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小孩婆婆给红包吗:三伏天灸疗法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45:00

三伏天灸疗法简介


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三伏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在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这三天(三伏天),将特制的中药敷贴在一定的穴位上,利用三伏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使药物发生特殊的药理变化,并通过经络穴位刺激机体,来调节机体的平衡的天灸疗法。它结合了时间医学、针灸、中药等各方面的优势,操作简单,无痛苦,适合成人及儿童患者。
    三伏天灸疗法以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最佳,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各种慢性咳嗽、体质虚弱虚容易感冒等。其次小儿慢性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胃痛等,及成人关节痛、腰痛、肌肉疲劳等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天灸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捶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经过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变革与实践,已经证实天灸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天灸也因为它独特的效果,被称为“中医疫苗”(对流感也应该有预防作用)。尤其对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容易感冒等,如能坚持贴药3年,对预防复发有非常理想的效果。
    贴药后的注意事项 1)贴药时间一般为0.5~3个小时,但因小儿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如贴药后自觉局部痒、热、刺痛的,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6小时或更长。 (2)贴药后皮肤出现红晕是正常现象,有的敏感者会出现起泡现象,甚至泡消后会留下浅浅的疤痕,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敷贴的药物中含有辛香刺激的药物。如穴位上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起泡时可用龙胆紫外涂患处,但如果并发感染就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处理。(3)贴药的同时要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禁食海鲜、虾、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等易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现代实验室研究证实:贴药后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皮质醇显著提高。穴位贴药通过刺激穴位及药物吸收,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直接和间接的调整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
    今年三伏天灸的治疗时间是:头伏加强灸――7月4日,头伏――7月14日;中伏――7月24日、8月3日;末伏――8月13日,末伏加强灸――8月23日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    
                         广东省中医院刘炳权主任医师
   1.定义
  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技术是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专家组在古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规范出来的一项技术,对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证”,排除有禁忌症的患者。
  禁忌症:
 (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
 (2)哮喘持续状态或病情划分为重度、危重患者;
  (3)孕妇、血证、发热及皮肤对药物特别敏感者。 
   3.治疗原理
  天灸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起到温肺行气、祛痰平喘的作用。选用膀胱经背腧穴及任脉穴位来治疗,选穴依据是:
 (1)哮证与肺脾肾相关的中医病机;
 (2)膀胱经背部穴位和任脉穴主治特点和性能;
 (3)远近和前后配穴原则;
 (4)三组穴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作用,多组交替防止单一穴位刺激所致皮损及穴位耐受现象出现。
  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法可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症状,调整呼吸运动,增强抗过敏性,同时亦调整了呼吸通道的阻力和呼吸膜的通透性,从而改善肺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天灸可加快外周循环,促进免疫细胞的再循环及向淋巴组织移动,增强对局部免疫反应的诱导和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IgE是哮喘特异性体质标志,该疗法可使哮喘患者IgE显著下降。
  4.临床技术操作
 (1)药物的准备:
  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
  哮证病位在肺,发病与外邪侵袭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选用膀胱经背俞穴及任脉穴。
  第一组穴位:肺俞、胃俞、志室、膻中。
  肺俞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膻中为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第二组穴位:风门、膏肓、脾俞、天突。
    风门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脾俞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突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第三组穴位:肾俞、定喘、心俞、中脘。
  定喘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3组穴位相配均有补益肺脾肾、理气平喘的功用。背部俞穴均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贴药
  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个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5.技术要领
 (1)药粉予以姜汁调配应干湿适度,每8g药粉加入9ml姜汁;
 (2)药物大小、形态应一致,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
 (3)选穴要准确;
 (4)每次贴药时间应该保证1小时。
  6.注意事项
 (1)最佳敷贴时间为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天;
 (2)敷贴药物即做即贴,保证药物有效成分少挥发。做完的药物马上使用,30分钟后弃用;
 (3)在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
 (4)天灸疗法,又称之发泡灸。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及复发率均很高,给病人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制定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的临床操作方案及可视化教学工具,使之便于推广应用。
    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可能的不良反应: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但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损,外涂以氧化锌油、宝肤灵、万花油等烫伤软膏。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红药水、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消炎,防止感染,可适当予以珍珠层粉、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全身皮肤过敏,可自服抗过敏药物:息斯敏、敏迪、扑尔敏、赛庚啶等,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前往医院诊治。
  天灸疗法操作安全、方便、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为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7.特 色:
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且费用较低廉,能被广大患者接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后,预期可减少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复发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其医疗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