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恋一天结局是什么:《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43:48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④,正善治⑤,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⑥。

 

注释:

①     帛书甲本为“上善治水”,乙本为“上善如水”。

②     不争:帛书甲本为“有静”,乙本为“有争。”《说文》,“静,争声。”古文字的意思,是两人争夺同一件物品,抢夺的最精彩瞬间,动作瞬间凝固。引申为静止。

③     几,《说文》,“几,微也,殆也。”《尔雅》:“几,近也。”

④     “与善仁,言善信”,帛书本为“予善信。”

⑤     正善治:帛书本为“正善治。”王弼本为“政善治。”正,《说文》,“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是,直也。简单来说就是,守一为正。

⑥     不争:帛书本为“不静。”尤,《说文》,“异也。”

 

品读:

 

老子在第二章写了为道之要,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何处无为之事,老子接着在第三章写到,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在第四章到第七章接着写到,道用其虚,用其无,就可以无中生有,生生不息,可以谷神不死,天长地久。老子在第八章,重点写如何“行不言之教”,那就是“上善若水”。圣人效法“上善若水”的精神,来“行不言之教”,就可以“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善满曰德,德性圆满自足,天下皆归于道。

 

1、上善若水。

 

上,高也。至高无上的善,就像水一样。《说文》:“善,吉也。从羊,从言。”说出吉祥之语,就是善。言为心声。圣人出其言,一是要“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志向,时时用理想激励自己,也昭告亲人朋友,时时让他们激励自己。二是要感召众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踏上理想之路。《周易。系辞上传》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至善的理想,支持众人一起实现理想的理想,则千里之外的人们都会跟随,追从,天下人都会追从。至善的理想可以让天下万民归一;不善的言语,心声,千里之外的人都会背离,离开他。身边的人更会背离,离开他。可见,上善的重要性。

 

三是说,“君子以遏(è)恶扬善,顺天休命。”君子要弘扬上善,遏制邪恶,顺应天道,美丽生命。老子在这里写的是“上善若水”,写的是善,而不是德。老子又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8章)。上德是让无作为,是无所不为。而德,“得其天性之谓德。”“得道之谓德。”“足乎己,不待于外之谓德。”道为体,德为用;道为无;德为有;道不生不灭,德圆满自足;道德一体,道显现为德,德不显为道。道德为一。德无为,就是德;德有为,就是善。德“有为”为善,善利万物;善“无为”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所以佛家也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一恶皆无,善已圆满,就是功德。老子写“上善若水”,写的不是“无为”,而是“有为”,不是在“无”的层面,而是在“有”的层面,来阐述道之用。“有为”即善,所以老子写的是善,而不是德。上善,已经圆满自足,已经等同于德。所以,老子又说,“故几于道。”圣人虽然“处无为之事”,却还要“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是圣人的使命,圣人“行不言之教”时,效法的是水的精神,故说,上善若水。

 

水之善,几于道。在老子笔下,无论是盅,是渊,是橐籥,是谷神,是天地,是玄牝,都不如水那么亲近,那么形象,那么更能够比喻道,那么更接近道。几乎可以用至善至美来形容水。水蕴含以下这些奥妙无穷的含义:

 

一是,水清澈纯洁而自然。水看上去,清澈纯洁。婴儿的眼睛清澈纯洁,也被比喻为清澈如水。少女的心灵清澈纯洁,也被比喻为清澈如水。天下最清澈纯洁之物,莫过于水。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到,“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清澈纯洁,如同空幻,如同无水;李白更是盛赞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莲花在清水滋养下盛开,是那么清新自然。人们写文章,做人,也要效法清新自然的精神。

 

二是,水,贵柔。水柔弱无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阵微风,就可以在水面吹起无数涟漪。老子也写到,“天下莫柔弱于水。”水是天下至柔至弱之物。

 

三是,水,平也。《说文》说,“水,准也。”《释名》解释说,“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水公平无私,水利万物,万物平等,无一偏爱,无一偏私。宋,赵师侠也写到,“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心静而平,心平气和。水天一色,水光月色两相和。

 

四是,水,谦下。水往低处流。水要流到大地最卑下,最低洼之处,这是一种处下的人生态度。老子又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海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为大海善于处下。水能处下,才能“举而措之天下之民”,才能将万物全部举在上面,才能一物也不遗漏,一物也不舍弃地全部滋养。佛家效法水的精神,放下高贵的身份,地位,用乞食的方式,布施佛法,让人人皆能离苦得乐,皆能觉悟,皆能拥有平等喜悦的人生。所以说,佛家最知水性。

 

五是,水能顺势而为。水顺势而流,不避高下。高山之巅,山谷之渊,水自然流淌,从不回避,从不择流而下。水流到山前,为山岳阻挡,就停下来,形成一汪清泉,一泓湖泊。水能够效法山的精神,能够“止”。《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停止就会心生定力;有了定力就能内心平静;内心平静就能安然存在;安然存在就能反省自身;反省周全就可以得到觉悟;觉悟上善之德,就可以继续上善若水。水止后能静,静之后就会“净”,泥沙俱下,水就又回复清澈纯洁自然的状态;净之后,水就能变成一面镜子。物来则应,物去不留。以平等之心看待万物,乌鸦来了映照乌鸦,凤凰来了映照凤凰;乌鸦走了不挽留乌鸦,凤凰走了不挽留凤凰。万物皆在镜中,万物皆在心中,无一物能够遗漏。水顺势而为,止静净镜,最终达到至善之境。

 

六是,水包容万物,擅于与万物为一。万物进入水中,水永远不会拒绝。鱼虾虫蛇,磐石铜铁,石油毒药,水虚怀若谷,一并接受,不偏爱一物,不拒绝一物。血能将水染红,煤能将水染黑。光明将水照亮,漆黑让水漆黑。水无始无终,都能与万物为一。与蜜糖一起成为蜜糖,与毒药一起成为毒药。毒药与蜜糖对于水来说都一样。大爱无爱,大仁不仁。在水的心中,万物皆可复归于道,万物本来为一。

 

七是,水,润下。水最重要的属性,是润下。水滋养万物,让万物开花结果,丰盛富足,从不舍弃最卑下一物。生命离开水就无法生存。水是所有生命体最主要组成部分。水进入万物之中,就化入万物之中,无处不在,与万物融为一体。人体70%皆是水。因为水的存在,人身之内,就是大海,博大精深。

 

八是,水,不争,水具有付出的精神。水生养万物,滋养万物,“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水不占有万物;水付出而不求回报,不对万物有要求,有期望;水创造了万物,养育了万物,大功告成,也不当作是自己的功劳。万物皆谓我自然,万物皆说,我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开花结果,孕育成熟。水滋养万物,无心而养,无心而育,也就无功可需,无功可要。

 

九是,水恒久不变。水与万物为一,水被污染,水变了颜色。但水的本体,却永远无法改变。只要是水,其水分子就不会变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水清可用,水浊亦能用。水清可以用其清,水浊同样可以用其清。水外浊而内清。万物只是改变了水的形象,却无法改变水的本性。

 

十是,水善于变化。水是有形有象之物,却不拘于形,不拘于象。其形,千变万化,方圆长短,红黑青黄,时时与万物为一。水有形,却不器。“君子不器。”“大道不器。”水不僵化于一形,万变不离其宗。遭遇寒冷,则化为冰雪;纵然化为千年冰山,也不改其上善的本性;遭遇炎热,则化为雾气,飞扬到云空之上,飘渺至无极之境,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形复有形,有形归无形。有无相生相成,有无为一。有无为一即是道,故说,水即道,水“几于道。”

 

十一是,水自强不息,有巨大的承诺。水止于山前,却不会永远静止不动。《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一刻也不会停止流动,运动。“钱塘江浪雄狮舞,万马跃奔嘶。”水至柔至弱,但也会如雄狮狂舞,万马嘶鸣,穿云破雾,惊天动地,惊心动魄。水更有一股自强不息的力量,滴水穿石。水会凿穿岩石,而奔流不息;水会飘然云端,而洋溢四方。“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无坚不摧。水有一股内在的生命力,自强不息,无一物可阻挡,无一物可改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善若水的精神,就是周而复始,无始无终,生生不息的精神。

 

十二是,水,博大精深。水蓄养万物,广博,弘大,精微,深邃。无边无际,穷极六极,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天地万物,都包容其中。《中庸》写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用来比喻圣人,比喻君子,也可以用来比喻水的美德,博大精深,极其高明,最终达到中庸的境界。中,内也。庸,用也,更也。中庸,就是用内在圆满自足的德性,日日蓄养万物,日日创造万物。《周易。系辞上传》也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水蓄养万物,把万物的丰盛富足当做自己的事业,把日日创新,日日创造当做最大的美德。

 

“上善若水”,是让人们效法水的生生之善,润下之美德。帛书甲本为“上善治水”。治,古水名。《说文》,“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也不是治理的意思。帛书乙本为“上善似水”。今人尹振环认为,帛书甲本的“‘治’,当为‘似’之笔误。”如若一定将“治”理解为“治理”的意思,那么,“上善治水”就是治理水了,与下文,“水善利万物”的意思就不一致了。老子多次赞誉水的精神,“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32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78章)既然老子那么崇尚水利万物的精神,何必还要去治理水呢?老子崇尚无为而治,治水则大治不治,与水为一,同样是要效法“水善利万物”的精神。所以,“上善若水”,更形象,更生动,更精妙。二千多年来,上善若水的精神,已经激励了亿万万中国人,包容,润下,柔弱胜刚强,自强不息,生生不息。所以说,老子崇尚“上善若水”,而不是要“上善治水”。老子崇尚“水善利万物”,故老子说,水“几于道”。水,与道最接近,水即道。

 

孔子也非常崇尚水,《大戴礼记·劝学》记载孔子对水的赞美,赞美水有十一德:“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bēi)下倨(jù)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万折必以东,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孔子说,君子可以效法水的美德,水有十一德:德、仁、义、勇、智、察、贞、善化、正、度、意。因此,君子看到水,必然观照水,觉悟水,效法水,崇尚水。《论语。雍也》孔子直接赞美水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动如江河,仁者静若山岳;智者喜悦,仁者长寿。
  

“上善若水”,人们观照水,效法水,觉悟水,而可以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一生喜悦,天长地久。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至善是滋润万物并且具有不争的品性。“不争”帛书本为“有静”。是指水激流千里,也有静止的状态。“止静净镜”,是水的一种态度。帛书本的“有静”,则更恰当。有“静”即有动。对于水来说,动静皆宜。动是水恒久不变的运动规律。静,是水阴阳平衡,阴阳和谐的一种瞬间静止状态。在这种瞬间静止状态下,水的内部仍在风起云涌,千变万化。“人不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滴水的内部,每一瞬息也都在运动不止。水,其实是一个动词。水,每一瞬息,都在生生灭灭,生生不息。

不争,是写水的品性之一,是人们效法水的精神,可以学习到的不争之心,无私付出之心。其实,对于水来说,并没有有争、不争之心。水利万物,自然而然。人们学习水的不争,是要学习付出不求回报,自然而然的心态。

 

3、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愿意置身于众人憎恶的卑下之地,水能处下。对于水来说,天地万物,本无高下尊卑之分,本无爱恶美丑之别。《周易。系辞下传》说,“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爱与恶相互攻击,才会产生吉祥与凶险。无爱恶之别,则就不会产生吉凶。万物平等,天下太平,万物归一,百姓皆安居乐业。上善若水,水的美德几乎等同于道。《说文》,“几,微也,殆也。”是说,水的最精微之处,最细微之处,也与道相吻合。水的特性最接近道。《礼。乐记》说,“知乐则几于礼矣。”通晓乐,接近通晓礼,几乎等于通晓礼。

 

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天地创造万物,唯水而已。没有水,就没有万物的生生不息。实际上,是水在蓄养万物,让其生,让其灭,让其盛,让其衰。水仿佛是万物之君。圣人效法水利万物的精神,可以从七个方面来学习。那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善地”,圣人效法水的精神,让自己居住的地方,都成为善地,都能够孕育万物。《论语。子罕》也说,“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民风粗陋,怎么能居住呢?孔子就回答说,君子到那里居住,还有什么粗陋的?君子处处行不言之教,要让所居之地,皆成为文明之地,成为民风善良之地。《周易。渐》卦说,“君子以居贤德善俗。”君子居住下来,用自己的贤德,移风易俗,让民风民俗变得淳朴善良。《汉书·董仲舒传》说:“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据《周礼》记载,古代的乐师是一种官职,掌管诗书礼乐的教化之职,担负着改变民风民俗的重任。后来,改变民风民俗的重任,就被圣人、君子、教育家担负了起来。自古圣人最重教化,佛家说,要自觉觉他;老子说,要行不言之教;孔子更是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孟子也说,“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自觉不觉他,为小乘佛教;自觉觉他,才为大乘佛教。大乘即上乘。

 

“心善渊”,圣人心胸博大精深,让天下文明博大精深。《说文》解释说:“渊,回水也。”《小尔雅》解释说,“渊,深也。”《庄子·应帝王》说,水有九渊: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也就是说,漩涡是渊;深水是渊;鲸鱼游动的广阔海域是深渊;静止不动的水域是深渊;激流汹涌的水域是深渊。君子观照深渊,觉悟人生,不博大无以至精深,不精深无以至博大。博大精深,然后中庸。中庸,即用内心的圆满自足,日日创新。圣人能够守持内心的圆满自足,得守其“中”,而后日日创新,让天下文明生生不息。

 

“与善仁”,圣人用仁爱之心,建立人人仁爱的社会。圣人无为之时,则守其中,守持内心的圆满自足。行不言之教之时,必然要教化天下,必然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这时,从圣人内在圆满自足的德性洋溢出的善心、善行,必然是仁爱之心。圣人用仁爱之心,与人为善,则千里之外的人们都会应和,从而建立人人仁爱的社会。《荀子》也说,“怒不过夺,喜不过予。”予,即给予,通“与”。最愤怒的事情,莫过于夺人之美;最喜悦的事情,莫过于付出心中的大爱。

 

“言善信”,圣人言辞坦诚,建立人人彼此信任的人文环境。《说文》解释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坦诚的言辞叫做言,辩论的言辞叫做语。《庄子·外物》说,“言者所以在意。”坦诚的言辞是要表达心声。孔子也说,“言必信,行必果。”孔子是说,最末一等的君子,说话一定要守信用,行动一定要有结果。孔子说“言必信”,是对小人的要求,而不是对君子,更不是对圣人的要求。帛书本中,只有“予善信”,而没有“与善仁,言善信。”也可以理解为,老子并没有说“言善信”,老子更崇尚“行不言之教”。《周易》也说,“不言而信”,不用言语能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而信的意思,《说文》解释说,“信,诚也。”信,就是诚的意思。《周易。乾》卦说,“闲邪存其诚”,“修辞立其诚”。即是说圣人避免邪恶用来守持内心的坦诚;用坦诚、开放的言辞,建立诚信。圣人通过这两条途径,来修身养性,最终让自己德性圆满。

 

“正善治”,守一为正。圣人守一,让天下无不治。道生一,一为太极。圣人守持内心的一,圣人守持内心的太极,守持内心的道,天下自然就会风调雨顺,万物生机盎然,丰盛富足,天下大治。

 

“事善能”,圣人能够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事,《说文》解释说,“职也。”本意是官职的意思。《周易。讼》卦说,“君子以作事谋始。”君子行事,最重视开始。天地万物的开始,是无中生有。君子效法道无中生有的精神,无论物还是人,都应重视无中生有,生生不息的能力,从而发挥其天赋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动善时”,圣人行动、创造、教化人民,要顺应天时,让天地万物皆能应时而动,顺势而为。《礼记。中庸》说,“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中的明,就是诚的意思。唯有拥有坦诚之心,才可以施行教化;施行教化,人们才会有所改变;人们有所改变,天下才能够最终化育。唯有用天下至诚之心,才能化育天下,化育百姓。对于中庸来说,坦诚之心,是一切行动的先决条件。老子与《易经》一致,更重视时机。《周易。大有》卦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有,就是大富有的意思。圣人要大富有,必然品德刚健而能让天下文明,顺应天道而按时行动或停止,所以才会大吉大利。

 

圣人效法水的精神,“上善若水”,让所居之地皆成为善地;让所居之地的文明,皆博大精深;从而建立仁爱的社会;建立诚信的人文环境;让天下无不治;让人人发挥其天赋才能;让天地万物皆能顺时而动,顺势而为,天长地久,生生不息。

 

5、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帛书本为“不静”,更合乎老子的本意。水的运动状态,一动一静,动静皆宜。有归于无为静,无中生有为动。不静即动,动而复静。水连绵不绝,汪洋四溢之时,是水在流动,在运动,在孕育,在创造,在化育天地万物。水流动时,无论是在大地之上奔流,还是在云层之中穿行,还是在江湖之中汹涌,还是在生命之体中洋溢,都是在孕育,在蓄养,在“善利万物”。“夫唯不静”,水才能化育万物。水的运动,是水恒久不变的存在状态;水的静止,其实只是水的一种生存态度。实际上,水一刻也不曾静止过,水时刻在流动,在生生不息。一杯仿佛静止不动的杯子内,每秒钟水分子仍会进行上亿次的碰撞、运行。“夫唯不静”,所以天地万物才能被水养育。

 

“故无尤”,尤,《说文》解释说,“异也。”无尤,即无异。水无异,就是说水无异于天地万物,是说水与天地万物为一。水在蓄养万物之时,因为上善,所以能够与天地万物“和其光,同其尘。”能够进入万物之中,与万物同其大,同其小,与万物成为一体。水在万物之中,同样一刻也不曾静止过,水遍及万物周身,而无所不在。万物皆为水。万物之中的水,皆没有丝毫差别,万物之中的水,皆相同。因为水,万物皆为一。水让万物为一,多么玄妙,多么神奇,此为玄同。

 

水运动不止,所以与万物为一。水让万物为一,才是水最接近道的奥妙所在。

 

6、综述

 

老子让圣人效法道的精神,效法谷神的精神,效法天地的精神,圣人则可处无为之事,可以谷神不死,天长地久;效法水的精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以此行不言之教,则可以不言而信,不行而至。

水之善,在于润下,在于善利万物,在于能够处众人所憎恶的地方,水的美德与道最为接近。圣人效法水,在行不言之教时,可以让所居之地,皆成为善地;所居之地的文化,皆博大精深,然后能守其“中”;所居之地的百姓彼此仁爱;彼此言辞坦诚开放,相互信任;所居之地的政事,皆不治而治;所居之地的百姓皆能发挥其天赋才能;所居之地的百姓皆能顺天而行,顺时而动,顺势而为,皆能大吉大利。这样一来,就能够万众一心,万众为一。

 

 

7、最高明的医术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医术精湛,人们都把他当作神医,并用黄帝时期的神医扁鹊,来称呼他。扁鹊家有兄弟三人,皆精通医术。一日,魏文王询问神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皆医术精湛,唯独你被称为神医。你自己觉得,你们三兄弟,哪一个的医术最高明呢?”

扁鹊坦诚地回答说,“在我看来,我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二哥的医术比大哥稍微差一些,我的医术排在大哥,二哥之后。”

魏文王惊讶地问到,“为什么你却被称为神医,偏偏是你最为有名呢?”

扁鹊从容地回答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未发作之前,就把病治好了。人们并不知道他在病未发之前,率先就铲除了病源,因此,他的名声无法传播出去。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刚开始,还未严重发作时,就把病治好了。人们以为他只能医治小病,所以他的名声,传而不远,只在本乡中他才知名。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时,所以我医治的都是大病。人们看到我又是把脉,又是针灸,又是敷药,又是做大手术,人们看到我能将那么严重的病治好,认为我的医术高明,我的名声因此响遍全国,并用神医来称呼我。其实,要是与大哥,二哥相比,我的医术差远了。”

 

上善若水,水无处不在,水利万物,皆在万物诞生之初,在万物生长之时,在万物开花结果之终;水进入万物之内,滋养万物,万物生长,成熟,人们皆说万物自然而然。神医治病,治病患未发生之时;圣人治世,治世界初创之始;圣人教化万民,皆善用其无中生有的能力,让其回归自然,自然而然,生生不息,则天下无不治,文化无不博大精深,民心无不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