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薰 犬夜叉 怨:【选编】古代民俗:立春、打春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9:53
古代民俗:立春、打春牛

2008-02-01 21:14:36|  分类: 古代民俗 阅读93 评论2   字号: 订阅

  - 文化大观园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象征春天正式来临之意,“立春”是一年四季时序的开始,意味着旧冬的逝去和新春的到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气候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全国各地。 黄河中下游土壤解冻日期从立春开始;立春第一候应为“东风解冻”,两者基本一致,但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志,失之过早。中国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2月下旬,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华南。但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春牛】  亦称“土牛”。汉族立春日象征春耕开始的土牛。流行于全国各地。较早记录见于唐卢肇《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最初春牛是泥制的。南宋陆游诗:“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其样式每年依年月干支,有统一规定。清初,有造春牛之方,称为“春牛经”。乾隆《协纪辨方书·公规·春牛经》:“造春牛芒神,用冬至辰日,以岁德方取水土成造,用桑柘木为胎骨。牛身高四尺,象四时,头至尾椿长八尺,象八节。”每年夏历六月,由钦天监预定来岁春牛,芒神式样,于冬至后辰日,诸州县依形色取水土制之。到清末改用纸扎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以纸。立春日,迎春仪式开始后,人们抬着身上披红挂绿、头插金花的春牛,由句芒神牵行或随行或并行,并有鞭春牛活动。江南民间农村,有用砻糠拌雪分别堆成泥牛和雪牛。前者色黄,象征五谷丰收,后者色白,象征棉花丰收。

 

【春牛图】 亦称“春牛画”或“春帖子”。传统年画。流行于全国各地。指民间立春前后张贴的一种绘有儿童(或牧童)扮饰芒神手持柳枝,鞭牛而走的木版年画。系民间旧时祈春活动的艺术表现。先秦时代,在举行“迎春”祭祀中,有出土牛,示农候的风俗。后来有了刻板印刷,泥塑的耕人土牛逐渐为印刷的《春牛图》所代替。春牛图一般绘一头牛,一芒童。芒童头有双髻,短衣短裤,手执柳枝为鞭,或立牛侧,或追牛后,亦有骑牛背者,示意人们春耕将要开始。陕西春牛图,还有“新春大吉”、“天下太平”字样。东北春牛图,有初绿草地及淡远山冈,为冰封大地增添春意。南方受北方影响,亦有春牛图年画,但春牛多为水牛。一般在立春前后散发出售。

 

【打春牛】  旧时汉族岁时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春牛以桑木为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身高四尺,长三尺六寸;头尾全长八尺;画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十二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先农坛奉祀,尔后众以彩鞭鞭之,赶归县府大堂。把“春牛”赶回县府后,设酒果供奉,居民老幼集堂上作挽牛扶犁游戏,唱栽秧歌。小童扮采桑、采茶人次第入堂,吟诵颂词赞牛并祈丰年。也有此说,“立春”之日,在我国古代有许多饶有风趣的迎春活动,其中以“打春牛”最为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先要“立牛‘’,就是把用泥土和颜料塑造的假牛立于城门之外,牛旁立上个肩扛犁把、手拿条鞭吹喝的泥人作耕夫,以此表示“立春”节令的到来,启示人们准备春耕。耕夫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春耕生产活动宜早做准备;耕夫站在牛后,表示“春令”迟到,农事活动可晚些进行;耕失站在牛旁,表示“春令”时节适中,农事活动可按正常情况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