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的十字路口百度:冬至:各地的饮食风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54:26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冬至食品。不少习俗还各有各的传说。  吃馄饨是冬至较为普遍的习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也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说法。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一年冬天,南阳医圣张仲景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捏冻耳朵”的习俗。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之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祭典之后,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奠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在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取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这“头脑”中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福建的搓丸也是从祭祖发展来的。“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个个擅长搓丸,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