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 ann母亲节链接:第八章 科技道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8:07:33
第八章   科技道德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没有在反对核武器条约上签字的科学家不能算是真正的科学家。”

一、科技道德的含义 (P194)

科技道德是调节人们所从事的科技活动与自然界、科技工作者与社会以及科技工作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在科学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二、科技道德的特点 (P195~196)

1.普遍适用性(P195)

这表现在历史性和共识性方面。

(1)从历史性来说,科技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继承性,可以古为今用

(2)从共识性来说,科技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共识性,可以被不同的人所接受,可以洋为中用

参看P113~114:“科技道德的具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和社会共识性,可以古学今用,洋学中用。”

2.阶级性

按:准确地说,是“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

科技道德是一定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在人们的科技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3.广泛性和持久性 

•         与科技法制相对而言。在科技活动中,科技道德作用比科技法则的作用更广泛和持久

三、科技道德规范

1.献身科学(196~201)

2.严谨治学(201~204)

3.勇于创新(204~208)

勇于创新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基本要求:(P204~208)

(1)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P204~205)

创新精神——

“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创新的前提”

(2)具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技能等”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团结协作(208~215)

人类从事科技活动经历的四个阶段(208~210)

(1)19世纪上半页以前: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

(2)19世纪中页以后:以民间集体研究为主

(3)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国家决定研究课题和提供经费(国家组织研究时期)

(4)20世纪70年代起:以国家的名义在国际间进行大规模的合作研究(国际合作阶段)

前两个阶段属“小科学”时代,后两个阶段属“大科学”时代(见P210)

四、科技道德的社会功能(215~219)

1、对科技成果的应用进行道德评价能够弱化对科技成果的滥用

2、对科研过程进行伦理控制能够防止危害人类的因素产生

3、对科技政策进行伦理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科学技术沿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教材概括为3方面功能,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科学技术沿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P218)

科技成果的滥用一例

日本《周刊时代》杂志曾刊登了一幅全裸女运动员进行体操表演的照片,举世哗然。经查,这幅照片是采用一种可以透过服装、直接拍摄人体的特殊照相机偷拍的。

日本索尼公司1998年生产了一种红外线照相机。该相机的特点是,能够在黑夜清楚地拍摄人和物。但人们很快发现,在白天,如果给这款照相机加上一个特殊滤镜拍摄,就可以透过衣服清清楚楚看本质。尽管索尼公司很快取消了照机相的这个功能,但一些人已经掌握了将其修改回来的技术。

这种红外线技术是有益的。例如:可以让救火员看到建筑或浓烟内发生的情况,可以让司机在黑夜安全地驾驶,可以让工兵很容易检测到地雷。

但这一技术在生活中的滥用却让科学家感到失望。试想一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被人用特殊相机看个“透透彻彻”,然后把你的裸体照片、录像放在互联网上供人“欣赏”,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五、科技发展与道德冲突

(一)科技与道德的关系

1.不同的认识(历时性的认识)

古代:统一、同一

    近代:无关说   “科学价值中立”

现代:

2.四种具体的理论观点   ①对立论   ②无关论  ③同向运动论  ④辩证统一论

(二)科技进步对社会道德具有促进作用

(三)科技进步带来的三大伦理问题(P224~225)

1.现代科技与生态伦理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确实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当我们为能住上高楼大厦而欢欣鼓舞时;为有彩电、手机而兴高采烈时;为能吃上反季节的新鲜蔬菜而自鸣得意时;为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而载歌载舞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切都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的。

我们在利用科技手段从自然界中获取我们想要的成果时,我们也把大量废弃物排向环境,引起大气、水源、土壤和动植物的污染,自然净化能力下降,自然的自我调节和净化能力急速下降,自然资源再生能力衰减,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公害。

可人们并没有就此而停止对高科技成果所带来的舒适生活的追求,因而就陷入了无何止的恶性循环当中。正如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写道:“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这种污染多数是无法救治的;由它所引发的恶性循环不仅存在于生物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存在于生物组织中,而这种恶性循环大都不可逆转。”

由于科学技术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其广泛的社会应用,空前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也空前恶化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迫使人们开始全方面地重新思考人和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以一种全面的态度对待和支配自然界,以科学、道德、审美即真善美三者相互和谐统一的尺度对自然界进行全面的利用和支配,而不要一味地强化人类对自然界的攫取,使自然界满目疮痍。

以人伦关系为基础的经典伦理学受到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导的生态伦理学的严峻挑战。

生态伦理学作为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革命性伦理思想,它的根本任务是为当代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一个广泛的伦理共识与可靠的道德基础。

其首要特征就是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范围,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拓展到整个自然界。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指出:“旧伦理学仅强调一个物种(人)的福利;新的伦理学除了人的福利还必须关注构成地球上进化着的生命的几百万物种的福利。”

“虐待植物案”

美国哥伦比亚的卡里市法庭此前曾审理过一起“虐待植物案”。

当地园艺爱好者协会主席居里·汉威指控家庭主妇娜美莉·托斯卡太太半年多来,虐待120株品种极为名贵的花草树木,不浇水、不施肥,致使这些植物全部枯萎。不但如此,托斯卡太太还故意用刀砍或是火烧这些草木,使它们变成残枝败叶。法庭提审时,面对作为物证的枯死的花草,托斯卡太太哑口无言,供认不讳。

主控官阿朗·李维拉在法庭上说:“我们需要向人们显示:任何人皆不可如此虐待生存着的,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即使是一株植物,因为它是有生命的。”最后,法官判决托斯卡太太坐牢6个月,并在出狱后到一个植物培植场义务劳动一段时间。

建立科技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强调科技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树立一种开放性的观念。而要达到这个核心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全球生态文化,也就是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科技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全球生态科技观;就必须建构生态化的科技应用观,即把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领域,特别是建立与全球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生态化科学技术,使生产力的构型生态化;就必须建立生态经济的发展秩序,即把生态价值作为经济构建新产业的重要尺度之一,降低发展的成本和代价。此外,还要开展全方位的科技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促进科技应用伦理问题的良性发展。

2.生命伦理问题

生命伦理问题是随着生殖技术革命、人类基因组计划(英文缩写HGP)的发展而产生的伦理问题。生命伦理问题是最复杂的科学道德问题,因为它直接涉及人类最敏感的人伦关系。以生殖技术革命为例,就可以窥豹一斑了。“生殖技术(Reproduction technology)是指用现代生物医学知识、技术及方法来代替自然的人类生殖过程的某一步骤或全部步骤的手段。”

现代生殖技术有三种:人工受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即克隆。从生殖技术的三种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一旦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社会中的许多传统道德将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和猛烈的冲击。首先,家庭关系将受到挑战和冲击。因为传统的家庭关系是建立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生殖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传统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分离,从而产生什么是父亲、什么是母亲、什么是兄弟姐妹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现代生殖技术的应用引起的。

在美国,已经有25个州作出了类似的法律规定。为他人妻子提供精液人工受精的男子不是孩子的合法父亲,不享有对孩子的权利和义务。同样的规定适用于女子。其次,现代生殖技术有可能导致“基因决定论”。现代生殖技术使夫妇可以选择基因,获得自己满意的后代,而基因作为先天的基础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往往会使人们产生一定的错觉:认为基因决定一切,而争相选择优质基因。不仅使基因的多样性变为基因的单一性,而且使人们忽略了勤奋、努力、奋斗等因素,以往的思想政治效果将毁于一旦。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下令禁止生物科学研究机构用公共拨款来制造克隆人,并要求国会尽快通过立法,在5年内禁止克隆人,并声称科学研究决不能在伦理道德真空中取得进展。日本于1980年曾通过一个《科学家宪章》,制定了科学家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些都表明,各国政府正积极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来限制科技成果的滥用或恶用。一些国际组织也积极制定各种宣言或公约来规范科技的应用。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11月10 日在29届大会上通过了《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指出应当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果,但是这种研究必须以维护和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为目的,任何违背人的尊严的做法,如用克隆技术繁殖人的作法,都是不允许的。

在生命伦理领域,一方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命伦理道德观念,形成新的生命伦理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脑死亡标准的安乐死,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逐渐接受了。另一方面生命科学与克隆技术又面临失控的危机,威胁和动摇伦理学的基础与底线,而经典的底线伦理学试图阻止这种失控局面。

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对伦理道德提出的巨大挑战

自1996年7月5日苏格兰第一只克隆羊“多利 ”诞生以来,对可能出现的克隆人问题,发生了最激烈的伦理冲突。

对此,各国政府纷纷做出了不同的表态,科学界、哲学界及其他学术界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宗教界的极力反对与邪教组织的大力倡导,大众媒体的舆论炒作,把人们打入到闷葫芦里而无所适从。

2002年2月28日,联合国设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就制定《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国际公约》展开讨论,却因意见分歧太大无果而终,这些表明在克隆人问题上,支持者不乏其人。

关于社会公众对“克隆人”的态度,人民网与基因潮网站曾进行了关于“克隆人”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两个网站对“克隆人”支持者和反对者比重显著不同。人民网调查对象大多为一般公众,反对“克隆人”者的比例高达66%;而基因潮网上调查对象大多是专业人士,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比例相当,只是反对者比例略高,仅44%,不到一半;两年来其网上调查结果相差不大。

尤其令人注目的是,邪教组织“雷尔教派”创办人,原体育新闻记者兼赛车手克劳德·沃里霍恩(Claude Vorilhon) 声称人类是外星人基因工程所造,克隆婴儿是求人类不灭.他和46岁的法国女生物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Brigitte Boisselier),导演了一场克隆婴儿的双簧,于2002年12月26日宣称第一个克隆女婴已经诞生,引起世界一片哗然.邪教组织头目和科学家的奇异组合,进一步搅乱了科学,伦理学的社会阵营.

社会究竟如何对待“克隆人”,社会能否接受或如何接受“克隆人”确实是个伦理难题。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对伦理道德提出的巨大挑战,实际上面临两方面问题:其一,由于目前克隆技术本身的缺欠对克隆人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克隆人对人伦关系的改变,是否应当以及如何从法律上采取强制的严禁或限制措施,从伦理上确定严格的自律原则,尽可能防止非法生殖克隆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克隆人技术不成熟,是否就应当允许从科学技术上进行克隆人技术的探索。其二,一旦克隆人诞生, 如何理智地直面现实, 从伦理道德的高度赋予克隆人同样的社会地位与平等权利, 避免可能出现的歧视与伤害 也要从科技上如何解决其生理心理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社会究竟如何对待“克隆人”,社会能否接受或如何接受“克隆人”确实是个伦理难题。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对伦理道德提出的巨大挑战,实际上面临两方面问题:其一,由于目前克隆技术本身的缺欠对克隆人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克隆人对人伦关系的改变,是否应当以及如何从法律上采取强制的严禁或限制措施,从伦理上确定严格的自律原则,尽可能防止非法生殖克隆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因为克隆人技术不成熟,是否就应当允许从科学技术上进行克隆人技术的探索。其二,一旦克隆人诞生, 如何理智地直面现实, 从伦理道德的高度赋予克隆人同样的社会地位与平等权利, 避免可能出现的歧视与伤害 也要从科技上如何解决其生理心理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3.网络伦理问题

网络一诞生,就几乎以光的速度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使距离缩短,整个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处理、数据通信、共享资源等功能的实现,使一切更快速、经济、方便。但是,毋庸置疑,网络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伦理问题。

网络因为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隐匿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存在着许多令人堪忧的问题:主体异化、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网络色情、信息垄断等问题成为网络时代的病症。网络时代的这些综合病症正全面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

在政治领域层面,网络散播着各种各样极端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发布一些与各国治国方针和政策相背道而驰的论调,宣扬形形色色的歪理学说,蛊惑人心、混淆视听,给人类的政治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经济领域层面,网络充斥着许多的虚假信息,到处都埋藏着诈骗、勒索、盗窃等陷阱。

网络黑客问题

“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译。一般公众大多容易望文生义,从贬义上理解黑客,将之视为“计算机窃贼”。在他们看来,黑客是那些掌握着高深的计算机技术,并依靠这种技术实施偷窃、破坏、非法占有等反社会行为的人。在计算机业内人士看来,黑客是一些技术高超、嗜好编制程序的人,他们爱好钻研计算机系统的每一个细节,并竭力提高其性能。

1998年2月,时年18岁的以色列少年埃福德·特南鲍姆成功地进入美国国防部计算机系统,并使国防部信息基础结构的主机受到严重侵扰。国防部极为震惊并声称,这是对五角大楼发动的最有组织、最系统的电脑网络袭击。但是,据称这位“少年黑客”并无破坏五角大楼计算机系统的犯罪意图,而仅只是出于好玩。

据1999年的资料,全世界几乎每20秒钟就有一起黑客袭击事件。美国因黑客袭击造成的经济缺失超过100亿美元。我国网络1999年在安全方面的损失也高达数亿。已经出现的一些病毒,如“强风”、“爱虫”、“梅利莎”等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黑客袭击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带来心理阴影和价值偏差。在心理方面,主要是担心单位和个人机密被盗,隐私荡然无存。

在文化领域层次,网络的飞速普及,使其日益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由于网络的隐匿性,网络的某些主体为了追求一种自我表现的成功感,或渲泄某种私愤,在网络上鼓吹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或陈词滥调,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这些网络文学有极强的腐蚀力,侵蚀着其他网民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使一部分网民迷失自我、情绪低落、情感低沉,整天生活在网络文学的阴影下,以致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失范或异化。

色情网站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监测出23万个色情网站。根据统计,全球浏览人数最多的250个色情网站,每天共有236万人次浏览。有调查报告显示,在我国有近半数学生光顾色情网站。在参与调查的3000名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76%的学生网民沉迷聊天室。在美国6000万网民中至少有20%的人在上网的时候会访问那些赤裸裸的色情网站,其中有1%,即60万的人已经达到了沉溺的地步。——2005年有关资料

裸聊

近年来,网上色情从文字图片到视频再到裸聊,愈演愈烈。根据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2006年11月14日公布的统计数字:警方接到群众举报的利用互联网“裸聊” 等从事淫秽色情活动的有效线索1600余条,破获相关各类刑事和治安案件39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1人,处理涉案人员370人。

2005年9月15日,36岁的家庭主妇张立立(化名)在家中利用计算机通过ADSL拨号上网,以E话通的方式,用视频与多人共同进行裸聊时,被北京治安支队民警与分局科技信通处民警抓获。张对传播淫秽物品的违法事实供认不讳。很快,案件被移送到检察机关。经请示上级检察机关,此案最后以聚众淫乱罪提起公诉。案件起诉到法院以后,检察机关仍没有放弃探讨和研究,法院也认为很难定罪,检察院为此案还专门召开了专家研讨会,经过反复研究,于2007年2月撤回起诉。

网恋

网恋一般是指以国际互联网为主要沟通工具,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各种方法,如E-mail(电子邮件)、ICQ(网络寻呼)、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网络虚拟社区等进行的恋爱。

网络爱情的真真假假,让人眼花缭乱。网恋从诞生之际就引发了沸沸扬扬的社会争论。

长沙某大学一位35岁已婚妇女在网上把自己打扮成纯情玉女,先后与一名英国青年和一名德国青年发生三角网恋,并频频与之约会而最终导致该女士家庭破裂。

在网络伦理领域,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加速发展使人们瞬息到达数字地球的各个角落,形成虚拟世界中的零距离人际关系与虚拟伦理关系,试图改变和替代现实的人际关系与伦理关系,同时还引起知识侵权,个人隐私,虚拟爱情(网恋),信息垃圾,虚假信息及信息安全等问题, 使人生活在虚幻的,甚至恐惧的海市蜃楼中,这远远超出了早期计算机伦理的范围。

电脑伦理十诫

美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 A·H·Rinaldi)教授提出电脑伦理十诫:

⑴不可使用电脑伤害他人。

⑵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

⑶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

⑷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

⑸不可使用电脑造假。

⑹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费的软件。

⑺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的电脑资源。

⑻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

⑼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

⑽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

⑹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费的软件。

⑺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的电脑资源。

⑻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

⑼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

⑽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