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郎小西装:涉县寺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5:47:19

《涉县志》(1998版)

卷二十八 文物古迹

第三章 古建筑

第一节 寺院

 

境内寺院兴建年远难溯。相传,清泉寺、开法寺为汉代所建。据考现存寺院,以唐、明两朝兴建最盛,到清末,县已有三大寺、八中寺、七十二小寺之传。

据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志》载:

“开法寺在熊耳山,汉时建,寺侧有圣母祠,中为大悲阁,门前有池有桥,明令任澄清建二亭其上,一曰天一,一曰落霞,以为游憩之地;

清泉寺在青头山,汉时建。嘉靖戊申(1548年),僧果年更拓而大之。前后梵室三十余楹,缭垣一里,僧房百五十间,有潘国主记在水陆殿。;

洪福寺在更乐村,唐开元(713-741年)中建;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作;

玉泉寺在温村,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

奉圣寺在县北青龙山,宋祥符二年(1009年)建;

妙觉寺在县治东南隅;始建无考,明正统间(1436-1449年)废,仅存石佛二躯;

典史蒋文中创议重建峰泉寺在县西北四十里,元元统二年(1334年)建;

觉慈寺在县北二十五里,元中统三年建,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修;

正(真)觉寺在符山始建无考,有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记张子明升仙于此,明洪武时重建;

莲花寺在县西南五十里许;

宝慈寺在县北四十里;

常乐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许;

定觉寺在东达城,始建无考,康熙间重修;

鹿耳寺在岭底;

昭福寺在西戌,明末建;

宝泉寺在西戌村之西,俗呼明寺,亦明末建;

石门寺在县西悬钟村,有宋大观四年碑,礼部伏准都省批送下:河东路转运等司奏依教敕休明到隆德府涉县石门,屋宇百五十间乞赐名额,本部所据河东监司保明乞赐名额,因依合取自朝廷指挥奉敕赐觉慈寺为额牒,至准云云。后列中大夫守右丞刘、中大夫守左丞薛特进左仆射。字皆残缺,据此盖古刹;

天井寺在郭家村;

南井寺在河头(今神头)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寺院因失护理圮废,有的迫于军需被拆。民国35年(1946年)太行行署、涉县政府据古建筑被毁事发,通令各村保护寺院、庙宇等文物,才使古代建筑受到保留与维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对所存寺院进行了普查登记,并对一些危房采取措施保护。1978年,将清泉寺、完定寺、玉泉寺、觉慈寺、莲花寺、昭福寺、长生寺、崇庆寺列入县级保护单位。

至1990年底,除昭福寺部分修复外,又有群众自发修复柏台寺。其余数十处寺院因资金缺少和无专人管理,殿宇及房屋日渐残坏。

 境内寺院以清泉寺最为壮观,便由于管理问题,这一省级重点文物在1980年12月毁于一炬。

附:

清泉寺概况

清泉寺位于涉县东南方约7公里处的石岗村南青头山腰"卧云"之巅。此处因山峰碧翠,高耸入云,形如螺髻,故称青头山。又因其高出周围诸山,亦称崇山(金代涉县由此山曾设为崇州)。此山之北有一山峰略低,曰"卧云山"。其三面似刀劈斧砍,峭壁陡立,只有一条盘山石磴可通山顶。山顶平坦,清泉寺就座落在这里。四周怪石嶙峋,柏树林立。据考,清泉寺始建于汉代,初名累通寺。清嘉庆《涉县志》载:"清泉寺在青头山,汉时建,嘉庆戌申二十七年(1548年),僧果年更拓而大之"。又载"北齐天统间有释居此山,苦节峻行,能断思想,通书史工诗--号嘉定禅师"。另据石岗村通往清泉寺石蹬路旁的岩壁上石刻记载,唐代称净化寺,梁宋叫清碧寺,明清叫清泉寺。寺前原有二泉,一名甘露,一名玉液。泉水出自石壁间,细若悬丝,白如素练,甘美清洌,故名清泉寺。

清泉寺建筑古朴雄伟,是清静幽雅的名胜之地。为涉县古"八景"之一,名曰"青头卧云",游人多有题咏。整个寺院建筑15万平方米,原有房86间,四周有围墙,钟鼓楼,正院建有雷音殿,毗卢殿(罗汉殿)、大雄殿、天王殿(水陆殿)。还有东西配殿(藏经殿、伽兰殿)、仙境台、没梁阁、月牙井、石柱、八角连池,前有山门。

1980年12月,因一社员用火不慎造成火灾,将清泉寺大部烧毁,共烧房屋67间,现存19间,有藏经殿、天王殿、山门、钟鼓楼。另有宝坊、仙镜台和门外石狮一对。

1982年清泉寺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