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女生乳头知乎:哪部朝鲜电影是感动中国的“催泪弹”?【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07:58
转载
  当年的朝鲜电影为何总让人哭?那个年代讲究忆苦思甜,朝鲜电影都有点苦,挺吻合这一要求的。金达莱是一株来自异国的“苦菜花”。不问男女老少,看《卖花姑娘》都事先预备了一条手绢,看到伤心处剧场里哭声一片。《卖花姑娘》可谓感动过一个时代的中国观众的“催泪弹”。那个年代的人真重感情啊,心真软啊。况且置身于那样的大背景下,谁若无动于衷,则显得太没心没肺了。现在的人,即使看悲剧也很难流泪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泪腺也退化了。
重温朝鲜电影■ 洪烛
七十年代最著名的异国之花,不是紫罗兰,也不是樱花或郁金香,而是金达莱。因为那时候所能看到的进口片,主要是朝鲜电影,而金达莱堪称朝鲜的国花。在许多朝鲜电影中,都出现过漫山遍野的金达莱盛开的镜头,简直相当于某种宣传民族精神的仪式。
而在更多的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国产片中,如《侦察兵》、《奇袭白虎团》、《英雄儿女》等,也不乏金达莱的影子,作为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的标志,是血染的风采。在中国人心目中,兄弟邻邦的三千里江山,似乎只盛开着一种花。一种比金子还要贵重的花。
七十年代的朝鲜电影,最著名的应该算《卖花姑娘》。卖花姑娘是个长得像金达莱一样的姑娘,金达莱是苦难与美丽的象征。那时候看《卖花姑娘》真是倾城出动,一点不亚于现在看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
举个例子:我当时还在读小学,全校师生都按班级排队步行到市中心的电影院看包场的。不问男女老少,看《卖花姑娘》都事先预备了一条手绢,看到伤心处剧场里哭声一片。那个年代的人真重感情啊,心真软啊。况且置身于那样的大背景下,谁若无动于衷,则显得太没心没肺了,容易被怀疑为思想有问题。
那时候中国的街头还没有出现鲜花店(市场经济后的产物),但电影院门口的商店里,手绢倒是挺畅销的——只有在欣赏这一朵花(金达莱)时可以大动感情,不会被批判为黛玉葬花式的小资产阶级情调。金达莱是一株来自异国的“苦菜花”。
那个年代讲究忆苦思甜,朝鲜电影都有点苦,挺吻合这一要求的。看朝鲜电影,等于接受一次诗化的政治思想教育。观众们走出剧场,重新出现在阳光下,都充满对旧社会的无比仇恨和对新生活的加倍珍惜。还是社会主义好啊,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再不能吃二遍苦,受二茬罪了。战争年代的血没有自流,和平年代的泪也没有白流——《卖花姑娘》可谓感动过一个时代的中国观众的“催泪弹”。
现在的人,即使看悲剧也很难流泪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泪腺也退化了。
七十年代的朝鲜电影,还有《一个护士的故事》、《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季节》等等。

几十年后,《卖花的姑娘》的话剧团又来中国巡回演出(原班人马都已老了,如今饰演角色的已是第三代演员了)。可惜反响平平。估计买票去观看的,大多是一些喜欢怀旧的人。我是其中之一。我默默地从卖花姑娘手中,买了一朵几十年前的金达莱。一朵记忆之花。
街头巷尾的花店里,奇葩异卉,争奇斗艳,却找不到金达莱。问进进出出的少男少女:“是否知道金达莱?金达莱是什么花?”他们的表情很迷惑。他们甚至没看过朝鲜电影。
作为我个人,还是挺怀念那一系列老电影的。在看腻了酸酸的日本电影、甜甜的欧洲电影、辣辣的美国大片之后,还真想看一场苦苦的朝鲜电影呢。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嘛。人生不也是这种轮回的滋味吗?
《北京往事》洪烛著   周一渤 摄影
广东省出版集团 花城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云中公子欢迎您

',1)">
您已欣赏本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