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耻辱dvd完整版:创建生动的课堂,教有生命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41:08

创建生动的课堂,教有生命的历史

——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人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有生命的,生动也自然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所教的历史应是“有思想”的历史、“有情感”的历史、“有生活”的历史。只有思想、情感和生活的交汇与融合,才能让我们感受到在历史中真切“跃动”着生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创建生动的课堂,教有生命的历史”谈谈体会。

一 创建综合化的历史课堂

历史学科课程内容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历史无处不在,它包容哲学、文学、艺术、地理、军事、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创建综合化的课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历史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外,还应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充分借助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为我所用,突破原有独立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利用、开发好教材,做到“文史相通”:编剧、语言、诗歌、口诀、故事会、辩论会、文言知识与史学材料的应用等;“史地结合”:各朝代疆域、都城、重要地理、丝绸之路、大运河、长城等,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地理环境与各民族发展的关系等;与艺术相联:历史短剧的策划、排练、背景、音乐、化妆等;与现实生活相联:历史不仅属于过去,它更属于今天、明天,打破时空的障碍,寻求历史事件的现实反映与时代意义,让学生“通古知今”,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意义,学新守则、规范,做新人等:与时事相联:国际形势、台湾问题,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的渊源等;同时还渗透着军事战略战术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等。如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更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亲历历史”,设计“重走长征路”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导游组”引导路线、地点,作简介;“记者组”提出有思想的问题;“故事组”讲述一件件激动人心的事迹;“理论组”分析长征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军事战略思想;“演员组”在“遵义会议”上唇枪舌剑;“艺术组”歌唱一曲曲“长征之歌”;“朗诵组”朗读长征路上的壮美诗篇;“地理组”认真考察沿途植被、环保及旅游价值等等。创建综合化的历史课堂,既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使知识的创新与发展符合学科整合化、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趋势。

二 营造情感化的历史课堂

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强调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崇尚科学精神的”、“民主与法制意识”等。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营造历史教学的情感氛围,带着情感去教,教有感情的历史内容,让学生在情感化的课堂氛围中,去品味知识内容所蕴藏的情感,体验情感、感悟情感,完善学生作为“人”的“真”、“善”、“美”高尚境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内容的特点,研究、开发教材,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历史短剧、小品等,分小组进行指导、准备,编剧组学生通过大量查阅史料,对台词、字斟句酌,字里行间激情饱满,编写剧本;化妆道具组的学生钻研历史生活和时代背景,体味思想,把自己的情感刻入在道具之中;演员深刻思读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揣摹心理和个性,表演时角色投入、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对历史人物的模仿惟妙惟肖,以情动情、以自己的激情点燃他人的激情,最终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如《甲午中日战争》课本剧                 

主持人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幕拉开------

               报幕、演出开始。

第一幕:激战平壤,气壮山河

多媒体视频《平壤战役形势图》

表演:“叶志超”衣冠不齐,精神不振,贪生怕死 ------- 狼狈逃却;“左宝贵”铿锵有力,精神抖擞,率军激战-----斩钉截铁:“我所以穿汉服,就是让士卒知道我还在同敌人血战到底、誓与平壤共存亡!”亲临玄武门城楼,点燃大炮,将士们奋勇杀敌,“左宝贵”壮烈牺牲。

多媒体:《左宝贵横刀立马》配音呐喊声、枪炮声------

主持人:“左宝贵英勇抗敌,为国捐躯,成为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气壮山河,而贪生怕死的小丑叶志超一日狂奔500里逃日国内,平壤失陷,使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第二天,日本舰队突袭中国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

就这样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激情的课堂,一个道德生活的课堂,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三 创设思辩的历史课堂

没有思辩就没有智慧的生成。《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生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要“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要“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民主学习空间,让学生放松心态、自由思维,个性化的观点才能生成,营造一个交流、质疑、展示个性的课堂环境,学生之间对话多、交流多,产生的问题也就多起来。学生在主动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探究性学习,促使学生进入“通史识今”的境界,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争鸣,用具体的史实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真切感受历史所蕴涵的思想,特别是从中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迪与感悟。如学习《戊戌变法》一课,在讨论谭嗣同为变法而献身的精神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听到政变后,谭嗣同留下来为变法流血牺牲,而康有为、梁启超却逃身、流亡海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赞同谭嗣同的做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死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有的学生赞同康、梁的做法“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全性命,东山再起;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二者都有道理,他们的做法都有合理的成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辩,观点的交互碰撞,思维得到解放,智慧得到升华。

总之,历史教学应该着眼于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构建综合化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思辩的课堂,实现学生理性知识、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和谐统一,使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