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放弃原则:泰国笋壳鱼养殖新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7:01
泰国笋壳鱼养殖新技术      泰国笋壳鱼是淡水鱼类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学名褐塘鳢或尖塘鳢( Oxyeleotris marmoratus ),为暖水性经济鱼类,是国家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及科技部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所确定的淡水鱼类最新引进、推广品种。该鱼主产于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是产地国效益较高的大宗出口水产品。是日、韩、新、马、台、港、澳地区进口的主要淡水鱼产品。
在广东及东南亚的华人俗称其为笋壳鱼,因该鱼最早由泰国进口至国内,为了与澳洲引进的散文塘鳢(澳洲笋壳鱼,体表色较黑)区别开,又习惯称为泰国笋壳鱼。泰国笋壳鱼肉质细嫩、刺少,经营养学专家测定,泰国笋壳鱼的肌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3.44%,谷氨酸的含量为氨基酸总量的15%以上,味道特别鲜美,为淡水鱼之冠。      我国在1988年开始从泰国引进亲鱼,进行人工繁育苗种研究,1999年例入国家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2004年海南断山渔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星火计划、‘泰国笋壳鱼全人工繁育、养殖’项目,成功地突破大量人工繁育苗种和养殖技术关,使这一外来品种适应了我国的生长环境,为淡水养殖业增添了一个新的名优养殖品种。经过几年的推广,在广东、海南不少养殖业者养殖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淡水渔业人工养殖产量处于世界首位,泰国笋壳鱼的成功引进,在实施淡水渔业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加速向高效益、产业化的方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泰国笋壳鱼不仅在国内有极大的消费市场,也有在形成产业规模后国际市场的需求,且养殖成本并不高仅30多元/千克,可产出毛利润率为300%以上。
本文将近几年笋壳鱼养殖技术成果,介绍给关心泰国笋壳鱼养殖发展,从事推广的技术人员及养殖业者,以共同努力,推动泰国笋壳鱼这一名优品种在我国淡水养殖领域的发展。1.首先介绍一下泰国笋壳鱼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1.1泰国笋壳鱼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虾虎鱼亚目、塘鳢科、尖塘鳢属、为虾虎鱼亚目中个体较大的种类,主要原产地为东南亚湄公河流域国家,其中盛产地在柬埔寨,在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也有分布,最大个体;体长 60 cm ,重达 5 ~ 6 千克, 体形略延长,粗壮,
     前段呈圆柱形后部稍扁,头扁平、较大,体宽约为体长的 1/3.5 ,嘴宽,嘴角下斜,与眼同宽,口上位。眼睛凸出,位于嘴唇上方,上颌两侧为齿带,下颚长于上颚。有一排小尖牙,身上的鳞片呈梳齿状,倒齿性明显,有 4 圈黑色斑纹,腹部的颜色较浅,表皮含有丰富变色细胞,体表的颜色会随着周围水质和环境颜色而变化而形成保护色特征,在清水盆中体表色呈褐黄色,离开水后体色遂步变深,斑纹清晰。     1.2、生活习性;泰国笋壳鱼属肉食性、底栖、喜穴居性鱼类,畏光、喜欢藏于石头缝隙、洞穴中,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喜群聚,不喜游动,与其它肉食性鱼类乌鳢 (俗名生鱼、乌鱼) 、鳜鱼 (俗名桂花鱼) 相比,它生性并不凶猛。平时只是静静地呆在水中,只有当它的食物(小鱼、小虾)游近它的时候才变得凶猛。在黄昏出来捕食的时候,会变得很灵活,能突发性短距离地追逐猎物。养殖水温范围在 15-33 ℃,适宜温度在 25 ~ 31 ℃,下限温度为10℃,上限温度为37℃,适宜水酸碱度 Ph 值为 7~ 8.5 。能在Ph=6.5的酸性水体和盐度为10‰的咸淡水中生长。
     1.3、食性;泰国笋壳鱼以肉食性为主,其食物组成,根据鱼的生长阶段而变化,身长2cm以前的鱼苗,以微生物枝角类 、桡足类(鱼虫)等活饵料为食,身长2cm以后的鱼苗,适口饵料为身长1.5cm的虾苗及鱼苗等,此阶段是笋壳鱼苗快速生长期,宜产生个体差异,笋壳鱼苗有大吃小相互残食性。为了避免相互残食,保证虾苗及鱼苗活饵料充足,减小生长差异性,是有效地提高成活率的保障。随着笋壳鱼的身长增长,投喂的活饵料规格也需加大,通常身长7cm以后需投喂3~5cm的小虾、小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鱼苗身长15cm以上,体重40~50克,较适宜进行人工饵料驯化,可投喂冰鲜鱼肉碎块。     1.4生长特性;养殖温度,水环境条件适宜,各生长阶段饵料充足适口的条件下,由身长2~2.5cm的鱼苗生长到身长4~5cm以上的鱼苗约20~30天,由身长4~5cm的鱼苗生长到身长15cm以上,体重40~50克的鱼苗约3~4个月,由体重40~50克的鱼苗生长到400克左右的商品规格约7~10个月,由于年季度温度变化,在广东养殖周期约为16~20个月,在海南养殖周期为14~16个月,在全养殖周期养殖温度,水环境条件适宜条件下12~14个月可养成商品规格。     2、笋壳鱼在淡水养殖中的特殊性
笋壳鱼由于其生物特性的特殊性,相对于罗非鱼、鲈鱼等淡水养殖经济鱼类而言,是一种养殖条件较为特殊的经济鱼类。其主要特点是:1、生长周期长,在适宜的生长温度条件下,达到商品规格通常需要12个月以上;2、养殖温度在16—31℃,适宜的养殖温度为24—31℃,在我国除海南岛不用采取保温措施外,在广东等地都需采用保温式大棚、温室加温措施;3、由于幼鱼的培育须用活饵料的特性(下面另详细说明),对于养殖规模有较大的限制性;4、由于其鱼鳞呈倒刺型,在过塘、过池分选、分养过程中,操作稍有不慎极易擦伤,造成成活率下降,上述四点是养殖笋壳鱼与其它养殖鱼类的不同处,在养殖中要特别注意,才能取得好的养殖经济效益。
     3、笋壳鱼的养殖模式
笋壳鱼的生物学特征其口呈上位,肉食性鱼类,它捕食特点是静候伏击式,只有当小鱼、小虾游到它附近时,极速突发短距离向侧上方捕食,静止的食物一般不吃,这一食性特点是笋壳鱼养殖中的难点。俗话说“笋壳鱼好养,粮食难种”,是目前笋壳鱼养殖业的主要难制约因素。 经过近几年广东、海南地区笋壳鱼的养殖发展,探索出两种较可行的养殖模式1、在广东地区,由于土鲮鱼鱼花、土鲮鱼苗生长速度较慢,利于笋壳鱼捕食;采用土鲮鱼花或鱼苗,培育笋壳鱼幼苗,待笋壳鱼经过4—5个月左右的生长,达到15cm以上约重50g以上时,过塘转入用冰鲜鱼肉喂养;2、在海南地区由于温度条件适宜,可直接将笋壳鱼苗投入到适于养殖的水库中,利用水库的自然生物资源条件,经过4—5个月后,开始捕捞15cm以上规格的鱼苗,转入池塘或网箱养殖,饵料采用冰鲜鱼肉喂养。
养殖模式为:在不同条件下,采用活饵料养殖笋壳鱼幼苗,待长成大规格笋壳鱼苗后分选,转入不同的人工养殖方式下用冰鲜鱼肉或人工饵料喂养成商品鱼。
     4、养殖方式:
泰国笋壳鱼养殖方式,可分为池塘养殖,池塘加网塘养殖,山塘、水库,网箱养殖及池塘混养方式,工厂化养殖等。由于从稚苗生长至幼鱼需活饵料的特殊性,所以在养殖中解决好该鱼的各生长阶段食物链,才能有效地提高养成率。
     4.1、池塘养殖
     4.1.1、养殖泰国笋壳鱼的池塘面积,从方便日常管理和方便捕获出发,面积3亩为宜,通常不大于6~8亩,水深1.5米,淤泥少,水源良好。养殖密度每亩放养苗种3,000~5000尾。由于泰国笋壳鱼苗种体表鳞片的特殊性,规格大的苗种在运输过程中易擦伤,下池后会降低成活率,因此选购经消毒包装,规格为2~3㎝可直接放养的苗种为宜。
     4.1.2、由于笋壳鱼喜钻泥,放苗前要进行清塘消毒,消除淤泥,因饵料占养殖成本80%以上,所以彻底灭绝罗非鱼等争食性杂鱼类,防止在养殖中与笋壳鱼争食,提高饵料利用率,节约养殖成本非常重要。
     4.1.3、当池塘水温在22℃以上,PH值7.2~8.5,施用培育藻类的肥料(可选用武汉科洋公司 “鲢鳙壮” 产品),经5~7天培养出大量浮游生物饵料时,可先投放土鲮鱼花,5~7天后,可投放笋壳鱼苗,因规格为2~3㎝的笋壳鱼已可捕食1.2~2㎝的小虾、小鱼苗等活饵料。投放笋壳鱼苗袋与池塘水温大于2℃时,应先将笋壳鱼苗袋放入池塘中缓冲后开袋放苗,在烈阳条件下不可让阳光直射苗袋造成高温损伤鱼苗。小鱼、虾与泰国笋壳鱼的混养,构成了良好的食物链,小鱼、虾不仅是泰国笋壳鱼的最佳饵料,同时也有效地起到清理剩余饵料,保持水质稳定的作用。
     4.1.4、全池塘的生物饵料充足,温度适宜一般4~5个月笋壳鱼可长到15㎝以上,体重50克以上。当养殖水体中的活体小鱼、虾量不足时,泰国笋壳鱼转向摄食人工饲料,要适时投放冰鲜鱼糜,投饵料时要设食台,每亩分布6~8个1米*0.5米的食台,距离池底约10㎝,以适应泰国笋壳鱼不喜游动的特性。将冰鲜鱼糜或鱼肉碎块投放在食台中,每日下午投喂一次,次日晨检查清洗吊篮,根据摄食情况,酌情增减饲料量,剩余饵料可倒入池塘中喂养小鱼、虾。      4.1.5、当笋壳鱼苗在池塘中生长到15㎝以上,体重50克以上时,可进行干塘捕捞或使用地笼网分批捕获后分规格养殖,在干塘捕捞时应准备消毒水(可用20ppm高锰酸钾)将捕捞到的笋壳鱼消毒20分钟后转入其它养殖池塘,由于笋壳鱼生物特性鱼鳞呈倒刺型,多条鱼挤在一起时,宜造成相互磨擦损伤,在捕捞时应特别注意,以免造成损失。     4.2池塘中水箱式育苗 在3~8亩面积的池塘中采用水箱式育苗,要先做好清塘、清淤泥、消毒工作,再用塑料布做成150~200㎡,高度不少于1.2米,水位不少于1米的水箱1~2个,用竹、木桩固定在池塘内。选用成本较低的青、草、鲢、鳙、鲮鱼等鱼花来培育笋壳鱼鱼苗,效果好。笋壳鱼苗的放养密度100~150尾/㎡。在增氧、定期加水、排污条件下,可高密度投放鱼花,每次200~400万尾,经常检查水箱中鱼花的存活量情况,并及时补充。在有条件时,将鱼花标粗后投喂,做到“小苗吃小花,大苗吃大花”,不仅适合笋壳鱼生长需要,同时可减少鱼花用量。在水箱育苗的同时,在塘中投放鳉科类鱼种及青虾,为笋壳鱼苗进入大塘养殖做好充足的活饵料准备。采用封闭的水箱,经100~150天的培育,泰国笋壳鱼苗生长到全长10~12厘米后,可将笋壳鱼苗转入大塘培育,撤去水箱时要防止鱼花进入大塘,以免影响笋壳鱼在大塘的中、后期养殖。这种方式因鱼花密度高,解决了笋壳鱼苗前期捕食活饵料的需要,转入大塘,降低了生态养殖密度,活饵料丰富,可有效地提高笋壳鱼的生长速度及养殖成活率。     4..3、水泥池中育苗
选择水泥池面积不少于30㎡,水深不少于60cm,放养密度:每平方80~100尾,在池中放置便于清洗,有利于笋壳鱼苗栖息的塑料板或其它栖息物。活饵料可选择使用各类鱼花。由于笋壳鱼苗适应比重为5~8‰的低盐度的水中生长,可调整池水盐度,用南美白对虾苗、罗氏沼虾苗为笋壳鱼活饵料,每日检查池中虾苗、鱼苗存量,及时补充,并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鱼花、虾苗的规格。水泥池的育苗,在活饵料充足的条件下较易管理,不足之处是要长期保证不同规格的活饵料供应较困难。当鱼苗规格达6~7cm时可分池,以降低养殖密度,每平方米放养30~50尾。日常管理要定期排污、加水、增氧保持水质稳定。
笋壳鱼的育苗期,是笋壳鱼养殖周期中最重要的环节,能否保障充足适口的活饵料,是降低鱼苗在5~7cm前的相互残食,提高成活率的至关重要措施。
     4.4、鱼苗的捕获
在温度适宜,活饵料充足的条件下,笋壳鱼苗经过5~6个月的培育,可生长到全长12~14cm,体重30~50克以上,在做好分塘养殖或网箱养殖准备工作后,可以分批用地笼网捕获或干塘捕获。笋壳鱼的鱼鳞倒刺性极强,在捕获中易造成不易察觉的体表损伤,转入塘数天后才开始致病死亡,造成养殖成活率下降,在捕获中应特别注意。
     4.5:水库用地笼网捕获
笋壳鱼底栖;喜穴居,白天都静静地伏在水底,不喜欢游动,每日凌晨、黄昏才开始到水库边觅食。根据水库面积配备6米长机动船一艘,地笼网150张以上,以保证捕获效率。使用地笼网时先在水库中浸泡几天,黄昏时在水库水深2~4米中布网,天亮后即开始收网,避免在强阳光下操作。收网时在水中打开网口,将鱼逐条放入准备好的桶中,尽可能做到鱼不挤在一起,以免造成体表擦伤。 在岸上阴凉的地方分规格进行消毒,消毒剂可使用20ppm高锰酸钾或0.6%盐水加上20ppm聚维酮碘溶液(含碘量为10%)配制的消毒水。消毒时间0.5小时,转移距离近,可以用桶带水将鱼转入准备好的养殖池或网箱,放鱼苗时将桶放入水中,让鱼种自行游走。远距离的转移,要用清洁的消毒水打包后运输,并在目的地做相应的消毒处理后放养。     4.6:干塘捕获
干塘捕获需要操作时间较长,通常都选择在阴雨天进行,以避免太阳暴晒造成塘底温度过高引起鱼死亡。笋壳鱼有钻泥的可习性,水干后大部分都钻入泥中或小凹坑处一动不动,在抽、排水露出塘底边沿部分时,应从塘边仔细巡查;分片清理,用软尼龙网做成的平底抄网将鱼种放入装有清水的桶中,每桶数量不宜过多;避免相互擦伤,并及时转入岸上清洁,分规格消毒,清毒剂的配制与上述相同。
     4.2、池塘网箱养殖
在泰国笋壳鱼进入养成期时,使用地笼箱捕获大规格鱼苗,分规格转入在同一池塘内设置的网箱养殖,是解决一次养成规格差异性,分批养成上市的一种养殖方式。养殖密度10~20尾/㎡,捕获时造成体表损伤的鱼,应按鱼体表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处理。
     4.2.1、通常用池塘网箱养殖的面积6~8亩,水深1.5米以上的池塘,在高温季节,1米水深处不宜超过32℃,可在水面放养浮萍,采用流水方式或设置水轮式增氧机,定时增氧,改善水质。
     4.2.2、养殖网箱材料采用无结网制作,50克以上/尾的鱼苗,使用无结网目为1.5cm,100克/尾的鱼苗使用无结网目为2.cm,网箱规格可根据条件选用3m×4m、4m×6m,网箱采用浮性材料高于水面20cm,底部离塘底20cm。
     4.2.3、根据网箱大小,设置1~2个食台。
     4.3、大水面笼箱养殖
自然环境水的温度24℃以上时,在水资源丰富的水库、湖泊、流速平缓的河流中,可采用笼箱养殖,这是一种投资省、产量大、效益高的好方法。在越南、泰国、柬埔寨盛产泰国笋壳鱼的地区,多流行笼箱这种养殖方式。
     4.3.1、要选择合适设置笼箱的养殖地点,水质要好,无工业污染,终年不断水,水流速平缓,水深不少于2米,附近机动船较少,交通方便,便于运输。
     4.3.2、笼箱规格很多,但最常用是4m×6m×2.5m,使用浮性材料(泡沫、浮桶)使笼箱上部高出水面40~50㎝,材料可选择无结网、镀锌压花铁网制作,网目按投放苗种的规格,不能逃逸、卡鱼即可,顶部可用木板封平,防阳光暴晒,在顶部开两个40×50厘米的可活动的投饵料窗口。通常数个笼箱连在一起,设于水库、湖泊中,上面住人,便于饲养管理。笼箱养殖必须放养健康的大规格鱼苗,采购外场大规格鱼苗,应实地查看、仔细挑选,经消毒、暂养,待运输造成的损伤康复后放入箱内养殖。     4.3.3、放养密度:投放50~80g/尾以上规格的鱼苗,密度15~20尾/㎡,放养鱼苗要同一笼箱同一种规格,在早上或傍晚进行,用桶将鱼苗带水放入笼箱,让鱼苗自行游开,切不可将鱼倒入箱内。喂食应在放养后的第三天开始,把饲料放进饵料框,沉入水中,离箱底30㎝。每天投喂2次,根据实际吃食情况增减饲料量,养殖6~7个月可达到商品规格。笼箱四周要经常清洗,去除青苔保持水流畅通。
     4.4、水泥池养殖
利用具有保温条件的养鳖业设施养殖泰国笋壳鱼,不仅可使养鳖业的温室重新发挥效益,又是逐步实施工厂化养殖泰国笋壳鱼的好方式,适宜冬、春气温低的地区养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5月水温达到22℃时,鱼苗、青虾大量繁殖,按池塘养殖方式放养鱼苗,9~10月起塘转入温室养成,次年可达到商品规格。
     4.4.1、在池中使用生物过虑箱定期循环水,定时充气增氧,定期抽污,防止水质恶化,氨氨,亚硝酸盐水质不得超标,使用食台投喂饵料,每日下午投喂,次日检查清洗食台。
     4.4.2、养成池面积不少于50㎡,30~50克/尾以上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15~20尾 /㎡,在掌握该鱼的养殖技术特点后,养殖密度可逐步实现30尾以上 /㎡的高密度工厂化生产。
     4.5、鱼、鱼混养
以主养罗非鱼、河魨鱼的养殖池,在人工饵料喂养条件下,通常淡水虾较多,是泰国笋壳鱼的最佳饵料,每亩可同期投放50~80尾泰国笋壳鱼苗,每亩可同时增收泰国笋壳鱼20~30千克。
     5、泰国笋壳鱼的病、虫害防治
     5.1寄生虫的防治
泰国笋壳鱼在养殖中最常见的是寄生虫病,锚头鳋寄生在鱼的胸鳍、腹鳍下,将鱼捕起十分容易看到,鱼得病初期并无不适,鱼体被锚头鳋寄生叮咬处,因表皮被破坏容易感染多种体表性疾病和并发症,表现为伤口局部红肿、化脓,最终引发鱼血液系统感染而死亡, 防治不及时或不能坚持彻底杀虫,在一定时间内虽不会造成大规模死亡,但零星死亡不断。彻底杀灭寄生虫是泰国笋壳鱼养殖中首要防病措施。泰国笋壳鱼耐药物毒性能力强,使用高出标准值1~2倍的药物未见其有损害,各类水产杀虫剂均可使用,由于泰国笋壳鱼底栖在池底,使用剂量与池塘水肥度相关,用水泵保持池塘水体循环增强药效,间隔7天使用第二次。敌百虫可使用浓度1~1.5ppm,并视治疗效果调换杀虫剂品种,周期性彻底灭杀各类寄生虫。     5.2、体表性疾病 由于泰国笋壳鱼其鳞片呈梳齿状;倒刺性极强,在捕捉时相互磨擦,造成表皮损伤不易察觉而至病,是运输、分养、转塘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大规格鱼种放养初期,常见症状是鱼鳞、鱼鳍损伤处红肿或霉菌感染后的棉絮状增生物,尾部鳞片脱落表皮溃烂,因此在初次养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中间起捕。分规格养殖,必要的养殖转移或采购大规格鱼种放养,凡是擦伤的鱼都要先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0.5小时消毒伤口,然后用20ppm含量10%的聚维酮碘加0.6%的盐配制消毒水,在水泥池、方形塑胶桶或塑料盆中暂养2天以上,消毒水要现配现用,每天换消毒水1次,在药水浸泡时要保持充氧,经过表皮治疗康复后,才可转入正常养殖。
     高温季节可周期性使用石灰20~40ppm及各类水产用消毒剂2倍的剂量全池泼洒消毒。     5.3肠炎病
笋壳鱼在自然界以活饵料为食,在水库等条件下,很少发病。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使用冰鲜鱼肉不新鲜,较宜导致肠炎病发生。笋壳鱼一旦得了肠炎病,较难治愈,防治方法不使用变质的冰鲜鱼,冰鲜鱼冷冻前,去头去脏,用2ppm强氯精浸泡消毒后冷冻保存。
     6、泰国笋壳鱼的收捕,包装及运输
泰国笋壳鱼长至400克/尾以上时就达到商品规格,通常规格越大价格越高。养殖12~14个月,最大个体可达650克以上,平均规格400克。收获时可捕大留小,选择上市,不能上市的应集中继续养成。在捕捉时应使用平底手抄网,减少鱼体损伤,泰国笋壳鱼有钻泥不动的习性,干塘收捕时要注意捕捉干净。 泰国笋壳鱼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离水后只要保持湿润、阴凉,可存活数十小时,活鱼可在无水条件下长途运输,用直径18.5㎝×80㎝双层塑料袋不带水、充足氧气可装400~500g/尾商品鱼4条,每箱6~9袋叠放在泡沫箱中,经二十多小时运输仍然存活完好。
     6、结束语
笋壳鱼属底栖肉食性鱼类,平时只是静静地贴伏在池底或躲在隐蔽物附近与传统的游动性鱼类养殖方式上有很大区别,但只要掌握好养殖要领就能养好笋壳鱼,取得较好的效益。

     养好笋壳鱼;温度是基础,适口活饵料、鱼苗长得快,
     驯化要及时;分池要仔细,后期水清活、可保养成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