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想西禅12人队形:中国的CPI已不具备通货膨胀测度功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11:49
中国的CPI已不具备通货膨胀测度功能
  曹建海
  
  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发生,反映在股票价格高涨、房价3-5月份的反弹、大宗商品价格的迅速上升,只是还没有传递到僵化的CPI统计指标当中。
  目前在人们的概念中,CPI(消费价格指数)代表着通货膨胀率。只要统计出来的CPI是负的,就说明发生了通货紧缩,这个时候扩大货币发行就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目前的情况非常奇怪,明明今年前4个月的新增贷款就多达5.2万亿人民币,已超过全年的信贷投放计划;今年的货币增长速度已经到了25.5%以上,但5月CPI的统计却是-1.4%,连续四个月为负值。如果考虑到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长只有6.1%(就是这个数字也招致怀疑),实际上今年以来全国城乡居民的各类货币储蓄已经贬值18%左右,这不是通货膨胀是什么呢?
  CPI为负值说明了什么?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情况。例如所统计的消费品,确实发生了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的现象,比如猪肉价格的回落就成为牵动CPI指标的关键因素,这虽然荒谬但是事实。另外,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升级、价格下降是非常重要的行业竞争规则,如果采用相同产品销售价格变化,则这部分永远是下降的,甚至由于技术更新可以出现由3000元变成零的回落(如3G技术可能导致传统大量通讯工具退出市场),这究竟能否属于消费价格回落呢?如果考虑到食品、衣着、烟酒、居住之外的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等消费,都涉及到技术更新频繁的消费电子产品的消费,则我国CPI统计显然有人为压低的嫌疑。
  此外,在世界各国的CPI统计中,建房支出为家庭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房成本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消费价格变化。但在我国城镇,由于绝无仅有的房屋建设开发模式,几乎不存在居民自建房行为。居民在购买住房方面的巨大开支,反而不能统计到消费价格当中。因此居住项目反映的消费价格变化不仅权重过低而且变化幅度不明显,根本不能体现居民家庭的消费状况。
  最后最关键的因素,中国的食品价格占到了消费价格权重的1/3,不仅远远落后于居民消费的现实,更是因为我国的粮食价格实施最严格的管制政策,由此导致CPI统计严重失真。或许一些人认为中国的粮食市场属于完全的竞争市场,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政府对粮食价格的控制,这是极其幼稚的想法。据分析,2008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基本与1998年持平,而人工成本、生产资料价格早已出现了几倍的上升。中国对粮食价格的控制,最厉害的是粮食储备制度,日常储备规模为1.5-2亿吨(包括往年陈粮),大约占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0-40%,这个储备量足以平抑任何粮食价格上涨;另外,当国内由于成本或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中国则通过进口粮食平抑粮价(大豆除外,目前中国已失去定价权);而当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中国则如2008年一样收紧关口,严禁可能导致国内粮价上涨的出口行为。中国政府的这些行为,固然有利于贫苦人吃得上饭,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目前农业种植业务,特别是粮食种植业务基本上为全国性亏损,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由于粮价控制,中国基本上可以控制食品价格水平,这样中国CPI的1/3就处于中央掌控之中的不变参数,不管货币如何投放。
  其实,只要是货币超额投放了,就已经发生通货膨胀了,这本是通货膨胀的本来含义。只是,在中国政府高层的眼里,仅仅盯着CPI这样一个人为制造的“怪胎”。只有这个怪胎发生变化了,政府才着手收缩或放松货币投放,但实际上已经积重难返,经济也就面临失控局面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自己聪明一些。
  一些人希望购房避险,在我看来,可能还不如保留现金。因为从下半年开始,中国房价将重回下降轨道。老百姓除了购买生活资料避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声音,反对政府滥发货币损害公众利益。

偌大的天涯网,竟没有几个人知道真正的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真遗憾,偌大的天涯竟然没有几个真正知道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
  这两个名词真正的含义的。有些人还在谈高中的教科书,那教科书有多么简单与多么错误,就不用再提了。
  通货膨胀,顾名思义,就是货币发行量多过实体经济(包括实体产业与实体商品)的需要而多印刷发行出来的过量通货即纸币。在发达国家,在严格透明的财政制度与金融制度下,只有金融危机与财政赤字带来通货膨胀。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本币不能作为可自由兑换的国际通货与国际财富储备货币,因此本国政府把作为国际通货的外币作为国家财富储备,而且其外资也是本国经济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本国政府往往片面追求贸易顺差的最大化,这种行为导致的贸易顺差也会导致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在本质上也可算作是“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拿中国来说,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国有的,其运作是政府垄断政府主导的银行贷款与融资服务,这使得资本即货币不能配置到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行业与企业,相反,在国企改革前,资本往往被政府配置到效益很差的亏损大户即国有企业,明明国企过去造成大量烂账、经常亏损,政府都还是让金融机构把钱贷给国企,这就必然造成巨大的本币金融危机,这种银行烂账最终靠央行大规模印钱来填补。而这种填补的钱就是过量发行的纸币,也就是通货膨胀。
  国企在改革前为什么老是亏损呢?放着大好的国内垄断市场,都经常亏损,而一旦私有化改革后或者被外资战略注资与收购后,就能大幅盈利了呢?当然是国企管理的腐败造成的,国企亏损的部分全部进入了那些腐败管理层的腰包,这些进入他们腰包的纸币实际上与央行印刷出来填补银行烂账的钱是相对应的,进入管理层腰包的那部分钱就成了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纸币,成为通货膨胀。不管国企是由于管理层的腐败与管理经营不善而导致巨大亏损,又或者是由于国企真的太差无法盈利,总之,政府主导的银行贷款与融资服务不能把资本配置到效率高效益好的行业与企业,这导致的大量银行烂账就成为金融危机,这种金融危机是货币发行出现通货膨胀的最重要来源。
  第二,政府的财政赤字,这是通货膨胀的第二个主要来源。由于中国历来的官僚都是吃喝玩乐贪得无厌的,而且有些还烂嫖烂赌,而中国自己的国企资产又不能盈利,自然造成巨大财政赤字,这是通货膨胀的第二个主要来源。
  第三,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后,国企大规模上市了,其融资不再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同时也大大的依靠资本市场,也不知道是国人对国企根本就不放心,还是国人由于传统的理财观念所致,他们竟然还是把政府发行的纸币当成很值得信赖而且认为可以保值的财富储备起来、存到银行,而不愿意到资本市场上去做长期的战略投资。因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国人多是玩短期的炒作与赌博,鲜有做长期投资的战略投资者。
  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的是,中国的人民币的发行量严重过量,要不是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建立,中国的人民币的发行量还会连年猛增。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建立就是为了化解通货膨胀的。同时也是为了资本向高效率高效益的企业配置。因此,资本市场的建立,使得企业风险由民间投资者来承担,这就大大降低了银行贷款导致的烂账风险,从而大幅减少了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国企改革,使得国企亏损减少、国企效益转好,这也减少了发生银行烂账的可能性。
  中国的人民币的发行量,按照美国的经济总量与货币发行量比值来看,是大大的过量了,其原因也就在上面论述的两个原因里。因此,人民币做为财富储备,是很不安全的,要不是政府严格管制住了基础生活资料的价格,物价早就大幅上涨了。中国人们的理财观念还太落后,他们竟然把纸币当成过去那些贵金属货币,以为是能够保值的能够做为财富储备的,事实上,在你做为财富储备的时候,你的财富早就缩水了,而别人通过通货膨胀大大的掠夺了你的财富。
  上面是说到了货币的支撑,即实体经济的支撑,没有支撑或者过去有支撑而现在没有支撑的多发行出来的纸币就是通货膨胀。    接下来说“载体”,没有支撑的纸币也必须寻找载体,如果没有载体,它就是“没有主”的“废纸”,只能烧掉,当然在经济非常景气的时候,它也能成为潜在的信贷能力。比如在中国的外资把利润汇兑回去,自然会造成没有“载体”的人民币,这些没有载体的人民币没有烧掉,被央行管理起来,其自然是形成潜在的信贷能力;而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大量的没有载体的多余本币,政府就只有把它烧掉。
  “载体”就是指“没有支撑的过量纸币”的拥有者以及他们的投资消费行为。只有拥有了载体的通货膨胀,才会对市场物价造成严重的冲击,它们一会钻到这里,一会钻到那里,造成市面上物价上涨此起彼伏,一会是这个行业,一会是那个行业,一会是股市泡沫,一会是房地产泡沫,只有基础生活物资的价格由于被政府严格控制了,它们钻不进去,所以即使人民币连年发生巨大通货膨胀,但也没有引起国内严重的物价飞涨。   第三,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后,国企大规模上市了,其融资不再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同时也大大的依靠资本市场,也不知道是国人对国企根本就不放心,还是国人由于传统的理财观念所致,他们竟然还是把政府发行的纸币当成很值得信赖而且认为可以保值的财富储备起来、存到银行,而不愿意到资本市场上去做长期的战略投资。因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国人多是玩短期的炒作与赌博,鲜有做长期投资的战略投资者。  
  国有企业上市之后,其融资能力依然较差,如果这个时候企业出现管理腐败或者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亏损,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链困难,这个时候,他们就非常乐于把国企卖给外资,大规模让外资注资或者让外资收购,这样就能解决他们的资金链困难。外资注资与外资收购无疑是进来大量国际通货,中国央行又依据这些国际通货大规模开动印钞机印钱,————这是人民币通货膨胀的第三个来源,当然这种来源由于是外资进入带来的,也可归结为“输入性通货膨胀”。
  如果没有引进外资来注资或者收购有困难的国企或大型民企,中国央行就只有自己开动印钞机印钱直接解救这些企业,或者让商业银行贷款给这些企业来解决他们,然而让商业银行贷款给这些企业,其最终形成的银行烂账坏账,照样是要央行印钱来填补的。————因此,这照样造成巨大的人民币通货膨胀。让外资收购至少在形成通货膨胀的时候,还带来了国际通货做为国家财富储备,同时引进外资做为战略投资者,便有效解决了企业的管理不善,就能够帮助企业扭亏为盈。
  综合上面,金融管理,不仅要监管好货币发行量,而且还要严格管理好信贷投放量,尤其是要严格控制信贷投放的风险,因为信贷风险是金融危机的来源,而金融危机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来源。 价格管制与滞胀
  2008年06月21日 benzhuzhu
  最近看到很多文章都把美国这次危机与70年代的滞胀相比较,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表现非常相似。不过文章也大都提及那一次是工人工资上涨与价格上涨相互刺激,不断强化,形成恶性循环,而这次危机并没有出现工人工资上涨的迹象,所以不必太担心。我不禁奇怪,经济衰退时,企业由于经营业绩差,往往会裁员或降低工人工资,为什么会出现工资上涨的情况呢?
  我在网上找到一篇文章《反思美国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成因与对策》,其中有一副图“美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如下。
  1961年到1969年的基本趋势是失业率下降,而通货膨胀不断上升。可以看出这是一段正常的经济上升周期,不过由于失业率于1969年下降到不到4%,生产率提高已近极限,而通货膨胀率上升超过5%,可以说1969年到1970年就是转折年,生产率很难继续高速增长,经济开始回落。1970年失业率快速跳升超过5%,但是通货膨胀率仅略有上升,说明经济衰退对通货膨胀已经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这时如果任由经济自由回落,那么应该只是一个正常的回调,虽然失业率可能会继续上升,但是通货膨胀应该也可以快速回落了。
  不过“1969~1970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政府于1970年采取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回升。1971年经济虽已复苏,但是失业率仍然高达6%,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了4.5%。”这里就比较奇怪了,在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下,通货膨胀率居然不涨反跌。原来当时政府“一方面,由联邦储备委员会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此来刺激经济、减少失业。另一方面,尼克松总统于1971年8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了他的‘新经济政策’第一阶段:实行为期3个月的工资物价管制和停止用黄金兑付美元。”就是进行了价格管制,不光是对物价,而且对工资也进行了管制。价格管制可能导致投资不足,短期内对价格的压制,可能导致长期供应不足,以致于更大的价格反弹。压制工人工资则可能造成怠工罢工等问题,一样会减少供应。
  1972年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双双下降,应该是经济复苏和价格管制共同作用的结果。1973年失业率大幅下降,而通货膨胀率则大幅跳升。看下当时发生的情况。“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于6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冻结实施仅一个月便开始解冻。这时,美国政府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虽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时逢石油危机,于是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为12美元一桶,整整涨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97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记录。”这次物价上涨,应该是之前价格管制的后果,可以看出由于之前的价格管制,已经导致供应不足,再次出现价格管制时,由于东西实在太少了,直接就演变为物品短缺。后果可想而知,1974年的通货膨胀率暴涨超过8%,而失业率也反弹到接近1971年的水平。“到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时,‘滞胀’的局面已经形成。”
  有人可能会将这次通货膨胀归结到过量发行货币,美元贬值,油价暴涨,社会福利膨胀等,我认为这些因素对这次通货膨胀都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根本原因还是供应短缺。由于价格管制导致的供应短缺。也正是由于对工资进行了管制,才导致工会强烈反弹,出现在经济停滞下工资上涨的奇观。
  1974年价格管制到期,1975年失业率大幅上涨超过8%,而通货膨胀率仅小幅上升,又回到了类似1969年到1970年经济自我调节的情况。1974年8月上台的美国总统福开始着手对付通货膨胀,采取了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稳定物价的方针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可惜的是由于1975年的失业率太高,大概是为了竞选1977年美国总统,“1975年底,福特又回过头来把经济衰退作为头号敌人来对待。他向国会提出向衰退做斗争的纲领,规定通过大量削减所得税、公司利润税等措施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回升”,1976年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到6%以下,失业率也小幅回落。
  之后卡特总统于1977年执政后继续实行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抗失业,在通货膨胀率还没有完全回到低位时就开始促进经济发展。1976年到1979年的图形走势非常像1961年到1969年,不过这次是在高通货膨胀率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失业率虽然有所下降,但通货膨胀率相应升高到一个很难忍受的地步。到1979年生产率提高再次达到极限,出现了类似1969年到1970年的转折。
  这次卡特终于没有再犯两位前任及自己之前的错误。1979年8月,卡特任命保罗·沃尔克为美联储委员会主席。在沃尔克主持下,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紧缩时期。1981年上任的里根总统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支持沃尔克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并根据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高达67%,税负过高的情况,用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虽然1982年,失业率跳升接近10%,1983年也仅小幅回落,仍超过9%,沃尔克还是获得了里根的支持,坚持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1984年失业率大幅下降到8%以下,通货膨胀率也下降到4%多一点,美国顺利走出了滞胀。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70年代滞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价格管制。现在的美国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应该不会由本国原因产生滞胀。如果美国出现滞胀,很可能是由国外输入的,就像他在70年代将滞胀带给整个西方世界。现在可能出现滞胀的是中国、印度等价格管制国家。
  中国现在虽然仅针对煤、电、油、粮食等少数商品进行了价格管制,但是这些商品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这些商品的涨价会带动整个社会的价格体系变化。所以中国现在的价格管制表面上虽然没有美国1971年那么广泛,但效果可能是类似的。如果之后再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着急的改变了紧缩的宏观政策,就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美国1973年的情况,经济停滞,同时价格无法再控制住,出现滞胀。
  相比美国欧洲等国家,中国对于这些受管制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如果不能与国际接轨出现大幅上涨,或国内经济出现大幅回落,需求很难被抑制。由于我国现在采取渐进的提高管制价格的策略,这些管制价格与国际价格差的又比较大,估计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彻底接轨。在价格管制被完全放开之前,我国不宜放开紧缩的宏观政策刺激需求。待价格机制理顺之后,参考美国1976年到1979年的情况,则应该采取比较稳健的政策,等待通货膨胀率回调到相对低位之后才开始采取扩张的宏观政策。另外,在整个过程中都应密切关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
美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
   美元的贬值会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美元将反弹。  
  RMB主要影响国内资产价格。其实RMB印得比USD快得多得多,快得让我害怕。所以我看好高端物业的价格。不是说它们没泡沫,而是信用货币的泡沫更加惊人。  
  通胀通常以CPI为指标,其实这是个障眼法。从70年代以来,股价和房价的上扬也是通胀的表现,而且是主要表现。通胀是对埋头工作、踏实攒钱者的残酷掠夺。前些日子去银行,看到还有人在排队购买3和5年期国债,真想对他们说一声:按现在的发钱速度,一年后严重通胀是没问题的!  
  对抗通胀除了买入资产,还可以多贷款。  尼克松将美元与黄金脱钩,从此信用货币就变成了符号,要多少有多少。我们只能尽快把它花出去。从此金融产业日渐膨胀,虚拟的钱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从此致富不再靠劳动,而靠增值。
【CPI】   98年以后,实际失业率就一直长期维持在2位数字左右,经过这轮经济危机的洗礼,实际失业率,保守估计应该再25%左右。(同期严重依赖房地产行业的西班牙,失业率已经高达18%,所以国内同样严重依赖房地产经济状态下的,25%失业率的估计并不高。欧美平均都已经9.3%了。考虑到农民工等诸多因素,25%很保守。更准确的数字,大概就是国家机密了,呵呵~!)另通货膨胀率也是水分极大的,cpi指数构成还是80-90年代制定的,地产占比过少,才13%,而且还是租金为主要统计对象,而不是直接以房价作为统计。而美国的地产cpi指数占比高达42%。按照美国的cpi构成方式,重新计算中国实际通胀率,再结合年均20%以上的m2增长速度,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年均通胀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纵观全球,除了少数国家,(津巴布韦,苏丹等。。。)rmb是所有主要国家购买力缩水最严重的货币。  
  中国cpi指数构成:八大类产品在CPI中的权重不一样,最高的是食品,占34%,其他的分别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居住13%、交通通讯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  
  美国cpi指数构成:美国的CPI是指包括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8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交通运输(16.9%)、医疗(6.1%)、服装(4.0%)、娱乐(5.8%)、教育和交流(5.9%)、其他商品和服务(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