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6赛季nba排名:美国 世界上最发达的大国(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23:04
                           美国-------富力新人

 

     我过去对美国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模糊的、也可以说是混乱的。

     从世界史上知道有关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也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因素。我知道陈纳德的飞虎队为中国立下了丰功伟绩,也知道大量的美国飞行员在飞越驮峰时为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过去我对美国的一些零零星星的了解仅仅是来自一些期刊和文学作品。在学生时代,我曾经是美国杂志《生活》、《财富》、《读者文摘》的忠实读者。作为文学爱好者,在美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读过他的一些作品的原作:《美国悲剧 An American Tragedy》、《天才 The Genius》、《嘉莉妹妹 Sister Carrie》 等。德莱赛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也有人把他列入自然主义作家的行列,他对美国社会的描写应该是相当真实的。但是,那都是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的情况了,远不是今天的美国。何况文学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东西,它究竟不等同于现实。

     大多数美国电影只能严重歪曲人们对美国现实的了解。那些大街上和酒吧里的打斗和警匪枪战,公路上惊心动魄的追车等等,无非是制片人为取得利润而挖空心思想象出来的、远远脱离现实的故事而已。

国内有些关于美国的畅销书往往有自己的侧重点,而偏重写美国社会阴暗面的比较多。对任何一个国家,只要你想写她的缺点和问题,都可以信手拈来,素材一大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有它的哲学含义。当我们对国内很多现状不满时,刚进入中国领土的外国人有时还能为中国的发展和成就说句公道话。这是由于人们对于一个刚刚进入的新环境的感觉往往更为敏锐。当他们把中国社会与自己的社会对比、或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对比时,他们能看到中国社会的成就和优点。我不止一次遇到这类外国朋友。

     对美国的认识也一样。

     一些定居美国的中国人也肯定会对在美国每天遇到的很多事情不满,他们可以写出厚厚的书来描述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而他们所写的内容也的确是事实,是问题。但是,一个不是在美国定居的中国人,由于他来自中国,往往习惯于把看到的情况与中国社会的情况对比,反而容易看到美国社会的一些优点。

     很多经常出国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国人民在物质生活上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而且有信心会很快赶上,但是,在人们的素养上,差距却还很大,而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使我们努力减小差距,也需要好多年。如果我们还专门关注别人的短处,不愿看到别人的长处,对我们自己并没有任何好处。看别人的缺点是很容易的,而学习别人的长处则需要决心和时间。

     当然,作为一个幅员广大、人口2亿多的大国,美国不可能成为北欧国家那样的福利国家,让全民都过上幸福生活。她的确有好多社会问题:贫民窟、无家可归的群体、犯罪率居高不下、枪支自由买卖带来的大量枪杀和抢劫案件等等。

     她的某些对外政策和有些惯于歪曲事实的媒体也引起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不满。我记得当邓小平去世时,我正在美国,亲眼目睹了美国大名鼎鼎的CNN那种拙劣的手法。他们把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领导人对邓小平的成就的高度评价搁在一旁,却邀请几个所谓“中国旅美民运人士”在CNN的摄像机镜头前攻击邓小平。这些做法只不过是让大家对CNN的偏见看得更清楚一些。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抹杀美国社会的一些优点。

     我发现去美国的次数越多,越感到过去对美国的了解实在是太不够了。甚至我多年来学习的英国式的英语,在刚到美国时也往往感到困惑。我感到我对美国的了解需要从头开始。

     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所得到的印象很不好,特别是对纽约。但是近十几年来,每年都去美国,有时一年去几次,去过更多的地方,也在美国社区居住过较久的时间,对美国社会知道的事情也就比以前多,逐渐认识到美国社会存在的不少优点。

     中国人出国,去得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而报道美国的书籍也很多。我对美国的报道,着重她的社会生活,主要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风尚、服务行业等。

 

初访美国

 

     第一次去美国是1988年,访问了纽约、芝加哥、华盛顿三个城市。后来每年都去,接触美国的生活面更广泛,观察也就更深入一些,觉得这三个大城市还并不能完全代表美国,而且如果一直住在旅馆里,不能深入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去,得出的对美国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初访美国时,对美国的印象相当不好。

     但是,随着对美国了解不断增加,我对美国社会的看法有了改变。我觉得美国社会有不少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也对缩小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芝加哥

 

     我第一次访问美国时,第一站是芝加哥。我们预订的旅馆不在市区,而在郊区。在美国,这是很平常的事。郊区空气好,价格也比市区便宜。反正出差或全家外出旅游都需要车,美国人或欧洲人自己都会开车,租一辆车就行了。但是,却苦了我们这些不会开车的人。有人说,在美国,不会开车就等于没有腿,寸步难行。我们体会到此话一点不假。

     我们住的是一家有名的连锁宾馆,条件很好,每天80美元。周围风景优美,环境宜人。但是,每天要进城办事,麻烦就来了。

     我们必须步行四公里,到郊区火车的起点站乘火车,出火车站后再乘地铁,出地铁站后再步行。每天往返消耗在路上的时间约四到五小时,弄得筋疲力尽。

     有一次,我们带了大量的资料回旅馆。出火车站后,那四公里的步行真受罪。我们脱下一件衣服,把资料放在衣服里,四个人各拉住衣服的一角,满头大汗地把资料弄回宾馆。任何人看到我们这副滑稽相都会觉得可笑。沿途不少美国人开着车飞驰而过时,都回头看我们,车也减速了。也许他们曾想帮忙,顺便带我们一程,但一看有四个人,车里坐不下。我们也未有需要帮助的表示。

     后来宾馆建议我们用出租车来解决这四公里的路程。我们预定了一辆出租车,管接管送,方便多了。

     每次乘郊区火车进城,当我们到它的终点站时,我们对火车站的破旧和随处可见的垃圾感到十分惊讶。这难道是美国吗?

     后来我想到,火车在美国早就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了。远距离旅行用飞机,中、近距离旅行则自己开车。短距离的郊区火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的人越来越少,往往只有贫穷的市民才使用它。实际上,不少穷人也有车,即使是破旧不堪的车。也许只有少数刚进入美国的贫穷移民才使用这样的火车。美国的火车是私营的,既然经济效益不好,谁会为它再进行大量投资来改建火车站呢?在我国情况不同。火车还一直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铁道是国营,国家随时投资来扩建火车站。

     我在芝加哥看到了在街道上飞驰的世界上最破旧的汽车。不仅是式样老,而且车身破烂不堪,到处都出现大片锈蚀,外壳有些部位已经开裂,快要脱落了,在行驶中不断上下摆动。除了前面的挡风玻璃外,车身其它部位的玻璃都没有了,临时粘贴上去发皱的塑料薄膜代替了玻璃。开车的是黑人。

     总的说来,虽然美国法律上禁止种族歧视,而且每个人说话做事都很注意避免带着种族歧视的痕迹,以免遇上法律上的麻烦,但是黑人的文化水平、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都远不如白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郊区火车进城的路上,我从车窗外也看到了美国贫穷白人居住的地区。我不能把它叫贫民窟,因为我还不知道真正的贫民窟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更差一些。这个地区的房屋是简易房,也有两层楼的,而它的楼梯是建在墙外的、用摇摇欲坠的木板搭成的。它的窗户没有玻璃,而是贴上报纸或塑料薄膜。这里的环境很脏乱。

     美国的宾馆不供应免费早餐,在我们住的宾馆里,一顿早餐要花十多个美元。而在郊区火车站上,居然有2.99美元的早餐套餐,包括鸡蛋、腊肠、面包、黄油、和咖啡。在美国,小饭馆的卫生条件是可以完全放心的,因为美国关于饮食卫生的法律很严格,而美国执法也是严厉的。

     一位朋友为我介绍了芝加哥华人区的商会负责人。我应邀去拜访过他。当时的芝加哥唐人街是我见到过的条件最差的,不知现在是否有改进。从芝加哥进入唐人街的马路条件很差,随处可见未被草地覆盖的、弃置不用的土地。我去时刚好有一阵小风,刮起一片尘土,简直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在美国。唐人街的水平也就接近于广东的一些小市镇。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小圈子里,做生意也总是做华人的生意,和芝加哥的美国白人做生意的都很少。由于总是和华人打交道,他们的英语一般都不好。

     我们满意的是这里有中餐馆,味道不错,价格也便宜。由于从宾馆到这里路程很远,我们往往吃完饭后,还带走下一顿的饭菜,包括汤。他们有非常好的装汤的纸盒,绝不会让汤从纸盒里流出来。

     我们住的宾馆有一条有趣的优惠规则:从入住的第五天起,就给予优惠的折扣,我们的房间价格就由80美元降到56美元,我们很高兴。但愿国内今后也能有这样的优惠方式。

     我对芝加哥的街道命名方式非常欣赏。这也是美国人打破传统的创举。但是好象只有纽约和芝加哥两个城市才这样命名。市中心较多的街道名称就是编号,南北向的叫“路Avenue”,东西向的叫“街Street”,以中轴来分东、西。当你到了“东12街”后,你很清楚,再向南就是“东11街”,向西就是“西12街”。我不必随时捧着一张地图了。

     在芝加哥时,曾逛过一些画廊。其中有一家规模很大,但是只出售低廉的大路货,还有不少处理品,价格更低。他们的画是在韩国组织的流水作业产品,对主题作了精心的选择,据说适合美国一般收入较低的家庭:海岸、帆船、街景等。

     我发现有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太少了。

     这家画廊的职员问我:“你是不是共产党员?”

     我说,“不是。”

     他几乎不相信中国人居然还有不是共产党员的!我告诉他,中国有占人口95%的人不是共产党员。

     他戏剧性地伸出了手,说:“现在我们可以握手做朋友了!”

     当我乘出租车时,一个司机知道了我来自北京之后,也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

     问:“你是中国政府派来的吗?”

     答:“我不是政府官员,我来美国是办理自己的私事。”

     问:“谁给你付旅行费用?”

     答:“我自己付。”

     问:“中国是共产党国家,没有资本家。如果你既不是政府官员,又不是资本家,怎么会有钱到美国来   呢?肯定你没有对我说真话!”

     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让一些基层的美国人了解中国的机会。我对他讲了一些中国的变化,也告诉他现在中国能自己花钱来美国读书、探亲、做买卖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知道他只是半信半疑而已。

     我参观了芝加哥的最高建筑,西尔斯(Sears)大厦,在它的旋转观光厅观看了芝加哥全景。

     我也去密西根湖畔看看那里的海滩。海滨浴场里人山人海。

     离开芝加哥那家旅馆时,填写了他们的意见表。我提出了两条意见:

     -  房间的电视机比较陈旧,而且也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整,图像很模糊,后来还是我自己花时间调整好的。

     -  房间虽然有2台电话,但放置得不够合理。桌子上一台,床边一台,而洗澡间里却没有。有几次来电话时,我正在洗澡,很狼狈。建议改为卧室和洗澡间各1台。

     没想到,我回北京后不久,收到这家宾馆总经理的信,感谢我的宝贵建议。他们接受我的建议,把所有房间的电视机都重新调整了,而且即将在洗澡间增加电话。作为对我的感谢,他以总经理的身份邀请我下次再到芝加哥时,务必重访他们的宾馆,他将免费为我提供一天的豪华套间。

     我真佩服他们对旅客意见的重视。但是,后来我再也没有去过芝加哥。

    

 纽约

 

曼哈顿的小旅馆

 

     几天后我们到了纽约。

     这次我们住在曼哈顿区的一家旅馆,距离纽约火车站很近,因而环境显得比较乱。在曼哈顿区,我们花90美元能找到的旅馆绝不可能像芝加哥郊区的著名连锁宾馆那么好。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旅馆。

     我们住的是三人间,床与床之间只剩下不足一英尺的空间。进门后,我一眼就发现在靠墙的角落里放着老鼠药。我告诉同伴们,小心老鼠,而他们却笑了,不相信在美国、在大名鼎鼎的纽约曼哈顿区的旅馆会有老鼠。可是,当天晚上,他们亲眼看见了在地板上跑来跑去的大老鼠。

     由于旅馆在曼哈顿区的中心,上街闲逛就方便了。我们逛了百老汇大街,第三大道、第四大道、第五大道、也去了名扬四海的华尔街。

 

生意兴隆的中式快餐店

 

     十字路口的几家中式快餐店的生意之好,是我从未见过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早上,我去一家中式快餐店时,看到顾客排成长队,虽然柜台里十几个售货员小姐们都是肩并肩地排成一字长蛇阵为顾客取菜,但是她们每个人都忙不过来。店里有一个长长的柜台,摆满了中国菜,辣子鸡丁、炸鸡腿、红烧排骨。。。,还有几种汤。我是去用早餐,而那些衣着讲究的银行职员们则是为中午的工作餐做准备。他们每人提着一包经过包装的中式快餐离开了。

     在美国,美式快餐店门可罗雀,而纽约的中式快餐店前却排着长队。这刚好和我们国内的情况相反:肯德基和麦当劳座无虚席,而中式快餐店则生意清淡。这个现象应该由心理学家来解答呢,还是应该找一位美食家来解答?

 

     纽约商店里的讨价还价和便宜货

 

     纽约的时代广场往往是旅游者的必游之地。实际上和现在中国几个大城市的市中心相比,已经不觉得它有什么吸引人之处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那座高挂的大屏幕电视墙,而这样的东西在国内已经很普遍了。

     在时代广场附近的商业区里购物,需要特别小心。本书后面介绍的美国商业的优点和诚实作风,看来在纽约和新奥尔良这两个城市不一定适用。别的城市是明码标价,不还价,保证商品质量。而时代广场附近的不少商店里则不标价,还看人要价。在价格上,对付他们时要把在国内小摊上买东西用的那种讨价还价的本领全部都用上。还价至少得从低于半价开始。同一种规格的照相机,在几家商店中,开价就差好多。最高的要价400多美元,最低的要价200多美元,最后以140美元成交。

     纽约也有一条大街是专卖便宜货的商店。商店没有橱窗,商品都乱堆在货架上。什么货都有,毛巾、服装、家用电器。。。,价格低得惊人,但质量实在不敢领教。反正有人就是要买便宜货,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我的一位同伴买了一台廉价的袖珍收录机,让我为他鉴定这台便宜货。我拿过来一看,是从来未听说过的一个中国厂家的产品。过了几天,他的这台收录机就停止工作了。他也不可能再找到是哪一家小店出售的,去和他们讨论退货,只得认倒霉。我真感到奇怪,这样的劣质中国产品,居然能够出口,摆在小摊上卖,顾客买回去后就停止工作!

 

在纽约观光

 

     周末,同伴们愿意去参观自由神塑像,我则愿意就近参观一下世贸中心大厦。幸好我去了,否则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因为这两栋大楼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世贸大厦给我的印象很平淡。我对高楼大厦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却发现这座大楼的结构很特殊,在100多层高的大厦外墙上用了大量不锈钢制成的骨架,而且骨架的距离非常紧密。现在知道,这样的结构正是它遭受袭击后完全坍塌的原因,因为大火的高温把不锈钢骨架熔化了。

乘高速电梯到达屋顶后,感到奇怪的是,这个对以百万、千万计的旅游者开放的大厦屋顶居然就是普通的水泥地,高高低低,行走还得小心。我没有看到绿化的屋顶,以及供游人休息的座位。参观这座大厦,无非乘坐一次高速电梯,登高远望而已。不如芝加哥的西尔斯(Sears)大厦,观光者还能进入观光大厅,可供休息娱乐。

     第一次到美国,又来到号称世界第一大城市的纽约,除了白天在街上观光外,入夜后也不愿放弃观赏灯火通明的纽约夜景的机会。同伴们兴趣不大,宁愿在床上休息,我只得独自出去。当时感到纽约的夜景很不错,而现在看来,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国内好多城市的夜景都比纽约更美了。

     我的一个在美国工作的同学来电话嘱咐我说,我的旅馆所在的一条街是有名的流氓、小偷、和妓女活动的地区,让我天黑后千万不要外出。我的儿子当时在美国缅因州读硕士学位,也来电话让我晚上不要出门,不要乘地铁,因为地铁的犯罪率很高。

     我们有一次回旅馆时,人行道被几个正在聊天的黑人妇女挡住了。我们就绕开她们走。突然间,一个黑人妇女走过来把手搭在我的一个同伴肩上,显出很亲热的样子,使他吓一大跳。我赶紧上去解围。

     因为纽约的社会治安很差,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突出。若在大街上问路,往往得不到答复,而且能看出来,当你去问路时人家就不高兴。

     纽约的交通秩序也很差。开车时不讲究礼让,而是互相抢行。一般人到纽约开车都有些胆怯。

     在纽约,我最高兴的是参观了几个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特别是大都会博物馆的油画馆。它的名画收藏量是惊人的。油画按年代分别陈列在不同的大厅里。如果你按顺序从头到尾看完,无异于上了一堂活生生的西方美术史课程。油画艺术的起源,和文学、音乐一样,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油画都是宗教题材,水平也比较差。进入17世纪的油画展厅后就可以看到,写实派的画家们的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再看下去是印象派的名画家们的作品。当我进入抽象派画家作品展厅时,我开始惶惑了。一幅满墙的大画布上挂了几根草,是一幅名画。另一幅满墙的大幅油画是一半涂满白色,另一半涂满蓝色,又是一幅世界名画!可惜当时我找不到一个懂抽象派作品的内行给我指点迷津。

     大都会博物馆和其它我在西方国家参观过的博物馆的服务人员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他们穿黑色或藏青色套装、白衬衣、朴素大方的领带,总是笑容可掬的站在每个展厅门口,从来没有看见他们坐下来过。他们的任务很重,既要小心不让贵重的名画被惯偷们窃走,又要绝对保持对观众的礼貌。而国内的博物馆的服务人员一般都是中年妇女,坐在门口织毛衣或看小说,整天头也不抬。如果她们有时为了要保护展品而对参观者提出意见,往往会采取训斥的方式。

     据说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各种艺术品共约500万件之多,但我只有时间参观它的油画馆。

 

纽约的地铁

 

     纽约地铁始建于1880年,以后逐步扩建,成为现在的规模。人们不能不佩服120年前倡议修建地铁者的远大眼光和决心。

     我不知道应该如何评价目前的纽约地铁。它既为纽约的交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又是脏、乱、差和高犯罪率的地方。

     若没有地铁,纽约的城市交通就会瘫痪。纽约地铁四通八达,地铁路线就像我们大城市的公共汽车路线那么密。在纽约,无论你到什么地方,完全可以用地铁为唯一的交通工具。它的每个站都有多个出口,每个出口各自通到附近的重要建筑,避免了让乘客出站后再横跨地面的马路。只花1美元买票进去后,就可以任意换乘到任何站的车,在售票处还可以免费取得印刷精美的纽约地铁交通图。

     纽约的地铁不像东京地铁那样拥挤,我的经验是,上下班高峰时期座位坐的满满的,但是过道上还很少看到像北京公共汽车过道上那样拥挤着站立的乘客。据说纽约一些较大的公司的总裁们上班时,从郊区开车到地铁起点站(美国比较有钱的人住郊区别墅),把车停在自己长期租用的车位上,然后乘地铁去公司。下班时先乘地铁,然后到终点站停车场开车回家。

     在上下班高峰期,地铁车辆里非常清洁,车内乘客是白领阶层,大家都很安静,各自读书看报,没有人聊天,更没有人大声喧哗。大家都注意保持清洁。在这段时间乘纽约地铁,既快捷方便,又清洁舒适。

     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之外和在周末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车厢里空空荡荡的,乘客明显地属于另一个阶层。不少人穿的是拖鞋,、背心、短裤,在车厢里抽烟。喝完可乐后顺手把空罐头往地上一扔。车厢里乱七八糟,与几小时前完全不是同一个世界。

     如果周末乘地铁,一走进入口处,就是扑鼻而来的一阵恶心的尿臊味,因为有些完全没有教养的人在地铁站里随地小便,干脆拿地铁当厕所。乘坐地铁时,你能在每个站都看见腰间插着手枪的警察,而且周末都是双岗,总是两个警察在一起。

     在纽约,晚上和周末乘地铁的确要冒很大的风险。这时乘客很少,是抢劫犯活动的好时机。往往两、三个持枪少年就可以连续洗劫几个车厢的乘客。由于地铁正在高速行驶中,站台上的持抢警察也不解决问题。这样的抢劫案件经常发生。

 

              繁忙的纽约机场

 

     纽约有几个机场,而每次我去时,都是使用拉加地亚(LaGuardia LGA)国际机场。

     这个机场的历史较久,它位于纽约市中心,在曼哈顿区、皇后区、和布龙克斯区(Bronx)之间。从曼哈顿开车去这个机场只需要十几分钟,若乘出租车,不会超过20美元。在这么大的城市的市中心保留一个大型国际机场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曼哈顿区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地区,起飞降落都要注意,而航班的密度又那么高,从它的地理条件考虑,扩建也不是很容易的事。

     他们用很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跑道不足与航班密度很高的矛盾。

     我看见大大小小的飞机几乎是首尾相接地排成单行,形成洋洋大观的、由飞机组成的一字长蛇阵,缓缓向跑道移动,并进入跑道。好象一旦进入这个队列,它们就无需等待机场航空管理的起飞命令,可以直接起飞。只见前一架飞机刚刚离开地面,紧随在后面的第二架飞机就立即开始在跑道上滑行起飞。两架飞机起飞时间之间的间隔绝不会超过一分钟!

     这个聪明而又大胆的办法能很好地解决有限的跑道和高密度的航班之间的矛盾。如果不采取这个办法,这个机场就不得不像国内一些城市一样,在扩建机场的同时,把一个原来距离城市很近的机场搬到几十公里以外去,往返于机场到城市的时间超过空中飞行的时间。福州市中心与福州机场之间的出租车费用单程是160元,来回费用竟高达人民币320元。

     当我的车到LaGuardia机场我使用的那家航空公司的机场站入口处时,发现马路边上设了好多行李接收站。我只需要把行李交给他们,就可拿到托运行李的收据,不必自己去租一辆小车把行李推到办理登机手续的柜台。但我猜想,在《9·11》事件后,这样的服务肯定会被取消了,因为这里没有对行李进行检查的条件。

 

 华盛顿

 

     我从纽约乘火车到华盛顿,去看望我的老同学。

     他带领我参观了华盛顿一些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可惜那天白宫不对外开放,就去了国会图书馆,也去了爱因斯坦墓,在他墓旁的铜像前留影。

 

国会招待会

 

     我的朋友带我去参加了一次美国国会的招待会。

     入口处有站岗的士兵,参加招待会的客人必须通过安全检查。检查方式和机场登机前的检查一样严格,

招待会的形式与在美国参加的其它招待会相似,只不过是提供大家交际的场合,而不是去大吃一顿。基本上是素菜,唯一的荤菜是一个烤羊腿的摊子,而那里排着长队。饮料也是简单的。

     有时我的朋友陪着我走走,介绍我认识一些人。有时他被认识的人拉走了,我自己一人,显得有点孤独时,别的客人会主动上来聊天,包括不同年龄的女士们。这与欧洲不同,欧洲人很少主动与不认识的人说话的,特别是女性,按礼节,应该男性先向女性打招呼。但在这里不同,当他们知道我是北京来的,而且不是政界人士时,都有点新颖感,愿意聊上几句。

     我的朋友问我,

    “你还记得周以德这个名字吗?,去和他聊聊,如何?”

     我的确记得,这是个出名的、多年来最反华的参议员。他取了个中国名字。当我们走到他面前时,他因为年老体弱,已经无法自己从沙发上站起来了。他只能坐着伸出手来握手,我们客套了几句。

     招待会客人们的衣着也与欧洲不同。欧洲的招待会上男士们往往会打上蝴蝶结,有的女士们会穿上黑色晚礼服。而这次华盛顿的国会招待会上,不少男士们穿浅色西服(也包括我自己),而女士们没有一个穿晚礼服的。

 

同性恋者的大游行

 

     在华盛顿,有一天我在大街上听到远远地传来了铜管乐队的演奏,然后看到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两旁的观众正为他们热烈鼓掌。

     队伍的前面是一个几十人组成的、相当正规的铜管乐队,他们都穿著漂亮、鲜艳的制服。后面跟着好多辆精心设计的像节日庆祝活动那样的花车。每辆车上都有好多非常漂亮的年轻女士们,或立或坐,不断向人们微笑打招呼,并散发宣传品。她们的美貌决不亚于影视明星或名模们,而且气质雍容大方。我接过来好多传单,上面是他(她)们向社会呼吁,争取他(她)们应有的权利。呼吁书上历数他(她)们目前不愉快的处境和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

     游行队伍很长,交通中断了很久,但秩序井然,只有铜管乐队的音乐声和观众的鼓掌声,没有任何人呼口号,也没有遭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涉。路边的一、两个警察满面笑容地在看热闹。

看来这次游行不是愤怒的抗议、更不是捣乱、而是同性恋者们组织的高高兴兴的宣传活动,要取得社会广大人士对他(她)们的认同。

     夹道观看的观众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她)们的同情和支持。

     美国的同性恋者无需躲躲闪闪、无需遮遮盖盖,而是大大方方地在光天化日之下与公众见面,这是我想不到的。

    

美国英语的困惑

 

     在华盛顿,我在旅馆住了两天后,应邀去一位美国朋友家里住了一个星期。他是一位有名的科技专家。每天随同他一起去他的办公室,中午在街上用工作午餐,晚上回家用晚餐,或在餐厅用晚餐。

     他家是两层楼房,外加一层地下室。没想到地下室是他自己的木工车间。他爱好做木工,自己买了一些木工机床装在地下室,有时休息日就干点木工活。

     白天在他办公室时,是我向他提出各种专业问题的好机会。他也承担技术咨询业务,一般每小时约200美元左右。当然,对我的各种问题的回答是免费的。这一个星期中我获益匪浅。

     在汽车里和在饭桌上时,我就请他解答令我困惑的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别的问题。

例如,在英国,Pants是指内裤(短)。英国绅士们在女士们面前谈话时都避免提这个字。英语里Trousers是长裤。偏偏美国人把长裤叫Pants。设想与几个美国人一起去野外玩,下水捕鱼捉蟹。为了下水方便,如果有一个美国人建议脱去外面的长裤,说“Why not take off our pants?” 就会让学英式英语的人误解:为什么他要我们大家连内裤都脱光,岂有此理!

     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而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有一次我去银行时,把钞票叫做“Banknote”,这是我过去从英国出版的一些教科书上学来的。银行职员不明白我要的是什么。她是台湾去的美籍华人,也会汉语,我们改用汉语才弄清楚了。

     她善意地教育了我一次:“钞票是check,不是Banknote。”而在我的词汇里,check(英国的拼法是cheque)是支票。

     我后来专门查过国内出版的《英汉大词典》,它是这么说的:

     “。。。 check (美) = cheque (英), 支票。。。。”

     又查了国内出版的《汉英大词典》,它是这么说的:

     “。。。 钞票, Banknote 。”

     当然,在美国不能出示这两本词典来教育那位银行的小姐,让她今后要说规范的英语。到了美国,只能踏踏实实按美国人的习惯来说英语。

     我感到在美国必须花点时间了解英语和美语的区别,今后对英国和欧洲来的人用英国词汇,而到美国就得按美国人的用法。

 

总统故居改建的酒店

 

    有一天,我的朋友通知我晚上必须穿黑色或藏青色西服,白衬衣,因为晚上要去一家很高级的酒店用晚餐。

     在路上,他告诉我,这家酒店原来是美国开国后第三届总统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1801-1809任美国总统) 的故居,后来被改造为餐厅和旅馆。由于它的历史影响,它成为华盛顿一家高级酒店,客人必须严肃着装才接待。

     大厅里用烛光照明。

     果然所有的客人着装都很讲究,服务人员也身着黑色礼服。当然,这里的价格也是高文件的。

     用餐后我们参观了它的旅馆部。实际上它只有几个很小的套间,而且房间都很小,天花板也相当矮,室内布置之简朴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里曾经是美国总统的故居。据说是按原来的布置,但我自己猜想:也许原来的家具送到博物馆去了,再把那些家具仿制后陈设在这里。总不会把宝贵的历史文物、200年前美国总统用的家具拿来让旅馆的客人用吧!

     当然有人愿意出高价来住几天。这是一种历史性的享受,也是一种荣誉,但它是花钱就能买到的荣誉。如果你想住进这几个有限的小套间,除了花高价外,还得登记排队。

     从这家酒店的小规模和它的生活用小套间的简单朴素的陈设来看,当时美国总统的生活是十分简朴的。这栋小楼的花园也很小,因而正计划花钱把附近的地买下来,扩大它的花园。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历史建筑就应该保持原样,而且小楼房和小花园能客观地说明美国开国后这几届总统的朴素作风。

 

驾驶私人飞机出差

    

     我的朋友是华盛顿好多航空俱乐部中的一个俱乐部的负责人。他带我到一个小型飞机的机场去参观停在那里的小型飞机。他告诉我飞机驾驶的一些知识,和驾驶飞机的乐趣。我说我可不愿享受这样的乐趣,因为我怕从天上掉下来。他哈哈大笑说,这样的飞机有自动驾驶仪,而且是双份,用一备一。通讯设备也同样是双份。

他向管理人员要了钥匙,打开了一架飞机的门,让我上去坐坐,过过瘾。我上去以后,他向我提出了建议,

    “我们就起飞吧!当你俯视大地时,你一定会感到自己驾机飞行的愉快。”

     我的回答很让他扫兴,

    “我的太太还盼我安全回到北京呢,对不起,我不奉陪。”

     他说,他去其它城市开会时,就来这里使用一架小飞机,自己驾驶到那个城市去,开完会后再用这架飞机当天就飞回来。既省时间,又省旅馆费用。

     另外一家中等规模公司的副总裁让我看了他自己买的一架很漂亮的小飞机。他出差开会时,就驾驶自己的飞机去。

     在美国,这样的小飞机并不比汽车贵,一般人都买得起。谢天谢地,并没有多少美国人有这个瘾,如果美国人像买汽车那样买小飞机,又会需要用多少土地来建机场,而天空的交通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美国人倒是喜欢花钱买游艇。在海滨和湖滨到处可见专为私人游艇停泊的码头,有些地方的游艇码头中的游艇不比停车场的车少。

     有些小一些的游艇就存放在家里车库中。这样的家庭的几辆汽车中就必须有一辆是吉普车来把游艇拖到海滨或湖滨。大一些的游艇有专用的拖架,很小的游艇就临时固定在吉普车顶上。

 

                                                                                        再访美国

                                                                                             签证

 

     签证是去美国的一关。

     当时天不亮就得去排队。接待我的是美国大使馆的一位副总领事,出名的“拒签领事”。

     他很认真地看了我的文件,看不出什么不符合美国法律的问题。例行公事般地问了几个问题,顺手拿过黄条,举起笔来正要准备签了,我正暗自感到庆幸。。。

     忽然,他停下笔,摇了摇头,说,

     “不行,我不能让你去。”

     “为什么?我需要解释。”

     “你的专业是电子技术,又会英语,到美国后你有可能在美国找工作。 下一个,请XXX先生到X号窗口。”

     我被拒签了。

     过了一年,我用同样的文件,重新站在一位美国领事的面前。那位“拒签领事”已经期满回美国了,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位热情的美国小姐,新到任的美国领事。她的说话态度一点也不打官腔,很注意礼貌。她说她已经认真看过我的文件,我的情况她都知道了。她认为应该让我去美国,立即就给我签证。

     然后,她随便聊了几句话,我就顺利地拿到了因私访问美国的签证。

     去美国的第一关过了,若在美国期间遵守美国法律,下次去美国时,签证就很容易了。以后去美国,一般是用半年有效的多次签证,更方便了。

 

美国与众不同

 

     虽然我来美国前,曾多次到过欧洲许多国家,也去过加拿大和日本,从来没有感到过自己一个人在国外走南闯北时有什么不方便。曾经认为在欧洲(除英国外)英语并不普及,自己都能行动自如,而美国是英语国家,自己到美国后肯定比在欧洲和日本方便,何况不久前还到过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也都没有遇到过任何困难。可是真没想到,去美国其它城市时,以及比较深入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时,却有些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美国的机场。

     在美国各地旅行,如果自己不开车的话,也就只能乘飞机了。

     美国的机场就是与众不同,机场之大,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而且某些大的航空公司各有自己的“Terminal”。Terminal是美国机场特有的事物,我不知道目前有无确切的译法。大的航空公司在机场各有自己的一大片专用区域,包括换登机牌的大厅和几十个本公司的候机楼。这里我们暂且译为“机场站”。实际上,在美国某些城市的机场中,像美国《西北》、《大陆》、《联合》等大型航空公司中,每个航空公司自己的机场站都可能比北京机场还大一些。好多航空公司的机场站加到一起,就可以想象那样的机场有多大了!

     如果上飞机,必须先找到自己使用的航空公司的机场站入口。绕着机场走,你会看到一个又一个航空公司的入口。如果你找错了,进去后就无法登机。在取得登机牌后,你使用的那家航空公司往往就有几十个候机楼,要走很远才能找到自己的候机楼。

     从洛杉矶通过边检和海关后,取出自己的行李,要换乘去休斯顿的飞机,就需要带着全部行李,从国际机场站到美国国内航班的机场站。第一次去时,我推着行李车,走出国际机场站,到问讯处打听国内航班机场站的位置,走了二十多分钟才走到。当然,到了这个机场站, 还得找到自己使用的航空公司的专用入口。

     后来我知道,有免费的机场穿梭巴士(Shuttle bus),围着机场转圈,上车后告诉司机你去哪个航空公司入口,他会报站,到站后下去就行了。

     有一次,休斯顿到洛杉矶的国内航班误点了,我到达机场时距国际航班的起飞时间很接近了,可是还不得不带着行李赶到遥远的国际机场站去赶那趟即将起飞的国际航班。等了好几分钟,穿梭巴士就是不来,干脆,叫出租车吧。这时,一个机场服务人员过来告诉我,有一条小路直达国际机场站, 如果跑过去肯定来得及,不必花钱乘出租车,但是要小心来往车辆。我提着行李快步跑过去,气喘得心都快跳出来了,但是,总算是赶上了飞机。

     有一次我去美国时,在飞机上坐在我旁边的是赴美探亲的母女二人,母亲三十多岁,女儿才五岁,丈夫在美国东海岸一个城市打工。她们是第一次出国,完全不会英语,而丈夫不能请假飞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机场来接她们,因而她希望我能为她们出点主意。她们还不知道在换乘美国国内航班时,对她们来说,会有多大的困难。

我在飞机上用中英对照的方式给她们写好了通过美国边防站必须回答的问题,教这位母亲如何把这份书面材料交给美国边防人员,通过这第一关。在洛杉矶下了飞机、通过边防站后,我看到她苦于大量的行李和照顾那个好奇的、到处乱跑的孩子,正一筹莫展。她身上连一块美元也没有,无法租用一辆装行李的手推车!我取出两个美元的钞票,教她如何把钞票送入自动设备,然后打开手推车的锁定装置。我让她只管看住孩子,帮她把行李装上车,并为她把行李车推出机场。我自己常去美国,带的行李很少。我把她们送到洛杉矶国内航班的机场站,找到她们的登机口,为它们办好登机和托运行李手续,一直送她们上飞机。这时,我自己的航班起飞时间也快到了,我赶紧跑向自己的登机口。

     我真难想象如果没有我帮忙,他们母女二人会遇到多少麻烦。

     另一个不习惯的事情是,基本上没有公共交通服务。从休斯顿机场出来,绝大部分乘客是自己开车回家(车是存在机场存车处),或者开预订的汽车去预定订的旅馆。机场往往没有公共汽车,更没有地铁。如果没有亲戚朋友来接,唯一的办法是乘出租车,几十英里的路程,也许要一百美元左右。

     即使是开自己的车回家,由于机场大,存车的人又多,取车也要走好远。如果是租的车,就要先等待你使用的租车公司的专用穿梭巴士,它会把你送到租车公司的站上,你再出示订车的文件,取得钥匙,然后开车。

一切不方便都是因为机场太大了,租车公司也太多了,而每一个租车公司的停车场又都是洋洋大观,一望无际。也许,美国什么都“大”,由于“大”,造成了不方便。也由于“大”,引起了某些方面的恶性循环?

     我不仅想起伦敦、阿姆斯特丹、苏黎世、法兰克福那些城市的机场公共交通:从行李间取出行李后、直接推着行李车进电梯,出电梯就是火车站的月台。如果你乘电梯再下一层,出电梯后就是地铁站的月台!

     唉,把欧洲的经验搬到美国来根本行不通!

     第三个麻烦是:我到了美国后,好象就失去了个人的行动自由。

     想在社区里散散步还可以,如果想买份自己喜欢阅读的报纸,买本书,或者买点水果,对不起,只能开车去附近的 Mall(它是分散在居民区的规模大小不同的商业中心)。而要开车,就先要考美国的驾驶执照,还要熟悉当地的道路。

     如果需要买水果,家人会说,“我们开车去,十多分钟就到了。”美国的车速限制是67英里,或110公里。十多分钟是25公里,是北京市中心到香山的距离。买点小东西,来回开车50公里。如果需要的商品需要到远一点的Mall,就要开车半小时或更久。所以当我需要买报纸时,不可能像在北京那样,走出家门就能买,而是要等到去商业中心买菜时,顺便买几份报纸。因为不是每天去商业中心买东西,只能去一次就买当天和前几天的报纸。我觉得美国人一生中消耗在汽车上的时间实在太多了。

     以上三件麻烦事使我感到美国的城市建设、交通、以及社会生活的确很特别,与其它国家差别非常大。到美国后所需要的适应过程比到欧洲的适应过程会长一些,也许长得多。

 

进入美国的日常生活

 

     在洛杉矶经过边检后,就换乘去休斯顿的飞机。

     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到达休斯顿。我经过从飞机到候机楼的过道,刚进入候机楼,就看见家人在等着我。没想到在美国迎接乘飞机的乘客时,无需在机场出口处等待,而可以直接在候机楼迎接。这不仅使亲人相见时更加高兴,也方便对美国机场不熟悉的人顺利进入机场行李间,帮助领取行李,搬到车上。

从休斯顿机场到我儿子的家,开车约45分钟。我发现公路两侧与农村差不多,偶尔有些商业区,亮着光彩夺目的霓虹灯,但却都是平房。与上次到美国见到的纽约、芝加哥、华盛顿大不相同。我发现美国并不是高楼大厦的国度。

     我儿子的住宅是在一个中产阶层的社区内,环境优美,安静。我安顿下来,开始进入了美国的日常生活。

这是比较典型的美国中产阶层的居住条件。两间起居室(国内称之为客厅),一间宽大的餐厅,四间卧室,三个卫生间,一个宽大的厨房,一间可以容两辆车的车库,还有一间宽大的游艺室,可以打乒乓球。也有前、后两个花园。一般都有自成系统的中央空调和热水。这类社区的家庭一般都有三辆车,夫妻二人各一辆,还有适合周末度假用的吉普车或有床的汽车(Van). 此外,还有自己喜欢的狗。美国家庭的卫生间里一般都小块地毯,有花,还挂着画。

     美国人的居住条件是欧洲人难以想象的,日本人更不敢有此奢望。在美国,并不是老板们才住得起这样的国内称为“别墅”式的住宅。实际上,只要有一个普通的、稳定的职业,就可以取得购房贷款,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房。买房的同时就取得土地所有权,而不仅仅是使用权。很多美国的单身青年人也拥有如上所述的别墅式住宅。

     社区内,每家住宅前面的花园草地连成一片,在草地上有一条宽约一米左右的水泥道路供散步用。在这条路上步行,虽然穿过各家的私人草地,但不算侵入别人的家园。

     我儿子还有一栋远离城市的湖畔别墅,它位于湖畔的一片松林之中,距离休斯顿约200公里。那里远离尘世,周围几家邻居相距也很远,彼此都看不见。周末我们常去这里小住。清晨我们在松林中散步,享受蓝天白云和小鸟的歌声,黄昏时到湖畔看晚霞和日落。当晚上入睡时,关灯后是绝对的黑夜,因为这里既没有路灯,也不会有邻居的灯光照过来。晚上的绝对安静几乎让我不习惯,好象又进入了我过去做声学试验时那间消声室,出现轻微的耳鸣。

     这是周末休息的理想地方。

     这栋别墅的外形很特别。它很像童话故事中的房屋。看上去只有一个尖尖的、高大的屋顶,直接从地面上升起,可是没有一般房屋必然有的四面墙。里面的条件是现代化的:楼下是起居室、餐厅、厨房、洗澡间和一间卧室,楼上还有两间卧室和一个洗澡间。按照美国人的生活标准,配备了现代化的厨房设备、地毯、独立的中央空调、独立的热水供给系统。

      从这次来美国开始,以后每次再来美国,都先到休斯顿,稍事休息,再去其它城市办事。有时则完全是为了家庭团聚,在这住上几个星期。由于住在美国城市的社区,逐渐对美国的一些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