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埃克苏佩里妻子:炼字:白杨老师讲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15:39

 

炼字:白杨老师讲授

 诗之用字,究竟应如何炼法?归纳前人之论著,主要可分为四种:一为炼虚字,二为炼诗眼,三为炼迭字,四炼重出字法。下面我们分别交流这四种炼字法。
一:炼虚字
中国文字,可分为实字与虚字两大类。凡有义可解者为实字,如名词、代词等,其无义可解者,称之为虚字,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也有把动词、形容词归入实字的,对于作诗来说无妨。诗中所用之字以名词、动词、形容词词居多,而名词之运用较易,动词与状词之运用较难。但在盛唐诗人看来,能把虚字炼到极致才是上品。历代诗词名家,均于动词与形容词等虚字上用功夫,如果虚字运用得妙,足使全篇生色。
王维之【过香积寺】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此诗第三联之“咽”为动词,“冷”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做动词用。再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皆是动词使全诗生色。至于所炼之字,在诗中的位置。前人有谓五言宜炼第二、三等字,七言宜炼二、四、五、七等字。实际上凡诗中的虚字都可以炼,不一定拘泥在什么位置。炼第一字者如: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醉和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与隔
炼第二字者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炼第三字者如: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炼第四字者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故国魂销吴苑水,行人肠断越溪丝;
炼第五字者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炼第六字者如: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炼第七字者如: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大家可以看出,基本都是在动词上着力!
当然,炼字也可以是同时在几个位置炼。
炼第一、第五字者如: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炼第二、第五字者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炼第二、第七字者如:
雷惊天地龙蛇动,雨足郊原草木柔
炼第三、第六字者如:
木叶落时山露骨,晚烟平处水加衣;
炼第三、第七字者如: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昼眠;
可见,随着句式结构的不同,炼字存在于不同的位置。一句诗中所用的字,有实有虚。实字多则语句凝炼,笔力遒健,然其病在于板滞沈闷,易使人费解;虚字多则气脉流畅,风神飘逸,让人一目了然,而其病则易流于轻浮与浅薄。如何在实字中加入虚字,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炼字的目的!
二:炼诗眼
古人于炼字之法另有点眼一说,大概取画龙点睛之意,用之得当可使全句生色。“诗眼”原为江西派诗人的共同主张。如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字与“浮”字,就被认为是诗眼。相对于前边的炼虚字来说,诗眼则不限虚实。讲究的是“诗眼”要“响”! 所谓响者,着力处就是。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五言第三字要响,七言第五字要响!这与我们前面交流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尽量取去声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较统一的说法是:五言第三字要响,七言第五字要响!这与我们前面交流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尽量取去声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五言句: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
都是在第三字这个动词上极尽能事。
七言句如: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
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
都是在第五字这个动词上动脑筋!
以上是所谓诗眼在虚字上的例子,那我们再看几个诗眼在实字上的例子:
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夜潮人到郭,春雾鸟啼山;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同样,所谓诗眼的位置并不一定非得在五言第三字或七言第五字,别的位置也有。五言诗,眼多在第二或第三字,或第四字、第五字。七言诗,眼多在第二或第四字,或第五字、第七字。
字眼在第二字如:
屏开金孔雀,褥隐绣芙蓉;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字眼在第三字者如:
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晓山;
字眼在第五字者如: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
字眼在第二、五字者如:
地坼江帆稳,天清木叶闻;
大家可以看到,仍是以炼动词为主!至于七言各位置的诗眼,同五言类似,
三:炼迭字
迭字又称重言、叠字,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平时在读诗时也经常遇到!比如说桃花,就写“灼灼”、杨柳嘛,多是“依依”之类。这些都出在《诗经》,而且因为形象生动,后人多加使用。
古诗: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连用六迭字,极其自然,后人很难超越。诗中迭字大都以形容词居多,有状形者、有状声者。当单字不足以尽其态,则迭字而出。写物抒情,两字相迭,能使兴会与神情一起涌现。比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后人极欣赏此四迭字,翁方纲【石洲诗话】里说:“右丞此句,精神全在漠漠阴阴四字”。诗中运用迭字,使其余五字精神毕现,是为最佳。由以上例子,可证明迭字如运用得当,足使全篇生色。
然迭字的运用贵在新颖、变化。如说杨柳必以“依依”形容,说雨雪必以“霏霏”描绘,就落到前人坑堑而少了神味。要能创新出奇,方为佳构。如徐师川词“柳外重重迭迭山”之句,以“重重迭迭”状山之多。而苏颋:扈从鄠杜间 诗中:云山一一看皆异,竹树丛丛画不成;以“一一”状山之多,可见不同的迭字,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
迭字的句子,用在律诗的首、颌、颈、尾联的都有,没有统一规定,完全是由内容来决定的!
野径荒荒白,春流泯泯清;(首联)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颌联)
急急能鸣雁,轻轻不下鸥;(颈联)
相比起来,迭字对于五言,是难于七言的因为五言字少,迭字能和其他三字密切配合,非得有真功夫。
四:重出句法,重出者,是说一句或一首诗中,一字或数字重复出现。我们知道,文字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确实需要,重字也是允许的,但重的要合理。重出与迭字不同,迭字大都为形容词。或状其形、或状其声、或状其动作等。而重出则不限于此。如苏颋【奉和春日幸望*】诗起句;“东望望春春可怜”:金圣叹评云:“七字中凡下二『望』字,二『春』字,想来唐人每欲以此为能也”。 重出,也分重一字、二字、三字的分法
有于一句中,或一联中各句,重出一字者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杜甫:江村)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东坡:中秋月)
有一句之中重出二字者如: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二首)
有一句之中重出三字者如:
日暮长堤更回首,一声蝉续一声蝉;
(许浑:重游练湖怀旧)
有二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有四句之中重出某些字者如: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王安石:游钟山)
还有大家很熟悉的: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渔洋:题秋江独钓图)
以上四点,足以证明作诗炼字之重要。但诗之佳处,不仅于字句。
古人虽不废炼字之法,然而以意胜,而不以字胜。炼字的主要目的在于: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到底都是为意境或内容服务的。
律诗 真的就如此宽泛吗?不是的
关于诗的“十一不”
第一不:不失态
也就是说不能脱离景物或事件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张的离谱。一般来说:山有山态、水有水势、云有云姿、风有风向,人有人样。也就是以前我们说过的,四平八稳和正确表现。
所谓“诗言正”,也包含这个意思,不要偏离事物的本相。不失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不:不繁杂
这个很好理解,意思就是与内容不相干的东西,千万不要硬塞进去。乱七八糟的塞一堆东西进去,不仅繁琐,而且杂乱。诗的卖点是它的意境,而不是比赛谁的诗里面塞的东西多。前几次“景+情”的作业大家在返回来看看特别是在景语描写中,是否犯过景物过于庞杂的毛病?
第三不:不质朴
这里,质朴的意思,和直白差不多,比较好理解。诗,不要太过直白。实际上手法直白和用字直白是两回事,大家注意区分!类似于白话的用词无疑会降低诗的美感。这里的不质朴实际是指用词的直白,应该尽量考究一些!类似于“如厕”和“更衣”的区别
第四不:不踩调
一看这个说法就能理解差不多就是作诗不按套路来,王八拳乱打一通,自然不成体统!不踩调,也叫不才调,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方面是指:诗有诗的格律比如起承转合、粘对、韵律等等,这样才能读起来抑扬顿挫
第二方面是指:诗整体的调子要顺畅这个调子其实就是情绪的延续,就是不能一会这样说,一会那样说,一会这样讲,一会那样说,让读者都不知道作者到底是在说什么。前面写得鲜花烂漫,后面写得腥风血雨 这样就不是诗 ,一会哭、一会笑,这也不是诗 。写诗,不是做秀,情绪一以贯之,不能反复无常!
第五不:不囚缚
不囚缚,也就是不束缚。这个束缚,包括被格律束缚、被政策束缚、被各种原因束缚。有同学问了,被格律束缚,难道可以抛开格律?这不又是犯了不踩调了吗?
其实,这个“格律束缚”不是指正常的格律,而是指一些偏激的格律例子!因为被某些前人或高人用过就奉为圭皋,完全没有必要!比如杜甫的诗里常有律句的变例或拗句,那么我们不必去模仿!还有些类似于三平头、三仄头等,在律诗里根本不需要去避讳。提倡,诗是自由的,不要因为别人说不对,就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在正常格律的范围内,写诗,是自由的!如:某个字不可以写,因为犯忌!再如:某件事不可以写,因为敏感!这就是人为的束缚,也有自我的束缚。任何文学体裁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不要因怕个别字犯格律而曲意改之,当以明确表述内容为上。当然,不是鼓励大家故意违反格律,能避则避,避不了时就当以内容为上,可以在诗后备注一下!
第六不:不沉静
这个意思是说:写诗,不得过于张扬,张扬不是诗的目的,也不是诗的作风。换句话讲,写诗,要有平常心。不可以好高骛远,不可以飞扬跋扈。诗也不是用来教训人的工具,更不是拿来显摆的东西。诗,无论水平高低,以尊重别人为上。不可以写诗去嘲笑别人,更不可以因为自我感觉自己的诗不错,而去贬低别人,这不符合诗的“道”。诗为言志,所以不能以诗的形式做为发泄不满、嘲笑、炫耀的东西,诗,当有诗品,实际也是人品!
第七不:不细碎
写一棵树,不能把每片叶子都写进去。写诗,不是写材料清单,每个零部件都要写进去。也不是做帐,每笔开支,分毫都得体现,把握主要的东西写。
这个也好理解,意思就是:不要把事物描写的过于细碎,把握主要特质即可。如果写一个人,别把每个毛孔和每根头发都写进去。
第八不:不怪异
这个主要是指:写作角度的怪异,不合常理.不能写每个女性,都是沉鱼落雁、倾城倾国,也属于怪异。意思就是诗反映的主体,要正常,符合大众客观认识。
诗来源于生活,因此不能脱离生活。即使是虚构,也要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人的正常情感。
第九不:不浮艳
这里的艳,指香艳,柔情蜜意得有个度,过了,就是颓废、就是*。带*的诗说白了就是粗俗。违反了“诗言正”的要旨。另一个意识是指:用词很华丽,但感觉不实在。诗词用字贵在精,无需刻意太多修饰。否则就是浮艳,华而不实!
第十不:不僻涩
用字或用典生僻,虽然写得有出处,但属于冷门。少数人都不知道,知道的仅仅是非常个别,更不用说大众都知道。这个不可取!涩,就是写的别人怎么也看不明白,故弄玄虚,云山雾罩,不明就里。这样的诗,是读不下去的,读了也不知所云。
第十一不:不文藻
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就是不要用华丽的词组去堆积,通篇华丽的词组,不是写诗的正道。诗,和别的文学体裁一样,内容第一,不需要过于华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要的就是这个,而不是极尽华丽之词,过于华丽会喧宾夺主。
结合上面的“十一不”我们再说一下 诗成之后注意的几点

一首诗写完了,每个字都齐刷刷地站在你眼前,等待你的审查。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将军,在检阅你的士兵。那么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 看“对”:看单句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是否交替;看联句中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是否遥遥相对。这里有个例外,就是拗句,拗句是不符合规范格律格式的律句,拗句大多问题是存在“孤平”,拗句是可以救的,我们把弥补句子平仄和谐的过程叫做救拗。不是律句的句子是奥特曼,根本谈不上拗不拗、救不救的问题。救拗分两种,其一是句中相救;其二是对句相救。百度上给我们举了好多例子,不妨去搜一搜。
二、 看“粘”:看上一联的后半句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与其相邻的下一联前半句2、4、6位置上的字的平仄是否相同。这还有一个例外,就是,上面的句子如果是拗句,我们怎么相粘呢?回答是肯定的,就是以假使上面的句子是正常的格律格式去相粘。不然,你的诗句平仄就会信马由缰,痛快是痛快了,但是前面是火坑。
三、 看组词:看你的诗句里是否存在现成的常用的词组,律诗中尽量少用词组,这些词组主要是指四字成语(有典除外)、连绵词等。因为律诗的字数少,我们应追求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的境界,一个字如同一个士兵,一个队伍里如果出现许多连体人那就不好看了吧。
四、 看词性:主要是看动词,有的同学认为,动词活泼灵动,如果多用动词,那么句子不就生动了吗。这是错误的认识。动词切忌多用,我们倡导的是巧用动词,动词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动词最合适。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动词的确是活泼灵动的,但是要是用的过多,那就是过犹不及,而失去了句子的平稳性。一个淑女静静地坐在窗前,手托腮,偶尔频频一笑,那才是美。我们不期望她患有多动症。
五、 上面的都是看,下面呢,我们用分析,第五就是分析题目。上次我们讲过题目的主要性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六、 分析起承转合:
七、 分析炼字:我们看过很多唐诗,以一联为两个半句划分,总会找到这样的情况,就是上半句是动态的,而下半句却呈现出静态,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感觉非常好,这就是择字的一个技巧,动静结合,断续相应,相互衬托,保持句子的平衡与和谐。比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知”相对比较静态,“插”就比较动态。还有前半句是有“断裂”之感,那么下半句就弥补为“连续”状态,比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中的“断”就是断裂感觉,下句马上用“流”字弥补。“流”就是连绵不断。还有很多趣味,大家可以在读诗中自己去感悟。
八、 分析句子的性质,大家请记住这八个字“虚实结合,收放有度”。那么什么是“虚实结合”呢?就是前半句是实写,后半句是虚写。象刚才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前半句说“天门中断”是真的断了吗,是李白的心里认为,那种地势象断开的一样,所以属于虚写,而下句的“碧水东流”确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是实写。再比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个句子前半句是实写,后半句就是虚写。再说说“收放有度”,这也是针对句子来说的,“收放有度”的提法出自于我们学院的寒山叶飞老师。这里我只作简单说明,因为寒山老师还会详细讲到。“收放有度”就是说,前半句的句意呈放飞的形式,那么后半句就要把你放飞的句意收回来。比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前一句中的“开”就是把句意放飞出去了,那么后一句就用“回”把意思在收回胸中。再比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个句子的前半句是“收”,杜甫的下句不能一味的收,所以就采取了“花重锦官城”把眼前对花感触放飞到整个“锦官城”。
  

 

 文静1961书馆欢迎你们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