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专升本:浦江烟云—我印象中的上海(2)风情万种的上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1:05:57

 

这翩翩起舞的洒脱舞姿向全世界展示了上海女人的风姿。

(上海世博会期间拍摄的某社区义务表演队)

浦东陆家嘴是开放的上海城市标致,高楼林立,气象万千,到处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海的建筑,中西合璧,风格迥异,构成城市的建筑风景线。而北京的建筑多很呆板,有人形容是水泥箱子堆起来的城市。这是徐家汇附近的天主堂和西藏饭店。 

人民广场是上海的中心 ,这是Tomorow Plaze.

这里曾是民国著名的百代唱片公司原址,现在是徐家汇公园的一处建筑。 

这翩翩起舞的洒脱舞姿向全世界展示了上海女人的风姿。

上海女人很有味道,即使在昏暗的里弄,也不乏时髦女郎身影的出现。 

霞飞风情 

 快乐的鼓手

“司噶骨司噶”(上海话:自己顾自己)是上海人的另一面。不管家里条件如何,外面再脏乱,自己也要把自己最光鲜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外出的服饰一定要得体,这叫噱头要有滴。

 

上海,寸土寸金,地方拥挤, 温馨的餐馆与垃圾站、公厕共荣共生,就看你的视线需求了。

半块竹帘羞遮面,万国旌旗随处展,胸罩内裤又何惧,阿拉上海都自恋。(大多老上海人) 

随处晾晒内衣内裤,穿着睡衣上街逛商店,是上海的顽疾。这种不雅之举,在当地很多人看来已经司空见惯。

节日里的女孩 ,很阳光吧?

 上海的另类男人,有何感想?“哼,小男人!”(手机N70非正常拍摄)

 上海的小囡囡 

 

(2)

上海的十里洋场、缠绵的小资情调,泛着金属玻璃光泽的高楼林立、弄堂里飘扬的“万国旗”、南京路和外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变的繁华,这些都是人们喜欢上海的理由。肚子饿了时,还可以叫一客香喷喷的生煎馒头(上海人不分包子和馒头,统称馒头,包子叫带馅的馒头),尝尝活蹦乱跳的醉虾。你在上海这里看不到大海,不过黄浦江畔原十六铺码头一带的人造沙滩,至少可以让人在午后浮想联翩一番。入夜之后你要干点什么?品尝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美食? K歌? 淮海路徐家汇SHOPPING?  坐在滨江大道的红点咖啡屋或者衡山路上喝喝咖啡也不错。那就随便你了,没有你办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但是要看你自己皮夹子里的钞票是否足够啦···

相比中国其他城市而言,上海人包容性较差,尤其是中老年的上海人,方言盛行,外地人很难融入,复旦大学也成阿拉复旦了。幸亏不是首都。上海人总喜欢这样介绍自己:"阿拉上海淫",脸上就多少泛出一些优越感,而外地人一律都是"乡下的"。台湾人大多喜欢上海,但是上海人却称呼台湾人是“台巴子”。上海人总认为是外地人就不应当来上海和他们竞争,抢了她们的饭碗。海派,尚缺海纳百川之量。

记得多年前我在上海工作,一次在修理鞋子时,与旁边一位中年女人聊天,说着说着那人就毫不掩饰的对我说:都是你们外地人来上海,弄得我们下岗失业。我说你们要是干得好,公司干嘛不用你们呢?弄得我当时又气又很同情。或许她们比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更多的更长时间的享受了国家的优惠和保护,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到来时,突然觉得受不了了。

不管上海人如何的自恋和不愿意承认,毕竟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不够厚重,几乎没有多少悠久的人文和自然景点。开埠不过一百多年,一个地地道道的典型的移民城市:资料显示1950年的上海人口,本地的只占15%,非本地的高达85%,国内移民大都来自苏、浙、皖、闽、粤、鲁……。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宁波一带的移民。所谓的“上海话”其实是以宁波话为基础,再揉进姑苏绵语改良而来的。近年考古还发现,最早生活在这里的上海人居然是从河南中原来的,在上海松江广富林考古发现,出土了来自中原先人使用过的器具可以为证,而现在的上海人常为此愤愤不平。建国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自己也是漂移到上海的“乡下人”,却对后来的人统统叫做“乡下人”,只不过他们早来到这块长江淤积平原上些许时候而已。

还不是实行了几十年城乡两元制的人口管理模式造成的吗?还不是“户口”这一蜣螂惹的祸吗?

曾有句流行全国的俚语,概括得有些偏激:“在北京人眼里,都是部下;在广东人眼里,都是北佬;在上海人眼里,都是阿乡。”

一位久居上海的朋友告诉我,有一回,一位北京朋友来拜访,女主人让“下人”去问问是谁?佣人用上海话回主人“一个乡下男人”,弄得站在门外的朋友又气又急,进门就把我臭骂了一通。她还说,在我小的时候,连上海郊区的菜农,我们都喊阿乡。阿乡坐在突、突、突的拖拉机菜垛上,回敬我们:“你娘才是阿乡呢!”

的确如此,我们的祖辈那个不是“乡吾尼”嘛。为什么要相互歧视和排挤呢?

有些上海人小气自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斤斤计较,喜欢占点小便宜,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但是也有例外。新生代的年轻人较他们的父辈要大方一些。最近发生在上海公交车上,歹徒暴打女司机,40多名男女乘客竟然无一出手相助,这种事发生在上海就不很奇怪。或许“私噶古私噶”(上海话:自己顾自己)就是上海人自己对自己的典型写照。或许正是上海人这种斤斤计较的性格,造就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和作风要比全国其他地方政府要好很多,尤其是2006年以前的上海政府办事效率和作风堪称全国首屈。

重申:鄙人无任何褒贬和诋毁之意,若有不妥,更请现居住在上海的朋友海涵、雅正!

 

 (未完待续)

                                                                                   2011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