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la Kayden 磁力:中国明代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0:07:16

中国明代书法


中国明代书法继宋、元帖学而发展,可分为早、中、 晚三期。

  早期,明初书法仅沿袭元代传统,尚未形成特色,当 时著名书法家有三宋,即宋克、宋□和宋广,及在宫廷 供职的詹希元、杜环等。

  宋克在明初书法艺术成就最高。他兼善章草、楷、 行和草书。章草笔画瘦劲挺拔,以健美见长;行、草书也 吸收了章草的波势。他的书法古雅遒劲,技艺娴熟。宋 □工篆、隶、楷、草书,字画遒媚。宋广善行、草书,其 字熟媚。詹希元善榜书,出于唐代楷书,当时宫殿、城门 的匾额等均出自他手。宋□、杜环曾任中书舍人,詹希 元任铸印副使,都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御用书法家。三 宋及詹希元等人书法的平正、娴熟,为台阁体开了先路。

  宋克:《书张怀□论用笔十法》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令征召天下善书人,授中书 舍人官职。分别值武英、文华殿,缮写内阁拟定的诏令、 典册、文书等。其书法有着统一的要求和体格,人称台 阁体。台阁体的代表书家有二沈。即沈度、沈粲兄弟。 此外还有滕用亨、陈登等。

  沈度,善楷、隶书,师虞世南,而更加圆熟遒媚。以 后姜立纲,变二沈体为方整,结法圆熟端劲,亦颇为世 重。

  中期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 扬州等城市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也成为文人荟萃 的文化中心,文坛上出现了大量反映市民生活的文艺作 品,文人书法也重新抬头。书法家们将兴趣转到古代书 法上,他们试图从中汲取营养。如李东阳学颜真卿、李 阳冰,吴宽学苏轼,沈周学黄庭坚,张弼、张骏学张旭、怀素等。经过多方的摸索,加之他们都具有较深的文艺 修养,因而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更讲求形 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终于在苏州出现了吴门派书法。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

  沈粲:《梁武帝草书状》

  祝允明小楷师锺繇、王羲之,狂草师怀素、黄庭坚。他潜心研究古法,出入变化,自成面貌。文徵明楷书师 锺繇,行草出于《圣教序》,并兼蓄唐、宋、元诸家之 长,大字专法黄庭坚,小楷取法王羲之《黄庭经》、《乐 毅论》,成就最高。其书以功力取胜,风格娟美和雅;子 弟、门生最多,影响很大。王宠精小楷,亦善行草书,师 王献之、虞世南,书风朴拙疏秀。此期书法,以小楷书 最为著名。台阁体书家因有书典册的职事,亦都擅小楷。 吴门三家也以小楷成就最为突出。但他们为了纠正台阁 体整齐划一、缺乏艺术意蕴的弊病,取法魏晋,强调表 现书法的天籁之美。有意使点画的长短曲直,各随字态, 笔画繁者令大、简者令小,斜正疏密,方圆□纤,一任 自然。 草书是3家传世作品最多的一体。文徵明得其法 度谨严,王宠得其疏拓遒美。他们都绝少三、五字相连 属的现象。偶有两字相连者,也都顺笔势轻轻引带而过。 即便是跌宕奇特、纵笔飞书的祝允明的狂草,也莫不如 此。他们继承以真作草的古代传统,点画分明、出规入 矩,同时保留了狂草变化多端的艺术特点。祝、文、王 三人的书风又有所不同:祝允明才华横溢,书学广博,生 活上不拘小节,其书法也不拘一格,纵横散乱,时出病 笔。但只要是他的用心之作,其精采之处,又常为别人 所不能企及。文徵明则与之大相径庭:他生活检束,恬 静清淡。一生书风严谨,老而弥笃。其书亦法度有余,遒 劲和雅。王宠少负才华,仪表轩昂。随意赋诗作书,不 务功名利禄,大有晋人遗风。其书出自王献之,疏拓萧 散,于朴拙中流露出爽爽风神。另外,在祝、文、王等 周围,还云集着一批书法家。如陈淳、文彭、文嘉、周 天球、王□登等人,都是属于吴门派的书法家。所以当 时有“天下书法尽归吴门”的说法。

  晚期 隆庆、万历以后,书坛还出现了许多风格独 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邢侗、张瑞图、董其 昌、米万钟、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

  米万钟:《草书诗》

  徐渭以他纵横驰聘的行草书来抒发胸中的郁愤。继 之而起的是邢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等四人。邢 侗广师晋、唐、宋诸名家书法,留有许多临摹古帖作品。 其书法笔力矫健、沉着圆浑,得力于锺繇、王羲之。张 瑞图书风奇逸,于晋、唐书法外另辟蹊径,用笔体势多 方侧,给人以古怪奇特之感。米万钟与宋代米芾同宗,专 学米字,笔法沉着浑厚,在北方以书法擅名达40年之久。 此外,还有创草篆的赵宦光,专工隶书的宋珏等。但在 晚明书坛,影响最大,开一代书风的应推董其昌。

  董其昌兼工楷、行、草书。他从17岁开始学颜真卿 《多宝塔》,进而师法晋、唐、宋名家。一生取王羲之 的姿媚风神、颜真卿的粗拙朴茂、宋人书法的率意自然, 形成生拙秀雅的书法风格。在书法理论上,他强调书法 贵有古意,认为书法必须熟后能生,即以生拙之态来掩 饰技法的娴熟,借以表现书法的“士气”。他重视书法 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主张多阅、多临古人真迹,强调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高艺术的悟性。这些,与他在 绘画理论上提出的南北宗论是相通的。董其昌创造了一 种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秀雅风格。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 激化,他的书法没有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而在清初社会 安定后,很快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另外,明晚期 黄道周的□侧倔强,倪元璐的异理新态,王铎、傅山的 沉着雄深,都反映了明王朝覆灭前10~20年间书坛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一直延续到清代初年。

中国明代摹刻法帖
  中国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
  概况 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仍以汇集刊刻 历代名人法帖为主。早期所刻的《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和后来的《停云馆帖》、《真赏斋帖》、《余清斋帖》、《来禽馆帖》、《戏鸿堂帖》、《墨池堂选帖》、《郁冈斋墨妙》、《玉烟堂帖》等,都是这一类的著名 法帖。与此同时,一些文人雅士搜寻祖本《淳化阁帖》 的兴趣也十分浓厚。经过南宋和元代的多年战乱,到了明代,宋拓《淳化阁帖》已日见稀少,他们把搜寻到的旧 拓本进行翻刻。著名的有顾从义刻本、潘允亮刻本和后 来被考订为袁□的刻本,这些虽然都是依据所谓“贾似道本”翻刻的,却各有不同的丰神和情趣,论者有“潘本 瘦而顾本肥”的评论。另有一种是以明内府收藏的宋拓本为底本翻刻的,即肃潘翻刻的《肃府淳化阁帖》,也是明代著名的刻本。除《淳化阁帖》外,明代还翻刻了不少其他宋代的汇帖,加《绛帖》、《大观帖》、《星凤楼帖》、《秘阁续帖》等。其中有的是帖贾(碑帖商人) 为了营利而刻,摹刻失真,技术恶劣。此外,明代也刻了 一些断代法帖和个人法帖,如《晴山堂帖》、《宝翰斋国朝书法》、《旧雨轩藏帖》、《澄观堂帖》等,都是属于专集明人墨迹的法帖。《雪浪斋帖》、《晚香堂帖》、《古香斋帖》等,则是分别汇刻苏轼、蔡襄墨迹的个人 法帖。但总的说来,它的汇集、镌刻已不如宋代那样规 模宏大了。

  明代刻帖的特点

  ①多由前代法帖拓本转摹,有的 增入部分墨迹。专以墨迹上石的(特别是晋、唐的墨迹) 则不多见,原因是经过多次的战乱,所传墨迹多数毁佚,幸存的作品,也多秘不示人,所以不容易大量汇集,就是 宋拓著名丛帖,也很难求得全帙。

  ②文人士大夫嗜好刻 帖的逐渐增多,并且许多文人、书画家直接参加勾摹上 石。由于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书法水平,所以使刻帖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勾摹镌刻的名手。如被金石家、书法家所重视的《停云馆帖》、《真赏斋法帖》等,都是明代法帖的代表作。 作品 明代法帖的代表作品有:

  《东书堂集古法帖》 永乐十四年(1416),周宪王 朱有□临摹上石。以《淳化阁帖》为主,参以《秘阁续 帖》,并增入宋、元人书法,集为10卷。首有自序和凡 例,每卷首有正书帖名及卷次,卷末刻“永乐十四年岁 在丙申七月三日书”年款。传世拓本极少,成化十七年 (1481)重为翻刻,甲乙页数有误。

  《宝贤堂集古法帖》 弘治二年(1489),晋庄王朱钟铉以《绛帖》岁久断脱,令子奇源取《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宝晋斋法帖》等帖及宋、元、明各家真迹,命王进、杨光溥、胡汉、杨文卿选集,宋灏、刘□摹勒上石,为12卷。首题“清事”两字,宝贤堂书,朱奇源序,明孝宗御札,朱奇源御札跋;末有懒云后序,张颐跋。清代以后又补刻缺石53块,有刘梅、傅 山跋,戴梦熊法帖钩补后序,杨素蕴记,王□千跋。今 在山西省太原市青主(傅山)先生祠。

  《真赏斋帖》 嘉靖元年(1522),无锡华夏把家藏锺繇《荐季直表》、王羲之《袁生帖》、唐王方庆进 《万岁通天帖》墨迹,编次成《真赏斋帖》3卷。此帖由 书画家文徵明父子勾摹,章简甫镌刻。由于摹勒、镌刻都是当时名手,被誉为明刻帖第一。原刻不久毁于火,后又重勒一石,所以拓本有火前本和火后本的区分。火前本帖后袁泰跋第10行与第11行颠倒,火后本已改正。火前本流传甚少,火后之石不久并入王肯堂“郁冈斋”。清 乾嘉时又刻一石,现在无锡华氏祠。

  《真赏斋帖》中收的锺繇《荐季直表》

  《停云馆帖》 嘉靖十六年至三十九年,长洲(今 江苏省苏州市)文徵明集晋、唐、宋、元及当时名人与 文人自书。由其子文彭、文嘉摹勒,温恕、章简甫镌刻。 初刻仅4卷,后增至10卷,又增至12卷。此帖为文氏父子 经过数十年而集成,伪帖极少,又经名手摹刻,所以无 不纤微克肖。

  《停云馆帖》中收的孙过庭《书谱》

  《余清斋帖》 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四十二年, 安徽歙县吴廷出家藏晋、唐、宋人名迹,经书画家董其 昌、陈继儒审定,杨明时勾摹上石。此帖卷数历来无定 论,清王澍《古今法帖考》说:《余清斋帖》正帖16卷, 续帖8卷。近人欧阳辅《集古求真》说:明吴用卿刻,分 正、续 2集,凡24卷。以存世拓本对勘残存原石,应为 正篇6册18卷,续篇2册8卷。现存原石33方(61面),藏 于歙县太白楼。此帖精品颇多,勾勒亦精善,为明代著 名之帖。

  《余清斋帖》中收的王羲之《乐毅论》 《墨池堂选帖》万历三十年至三十八年,长洲章藻集隋、唐、宋、元各家墨迹,分为5卷。前有隶书目录,帖名为隶书。章氏自行摹刻。章氏以镌刻著名,书法尤精,所以此帖摹刻精善。因为是随刻随拓,故除有全帙外,另有零本流行。原石早佚,全帙拓本很少,流行多为翻刻本。

  《戏鸿堂法书》 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集晋、唐以 来各家书法墨迹和旧刻本,汇为16卷。帖前有“翰林院 国史编修制诰讲读官董其昌审定”隶书1行,末有“万历 三十一年岁次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楷、隶 2行。初 刻为木板,毁于火,后又以初拓本刻石。石归施叔灏所 得,恐装裱失序,每卷增刻目录。由于董其昌在当时既 负盛名,所以此帖风行一时。

  《郁冈斋墨妙》万历三十九年,金坛(今江苏省金 坛县)王肯堂把魏、晋以来历代书家墨迹编次摹勒,集为 10卷,由当时名手管驷卿镌刻。此帖半木半石,帖名篆 书,卷末刻“万历三十九年岁次辛亥夏五金坛王氏摹勒 上石”篆书2行。

  《玉烟堂帖》万历四十年,海宁(今属浙江省)陈 元瑞汇集汉、魏至宋、元各家名迹及石刻佳本,编次为40卷。董其昌书长序,上海吴之骥镌刻。末刻“万历四 十年岁次壬子玉烟堂模勒上石”篆书 2行。是研究历代书法的良好资料,但多是旧拓本重刻,刻又欠佳。

  《晚香堂苏帖》万历四十四年,华亭(今上海市 松江县)陈继儒集苏轼书法,编为35卷,由释莲儒、古 冰蕉幻、陈梦运摹勒。陈氏嗜苏轼书法,所见墨迹和拓 本均为摹勒。随得随刻,采集极富,且少有伪本,所收 书迹今多有不传。此帖前刻有孙克弘所绘苏轼像。帖名 篆书。

  《渤海藏真帖》 崇祯三年(1630),海宁陈息园集 唐、宋、元各家书法,编为8卷。陈氏曾刻汇帖5部,以 此刻最为精善,亦以此帖流传为最广。其中《灵飞经》 为石本中第一,蔡京《大观御笔记》亦佳。

  《古香斋帖》 莆田(今属福建省)陈比玉汇集蔡 襄书法,编为6卷。前4卷刻蔡襄书诗帖,后2卷摹刻《万 安桥记》,摹勒镌刻较精,明代专集蔡襄书法者以此最 为有名。原石拓本流传较少,清代有翻刻本。

  《快雪堂法书》 无刻石年月。涿州(今河北省涿州 市)冯铨汇集晋王羲之至元赵孟□历代书法家墨迹,编为 5 卷。因得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并以此帖冠其首, 因名其帖。宛陵(今安徽省定城县)刘光□摹刻。其中《洛神赋》一帖后有崇祯十四年冯铨跋,摹刻当始于此 时前后。

  《快雪堂法书》中收的王羲之《乐毅论》

  刘光□为镌刻名手,刻法秀润,有“天画神镂”之誉。此帖后传入清宫内府。原石长短宽窄不一,且有木刻3版,入内府后将长短宽窄统一,并将木板换石重刻。原石嵌快雪堂两廊,即现在北京北海公园松坡图书馆。拓本有涿拓、建拓、内拓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