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超级大玩家:名人论读书之三境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53:01
 
 
 
名人论读书之三境界
我是一片云网摘
读书没有止境,但读书有境界。不少名人根据自己读书的心得总结出了读书三境界。
一、王国维治学读书的三境界
我国现代著名的古典文论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比喻做学问之前,先要有思想准备,看到学海无边、知识无涯,从而激发有志青年奋斗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和勇气,同时又感慨自己的学问之不足。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这比喻开始读书做学问为有所收获,要刻苦攻读,不怕艰苦,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最高目标,孜孜不倦,毫不懈怠,纵然是身心交瘁,殚精竭虑,“人比黄花瘦”也矢志不渝,在所不惜。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无夕》)这比喻经苦读钻研,一旦你历经艰辛,“九死而未悔”之后,突然有所发现有所得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快乐,其乐融融。
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是针对学者从治学的渴望、奋斗、到最后到达成,其间所受的异常的艰辛的真实写照。王国维对读书三种境界的论述,十分精妙。他所引用的三句词,本来是描写爱情的,但王国维通过集句方法进行重组,从而十分精辟、形象的揭示了立业、求知的客观规律,即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窄到宽、由必然到自由的艰苦跋涉,“曲径通幽”的过程,充满了“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的交错更替的美好里程。王国维借用他人的诗句,通过自己的重新思维、组合,从而把作者原有诗句的意境进行无限延伸,使其意境在重组中得到升华,从而激励着许多有志青年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
二、学者王世发治学读书三境界
无独有偶,当代学者特级教师王世发先生也提出的读书三种境界是: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界也。大雪纷飞的冬天,一位老渔翁不怕寒冷,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驾着小船在江上垂钓。读书与此颇为相同。读书,要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夏天,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夜晚,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界也。诗人陶潜避开喧嚣的尘世,生活得如此安静,原来主要是他能保持一颗远离世俗的心,自己虽然在东篱下采菊,但他的心早已和南山融为一体了,因此一切都感觉那么美好。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欣然忘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同时你会感到读书就像“东篱采菊”那样,悠闲自得,其乐融融!读进去了,便会书中有我,我在书中,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第三境界也。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博大而崇高,你登上了泰山极顶,你就会感到其他的山都显得小了。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三、学者孙逊治学读书三境界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学者孙逊针对读书的目的提出了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辛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崔国辅《长乐少年行》)这是消遣性读书。
第二境界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这是功利性读书。
第三境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这是积累性读书。
四、徐宗文先生治学读书三境界
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徐宗文先生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把“为知、为己、为人”称为读书的三重境界,其含义是:
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事来对待。博学从而多才,这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这是古今读书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为第三境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刻阐明了“为人”是读书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