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酷网页视频在线资源:毛泽东题赠给女性的四首诗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18:43

毛泽东题赠给女性的

四首诗词

 

毛泽东一生写的诗词很多,但题赠给女性的却很少。前面我们欣赏了两首他写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词,这里再欣赏四首诗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蝶恋花·答李淑一》、《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

唯一给现代作家的赠词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临江仙

              给丁玲同志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人物简介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常德。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她在长沙读书时与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是同学。自1927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三十年代著名左翼作家,1932年3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她的代表作,曾获1951年斯大林奖金文学二等奖。1955年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受到“再批判”,并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先后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并多次访问欧美诸国。著有《丁玲文集》5卷,1986年3月,在北京逝世。

 

写作背景

 

1933年5月,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在上海遭国民党特务绑架,被囚禁在南京长达3年之久。1936年9月,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她逃离南京,后秘密经上海、北平、西安,于11月来到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当时,红军经过长征,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缺乏人才,尤其缺乏知识分子。国统区著名女作家丁玲此时到来,便成为一件重要事情。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一孔大窑洞里开会欢迎她,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都出席了宴会。会后,毛泽东说:“你是从国统区来到苏区的第一个作家,现在这里的条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来了好,可以把苏区的文化工作开展起来。你在上海领导过左联工作,多想些办法,多发挥一点作用。”丁玲建议:“先要成立组织,比如文艺俱乐部之类,把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开展活动。”11月22日,于是在保安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开始叫“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毛泽东建议改为“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文协”主任。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讲了话,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黄土沟来了位大作家,也真是“人物一时新”了。毛泽东又问丁玲,还想做什么?丁玲说:“我想当红军,上前线去,看看打仗。”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还来得及,还赶得上最后一个仗。明天有队伍上前线去,你就跟着杨尚昆主任他们走吧!”就这样,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出发上了前线。随后就到前方总政治部工作。

这一年的12月30日,在行军途中(庆阳),丁玲收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这就是毛

泽东在拍电报给陇东前线的聂荣臻将军时,附给前方的丁玲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据考证,在毛泽东诗词中,题赠现代作家的仅此一首。1937年初,丁玲来到延安,又当面请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写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抗日战争开始后,丁玲为防丢失,于1939年初夏把毛主席的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胡风虽然历尽沧桑,几度风雨飘摇,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1982年,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后,终于将它归还给了丁玲。

 

 

 

这首赠词的上阕: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写欢迎丁玲的情景。

壁上红旗飘落照,意为城头飘舞的红旗映照在落日的余晖里。点名举行欢迎会的时间、环境,创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壁上,指城头。语出《史记》:“诸将皆从壁上观。”落照,指夕阳。

西风漫卷孤城,意为旷野的西北高原上耸立着一座孤城。西风,深秋之风。漫卷,随风翻卷。孤城,在传统诗词中多指边城。见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当指一座独一无二的特殊之城(不要作为孤立无援之城来解)——保安,当时中共中央及其办事机构就留驻在此。

保安人物一时新。是上阕的中心句,承上启下。也是全词的主题思想之所在。保安,在陕西省西北部,当时是中共中央所在地,1936年改名志丹县。人物一时新,为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讲的话,他称赞“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黄土沟来了位大作家,也真是“人物一时新”了。意谓许多革命青年纷纷仰慕而来到陕北革命根据地,这些人物可以说是“一时新”,根据地整个风气都为之一新。

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承“新”字写出,点题。洞,指窑洞。开宴会,指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欢迎丁玲在一孔大窑洞里所开的宴会。出牢人,意指丁玲。但丁玲于1933年5月被国民党秘密“绑架”,后被软禁在南京,并未关进监狱(一说她1933年5月进狱,后被软禁在南京)。1936年9月18日,在中共党组织救援下,她化装逃离南京,于11月12日到达保安。

下阕: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对投身革命根据地的丁玲予以赞颂和鼓励,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文武双全的女战士形象。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这两句,一问一答。肯定了丁玲的工作,高度赞扬了革命知识分子在革命队伍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表明重视文化工作的作用,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

 

 

    纤笔:精巧的笔,指丁玲的文笔。谁与似:谁能与之相比。毛瑟:德国毛瑟Mauser)兄弟设计制造的步枪和手枪,当时中国军队用得很多。孙中山在1922年8月24日《与报界的谈话》中说:“常言谓:一枝笔胜于三千毛瑟枪”。此处,亦可解作三千名装备精良的士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指丁玲到陇东前线工作。阵图,指军队行军的队列图,这里指军队。陇山:六盘山的南段称为陇山,古称陇坂;在陕西省陇县西北,延伸于陕、甘边境。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两句是全词的结语,照应题意。作者肯定了丁玲投身革命后所起的巨大变化。一文一武,判若两人。这是毛泽东所称赞的,也是丁玲所向往的。1937 年2月,毛泽东亲自下令任命亦文亦武的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做了“武将军”。

这首词出语亲切,无大开大合之处;但情感真挚,自然纯真,又远非一般赠词所能相比。它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俗化。作者在这首质朴、清新、畅达的词中,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同时,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形象。

然而,谁曾料到,时过境迁,这个昔日被毛泽东称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丁玲,这个曾获斯大林文学奖的丁玲,到了1955年竟有“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之祸,1957年又有“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之冤。毛泽东御笔亲批了这两个案子。1958年受到“再批判”,并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迫害,并被投入监狱。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今天读了这首词,联系丁玲坎坷的人生之路,我们又会想些什么呢?这只能发于读词之外的感叹了。

这首词又题为《临江仙·赠丁玲》,最早发表在《新观察》1980年第7期。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5件。  悼念忠魂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写作背景

 

1957年1月,毛泽东的18首诗词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后,引起了当时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李淑一1901—1997)的高度注意和关切,她记起毛泽东青年时赠给杨开慧的《虞美人·枕上》一词,但除记得头两句外,余俱忘却了,于是在1957年2月7日(春节期间)写信给毛泽东。在信中,除谈及自己读毛泽东诗词的感想外,还想请求毛泽东将《虞美人·枕上》全词抄赠给她,并附了一首她在1933年夏听到丈夫柳直荀牺牲,结想成梦,大哭而醒,和泪填写的《菩萨蛮·惊梦》: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

 

5月11日,毛泽东回信,说:“大作读毕,感慨系之,开慧所述那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这游仙一首,原题为《游仙·赠李淑一》,所谓“仙”,当指仙去的杨开慧、柳直荀二人的忠魂。它在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1958年1月1日元旦专刊)上首次发表时,根据作者意见,改题为《蝶恋花·游仙赠李淑一》。尔后,《文汇报》、《人民日报》、《诗刊》相继刊出;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时,标题改定为《蝶恋花·答李淑一》。

 

赏 析

 

这首词是作者主要针对李淑一的信中那温婉动人,无限悲愁的《菩萨蛮·惊梦》一词而写的。其主题,是悼亡;其表现形式,是游仙(讲仙家生活);而其功用或曰创作目的和契机,则是赠答。因友人来信来词触发灵感,乃用游仙的方式抒发对亡人的怀念,并以此作为对友人的答复。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表现手法,而是采取浪漫主义手法,运用想象之笔,描写二位忠魂升到九重天,进入月宫后的情况,来抒发郁积于胸的对烈士的怀念,并以革命胜利告慰烈士和畅抒豪迈乐观之情。

这是作者平生填的唯一一首游仙诗(词),他由“杨开慧”、“柳直荀”二位烈士的姓氏生发联想,构思巧妙,想象奇特,于婉约中见豪放,堪称大手笔。

词的上阕: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写杨、柳两烈士牺牲后,其忠魂飞升到天上,受到月宫中吴刚的欢迎和热情款待。

 

 

  我失骄杨君失柳,作者以两个“失”字痛惜两人所失之亲人,“失”字是实写,表达了他对烈士的深切悼念。同失爱侣,两个“失”字表达了共鸣之情,体现了作者对李淑一的革命情谊。作者又取其姓而以“杨柳”作喻,语义双关,词中的“杨柳”指的是杨开慧和柳直荀。

 

骄杨,指杨开慧1901—1930),湖南长沙县板仓人,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之女。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与她相识,1920年冬在长沙结婚。杨开慧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后随作者去上海、武汉、韶山等地开展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挺进井冈山,而她仍隐蔽在长沙板仓坚持地下工作。1930年10月下旬,因叛徒告密,湖南封建军阀何健派遣密探和爪牙包围她板仓的家,将她及长子毛岸英、保姆陈玉英一道逮捕入狱。在狱中,她拒不同意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因此,毛泽东在词中用“骄杨”来赞美她。据说毛泽东对“骄”字解释过:一个女子为革命,头都被砍掉了还不值得骄傲吗?1962年,章士钊请教词中“骄杨”作何解释时,毛泽东又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他的解释不但显示了开慧坚贞的品格,而且也表达了自己引以为骄傲、自豪的心情。

一次,   他们的儿子毛岸青和儿媳邵华要求父亲毛泽东书赠《蝶恋花·答李淑一》,毛将“骄

杨”写成“杨花”,并解释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也有学者认为,作者是借“骄阳”的谐音书写出了杨在自己心目中的如日中天的生命形态,为革命洒尽热血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透露了自己不无骄傲的内心自豪与积聚多年的无限怆痛。

君,对李淑一的尊称。李淑一既是杨开慧的挚友,又是柳直荀的爱人,李、柳两人结为夫妻,据说是杨开慧当的“红娘”’。

柳,指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1898—1932),湖南长沙人,作者早年的战友,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北伐军进抵湖南时曾任湖南省政府委员,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到湘鄂西根据地工作,曾任红军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等职。1932年9月在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肃反”中被误杀,年仅34岁。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柳二位英烈的忠魂一直轻飏到九重天上去了。飏:轻舞飘扬。重霄九:九重霄,为押韵而倒装。古代传说天有九重。李淑一曾说:“我在《菩萨蛮》里写道:‘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主席向我回答了征人的去处:‘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杨柳轻飏,语义双关。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一是指杨柳树种子成熟时,种絮便随风飞散,轻盈盈地到处飘扬。同时,借以写出杨、柳两位烈士虽然牺牲了,但精神不死,他们的英魂就像洁白纯净的杨柳种絮轻盈地飘扬上升到九天,在太空中仙游。

第二种解释:一指二烈士之姓氏;二指洁白飘舞的杨花柳絮。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这是写“杨柳”飞升到月宫后的情景。

 

  问讯,是通常泛指探询主人口风的设问。这里兼有问候与打听外界消息之意。然而,主人吴刚没有回答,而是捧出了最上乘的佳品——用月宫里桂树上的桂花酿成的桂花酒。这里一个“捧”字,用得妙!形象地描写出吴刚双手“捧”的动作及其虔诚恭敬的态度和两位烈士受人尊重、敬仰的情景。

 

吴刚,神话中月亮里的一个仙人。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西河人吴刚,学仙有过,被谪到月亮里砍桂树。桂树随砍随合,所以吴刚永远砍不断。

下阕: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写嫦娥也很欢迎两位忠魂,为他们献舞和人间传来革命胜利消息时的情景。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写嫦娥献舞。

嫦娥,神话中月亮里的一个女仙,貌美。嫦娥,原作姮娥、恒娥,汉时为避汉文帝的讳而改为嫦娥。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嫦娥)是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到的长生不死药而飞入月宫成仙。《后汉书·天文志》注:“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舒广袖:伸展宽大的袖子,翩翩起舞的样子。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既是转折而出的新意,也是答和李词而来的:忽然听到中国人民终于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捷报,两位烈士的忠魂顿然喜欢得泪流如雨。

李淑一说:“我的《菩萨蛮》末两句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毛主席答我的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我是在想念传闻中牺牲了的亲人,主席是答我烈士忠魂也因人民革命胜利而高兴落泪。主席的词写出了烈士的高尚革命气节和伟大革命精神,主席是了解他们的。”

曾伏虎:已经降伏猛虎。暗喻革命胜利。

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回答《毛主席诗词》英译者的解释:“泪飞顿作倾盆雨”。是指高兴得掉泪。

这是毛泽东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其思想感情深刻而崇高,其意境比李词更开阔、雄浑、豪迈、乐观,更能动人心弦。作者运用了想象与夸张的手法,艺术形象生动,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谐音与比喻的运用巧妙,一语双关;用典恰切,语言精练准确,生动传神。

这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的上下阕不同韵的词。毛泽东有一自注:“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作者留存手迹2件。一件是1957年5月11日给李淑一复信时附在信上的;另一件手迹是毛岸青、邵华请求父亲书写的,首句把“骄杨”写作“杨花”,末句把“泪飞”写作“泪挥”。女民兵颂歌

——《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七 绝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写作背景

 

毛泽东非常重视民兵建设。1958年8月29日,他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全国很快掀起了大办民兵师的高潮。同年9月29日,针对美蒋反动派在台湾海峡的军事挑衅,对新华社记者说:“帝国主义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六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与国际上一些政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比如,在怎样对待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在怎样对待民兵组织的建设上,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就存在着不同看法。苏共领导人宣扬“没有武器、没有军人、没有战争”的“三无世界”,说什么“地球上任何星星之火都会引起世界核大战,会毁灭人类”;在现代武器面前,认为“常规部队无足轻重,民兵只不过是一堆肉”。与此相反,毛泽东则以为,在帝国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在现代化武器面前,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仍然需要革命的武装力量。1960年,中苏不睦,台湾海峡局势紧张,中印领土之争,干戈初起,国际上的反华势力猖獗,我国的全民皆兵运动再现高潮。历史事实证明,民兵组织在革命和建设中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1960年12月的一天,毛泽东的女机要员小李送文件到菊香书屋。这时,正站在窗前沉思的毛泽东忽然问她:“小李,你参加民兵了吗?”“参加啦。”小李回答。“你为什么要参加民兵?”毛泽东又问。“这……”小李想了想答:“响应主席的号召,全民皆兵呗!”小李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参加过民兵,从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训练余暇时拍的照片给毛泽东看。照片上,小李剪着短发,白衬衣束进蓝色长裤里,右手扶着步枪,昂首站在一棵树旁,背景是明净的蓝天和远山。“好英武的模样哟!”毛泽东称赞道。一会儿,毛泽东把手里的烟灰弹了一弹,对小李说:“给我拿支笔来。”他接过铅笔,顺手拿过一本看过的地质常识书,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便在书上龙飞凤舞地写下了几行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重红装重武装。

    毛泽东放下笔,笑着对小李说:“小鬼,我把这首诗送给你,好不好?”小李又惊又喜:“主席,您太夸奖我了,我哪配得上……”“哎,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说完爽朗地笑了起来。这时他的夫人江青走了进来,当她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说:“主席,我看你这么好的诗,该拿出去发表,鼓励我们妇女同志么。”毛泽东又重新念了一遍,略作沉吟说:“唔,发表时把重字改成爱字,就顺口多喽。”于是,这几句诗在1962年2月修改定稿后为《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赏 析

 

这是毛泽东看了女民兵训练的照片以后,为抒发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和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精神,为赞美女民兵而题写的一首小诗。在这首诗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飒爽英姿的女民兵形象,通过对女民兵的赞美,集中揭示出中华儿女崭新的精神面貌,进而热情歌颂群众武装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它告诉人们:为了和平,必须拿起枪杆子。这首诗篇幅短小,用典很少;但语言铿锵,旋律欢快,琅琅上口;色彩艳丽,形象鲜活,让人读了过目不忘。六十年代曾谱成歌曲,唱遍神州,妇孺皆知。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是对照片画面的生动描绘。第一句写人,第二句写景,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个女民兵英武阳刚的形象跃然纸上。

飒爽英姿,形容精神抖擞,英武、敏捷勇健的姿态。语出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飒爽”原稿为“飚爽”,后改为“飒爽”,改后更为清健、雅丽。

    五尺枪,指照片上女民兵的30式步枪。

    演兵场,旧称演武场,即练兵场。泛指进行军事训练的场所。

五尺枪、演兵场是武的展示,这是具象,是实指。然而,这也是审美载体的抽象,是诗思范式的虚指。“五尺枪”是民族精神的符号化身,“演兵场”是民族拼搏的诗化战场。

曙光初照,即清晨,旭日东升,实写时间。但决不仅仅是指物理自然时间,更多的是指心理精神时间,它透露的是朝气蓬勃,它昭示的是前途无量!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作者直接议论,直接赞美。中华儿女志向不凡,不爱华丽浓艳的服装而爱革命的武装。

儿女,此为偏义复词,指女子。

奇志,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奇志”是不屈不挠,勇于为民族拼搏,为祖国献身的远大志向。有学者认为,“中华儿女多奇志”之所以不用“中华女儿多奇志”(后者似更切题),其原因除了儿女在此是偏义复词外,主要是出于平仄的考虑。

红装,犹“红妆”,着装艳丽。妆,指妇女身上的装束。见《木兰词》“阿妹闻姊来,当户理红妆”。武装,战斗的装束。为什么不用“红妆”和“武妆”呢?因为“红妆”与“武妆”相对,不如“红装”与“武装”相对贴切。“红装”与“武装”相对,对比更鲜明,也紧扣“为女民兵题照”的题旨。

不爱红装爱武装,内涵丰富。一是对照片中飒爽英姿的女民兵高度赞扬;二是毛泽东一向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其中女民兵又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三是当时苏联在我国北方边境结集重兵,帝国主义又大肆反华,这句诗还意味着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参加民兵,保家卫国。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是年年相诵、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永恒的奏鸣曲。

这首诗义旨深刻,用词精确、饱满,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与叙事议论相结合的方式写人写事,评赞突出博爱,充满了热情洋溢的时代感情。

这首诗初稿时间为1960年12月,定稿时间为1961年2月。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作者留有手迹,现在所见有5件。

赞咏无限风光在险峰的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人物简介

 

李进,即江青(1915—1991),原名李云鹤,山东诸城人。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上海电影和话剧界,艺名蓝苹。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被捕脱离党组织。抗日时期到达延安,恢复党籍,1938年成为毛泽东之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她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解放军文革小组顾问。“文化大革命” 10年间,她打着毛泽东的旗号,与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结成“四人帮”,阴谋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被逮捕,1977年7月,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她永远开除党籍。1981年1月,经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改判无期徒刑。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

 

地名简介

 

仙人洞,即庐山仙人洞。在江西省庐山牯岭之西的佛手岩下,海拔1049米,洞高两丈,深广各三四丈。相传为唐朝仙人吕洞宾曾居洞内修炼求仙,故名。但也有人说是因明朝周颠隐居洞内修行,而当朱元璋差人前去寻访时,却不见踪影,因而疑之为仙人而得名。其名之由来,同隐居者、名士、神仙之传说是联系着的。但在毛泽东题诗前,“仙人洞”实际上是不甚引人注意的普通山洞。毛泽东的题诗传闻于海内外后,它才成为庐山著名的景观之一,而广为游客所青睐。仙人洞的圆门上刻有“仙人洞”三字。洞中有石建的吕祖龛,龛后有一滴泉,泉水自岩上滴下,终年不断,不涸不竭,环以石栏,名为“一滴泉”。前人题诗曰“石洞滴甘露,仙崖乐最真”。洞外有白鹿升仙台,台上有“御碑亭”(即照片上出现的亭子),亭中树立着“周颠仙碑”,是明太祖朱元璋亲笔写的。不远即悬崖,崖边有横石悬空向北伸展,名曰“蟾蜍石”,石背裂缝中生长一古松,即石松。石上刻有“纵览云飞”四字。风景秀丽,适宜游览。

 

   写作背景

 

 

1959年7月1日,毛泽东游览庐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引发了他心中的诗情和豪气,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七律·登庐山》,以极高的兴会唱起雄伟豪迈的赞歌,颂扬祖国建设一片蓬蓬勃勃的景象。7月5日,毛泽东和康生等人又游览了庐山仙人洞。当时正是庐山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还没有开始“反右倾”,毛泽东称这次会议为“神仙会”,心境无疑是好的。

1961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工作会议,毛泽东再登庐山,主持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全面商讨工业、粮食、财贸、教育、科技等问题,决心通过贯彻1960年8月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使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我国国民经济逐渐好转。但在此时,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挑起中苏两党论战和边境纠纷,攻击中国共产党;各国反动派又掀起了“反华大合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会议期间,江青为毛泽东拍摄了不少相当精彩的照片,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张。这两张照片是江青构思许久,又经过认真的摆放,并经专业摄影师指点拍下的,在采景、用光和快门速度上都恰到好处。一张是毛泽东微笑着坐在含鄱口的藤椅上的那幅,题为《冷眼向洋望世界》。另一张《仙人洞照》亦是江青的得意之作。在拍摄之前,江青已了解到毛泽东的情意。她与几位摄影师一起研究了照片的构思,并由摄影师们选好实拍地点,一俟景物和光照符合拍照的设想时,江青便到现场抢拍。一天午后,在通往仙人洞的一条小路上,江青支好相机,叫随行的警卫拔去杂草,砍去两根挡住镜头的树枝,一直等到薄暮时一片云彩飘浮到背景才按下快门。毛泽东对这张照片很满意,联想到国内外的政治形势,触发了诗兴。9月9日,毛泽东以“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为题,赋绝诗一首。就是这首《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李进所摄“仙人洞”照片,实为从仙人洞远望西北锦绣峰的景观。近景为雄居高空的松枝,远景为昏暗、辽阔的天空和茫茫的云海,中景则是庐山白鹿升仙台上的御碑亭,以及仙人洞所在的树木葱茏的险峰。名曰仙人洞照,其实仙人洞并没有出现在照片中,而表现的是仙人洞周围的风景:陡峭的险峰、挺拔的苍松和飞渡的乱云(此照片曾载于1964411日《人民日报》)。

题照诗并不比自己提炼实际景物作诗容易,题照诗是二度创作,既应与原照景物吻合,又需寄寓自己的情思、新意。这首诗仅仅28个字,却非常形象地把那张照片复制了,并生发出思考的哲理。这既是题照诗,也是写景诗、哲理诗,可堪称千古绝唱,曾得到诗歌界异口同声的赞同。

请看:一棵苍劲的松树在暮色苍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空旷迷茫的天际中,一阵阵散乱的浮云依然从容地舒缓悠然地飞了过去。万仞绝壁上,有一个天设地造的仙人洞,那高峻的险峰上的无限美好的风光是多么壮观啊!

这是多么令人艳羡的风景!要看仙人洞吗?请您先攀登上那高峻的险峰,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是啊,仙人洞美,这是因为它高居于险峰,才更显得奇美,显得风光无限。所以,只有不畏艰辛,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看到这个胜景。

 关于毛泽东题照的照片,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说这首诗是为李进所摄的一张毛泽东坐在滕椅上遥望暮色中的仙人洞的照片而题写的。据考证,这幅照片是人物照,题为《冷眼向洋望世界》(据说1964年1月11日《文汇报》发表过),而不是《庐山仙人洞》,显然此说有误。

二说《庐山仙人洞》,亦是李进的得意之作。从诗题可以看出,毛泽东题照的照片应该是风景照《庐山仙人洞》。即1964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摄影作品《庐山仙人洞》。江青摄的这张照片,据说画面反差较大,左下侧是庐山著名景观仙人洞,位于牯岭西北处佛手岩下,海拔一千多米。右上侧上半角天空,辅以松枝。江青拥有良好的摄影器材和便利的采景条件,摄影技术据说也很不错但从这幅照片来看,却难以分辨仙人洞位于何处山势起伏也不见险峰突兀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的这张照片拍的并非庐山仙人洞,而是有御碑亭的锦绣峰。因此与其说毛泽东是触景生情,倒不如说他是借景抒情。毛泽东把自己这种在特定历史年代的情怀,寄寓在题照诗中。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写仙人洞所在的险峰的背景。它是由苍茫的暮色、挺拔的劲松、飞渡的浮云等构成。

暮色苍茫看劲松,描写的重点是松。暮色:日头落山后的天色。苍茫,即旷远迷茫。见唐代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劲松,是刚劲挺拔、昂然屹立的青松。松是岁寒三友之一,晋潘岳《西征赋》云:“劲松彰于岁寒”。而毛泽东眼中的“松”,是刚劲挺立在“暮色苍茫”的特定环境中的。

乱云飞渡仍从容,描写的重点是云。意谓飞渡的乱云依然形态舒缓悠然。乱云:散乱的任意翻腾着的浮云,或随意奔腾着的云涛。见辛弃疾《玉楼春》:“今朝不管乱云深”。“蟾蜍石”上有“纵览云飞”四字。乃观云的绝好处所。在此观云,只能“纵览”,就是说在巨石之间观看头顶的一方云天,即使飞渡的乱云,也会看成是从容舒缓。从容:舒缓,不急迫。《庄子秋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对“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诗句的理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1964年1月27日,毛泽东当面向《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袁水拍等提问者明确回答:“是云从容,不是松从容。”可是过了10年,1974年10月27日,袁水拍在一封信中又谈及对此诗句的理解,说不知是“松”从容,还是“云”从容。毛泽东答复说:“是云从容。我喜欢乱云。”毛泽东的这次回答,不仅表明了诗句是描写乱云飞渡时本身那种从容舒缓的形态,而且揭示了作者观看乱云飞渡的一种欣赏的心态。作者认为乱云飞渡依然从容舒缓,也可能与观赏的地点有关。

毛泽东为什么喜欢乱云?有一次,郭沫若请教于毛泽东:“‘乱云’所指为何?”毛泽东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但更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看法是:就诗的上下句看,当指劲松俯视乱云仍从容自若。句意与“梅花欢喜漫天雪”近似。

天生一个仙人洞,这是点题之笔。写仙人洞是天然生成的景观,在万仞绝壁上有一个天生的仙人洞,又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作者登高所感。是近看劲松,远观乱云的题照总结之语,是寄意题外的议论之笔。仙人洞所在的山峰,山势峭拔,所以作者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大凡名山大川,最险峻处,常常是风光至美的奇绝处。这是大自然崇高美的最具魅力之点。这一句,还蕴涵着极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鼓励人们去战胜困难艰险实现崇高目标的巨大力量。

诗中的“劲松”、“乱云”、“从容”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神用相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刘勰语),此诗典型的艺术风格构造出不凡的意境,可以让人思维在此意境中任意驰骋,给人以刚键奇特之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

 

诗义解读

 

学者对此诗有不同解读。下举季世昌先生的解读为例: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是一首赞美松树的风景诗,但实际上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政治现实意义。

第一层: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赞美无产阶级战士在艰苦环境里如同劲松一样的英雄本色。

所谓“暮色苍茫”的景色,不仅是写景,而且隐喻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指在政治上,人们看不清方向和形势时产生的景象。

“乱云”指来自多方面的困难,即自然灾害,工作失误及国际反华势力给我们所造成的各种困难。

“飞渡”不仅指这些困难纷至沓来,也预示它们转眼就会过去。

“仍从容”是指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战士对待这些灾害、困难的极端藐视和战胜这些困难的必胜信心。

乌云翻滚也掩盖不住劲松的苍翠本色。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像那刚劲挺拔的松树一样,在“乱云飞渡”中傲然屹立,岿然不动!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坚强不屈的,并且经受得住任何严峻的考验。这“劲松”就是对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度赞美。从“劲松”这一光辉形象,人们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身影。

第二层: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指出夺取胜利要经历像攀登险峰一样的艰苦道路。

“天生”是说仙人洞是天然形成的,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是客观的规律,是必然要到来的。

“在险峰”是说光明和胜利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才能到来。

这就是说,我们从事社会主义事业,要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必须像劲松那样有大无畏的精神,要经得起考验,立场坚定,敢于斗争,才能战胜重重险阻,赢得胜利,攀到顶峰,领略无限风光。否则,如果害怕艰险,就会半途而废,可耻地向困难屈服,那就根本不可能登上共产主义的高峰,也就无法领略共产主义的无限风光。(《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 季世昌编著 南海文化出版社20098月第1版)

由此可见,这还是一首赞美诗,是对劲松的赞美,对坚定不移、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战士及其精神的赞美。

同时,又是一首励志诗。就像一位伟大的哲人所说的那样:“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它激励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要充满信心,奋力登上人生光辉的顶点,去领略那无限壮丽的风光。

这首诗名为题照,实际上是作者见景生情,借景抒怀,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之作。作者运用口语极其自然,采用了借喻的方法,使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其风格含蓄而遒劲,读了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作者能将复杂的社会局面同自己的意志寄寓于短短的28个字,足见其卓越的文学造诣。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作者留存手迹2件。

这首诗发表后,读者反响强烈。有学者认为,这首诗遂使仙人洞——原先只是庐山上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去处,突然变得使游客趋之若鹜,名闻遐迩的一大景观。

有学者认为,在这首诗中,毛泽东借景抒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挑战性格和处乱不惊的态度。同时,这张照片也在客观上抬高了江青的政治地位,成了江青后来参与政治的资本,激发了江青参政的野心。有趣的是,历史总是爱给人开玩笑,当时踌躇满志的江青最终还是没有领略到这无限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