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 假冒警官:红旗-地对对空导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5:57:47
红旗-2号
红旗-2号地对空导弹是在仿制苏联的斯-75(SA-2又叫萨姆2)的红旗-1号地对空导弹基础上,在六十年代中国空军保卫国土领空,打击入犯台湾军用飞机的战斗中应因敌我技术对抗的发展,改进改型而来。着重提高了地对空导弹系统两方面的技术性能:一是在红旗-1的基础上修改弹体结构,增加燃料舱容量,加大前翼面积,调整自动驾驶仪的参数,从而增加导弹射高和斜距,扩大作战区域。第二种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操作性能。,提高制导精度。红旗-2号地对空导弹经过六十至八十年代多次实战检验,成为保卫中国中高空领空的骨干武器系统。1965年4月,国防工办委托七机部改进设计抗干扰能力强的中高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进行分析论证,确定了研制方案,并明确了研制分工。同时,将这个型号命名为红旗2号导弹,任命陈怀瑾为总设计师,李波为副总设计师。
1965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加快“红旗”2号导弹的研制步伐。
1966年底,“红旗”2号导弹武器系统成功地通过定型试验。
1967年6月27日,中央军委常委第77次会议决定并有毛主席和周总理批准,红旗-2号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1967年9月8日,台湾空军U-2偵察機又进入中国华东地区,使用了转播干扰手段,中国空军地空导弹第14营连续发射三枚导弹(前两枚为红旗-2号导弹,第三枚为红旗1号导弹),在浙江海宁20500米高空U-2偵察機被第二枚红旗2号导弹击落。
1968年1月,地空导弹试验部开展了红旗2号导弹射击高空、高速目标的科研试验。
198X年进行了红旗2号导弹实施拦截空地导弹试验。
红旗2号甲防空导弹
1973年初,中央军委决定对红旗2号导弹进行改型设计,旨在于提高导弹的抗干扰和打击低空目标的能力。
1973年8月,国家计委、国防工办下达研制任务,并命名为红旗2号甲导弹,徐易任总设计师。
1978年至1982年,红旗2号甲导弹先后完成了研制阶段试验、设计定型试验。
1984年6月,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红旗2号甲导弹定型。红旗-2A射程8-34km,作战高度1000-27000m,飞行速度1200m/s,单发命中率73%。
红旗2号乙防空导弹
中央军委于1978年7月决定对红旗2号导弹武器系统进一步改进,并命名为红旗2号乙导弹。旨在减少整个的系统的车辆,改善可操作性,提高抗干扰能力和打击高速机动目标的能力,扩大作战空域及缩短战斗准备时间。
1979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红旗2号乙导弹的研制任务,陈欣生任总设计师。基本上是紅旗2A原班人马。
1979年12月,红旗2号乙导弹武器系统完成了方案论证
1980年至1986年,红旗2号乙导弹先后进行了履带发射车的实弹射击试验和鉴定飞行试验,均获成功。
技术上,改进了引信和战斗部,增强了杀伤力。
改进了推进系统,扩大的作战的区域和应付高速目标能力。
导弹的抗干扰电路采用了数字电路后,使信号的传送更加准确可靠 ,提高了抗干扰性能。
制导站整个指令系统和运算部分都计算机化,提高了系统反应时间。
高频测距雷达,电视跟踪系统,和单脉冲雷达的采用提升了系统抗干扰能力,采用了复合制导技术以对付低空高速,高机动并有干扰设备的目标。
采用了集中指挥控制的大屏幕图形化操作台,战斗过程一目了然
采用了敌我识别设备
装备了移动发射架,使HQ-2系统由半固定式转变为半机动作战,极大提高了生存能力。
厘米波202相控阵雷达可以指挥一个导弹营的6发导弹攻击三个不同目标,也可以导引3枚导弹同时攻击一个目标。 对反辐射导弹可直接去拦截,以硬杀伤的方法摧毁反辐射导弹。 红旗2号24cm  [礼品介绍]
红旗2号 地对空导弹 24cm
1965年根据空中威胁的变化,开始了“红旗2号”防空导弹的研制,在“红旗1号”的基础上扩大杀伤空域,提高抗干扰能力,改善战斗使用性能。它于1967年6月27日定型,随即装备部队。同年9月8日,我空军防空导弹部队在浙江嘉兴首次用新研制的“红旗2号”防空导弹,在有干扰的条件下击落一架U-2高空侦察机,证明了该导弹采取的抗干扰措施非常有效。在以后的国土防空作战中,用“红旗2号”又击落过3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和1架米格-21战斗机。“红旗2号”的研制成功及其在防空作战中取得的辉煌战果,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的发展已由单纯的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
  1965年提出研制的红旗-2,正是针对SAM-2暴露出来的缺点:机动性差、命中率低,易受电子干扰,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重点是加强了抗干扰措施,后来大量生产,生产型红旗二称为红旗二甲。其改进型有红旗-2B、红旗-2F、红旗-2J、红旗-2P等。红旗-2B为机动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1973年开始设计,1984年定型。该系统由导弹、发射架、62式轻型坦克底盘和制导站等组成。基本作战单位为营,包括6部发射架及底盘、24枚导弹和1个制导站。导弹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抗干扰能力强,不仅具有迎向攻击能力,还具有侧向攻击和尾追攻击能力。弹长10.84米,发射重量2322公斤,最大速度3.8马赫,射程7-35千米,射高1-27千米,战斗部为高能破片杀伤型,单发命中率73%-92%。
  红旗-2B采用了液体燃料储存技术,燃料可以长期保存在弹体中,无须战时加注,这使得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为红旗-2从一种半固定式导弹向半机动式导弹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导弹的引信采用了调频相位比较装置。改进后的弹体机动过载承受能力增加到20G,使得它能攻击反导弹的机动和迂回突防目标。
  在运载工具方面,红旗-2B采用了坦克底盘,红旗-2J是载重汽车牵引底盘,有一定的机动越野能力。弹体的装填起竖装置设计良好,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导弹上架起竖的发射准备。经过这些改进,红旗-2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升级,在对付中高空目标方面,其性能优于台湾天弓-1型。可以对轰炸机、歼击机、侦察机实施有效攻击;甚至可以用来对付高空侦察气球、直升机、空对地战术导弹。厘米波的202相控阵雷达可以指挥一个导弹营的6发导弹攻击三个不同目标,也可以导引3枚导弹同时攻击一个目标。整套红旗-2系统的控制实现了数字化,计算机化,尤其突出的是红旗-2的抗干扰能力,诸如反电子预警,识别箔条干扰之类的东西只是小意思,抗欺骗式干扰和抗反辐射导弹才是它的强项。对付反辐射导弹它甚至可以直接去拦截,以硬杀伤的方法摧毁反辐射导弹。
  在1999年国庆阅兵中,许多人很诧异:为什么参加过1984年国庆阅兵时的“老兵”“红旗-2”导弹方队又出现了。其实,“红旗-2”导弹总共发展出5种型号,1984年阅兵式出现的是“红旗-2J”型,1999年出现的是“红旗-2乙”型。与原来的“红旗-2J”导弹相比,“红旗-2乙”型除了外形有点相似外,其余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红旗-2乙”更换了性能更佳的引信和大威力弹头,新型发动机改善了弹道特性,适应了作战空域扩大和目标速度的提高,准确可靠的抗干扰数据指令传输使导弹更难被摆脱,全新弹载电池重量大幅减轻,并大大提高过载负荷,搜索雷达增加了测距、电视追踪、单脉冲体制等抗干扰措施,另外增设大屏幕作战指挥图,以方便指挥员了解最新情况,添加动目标显示和敌我识别功能。“红旗-2乙”弹长10.8米,弹体最大直径0.5米,重2233千克,最大速度4.2马赫,射程7千米-35千米,射高1千米-27千米,能同时攻击3个速度在560米-750米/秒的目标。
资料:中国高空防空导弹“红旗二号”
  高空防空导弹“红旗二号”(HQ-2)可移动式全天候、全方位、全空域的要地防空导弹系统系列,可拦截各种飞机、巡航导弹和高空侦察气球,也可在需要是打击地面和海上目标。每一个基本火力单元由24枚导弹、6个发射器、制导、控制、加载等部分组成。HQ-2B安装在坦克底盘上,越野性能好。有迎击、侧击和尾追等多种攻击方式,发射时无需定位。装备单脉冲系统、电视跟踪系统、3厘米波长测距雷达、抗干扰数码无线电和调频相位比较引信,有良好的抗电子干扰能力。HQ-2J安装在发射车上。系统可以同进引导3枚导弹攻击同一个目标
。 HQ-2J的主要战、技术性能:
  作战高度:0.5~27千米
  作战距离:7~34千米
  导弹长度:10.842米
  导弹全重:2326千克
  导弹最大速度:﹥4.1马赫 历数50年来我国导弹研制历程
第二炮兵组建初期的“东风”一号二号导弹是部队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经过53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地地战略、战术导弹,已从液体发展到固体,从陆上发射发展到水下潜艇发射,从固定阵地发射发展到机动隐蔽发射,拥有了有效的核威慑力量和防御反击力量;防空导弹已形成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系列,拥有了不同发射方式、攻击不同空域的防空装备体系;海防导弹形成了岸舰、舰舰、空舰、潜舰等反舰导弹系列,具备了抗登陆、封锁重要海域和近海作战的能力。各类导弹已形成完整配套的武器系统,为国家的领土、领空、领海筑起了坚固的钢铁屏障。神剑倚天筑国防我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液体地地导弹1059(后命名为“东风一号”)于1960年11月5日一举发射成功,聂荣臻元帅称“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重要转折点”。液体地地导弹。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东风二号”中近程液体导弹经过一次发射失败后,于1964年6月29日首次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用改进的“东风二号甲”导弹与原子弹进行了“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腾空飞起,准确飞向落区实现核爆炸,试验传来捷报。从此,我国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核武器。1964年我国制定了“八年四弹”规划,使得改进的液体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远程战略导弹相继研制发射成功。1980年,我国第一枚远程火箭从酒泉发射基地拔地起飞,30分钟后准确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溅落,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行远程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的国家,这是我国战略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固体地地导弹。1967年中央决定研制装备潜艇的固体火箭。这种固体战略导弹由程连昌副部长担任总指挥,黄纬禄担任总设计师。从1977年中央批准实施三项重点航天工程任务以来,这种固体导弹的研制才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1982年10月12日,在一发失败后,潜艇进行第二发遥测弹水下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次“巨浪一号”固体战略导弹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战略导弹技术又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1985年后,我国自行研制的固体战略导弹由水下发射搬到陆上发射的机动型号一举发射成功,标志着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达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代地地战略战术导弹研制又取得新的进展。1995年7月在东海海域进行的导弹发射训练中,最新研制的6枚地地导弹发射全部准确命中目标;1996年3月举行的东南沿海军事演习中,发射的4枚新型地地导弹均准确命中预定目标。1999年8月2日,我国在本国境内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型远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的新突破,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中国战略导弹武器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红旗-15防空导弹中高空地空导弹系列。1964年1月,国防部五院提出在“543”导弹仿制成功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红旗二号”地空导弹的任务,并任命钱文极为总设计师,吴展、陈怀瑾、李蕴滋为副总设计师,后陈怀瑾接任总设计师。“红旗二号”增加了导弹的射高和作战斜距,增强了制导站的抗干扰能力,确保了测量精度,改善了操作使用性能。到1966年底,“红旗二号”经过多次战斗弹和遥测弹的飞行试验,1967年7月设计定型。同年9月8日,我国防空导弹部队用新装备的“红旗二号”导弹击落窜入我国华东地区上空的美制U-2飞机。1984年和1985年,“红旗二号”实施拦截空中导弹试验获得很好的效果。后来,在“红旗二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自主研制成功了“红旗二号甲”和“红旗二号乙”地空导弹系统。“红旗二号甲”提高了飞行速度和抗干扰能力,增强了攻击垂直机动目标的能力和武器系统自卫的能力。“红旗二号乙”具有迎面、侧向、尾追的攻击能力,是一种高效率、全天候、全方位作战的要地防空武器。1965年8月6日,七机部提出研制“红旗三号”地空导弹的任务。1966年—1969年,“红旗三号”进行了导弹飞行试验,在扩大作战空域、提高制导精度等方面取得成效,1974年进行拦截高空、高速靶弹试验获得成功。低空超低空地空导弹系列。197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研制“红缨五号”地空导弹的任务。“红缨五号”是一种单兵便携式超低空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朱玉池、肖林先后担任总设计师。导弹长1423毫米,自重9.8千克,作战高度50米~2300米,最大斜距4200米。1982年-1983年进行定型试验,发射试验圆满成功。1979年,又决定研制改进“红缨五号甲”全天候、红外寻的单兵肩射防空导弹。1985年设计定型。1979年6月下达第二代地空导弹的研制任务。它的特点是低空超低空作战性能好,能跟踪和拦截超低空目标,作战反应时间短,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操作方便,机动性能好,能对付多个目标。1988年进行飞行拦截试验,首次拦截双目标获得圆满结果。该型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地空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各防空导弹通过检阅,展示出它们的风采。这些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满足了区域防空、要地防空、野战防空、舰队防空和单兵防空的需要,实现了基本型、系列化、高起点、上水平,初步完成了更新换代的要求。舰载鹰击-62导弹发射瞬间 图片来源:环球网1960年,我国同时开始仿制“542”(苏制C-2)和“544”(苏制II-15)两种反舰导弹,1961年7月决定集中力量仿制“544”导弹。国防部五院先后任命李同力、吕琳为“544”导弹总设计师。“544”系一种舰舰导弹,仿制成功后命名为“上游一号”。1966年6月,“上游一号”导弹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同年11月进行定型试验,按不同高度、射程实施单射与双发齐射,结果试验成功,达到定型要求。1967年8月,“上游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74年5月,经过改进,换装了末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简化了发动机,使用了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使其满足导弹超低空飞行弹道的控制要求,改型后的“上游一号”命名为“上游一号甲”导弹,1984年3月设计定型。海鹰反舰导弹系列。1965年,决定将“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改进设计成岸舰导弹,命名为“海鹰一号”,用于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保卫沿海城市、海港,封锁海峡、海湾。1970年10月“海鹰一号”定型飞行试验成功,1974年8月设计定型。“海鹰一号”研制成功后,为了担负海军远洋护航任务,决定将“海鹰一号”岸舰导弹装备到导弹驱逐舰上,改作为舰舰导弹武器系统。1973年9月,“海鹰一号”导弹装在驱逐舰上进行首次飞行试验,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1976年1月,“海鹰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83年-1985年对“海鹰一号”舰舰导弹又作了改进,在飞行试验中取得好成绩,后来将它命名为“海鹰一号甲”舰舰导弹。1965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海鹰一号”的基础上研制“海鹰二号”岸舰导弹。“海鹰二号”导弹加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概率。梁守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和工艺难题。1967年9月圆满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1970年3月圆满完成定型试验飞行。1970年为了提高“海鹰二号”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和空防能力,将其雷达导引头换装成红外导引头,命名为“海鹰二号甲”红外弹,1980年完成定型试验;与此同时,又将导弹换装单脉冲体制的雷达导引头,选用新的高度表,以降低导弹平飞高度,实现超低空飞行,研制成功“海鹰二号乙”,1979年成功地进行了研制性飞行试验,1982年设计定型试验取得好成绩,1984年1月设计定型。1970年4月,全面开展研制“海鹰三号”低空、超声速岸舰导弹。这种导弹采用先进的冲压发动机,具有抗干扰性能好、威力大的特点,1979年7月发射试验成功。鹰击反舰导弹系列。“鹰击六号”: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论证了空舰导弹的总体方案。这种导弹由机载发射,攻击水面舰艇,具有射程远、作战区域大、机动性能好等特点。1977年审定了空舰导弹武器系统方案,导弹用“轰六丁”飞机发射,命名为“鹰击六号”空舰导弹,路史光担任总设计师。“鹰击六号”导弹武器系统于1982年开始研制性海上飞行试验,空中发射4发均直接命中目标。1984年“鹰击六号”完成设计定型试验。“鹰击八号”:197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鹰击八号”超声速反舰导弹研制方案,鲍克明、路史光、姚绍福先后任总设计师。“鹰击八号”采用两级固体发动机,具有超低空掠海飞行、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一弹多用和小型化的特点。1985年9月进行导弹装快艇的设计定型试验。“鹰击八号”共有装飞机、舰艇的5种型号。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上亮相,外国人惊呼中国有了“飞鱼”导弹。“鹰击一号”:1989年在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博览会上,我国展出了“鹰击一号”低空超声速空舰导弹。“鹰击一号”导弹总设计师是沈世绵。这种导弹的巡航速度为两倍声速,最大射程50千米,主动力装置为冲压发动机,具有突防能力强、弹小威力大、安全方便等特点。1979年开始飞行试验,1986年取得导弹发射完全成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举行的东海海域军事训练和东南沿海军事演习中,我国的飞航式导弹已有20多种型号,在技术上从亚声速发展到超声速,从液体发动机发展到固体发动机和冲压发动机,从单项制导发展到综合制导,在小型化、高精度、超低空、抗干扰方面获得很大发展,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第一次击落U2高空飞机实况 
    一高一低,台湾得到美国购进U2型高空侦察机以及夜间低空侦察间谍飞机来疯狂窜犯大陆。台湾先后从美国购进U2型高空侦察机5架。P-2V型低空侦察机3架,由美国培训人员,妄图在反攻大陆之前对我进行大规模侦察及间谍破坏活动。
    美制U2高空侦察机是一种先进机型。它飞得高,可超过两万米,机翼大,耗油少,活动半径大,机上有一名飞行员,装有高精度摄像装置,能进行高空拍照,施放干扰。当时我军装备的歼击机为米格-17,最高飞行高度只能达1.4万米,比敌机低了6000米,无法攻击敌机,若用高炮,射程远远不及。敌机利用这种优势,频频窜犯大陆上空。夜间低空侦察间谍飞机P-2V原是美国海军的海王星巡逻轰炸机,改装后变成低空侦察机,机上有14名机组人员,机内装有先进的电子.雷达设备。该机有4台发动机,巡航时间为10小时,飞行速度最低每小时250公里,最高每小时600公里,飞行高度最低离地面200米。P-2V最大优势是在暗夜(每月农历二十五至下月初五没有月亮的夜晚称暗夜)飞得很低。P-2V还装有先进的电子侦察定位设备,可对收到的无线电波发源定位,即P-2V飞越地区一定范围内地面雷达,电台.通讯发射机.各类电子干扰源等的位置它都可精确测定。这是它电子侦察的主要内容,P-2V还可施放各种干扰,破坏我地面及机上雷达的跟踪和瞄准。它集先进电子技术于一身,相当于一座空中电子实验室。正如国外军事权威称要在暗夜击落P-2V,如大海捞针。P-2V凭借上述的优势,疯狂地在每月暗夜期间窜犯我领空。每次窜犯的航线和进入退出点都变化莫测。它一般在晚上8时左右进入大陆,活动7-8小时后出境。窜犯我东部防务较强地区时,它远离大中城市,偷偷进行电子侦察,窃听等间谍活动。它飞到我防务较薄弱的西部地区时很猖狂,有时飞越在大中城市上空,撒发*传单,有时飞到偏远山区,空投特务进行破坏。蒋介石在台湾大肆吹嘘说:“P-2V是不可战胜的。” 在周总理亲自领导下,我军就是要从天上摘星,从大海捞针。面对敌人如此疯狂的骚扰和破坏,在周总理亲自领导下,我军作出了全面反击“二机”方案,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刻苦训练,大搞技术革新,挖掘技术潜力,不断提高战斗力。
    1959年上半年,由苏联支援我国的五套地空导弹系统沙姆二,我们的代号:543系统,就是后来自己生产的红旗二号。经过苏联专家授课,实弹射击训练,光荣地承担了保卫北京建国10周年大庆的防空任务,我因原系防空军雷达军事院校培养的雷达修理师,有幸被选调参加了这次保卫首都的行动。根据总参作战的部署,五套地空导弹编成五个战斗营,(其实是实际编用三个营,另外一个教学用,一个是拆剖分析了。)分别布置在首都北京的四周。我所在的五营驻扎在北京的顺义县,按规定是三天(七月一.二.三日)特别战备期,当时从中央领导到总参首长都非常重视这次战略部署,我们每个参战人员也都是磨拳擦掌,精心调试制导雷达的各个参数,导弹部分也是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国庆节前三天,全部设备都处于完好状态,到了国庆节这天,好像我们这些中国第一批亲自操作现代武器的新兵来说,精神特别振奋,眼睛也好像比平时大了些。就这样黑白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在各自的战斗岗位,可就是不见敌机露面。到了第五天,有的同志已急的直跺脚,雷达制导连的孙连长也有些松气了,第六天就领我们在阵地周围作游戏,抓兔子。到第七天早上,连长就准备放假让我们去逛京城,后听营长说,还是让大家晚一点时间去,又过了半小时,接到上级命令,从台湾上空起飞了一架U2电子高空侦察机,很快又通报敌机已进入上海东侧公海领空,后防空警戒雷达部队就连续给我们传递敌机飞行数据,作战指挥部分析,很可能是向我们北京方向飞行。9时以后,就进入了我们北京防卫圈内,此时五个导弹雷达显示器上都看到了回波,此时此刻,每个指战员都下了决心,只能让其来,不能让其回。10时7分,我们雷达显示器的回波消失。车外边的同志们听到了三声打雷声,并有三个火球飞向天空(一般地空导弹遇到敌机时,通常是连续发射三枚导弹,命中率可达99.9%,消费价值是U2飞机的三倍)根据雷达测距是部署在通州的四营击落的,我们营长下达了关机命令,一连雷达车上的同志都跳下车来,二连负责导弹发射架的同志,三连负责电源保护的同志,都涌向我们一连,一齐欢呼,有的同志兴奋的爬到发射天线上,有的躺在地上,这些平时都非常坚强的小伙子都流下了眼泪。因这次是我国第一次击落高空U2飞机,在世界上震动很大,中央领导大都去观看了击落敌机的现场,没有多久,就将这些残核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供人参观,评论。又过了一天,空军领导为了表彰这次战斗中有功人员,专门召开了一次庆功大会,大会上主要是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讲话,在会上给二营有突出贡献的同志晋了级衔,还根据不同情况给有些同志记了功。最后,刘司令还诙谐的表扬了从上海跟踪敌机到北京的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他说:“你没有功劳,但也有苦劳。”因为U2飞机的飞行高度在30000公尺,歼击机的发射炮够不着,说的飞行员红了脸。下午,设宴招待了参战有功人员,除二营大部分同志参加外,还有其它营主要操作人员,晚上我们还观看了广西刘三姐歌剧团第一次进京演出的歌剧刘三姐。自从这次击落U2飞机后,敌人仍然不死心,又在我国其它地方侵入过我领空,都是被二营击落的,二营营长岳振华,原系高射炮兵团长,担任营长5年来,领导全营指战员苦练技术,钻研战术,作战指挥机智果断,勇于负责,连续击落国民党空军高空侦察机3架,表现出良好的政治军事素质和指挥艺术。1963年12月26日国防部授予岳振华“空中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1964年6月6日国防部授予第二营以“英雄营”的荣誉称号。 
    这个网络地址是 http://v.ku6.com/show/sLrr_F13zT89MYFm.html有视频辑录。
    顾伟  顾伟:1974年5月出生,1991年8月入伍,1998年3月毕业于空军导弹学院,获军事硕士学位。现任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教研室讲师。近年来,先后主(参)编著作4部,在《新民周刊》、《E时代》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参与的《分布交互式体系结构协议数据单元标准研究》课题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以军事专家身份担任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特邀军事评论员。  
1928年11月 田岛一雄创立“日德写真机商店”。在武库川河畔设立工厂。
1929年03月 美能达第一台照相机“尼夫卡列德”上市销售
1937年09月 公司更名为“千代田光学精工株式会社”。
   11月 日本第一台双镜反光照相机“美能达夫列库斯”上市销售。
1955年08月 照相机出口美国。
1957年11月 照相机出口欧洲。
1958年09月 美能达第一台单镜反光照相机“SR-2”上市销售。
1962年02月 做为航拍摄影器材,美能达Hi-Matic相机使用在美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友谊7号”。
   07月 公司正式更名为“美能达照相机株式会社”。
1966年04月 采用TTL开放光圈测光方式的单镜反光照相机“SR-T101”上市销售。
1968年12月 美能达航空用测光表,应用在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
1973年05月 在马来西亚设立照相机生产基地。
1976年09月 日本成立美能达照相机销售公司。
1981年02月 正式引进美能达CI系统。
   02月 成功开发出世界第一台具有TTL测距功能的35毫米AF照相机“CLE”。
   10月 内置美能达曝光程序(MPS)的单反相机“X-700”上市销售。
1985年02月 具备成熟的自动聚焦功能的单反相机“α-7000”上市销售。
   11月 美能达创始人田岛一雄去世。
1988年02月 世界第一台内置双焦点镜头、防水、防尘的轻便相机“DUAL35”上市销售。
1988年05月 世界第一台内置智能卡的AF单反照相机“α-7700i”上市销售。
1990年10月 世界第一台具备成熟的自动聚焦功能的双镜反光照相机“8×22、10×25”上市销售。
1992年07月 世界第一台采用1/12000秒快门的AF单镜反光照相机“α-9xi” 上市销售。
1994年07月 公司正式更名为“美能达株式会社”。
1994年09月 在中国设立2家合资公司-“上海美能达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和“武汉美能达办公机械有限公司”,分别生产
      销售照相机和复印机。
1995年02月 采用新型设计的变焦轻便相机“Capios 25”上市销售。
1995年06月 美能达第一台高速、高分辨率、低价位的35毫米底片扫描仪“QuickScan 35”上市销售。
   10月 相当于175万像素的单镜反光式数码相机“RD-175”上市销售。
1996年02月 成功开发出基于先进摄影系统(APS)规格的单镜反光照相机、轻便相机等的“VECTIS”系列产品。
   02月 互联网上开设“美能达公司主页”。
   03月 内置28毫米G型镜头的经典轻便相机“TC-1”上市销售。
1997年05月 配置可拆卸、可旋转镜头的数码相机“DiMAGE V”上市销售。
1998年12月 具有世界顶级水平专业性能、功能的35毫米AF单镜反光照相机“α-9”上市销售。
1999年06月 轻便型APS变焦相机“VECTIS 2000”上市销售。
   10月 具有270万像素、可更换镜头的专业数码相机“DiMAGE RD3000”上市销售。
2000年09月 配置大型液晶导航显示屏的35毫米AFAF单镜反光照相机“α-7”上市销售。
2001年06月 有效像素500万、配备7倍光学变焦镜头的单镜反光型数码相机“DiMAGE 7”上市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