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 作用:《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辨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1:15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辨要

 

畅洪舁[作者畸介]畅洪舁(1971).男.山西太原人.在读医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伤寒论》经方研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1997年级博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14)

导师张桂珍

[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源于小柴胡汤,而其本身立法、配伍又独具精义。本文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的理论研究,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辛戚宣化,苦辛通降,温润寒搏并行的组方特点,并将其功效概括为抠转少阳兼以宣化痰结,疏泄肝胆兼以调理脾胃。该方临床辨证总以祛痰为要,适用于肝胆疏泄不利或疲气郁结少阳。兼有脾胃失和的一类疾病。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专为治疗少阳病兼痰结而设。

本文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立法组方、用药配伍、功效主治及其方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辨治等要素进行了辨析,以期能发微阐幽,对临床有所裨益。

1、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药分析

1.1 药用浅述

柴胡桂枝干姜汤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147条,方由柴胡、桂枝、干姜、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等七味药组成。本方据药物协同效用可分为三组:一组为柴胡、黄芩,二药能疏肝胆郁滞,清胸胁蕴热,解半表半里之邪,是枢转少阳必用的对药。一组为桂枝、干姜、炙甘草,辛甘合用,能斡旋中州,温通扶阳。一组为栝楼根、牡蛎,有清热生津、化痰开结之效。

12 组方立法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药注重协同增效,以枢转少阳为其主要立法,同时方中各组药物之间配伍又能变生新效,以达整体调节之目的。

121 辛咸宣化,调畅气血宣即辛温宣通,疏达气血;化即化痰软坚。本法用于痰浊内结之证,意在通阳软坚,以渐取效,使微结之痰从上、中二焦化散。此外,宣法有温散之功,可使邪从汗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柴胡气味清轻善于宣通,能助少阳之气外达,干姜辛温通阳,桂枝为佐助,《得配本草》曰:佐干姜,开阳明之结气。二药与柴胡合用能枢转少阳,宣展中阳以开结,牡蛎成以软坚。四药配伍,共奏宣化胁下痰结之功。

方中柴胡配牡蛎含义频深。二药一升一降,能宣畅气血,推陈致新,化痰软坚,对痰饮内结之证有标本兼洽之效。

122 刚柔相济,温润并行 汗下失当,津液燥结,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基本病机之一。俞根初认为:津气两伤,液郁为痰,当甘润佐辛润化气生津以活痰。可见本证痰结,不可纯用辛通,必须适当配伍甘凉柔润且有助于祛痰之品,以起协同作用。栝楼根,《伤寒用药研究》日:体润和,而散泄为之用,方中用之以防止姜桂助热伤津,并兼以搜涤结痰,以增强宣化之功,体现了伸景用药之精审。

此外,《本经》谓栝楼根能补虚安中,与辛甘扶阳的桂枝、干姜、炙甘草同用,温润并行,能扶阳和阴,健运脾胃。脾胃功能正常,既可达治中有防,土不受邪之目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加速对津液的运化,使痰结易于消散。

123 苦辛通降,寒热并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方,从气味上说,有辛散的柴胡、桂枝、干姜,也有苦降的黄芩、栝楼根,是苦辛合用;从药性上讲,有寒性的黄芩、栝楼根、牡蛎,也有热性的桂枝、干姜,是寒热并用。这样配伍的目的有二;一是取其苦辛通降.开通结气,用于痰浊内蕴.阳气内郁,肝脾()气机不利之证。正如叶天士所论: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二是取其相互监制.以防寒热药性有所偏胜。因桂枝、干姜性味辛温,宣达阳气的同时也易于助热.故需苦寒之品反佐。

13 功效探究

结合临床分析.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主要有两大功效。

131 枢转气机,宣化痰结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方是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的。其立方虽仍以枢转少阳为主,但用药与小柴胡汤有很大的差别.故二者作用机制亦不同。

小柴胡汤用参、草、枣、姜等益气和中.旨在甘温为辅.扶正祛邪.以助少阳枢转。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去参、枣,加牡蛎、栝楼根、桂枝.并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干姜、牡蛎,辛咸合用,宣化痰结;栝楼根苦润生津去痰;桂枝为佐.助柴胡以通郁阳。因此,全方重在辛咸苦润合用,宣化痰结以枢转气机。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后注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烦是药物驱邪的反应,为汗解之先兆。汗出便愈是服汤后痰化结消,气机宣展,表里畅达之明证.正如章虚谷所论:因其邪正错杂.清浊混淆.故初服则药病相格而微烦,复服则表里气通,汗出便愈。

132 疏泄肝胆,调理中焦 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伤寒论》中为少阳病兼痰结而设。少阳与肝、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邪在少阳,不仅导致肝胆疏泄不利,且最易犯及脾胃。况汗下之后,每多损及中气,故从脏腑辨证角度看,本证当属肝胆脾胃俱病。

在此必须指出.本证脾胃之病非言其虚,而是言脾胃受少阳气郁及误用汗下的影响,升降失常,气机不宣,运化不健。这一病机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痰结不散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当疏泄肝胆为主,兼以调理中焦,以复其升降之职。方中柴胡、黄芩、牡蛎能疏肝利胆.使肝胆遂其调达之性。桂枝、干姜同用,不仅用其辛以散邪,亦取其温以扶中.栝楼根清热生津,甘凉濡润胃腑以复其通降,甘草和中.此四物同用,寓补于调,健运脾胃。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枢转少阳、宣化痰结的功效是针对痰气郁结少阳的病机而言,其疏泄肝胆、调理中焦则是从脏腑失和的角度论述。事实上,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正如章虚谷所论:此方柴胡用八两.实为少阳主治之方,佐以调和肝胃..肝胃调和.少阳枢转,则外邪自解,三焦气化

2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规律

21 因机括要

211气郁为本 少阳主枢,其气游行上下.宣达内外。一旦邪入少阳,首先表现为气机郁滞不利。胁下为少阳所辖,邪结此处.气机不畅必胸胁满;正邪相争.阳气出入受阻,故往来寒热。

郁可以导致阳气不通.相火内闭,少火被郁.内扰心神.故见心烦;痰阻阳郁于内,但能上蒸于头.故见但头汗出。

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主枢、主动。少阳气机郁滞.可横乘脾胃,导致中气不宣.又可引起津液代谢失常,生痰成饮,从而产生各种病变。因此.郁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最基本的病机。

212 痰结是标 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化失司,往往易形成痰饮。气机阻滞,痰结胁下不化,而成有形之物,故见胸胁满微结。说明痰结而不甚.结不仅指有形之体征,亦指病机.正如刘完索所说:所谓结也,怫郁而气液不能宣通也。口渴由痰结不化.正津不布所致;津液敷布障碍.故小便不利。不呕与二症并列,一是揭示本证以痰邪结滞为主,胃气内闭而不上逆;一是意在与水饮鉴别,《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一》曰: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与之相反,本证渴而不呕,其病机不是水饮内停心下,而是津液燥结成疲,聚于胁下。

213 兼审他因 气津不足、脾胃失健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形成、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邪入少阳本已意味着正气不足,147条冠首伤寒五六日.正值疾病变化期,若此时误治伤正,则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兼之汗下后津液不足,致津结成痰。此外,痰也不可单纯责之气郁燥结,其形成及预后与脾胃失于健运也密切相关。

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用药分析,因没有吐利等明显的脾胃亏虚的症状,故不用人参、大枣之补,半夏、生姜之降。桂、姜之性皆温燥,恽树钰日:凡用桂枝干姜,皆病之感寒而未化燥者,若已化燥者不可用,方中用之可知津亏内燥程度不重。因此,尚不能将津液不足,脾胃气机失宣视为本证基本病机。

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立法组方来看,因本证有中气不运的因素,故以干姜配牡蛎,温化痰结,扶正达邪,来作为体现本方宣化之法的重要配伍。此外,仲师用栝楼根生津液、祛痰湿,与宣化之法并行不悖,以达阴阳自和之目的,使邪祛正不伤。从其煎服法来看,本方去滓再煎之后浓度增加,减少了服用量,可以避免病人因服药量过大产生呕吐,进一步妨碍脾胃运化,加重病情。

22 辨治思路

后世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远远超过了《伤寒论》所论治的范畴,并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为我们掌握辨治规律,开拓思路,临床辨证选用该方治疗提供了依据。

221 谨守病机,法崇仲景

2211 审因察源,郁痰为先 少阳气郁痰凝,胁下、少腹等肝胆经脉循行之处见积块者,称为症积,可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如《方函口诀》之缓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鳖甲、芍药)

疟疾是由于感受疟邪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无痰不成疟大抵皆属少阳经病,因此古代医家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此疾,其适用范围包括牡疟、劳疟、疟久不愈等。

2212 见症纷繁,辨痰为要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以少阳气郁为本.痰结为标。由于痰邪既是病理产物,又可以进一步遏伤正气.加重病情,因此临床上常将辨痰作为识证用方的主要依据。

2213 辨识标本,痰饮异治 痰与水饮均为津液不归正化的产物,饮清澈而痰稠浊,其性迥异。从治法上看,饮宜渗利,痰宜宣化,《伤寒论》治饮多用苓桂,而仲师本方独用辛咸,实是在为痰结立法。但由于痰饮源出一体,故往往相互夹杂,相互转化.临证时惟有分清主次,方能取效,其论治之法不外因痰成饮者,治其痰而饮自去,饮重者,即兼用治饮之法可也。因此临床上对于痰结水饮互见,而单用本方不效者,多在本方中加入渗利之品。

222 随证化裁,活用经方 后世在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时,根据病证调整方中寒热药物比例,或进行加减.师古而不泥古,进一步提高了本方的疗效。

寒热并用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组方特点之一,从原方用药来看,用桂、姜意在取其温通,以宣达内郁之阳气,井治中有防,温运脾阳。后人重用二药,并减黄芩,变而为温补之用.全方温清并施,兼以宣化,使之更适合肝胆郁热而脾胃虚寒的一类疾病。当代伤寒学者刘渡舟临床常用本方加大桂姜之量治疗少阳肝胆郁热太阴脾家虚寒的一类疾病,并认为;由于本方寒热并用,肝脾同治,既清肝胆之热,又温脾胃之寒,故用于治疗这类错杂的肝脾疾患,疗效卓著。刘老使用本方常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在用量上调整,柴胡一般用14g,阴伤减量;有脾虚者,黄芩少用,4g即可;桂枝、干姜则用大量,一般1012g;天花粉一般用10g,阴伤较重,加量至12g

此外,现代医家运用本方,灵活变通,随证加减。既有遵中医传统辨证化裁者,亦有结合现代医学辨病用药者,均有利于提高本方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