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禁动画:韩信为何宁受跨下之辱也不摘下腰间佩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01:37

韩信为何宁受跨下之辱也不摘下腰间佩剑?

2011年09月13日09:28腾讯读书[微博]我要评论(0) 字号:T|T

  文章摘自:《挑灯看剑》
  作者:陈肯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次:2011年5月第一版
  本书简介:剑在中国的冷兵器中有着其他任何兵器都不可比拟的尊崇地位,它一头铭刻着我们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坚韧勇敢,一头张扬着千古文人的文才风流;它一边围绕着我们追求幸福与公正的侠义梦想,一边倾诉着祖先开创历史的艰难与辉煌。剑也正是由此才能承载住极其博大深沉的文化内涵,闪耀出高贵神圣得有些虚幻的荣光,成为铭刻在我们中华民族千年血脉中一段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

转播到腾讯微博

 

韩信像

前边说到,剑之所以能成为传说中的“百兵之皇”并不是因为它跟核弹似的,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恰恰相反,那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往往并不是武器,而是贵族们的身份象征。

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很多祖先尽管都坚持佩剑,但他们却都或者自觉,或者被迫地坚守着一条准则:平时尽量不发挥剑在攻击力加成方面的任何作用。比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被放逐江湖的时候,抛家舍业,什么都没有了,那叫一个凄凉,可就在他满怀悲愤地做出千古名篇《涉江》来为自己叫撞天屈的时候,开篇第二句话就是向全世界宣布自己虽然被贬职了,却仍然坚持着:“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这里所谓长铗就是长剑,“帝高阳之苗裔5”把一切都抛弃掉(或者说是被一切所抛弃)了,但是剑却始终伴随在他左右。而且从这句诗的顺序中,我们甚至可以做出一个推断:在三闾大夫那充满愤懑的心中,恐怕剑对他的重要性还要高于“冠”。可你们能想象天天自比为“香草美人”的大诗人带着剑是准备随时用它砍人吗?这分明是不可能的,屈原又不是李逵,他的武器是他的笔。所以我们大概可以判断,至少屈原佩剑并不是因为带着那玩意儿会提升个人武力。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屈原先生看似毫无意义的佩剑也许来自于他那文人式的个性张扬,毕竟人家是浪漫主义诗人还“幼好此奇服6”嘛。那好吧,咱们再说一个武人的故事——淮阴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九里山前定下十面埋伏之计,一战让“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兵败身死,其军事天才在历史上一直被大书特书的韩大将军,肯定不能算是个彻头彻尾的文人了吧?可他却也跟咱们的大诗人一样,从少年时代就有一种佩剑的情结……

(1)胯下之辱背后的玄机

韩信年轻的时候其实混得挺惨,在乡里乡亲心目中的形象远不像后世看他的时候那么高大辉煌,连去参加小公职人员的选拔资格都没有,最要命的是他还游手好闲的不会啥谋生技能,总之就是一标准的街头小混混——还是经常身无分文的那种混混。身无分文其实也没啥太大关系,可问题在于人是要吃饭的,你可以骗一切,却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肚子,于是身无分文的韩大将军走上了一条比较丢人的道路——到处蹭饭,而且为了蹭饭,他甚至还遭到过不少白眼。大家见过现在那些跪在天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吧?淮阴侯大人虽说还没可怜到那份上,也差不多了,基本上是在用人格换食品。可即便是混得如此凄凉,韩同学仍然保持了一个良好却可能会惹麻烦的习惯——每天坚持佩剑。想想吧,本就不招人待见的韩信,每天衣衫褴褛(饭都吃不饱,恐怕衣服穿得也好不到哪里去)的在街坊上晃来晃去,可却一点都不顾惜体力的非要在腰间挎上一把剑,别说别人,我要有这么一邻居我都忍不了,果然,找他麻烦的人出现了。

原来在韩信的家乡,混混并不仅仅只有韩信一个,市井之中竟然还有比他更另人生厌的家伙,那是一个以坚持不懈地侮辱别人为自己终生追求和价值体现的少年。他看着韩信每天带着把剑到处蹭饭眼气啊,终于有一天,忍不住了,跑来找到韩信并对他说:“你虽然个子不小,没事还爱带着把剑装像,可其实你就是个胆小鬼!”韩信没理他。当然,鉴于中国历史记载一贯遵循的“惜墨如金”原则,我们无法判断发达之前的淮阴侯当时到底是根本不屑于搭理对方,还是真的怕了,被对方吓得不敢说话。总之,韩信很没尊严地选择了坚守自己保持沉默的权利,他可能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谁知道他想息事宁人,对方却是个惯于挑事儿的,在围观群众惟恐天下不乱的激昂情绪中,不良少年坚持着自己软土深挖的行事原则,又开始继续试探韩信的底线了:“你要是不怕死,就用你的剑宰了我,如果你真是个怕死的胆小鬼也没关系,从我裤裆里钻过去,今天大爷就放你一马。”看着对方那张撇着的大嘴,听着那些从这张丑陋的嘴中发出的赤裸裸地带有威胁性的侮辱言辞,韩信真的怒了:你还有完没完?我都让你一次了,你怎么见了怂(sóng二声)人搂不住火啊?可惜,韩信不但不是擅长“布衣之怒7”的唐雎,他连《天下无贼》中的黎叔都比不了——韩信很生气,后果却一点都不严重。满怀怒火瞪了对方半天的韩将军做出了一个另所有围观群众都大跌眼镜的选择,爬在地上,一丝不苟地完成了钻裤裆的全部工作流程,然后拍拍衣服,认真把自己挎在腰间的佩剑整理好,接着找地方蹭饭去了。

当然,后来带着大部队衣锦还乡的韩信并没有忘记这个家伙,别误会,完全不存在打击报复,正相反,当年的胆小鬼,现在的齐王倒是封了官职给他,并且还为自己当年坚决不拔剑的行为找到了一个看似符合逻辑的解释:“杀之无名”。可惜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韩信当年的确并没有发挥出一点点剑的强大攻击效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史迹》中对韩信的这段表现采取了高度赞扬的态度,认为这说明了韩信有如渊海一般的气量;而易中天先生更是认为这件事说明了韩信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为了实现梦想而勇于承受现实中一切苦难的坚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