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男鞋品牌比较好:经典禅学故事(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5:51

念错字的老叟

 

一位云游的和尚晚上到了半山腰,见一小屋内有光,暗喜有缘遇到有功夫之人,于是推门入室,见一老叟盘坐于炕上,打过招呼便问:“施主练的什么功?”

老叟回答:“菩萨咒。”

和尚更为高兴,自思自己出家40年,尚末听过有菩萨咒,忙向老叟请教。

老叟说:“我练此咒60余年,尚末传授过一人,就是6个字:俺、嘛、呢、咪、牛。”老叟把“轰”错念成“牛”。和尚一听笑了,告以此咒非菩萨咒,乃6字大明神咒,并指出最后一字念“轰”(hong)而不念“牛”。

和尚走后,老叟按更正的去念,总是绕口念不好。3个月后,和尚又来到半山,心想老叟把“牛”改正念“轰”后,功夫当更高了,不料屋内一点光也没有,进门一看,老叟正念大明神咒,最后“轰”总念不好。和尚满腹疑团,为何老叟念“牛”有光,念“轰”反而无光,回庙后求教于方丈,方丈说:“你出家40年,为何不懂此理,念咒是把心定位,心定后身体的三昧真火出来便有光了。老叟按他的念法念了60年,念的一心不乱,三昧真火出来了。你让他改念,心乱了,三昧真火便出不来了。”

 

危险的处境

 

道林禅师喜欢一个人住在树上,与鸟巢为邻。

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访道林禅师,只见道林禅师在鹊巢边坐禅,他于是站在树下仰着头对道林禅师说:“你这样住在树上实在是太危险了,赶快下来吧!”

禅师说:“我的处境一点也都不危险,只要我小心,就一定不会掉下去的;相反,你的处境才是最危险的!即使你尽量避免,有的时候你却是避免不过的,真正要小心的人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白居易说:“我是当朝重要的官员,我的生活十分太平,没什么危险。”

道林禅师说:“薪火相交,难道还不够危险吗?官场如战场,众人从无一心,你来我往,危险就在眼前!”

白居易听了禅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道:“佛法是如何解释的呢?”

禅师回答道:“不要做一件坏事,不要不做一件好事!”

白居易听了感到很失望,他说:“我以为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呢,这样的道理连3岁的小孩子也知道,何必说出来呢?这不是侮辱我吗?”

禅师说:“3岁孩儿都明白的道理,80岁老翁却不明白。世人皆为功名利禄,即使身处险境也执迷不悟。就连3岁小孩也明白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做到呢?如果每一个人都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那么邪恶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人间一定是快乐祥和的,难道还会像现在这样处处险境吗?”

是啊,道理很简单,关键是做起来难。人心的欲望有时候连自己都控制不了。

 

莲花台

 

无果禅师为了专心参禅,在深山里一住就是20余年,这些年来一对母女一直细心照料他。然而20年来,他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他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修行得道,所以打算出去寻师访道,解除心中的疑虑。

临行前,母女对他说:“禅师,你再多留几日吧,路上风寒,容我们为你做一件衣服,再上路不迟。”禅师盛情难却,只好点头答应。

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再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禅师心怀感激,接受了母女二人的馈赠,于是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早就走。到了晚上,他坐禅养息,半夜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童子,后面有许多人吹拉弹秦,扛一朵很大的莲花,来到禅师面前说:“禅师,请上莲台!这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禅师心想:“我的修行还没有到这种程度,这种境况来得太早了,恐怕是魔境。”无果禅师于是就不再理会他,童子一再说:“机会就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万般无奈,无果禅师就把自己的佛尘插在莲花台上。童子和诸乐人便高兴地离去。

第二天早上,禅师正要动身时,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佛尘,问道:“这可是禅师之物?昨晚怎会从家中母马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无果禅师听后异常吃惊,说道:“若不是我定力深厚,今天已经是你们家的马儿了。”于是将马蹄银还予母女二人,作别而去!

不要被突然而至的好运迷惑,突然而至的东西往往是不真实的。

 

还生气吗

 

有一位妇人脾气十分古怪,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气。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朋友对她说:“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为什么不去向他诉说心事,请他为你指点迷津呢?”于是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

她找到了高僧,向他诉说心事,言语态度十分恳切,渴望从高僧那里得到启示。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她阐述,等她说完了,就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禅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便开始哀求,但禅师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夫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禅师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你的气都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问她的时候,妇女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妇女终于顿悟: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气由心生,心有欲则气生。世人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所以才会生活得不快乐!

 

补针

 

有一个禅师出远门,走了很久的路,感觉又冷又饿,路过一家人的房子,闻到里面传来阵阵香气,于是他就走进去说:“我能把破了的针鼻补起来,只是我现在饿得没有一点力气,你们只要给我一些吃的,我就能把你们家破了的针补起来。”

那家人听了,没有一个人相信禅师的话,就说:“我们今天倒要看看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本事!”

他们一家人忙忙碌碌,做了一桌子的好菜。禅师早就饥肠辘辘了,毫不客气地饱餐了一顿,吃饱喝足以后就一本正经地说:“好了,现在我有力气了,你们快把缺了的那边针鼻子拿来,我要动手补了。”

那家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想到禅师说出这样的话,愣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说道:“谁家的针破了,还能找得到针鼻子?你这不是在作弄人吗?”

禅师说:“我的确是会补针,并没有作弄你们!没有针鼻子,让我怎么补呢?如果你们找不出针鼻子,那我也没有办法,你们就看不到我补针技术了!送你们几句话吧!也不枉白吃这一顿饭。正可谓:‘名是缰,利是锁,尘世的诱惑如绳索一般牵绊着众人。一切烦恼、忧愁、痛苦皆由此来。基想摆脱,首先要舍弃名利。”

 

买土地的农民

 

有个人问禅师:“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禅师说:“欲望!”

那个人满脸疑惑。

禅师说:“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农民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便决定到那里打探一下。到了那个地方,他问人询问:“这里的地怎么卖呢?”

当地人说:“只要交1000块钱,然后就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间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这个人心想:“那我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圈很大的一块地,这样的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于是他就和当地人签订了和约。

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他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年的时候,他回头已看不见也发的地方了才拐弯。他的步子一分钟也没有停下,一直向前走着,心里想:“忍受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的辛苦带来的欢悦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去就一寸地也不能得到了,于是他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是太阳也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下面了。于是他加紧了脚步,只差两步就要到达起点了,但是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倒下的时候两只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那片地归他也,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生命已经失去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讲完,闭目不语,弟子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答案。

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逾越,因为人的贪欲无止境,永远无法满足,这正是人性最大的缺憾。

 

寻找宝藏的人

 

一个人去沙漠中寻找宝藏,可是宝藏没找到,所带的食物和水都已经没有了。没有食物,也没有水,身上更没有一丝力气,他只能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死的前一刻,他向神做了最后的祈祷:“神啊,请帮助我这个可怜的人吧!”

神真的出现了,问道:“你想要什么呢?”

他急忙回答说:“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

神于是满足了他要求。他吃饱喝足以后,又继续向沙漠深处走去,很幸运,他找到了宝藏,那些宝藏在那里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他贪婪地将宝藏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但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来支持他走完剩下的路。他带着宝藏向回走,由于体力不断下降,他不得不扔掉一些宝藏,他一边走一边扔,到最后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最后,他躺在地上,临死之前,神又出现了,问道:“现在你要什么?”

他回答道:“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

人到死也离不开欲望。命运总是在满足一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塞给他一个更难填的新的欲望。

 

哪一个更重要

 

一天,释尊禅师在寂静的森林中坐禅。太阳斑驳的影子撒在地上,即使闭着眼睛也能感觉到它的晃动。微风轻轻地拂过树梢,发出悦耳的声音。

突然,远方传来隐约的嘈杂声,声音越来越近,寂静的树林中听得十分清楚,原来是一对男女在林中争吵。

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慌忙地从树林中跑了过来,她跑得太专注了,从释尊禅师面前过去,居然一点也没有发现禅师。之后又出来一名男子,他走到了释尊禅师面前,非常生气地问道:“你有没有看见一个女子经过这里?”

禅师问道:“有什么事吗?为什么你这么生气呢?”

阳光透过树叶,在男子脸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阴影。他风光凶狠地说:“这个女人偷了我的钱,我是不会放过她的!”

释尊禅师问道:“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

青年男子没有想到禅师人这样问,站在那里,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与找自己,哪一个更重要?”释尊禅师再问。

青年男子眼睛里流露出惊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间感悟了!青年低下了头来,脸上的怒气早已消了,重新洋溢着平静的神色。

一旦陷进“追逐物欲”中迷失了自己,想要抽身出来就不容易了。

 

乞丐的勇气

 

有个富商碰见了一个乞丐,那个乞丐说:“你我是以前的旧相识,能给我一些钱吗?”那个富商仔细看了看那个人说:“我认出你了,你家里不是挺殷实富裕的吗?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那个乞丐说:“唉!去年一场大火将我的全部财产都夺去了。”

富商问道:“你为什么要当乞丐?”

乞丐说:“为了要钱来买酒呀!”

“那你为什么要喝酒?”

“喝了酒,才有勇气乞讨呀!”

富商脑中轰然一声,似乎看见了愚痴人间的愚痴众生。

他感叹道:“世人谁不是这样愚痴一生呢?为了酒、色、财、气耗尽了一生,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这又何必呢?”

然后他去拜访智封禅师,请示道:“我的未来会怎样呢?”

智封禅师笑着说:“太阳从西边升起,照在树上没有一点儿影子!”

“太阳照在树上怎么会没有影子呢?西边,你确定是西边吗?”

人的未来如同太阳西升,是没影子的事,为什么要为眼前的事烦恼?烦恼、挂虑、忧伤、痛苦,如果整日计较这些,生活就太辛苦了!只有怀抱善良、慈悲、包容、仁爱、无争执、无仇恨,人间才是快无法的天堂。

一个心灵苦旱的人,与其渴求远大的虚幻云影,不如珍惜身边的点滴甘露。

 

自我解脱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有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

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

慧可不得不说:“弟子无法找到。”

达摩开导他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啦,你看到了吗?”

慧右恍然大悟。

几十年以后,僧璨前去拜谒二祖慧可,他对二祖说:“请求师父为弟子忏悔罪过。”

二祖可想起了当初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微笑着对僧璨说:“把罪过拿来。”

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

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属忏悔了!你看到了吗?”

僧璨恍然大悟。

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能解除束缚?”

僧璨当即反问:“谁在束缚你呢?”

小和尚脱口而出:“没有谁来束缚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脱呢?”

小和尚豁然领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师宗第四祖     道信。

醉心于功利,便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欲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哪一个不是伴随烦恼焦虑、忧愁惊恐、嫉妒猜疑?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

 

欲望无止境

 

南阳慧忠禅师被唐肃宗封为“国师”。有一天,肃宗问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

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无法给予!陛下看见殿外空中的一片云了吗?能否让侍卫把它摘下来放在大殿里?”

“当然不能!”

慧忠又说:“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为了让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为了求财富、求福寿;有的人是为了摆脱心灵的责问,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

“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

“欲望让陛下有这样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费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几十年的醉生梦死,到头来不过是腐尸与白骸而已,何苦呢?”

“哦!如何能不烦恼不忧愁?”

慧忠答:“您踩着佛的头顶走过去吧!”

“这是什么意思?”

“不烦恼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绝对不会自认是清净佛身。只有烦恼的人才整日想摆脱烦恼。修行的过程是心地清明的过程,无法让别人替代。放弃自身的欲望,放弃一切想得到的东西,其实你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可是得到整个世界又能怎么样?依然不能成佛!”

慧忠问:“你为什么要成佛呢?”

“因为我想像佛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现在你贵为皇帝,难道还不够吗?人的欲望总是难以得到满足,怎么能成佛呢?”

是啊,欲望永远没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种种欲望,世人求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除去闲名

 

洞山禅师感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了。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连朝迁也派人急忙赶来。

洞山禅师走了出来,脸上洋溢着净莲般的微笑。他看着满院的僧众,大声说:“我在世间沾了一点闲名,如今躯壳即将散坏,闲名也该去除。你们之中有谁能够替我除去闲名?”

忽然,一个前几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禅师面前,恭敬地顶礼之后,高声说道:“请问和尚法号是什么?”

话刚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和尚的问话,大声笑说:“好啊!现在我没有闲名,还是小和尚聪明呀!”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过了一会儿,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围的人围起来,他们责问道:“真是岂有此理!连洞山禅师的法号都不知道,你到这里来干什么?”

小和尚看着周围的人,无可奈何地说:“他是我的师父,他的法号我岂能不知?”

“那你为什么要那样问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样做就是为了除去师父的闲名!”

有多少人为了名利终其一生,世上能做到舍弃名利的人又有几个呢!

 

面对诱惑

 

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箩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也来,滚到了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

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

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贪恋黄金白银的财利吗?你恋慕妖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以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付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的怎么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

 

一村菊香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颗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

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拣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子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心头一热,看着禅师,只见他脸上的笑容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共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不要总想着自己,应该把自己美好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当你看一到别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你会体会到,其实与别人分离幸福比自己占有幸福更幸福!

 

禅师的哑语

 

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父,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候年来总是没有长进?”

禅师笑着说:“先喝杯水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然后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注水。

弟子提醒他:“杯子已经注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一定能更多一些呢!”

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你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

禅师说:“这个道理你也懂呀,可是你为什么还来问我呢?”

弟子终于醒悟,自言自语地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装不进去其他的了!”

禅师看他很快就明白了,便笑着说:“是啊!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他样越是这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于是他们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认为自己老了。其实人的老化关键不在于肉体上的老化,首先应该是精神上的老化。当一个无法接受新事物的时候,老化的过程就开始了。一个人之所以无法接受新事物,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而是他心的那只杯子,已经被杂念装满了。”

你心上的那个杯子装了多少杂念?要想把新的东西装进去,只有把原来的旧东西倒掉。

 

正受烧书

 

无难禅师原是一个江湖浪子,后来受了愚堂禅师的感化才入了禅门,终有所成。

无难只有一们继承人,名叫正受。正受完成学业之后,无难将他叫到跟前说:“我有一本书,这本书代代相传,到你这里已经是第七代了。我看你慧根不浅,决定把这本书交给你,你要小心珍藏。”

“既然这本书如此重要,您最好还是自己保存吧!”正受果断地拒绝了。

无难很生气,说道:“我决定把这本书给你,是因为希望你把佛的意志传下去,我只有你这一个弟子,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正受解释说:“我接受的是你这里的禅理,而不是你这里的书!”

无以难语重心长地说:“这本书已经传承了七代了,不能到我这里就传不下去了,你还是拿去吧!”然后就把书塞给了正受。

正受没有办法,只好接过书,然后把它扔到了火炉中。

无难看到徒弟这样,顿时怒从心中来,不禁吼道:“你在干什么?”

“你在说什么?”正受也吼道。

无难望着徒弟,突然感觉自己老了,但他可以肯定的是“法”仍会传承下去,面前的这个弟子一定会比自己强,会让佛法发扬光大的。火炉里的火依然在舞动,书上的文字随着火升腾到了空中。

做长辈的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晚辈身上,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可能更好!

 

八风吹不动

 

苏东坡在瓜州任职的时候,曾与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成为至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谈禅论道,生活得十分快活。有一天,苏东坡认为自己对于禅已经领悟到一定程度了,于是便写了一首诗,来阐述自己对于禅道的理解,然后送给佛印禅师印证。

诗是这样写的: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意思是说:“我顶礼伟大的佛陀,蒙受到佛光的普照,我的心已经不再受外在世界的诱惑了,好比佛陀端坐莲花座上一样。

佛印看了他写的诗后,笑着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然后就叫书童带回去给苏东坡看。书童回去马上就来到苏东坡面前,把佛印禅师的批文给苏东坡看。苏东坡看了批文以后恼怒不已,马上动身去找禅师理论。

他气呼呼地来到金山寺,远远就看见禅师站在江边。

禅师告诉他说:“我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我写的诗,你既然看不上,也不能侮辱人呀!”

禅师说:“我没有侮辱你呀?”

苏东坡理直气壮地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说:“这不是侮辱人是什么?今天我一定要讨个公道,你一定要给我一个说法。”

禅师呵呵大笑说:“还‘八风吹不动’呢!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听完惭愧不已,再也不敢炫耀自己了。

炫耀自己的人,只不过是逞口舌之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