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军装照:安庆风物之二 【民俗风情篇】 【原创】 - mym5589719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2:53:14

安庆风物之二 【民俗风情篇】 【原创】

默认分类 2010-07-19 10:41:42 阅读95 评论6   字号: 订阅

         安庆市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曾经是安徽的省会。地处在安徽的西南,面临长江,与鄂、赣、浙、江苏等省搭界,基本上是一个车水马龙、水陆交汇的城市。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使安庆人民积淀了丰厚的风土人情和民情民俗。并且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所以把它介绍给大家,以供一些文人墨士酒后饭余消遣的工具。

        安庆解放初期、老解放区流行八角帽、军服、工人服备受推崇。50年代、干部及知识分子男穿中山装、女穿列宁装、男女工人穿厂服,家庭妇女喜欢穿阴丹士林对襟褂,各种服装多为蓝灰色调,唯小女孩穿一点花布衣。70年代,青年男女流行小脚裤女青年风行“薇拉头”。涤纶衣料渐普及,干部、工人大多有的确凉意、涤卡外衣。80年代初期,流行喇叭裤,继之出现西服热。后期,夹克装、猎装、风衣、牛仔服、迷彩服等新潮款式相继登场。中山装及西服仍为中老年人所喜爱。90年代女子流行披肩长发、脑后马尾辫、齐耳短发、各类新潮烫发。妇女戴耳环、金戒指、珍珠和黄金项链者普遍。青年女子多喜涂唇膏、描眼线画眼睑,各类化妆品畅销。中老年妇女亦讲究衣着、注重仪表。

        饮食方面,即使、市民吃荤菜喜吃荤油,谓之“杀馋”,烹调口味偏咸带辣,不喜甜味,烧菜喜以蚕豆酱调味调色。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口味日趋清淡,讲究色香味,烧菜喜用味精、葱、姜、黄酒、黑醋、白糖等佐料,减似江浙口味。

        人生习俗,婚姻方面。旧时,有说媒、请庚、下报日、过礼、陪嫁、迎亲、拜堂、做帐、闹房、拜亲、参厨、回门等习俗。50/60年代结婚仪式大为简化,皆是女方在白天步行或骑自行车到男家、晚上请亲友吃饭,次日在单位散发喜糖。若能请来单位领导的祝贺,即认为是很大的荣幸。80、90年代,一般在婚前先办理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结婚时男女共同购买用品、布置新房。婚礼当天下午,迎亲轿车接来新娘及嫁妆,晚上在大餐厅举行新婚酒宴,新郎、新娘盛装立于大餐厅前迎候来宾。酒宴上,新郎、新娘要到各席敬酒答谢。宴后,乘轿车至新房,亲友同事开始“闹房”。还有很多青年热衷于更富浪漫情趣的旅行结婚,一般行前不声张,归来散发喜糖。旅途有远达云、贵川陕者,为前代未有之新俗。婚礼喜日,一般择五一、十一、元旦等节日或腊八、中秋、二月二等吉日。近年也有少数择于圣诞节。老人丧偶,也可自找对象、结为伴侣,以安度晚年。这在80年代离退休干部中较为普遍。

      寿诞方面。报喜,旧俗,孕妇在预产期的当月初一,有娘家结汇或送来吃“催生饭”,娘家的姑妈、姨妈、嫂嫂等也送“催生汤”,及扥熟的鸡汤及挂面。孕妇禁忌报他人婴儿,晚上忌出大门,唯恐沾染上“邪气”不利分娩。

       洗三朝。出生后第三天给婴儿洗澡叫“洗三朝”。做周岁,婴儿周岁那天,要做“周岁粑”遍赠亲友,并设宴请客。解放后,生子送红蛋报喜,外婆送毛身衣、洗三朝、做周岁之俗乃在部分群众中沿袭,但程序大为简化,重男轻女亟待迷信色彩的内容逐渐淡化。

     做寿,即庆寿诞。旧俗不到六十不做寿,谓做寿太早反而促寿。但晋绅富户或子女显贵者,自谓有福,长做五十大寿。

     过生日,安庆人过生日又是别具一格。一般市民过生日不限老幼,在家中吃饭加几个菜,吃碗鸡蛋 、韭菜{韭即久的谐音},长寿面{寓意寿长}即可。对外一般不声张,至亲好友也有送点贺礼的。

     按照旧俗一般认为36岁为人生的一大难关,这在安庆特别盛行。故男女35岁{虚龄}时,其岳家、姐妹馈赠白鸡、白衬衫及面条、糕点之类。当年除夕之夜,炖白鸡而食,初一早上穿白衣,意为36岁可以‘白过’,因而可以避灾得寿,此俗现在乃在安庆得以流传 ,而且很盛行。

     90年代,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儿童生日大受重视。孩子每逢生日,都能收到很多的礼物、新衣  ,有条件的家长还要带孩子去公园照相留念、及游玩。还有的模仿外国的习俗、买大蛋糕,插上生日蜡烛、邀上邻家小朋友和同学来家做客,同唱“祝你生日快乐”歌来欢庆一场。

     传统节庆,春节,俗称“新年”,与除夕相连,为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按旧俗,农历正月初一,澟晨起、各家竟相鸣放鞭炮 ,谓开门鞭。全家正衣冠而祭天地、拜祖先、主妇拜灶神。然后依长幼序,向长辈拜年。摆设果点,元宝{既茶叶蛋},全家围坐,互相祝福。稍有书法造诣者,在红纸上挥笔书写叫“发笔”。书写内容,士绅为:“昨夜仙童报道,什麽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商人为:   “新正月发动龙虎笔,笔能生花,花能结果,果然如意,意中求财,才高八斗,斗大元宝。满城鞭炮声不绝,一般这时商店都停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有益活动及各种地方色彩的文艺表演,如:舞龙、舞狮、玩大把戏和木偶戏、抽唐人、押四门宝、押字韵、掷設子等。路遇熟人,则拱手祝福:“恭喜发财”。初一不外出拜年,合家老小一起玩纸、麻将,赌点小输赢。做儿女的都尽量输钱给父母,让父母开心。此日,不上门催租讨债,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煮生食、不泼水、不扫地、不做针线。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正月十五闹花灯在安庆有悠久的历史,安庆的黄梅戏上有一出闹花灯的剧目,就是一个很傲的写照。旧俗十三试灯,十五正灯、灯会活动达到高潮,正月十七结束。各行各业及近郊各乡皆组织龙灯队上街献技。龙灯分青、白、黄、蓝等诸色,装扮华丽,以大南门搬运工人的“白紫老龙”和“班阁木瓦匠”的“金角银鳞黄龙”最出名。花灯有旱船、花挑、狮灯、麒麟送子等,工艺精巧、色彩纷呈。高跷以鲁班阁木瓦匠行业的享有盛名。元宵晚上各家各户设酒馔,焚香叩拜,燃放鞭炮,为祖先饯行、叫送祖,{腊月二十四谓接祖、正月十五谓送祖}此后祖宗牌位归香阁台。送柤后,全家人围桌共餐,品尝元宵。入夜观灯人手提灯笼火把,烟花竟放,全城一片灯海。抗日战争胜利后,提灯之俗渐消。

      清明节。是人们上山祭拜祖坟的日子。解放前,族中如有坟葬在外地,既有族长率族中男丁前往祭拜、叫“公堂清明”。父母及五服内近祖坟墓,则由各家自行祭扫,叫“私房清明”。扫墓人归来都带回柳枝一根插于门上,谚曰“清明不带柳,死于黄巢手”或曰“清明不带柳,死于家门口”。扫墓期限为清明前七天或后五天、寒食节除外。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旧俗家家挂钟馗像{以盖有“灵璧县正堂”大印之钟馗像最佳}以避邪。门上插菖蒲、艾叶以驱五毒。午时,谓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时刻,乃于室内熏艾烟,放雄黄炮以驱除五毒和蚊蚁、所余艾叶留作药用。相传为纪念屈原人们于是多以水生的一种箬叶,把糯米裹在其中,包成带有尖角的形状的粽子,投放到水里,以表示水里的鱼类会被尖角刺到,就不会去碰屈原的身体了。这也是表示人们对屈原大夫的爱戴和敬仰之意。中餐饮雄黄酒,谓可驱邪避毒。又以雄黄酒在小孩的额上画一王字,谓热天不容易生疤疖。节令菜肴有:鲥鱼、黄鳝、咸鸭蛋,亲友互送粽子绿豆糕,幼儿身穿印有无毒彩案的围兜,胸前佩锁、香袋、“老虎索”。当日沿江举行龙舟竞赛、锣鼓喧天旌旗招展、观者如潮。旧时,大港口之柴家巷沿江皆为各衙门及士绅富户所搭之看台,平日深居简出之官眷亦于是日登台观看。龙舟接近看台时,看台上既放鞭“接龙”。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名团圆节、八月节。俗谓“早端午、晚中秋”,中秋节到晚上才显出过节的气象。是夕,家家在庭院里设置香案、摆上月饼、菱角、石榴、板栗、鲜藕、糖芋子、连壳煮毛豆{说是月中玉兔爱吃之物},全家点烛焚香、叩头恭祈“太阴星主月光菩萨”。拜月后,一家人围桌而坐,边吃月饼、果品边赏月,以表示月圆人亦圆。月饼可以切开分吃,梨子不能分开吃。同时观看月的明晦,扑断来年的元宵节的阴晴,谚云“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还有一道节日里必不可少的菜,就是板栗炒子鸡。

      安庆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就介绍到这里了。安庆是一座有着悠久文明的、人杰地灵的一座城市。城池周围有山有水、山灵水秀、历史上曾经是省会所在地,也出过不少的英雄名人、发生过不少的奇闻逸事。如:三国时期的美女大乔小乔就生长在安庆潜山县的天柱山脚下。红粉佳人会同英雄周公瑾抗拒曹操八十万大军的英雄故事,流传至今,愧疚人口。近代,还有两弹元勋邓稼先、佛教主席赵朴初、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安庆市的南面紧靠长江,和东至县的大渡口镇隔江相望。虽然安庆近一阶段由于某种原因发展缓慢,但安庆虎踞在皖西南、隐隐有蒸腾向上之势,安庆一定后来居上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