奘就是我的导师,《大唐西域记》就是我的圣经。印度国家博物馆里的许多佛像是玄奘帮助我们找到的。据说,印度人不爱记载历史,那些古老佛寺的遗迹,没有人能够辨认,有人还把它们当作宫廷后妃的坟墓。对佛陀的由来更是一无所知,甚至有人说他是非洲人,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来户。幸运的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一经翻译成英文,印度人就了解了所有的一切。佛教的全盛、历史的真相、文明的辉煌都因玄奘忠实的记载而在故国重见天日。当年,英印殖民当局的文物局长康宁汉姆,就是沿着玄奘的足迹进行考古挖掘的,他发现,书中所载的信息,如佛教圣地的位置、方向、距离、主要标记等,几乎准确无误,完全为发掘工作所印证。

    书云:没有玄奘印度的历史就会漆黑一片,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一位印度学者说的,因为这些记录才使得印度重新能够发现它们的过去,所以印度举国上下对玄奘是一种尊敬 一种热爱。

    书云对玄奘的理解进了一步。玄奘不仅是终生弘扬佛法的一代高僧,他还是沟通中国和印度、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一个成功的文化交流的使者。

    书云:玄奘所走的路是一条文化交融的路,这种交流对丝绸之路上所有国家那种帮助,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玄奘走的这条路,和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不谋而合。这条路原本是商旅们开辟的一条商业大道,从古罗马到长安,绵延八千公里。当年,玄奘沿着商队开辟的这条丝绸之路,来到印度取经。在历史的脚步中,更多像玄奘这样的人踏上了这条路,这条路便被赋予了更多文化交流的意义。在这条路上,思想的种子穿越山脉、沙漠和语言的屏障,生根发芽开花,并且持久地触动着我们的生活,直到今天。也许您认为文化这个词太大,摸不着看不到。可是,并不尽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之后,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就触手可及,您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能感受得到。

    比如说,中国人先前是不写小说的,只有诗词歌赋这些高雅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小说,又深受中国人的欢迎呢?这就与佛教的传入有关。当时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人们纷纷对佛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传经的人便到人群聚集的集市上讲经。但是佛经很长,卷帙浩繁,一天当然讲不完。于是就今天讲一段,下次赶集的时候再讲一段。这样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中国的章回小说。中国最早的白话小说就是在敦煌的藏经洞里发现的。不仅如此,我们每天说的话当中也有不少来自佛经。

    书云:未来 绝对 真理 平等 相对 无限,这都是佛教里的词语,,是通过翻译佛经把这种概念传到了我们中国然后又变成我们汉语的一部分。

    由于沿途的动荡,书云拍摄《西游真记》电视片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是,回到伦敦后,她在一次酒会上碰到了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一家出版公司的高级编辑苏珊女士,聊起了西行的经历。苏珊鼓励书云把这段经历写成书。书云觉得自己与写书无缘,而且大多数英国人根本不知道玄奘是何许人,和苏珊交换了名片后就礼貌地走开了。但是,三天之后,执着的苏珊再次找到书云,告诉她:我很喜欢你的故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什么,但你身体力行地做了。于是,就有了书云的第一本书《万里无云》。书名源自佛家语万里无云万里天。意思是,本来是光明的,因为风把云吹来,天空就不晴朗了。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常常能保持晴朗,那就没有黑暗,只有光明,也就是心无挂碍,无忧无虑的境界。

    《万里无云》首先在英国出版,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英文版手稿仅写完一章,就被默多克传媒集团旗下的哈波·科林斯公司以丰厚的预付版税买断。这本书甚至吸引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来作序。森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多视角、多层次的好书,也是一本寓意深刻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的佳作。现在,《万里无云》已经被译为法语、意大利语、荷兰语、以及日文和韩文等,中文版也出版发行了。随着《万里无云》以多种文字的热销,在更大的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玄奘热。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的组织下,中国企业界、文艺界、传媒界精英组成的40人团队,沿玄奘当年取经路线,也重走了西行之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也播出了玄奘专辑。还原玄奘真实面貌的其他电视节目和著作层出不穷。

    旅途的感悟,写书的成功,玄奘热的兴起。这一切让书云明白,文化交流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是多么重要。如果说,起初拍纪录片向世界介绍中国只是一种懵懵懂懂的想法。现在她的想法更加明确了。

    书云:我们应该像玄奘那样去致力于文化的交流,更加去发掘我在西行的路上所感悟的点点滴滴,就是像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一样 ,通过一个很小的方面去反映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云说,她当时走上这条西行之路只是为了了解玄奘,但是现在她明白了,重走玄奘路只是她下一步的一个起点,她将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相信她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责编:刘亚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