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赫斯特军事学院:大学生的自学方法与技巧——研究学习策略--大学生学习观--辽宁大学生在线联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29:09
大学生的自学方法与技巧——研究学习策略
新闻来源:原理海泛舟 发布时间:2008-7-14 14:30:30 浏览次数:354

    我们聪明的祖先将读书谓之日“攻读”。既然是“攻”,就要讲究战略战术。学习上的战略战术,就是要摆布好学习的整体布局,处理好各种关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对于正在大学里学习的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学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知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知识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的关系,打牢基础与走向前沿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轻重倒置,畸形发展,难以收到全局性的良好效果。那么,应如何处理上述的几种关系?
    一、根深才能叶茂,基础十分重要
    学习如同栽培植物,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学习如同筑台、走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如同建筑高楼大厦,不打牢地下的基础,地面上的建筑就要坍塌。所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杨乐从切身的体验中得出:“基础课十分重要,它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必要准备,在以后工作中也常常起很大作用。我们要努力学好基础课,多下些工犬,学得深些透些。最基础的东西要十分熟练,运用自如。”他总结成功者的经验进一步阐述。“无数事实表明,要在某个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作出较好的成绩,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有踏实的基本训练,要有坚实的基础。”
    目前大学本科二三年级多是专业基础课。学好这段课程对以后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活动十分重要。一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反映着这种客观事物内在的基本规律。所谓打牢基础,应包括:一是精通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精通,指掌握本学科的体系、结构,了解每个概念、范畴、命题、定律的含义和演变过程。二是懂得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学科相邻的空白处往往是新学科的生长点。三是应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正确的哲学思想是一切科学创造的前提。四是具有语言、文学和史学方面的基础。这里不是指精通,而是要有这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谈到打基础的时候,应特别讲一讲文理渗透的作用。当今的科学发展趋势,有一种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势头。因此,专业不应划分得过窄。同时学文科的学生应懂得一些理科的知识,学理科的应懂得一些文科的知识。国外许多大学已注意了这种趋势,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美国大学只设系而不分专业,要求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文科要学点理工,理工科要学点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要获得360个学分,其中人文和社会科学要占72学分,学生选修课占81学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基础厚,知识广,适应性强,后劲足”等特点。日本的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的理工学部都规定,学生必须学习24个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培养“适应时代的发展,能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大学生。我们国家一些高校也开始贯彻文理渗透原则,一些有识之士也极力呼吁全面打基础。我们每个大学生在设计自学计划时也应意识到文理渗透的重要意义,做好计划安排。我们这样反复强调打基础,并非说专业课不重要,而是针对目前忽视基础课的情况提出的。专业课是将来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本,必须学好。    
    二、继承的目的在于创新
    人类社会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是浩瀚无垠的。它是人类世世代代,连续不断地实践、探索、积累的结晶。今天的大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不必再事必躬亲,可以从书本上间接的实践中得来。所以,必须重视前入积累下来的知识成果,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今天的学生,从小学、中学、读到大学,就是为了系统地全面地继承前人遗留给我们的科学文化。继承知识的重要性不必过多赘述,也是自明其义的。
    大学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单能熟练的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处理各科业务问题,而且要在已有的技术知识之上,能有所创新,有新发展。这种新发展有几种情形:有的学科由于发现了新的史料、资料、材料,从而需要对原有的理论或结论重新考察和论证,匡正错误部分,补充新的内涵,或得出新结论;有的由于某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撞击、相互借鉴而促成古老的学科更新换代,获得新的生机;有的因新的科技成果的出现,新的科学方法的问世,而使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发生了变革,从而突破原有的体系而建立新的体系。这在科学技术领域带有普遍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囿于原有知识的束缚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只知继承,而不敢提出新义,不敢刨耨。甚至已经察觉原有的原理不能解释新的现象也不敢提出新的构想,那样就会失掉发现新事物新规律的天赐良机。科学发展史上这类教训是不胜枚举的。例如,五十年代初,英国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拍摄了非常清晰的X射线衍射照片。这些照片里隐藏着解开D N A之谜的许多证据,但两人不敢大胆地做出假设,结果同千载难逢的良机失之交臂。与此同时,另一组剑桥卡文迪评实验室的沃森和克里克也在研究DNA。于是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把他们的照片给了剑桥的沃森小组。在此之前,沃森设想过DNA有几种结构,但苦予没有实验照片证实。威尔金斯的照片是雪中送碳。不出几星期,沃森组就分析发现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沃森组获得了成功。有建树的科学家都是敢于突破前人的现有结论,而提出新的创见。爱因斯坦在谈到自己如何发现了相对论原理时说:  “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受诧异的能力。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从学校教育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公式时,我都尝试着对它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爱因斯坦怀疑了“静止以太”假说和绝对时空观念之后,提出了相对论,使之适用于高速运动和低速运动的整个领域,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三,根据地与游击区
    由于现代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在每个学科每个专业里又有许多分支。如果选择了其中一个分支,应怎样处理这一分支与其他分支的关系呢?这也是个学习战略问题。对这种关系的处理,人才学研究者敢峰同志有个形象的比喻,叫做建立根据地同时要有游击区。意思是说,每个自学者都要选准自己的一个主攻目标,有一个自己最熟悉最精通的领域,这就是自己的根据地。同时,还要把视野扩展到相邻相关目标方面和领域里去,涉猎一些东西,这叫游击区。这种策略对大学生也是适用的。以历史系大学生为例,最好是从入学一开始,至迟从二年级开始,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课,如某个断代史,或国别史,或专史,做为自己学习的重点,一直持续不断地学到毕业。比如,学习秦汉一段的历史,对这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都要深入研究,详细解剖。对这段历史的掌握做到熟烂于心,纵横捭阖,从中探究出规律性的东西,纯熟的把握其研究方法。同时,为了深入研究秦汉史,也必须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还必须学习哲学、古汉语等。否则,秦汉史也是学不好的。在重点学习秦汉史的基础上,也可以涉猎西周、春秋战国及隋唐等断代史。对这个学生来说,秦汉史是他的根据地,周、唐史则是他的游击区。我国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就是从研究明史入手的。后来成为权威性的明史专家。同时也精通了中国通史,成为一代著名的学者。
    四、备好辎重亲临前沿    
    一场战斗之前,要备足粮草辎重,还要了解前沿地形地物,敌情部署。攻克科学堡垒,也和打仗一样。科学工作者首先要储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相关相邻学科的知识,选准自己的主攻目标。在此之上,还要了解本专业目前的研究现状,即已经攻克了哪些难题,有了哪些新成果?尚未攻克哪些难关?有哪些争议或没弄清楚的问题?有哪些被忽视的问题?了解了这些,才便于制定自己的作战方案,把力量放在还没有涉及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上。还以研究秦汉史为例,目前,对予秦汉时期到底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尚有争议,这就需要在掌握充足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论证,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    
    如果一个研究人员不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前沿情况。闭门造车,是很危险的。辛辛苦苦搞了好几年,很可能是无谓的重复劳动。自认为有了发明创造,殊不知人家早已搞出来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有一位发明家,由于住在穷乡僻壤、孤陋寡闻,因而他发明的东西,都是落在人家的后面,辛苦一生,一无所获。美国一家钢铁厂的一位化学家,耗费五万美元完成了一项技术改革。后来一个图书馆员告诉他,图书馆里有一份德国早年的资料,只需花五美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在校读书的高年级大学生,应边学习边介入科研领域,以便使自己早日掌握本学科的前沿情况。这样既锻炼了科研能力,也为日后选取有价值的课题作了准备。
    五,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小环境
    大学生得天独厚,学习条件要比社会上的自学青年优越得多。大学生有宽敞明亮、桌椅齐备的教室,有知识渊博、学有专长的教师,有藏书丰富、资料齐全的图书馆,有设备先进、材料充足的实验室。这一切都为大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是,有的同学却不会利用这种条件,创造一个好的小环境,十分令人遗憾。比如,有人习惯在寝室里看书。寝室是休息和睡眠的地方,不适宜学习。寝室里灯光发暗,没有固定的桌椅。有的同学就躺在床上看书,看得昏昏欲睡。这样学习不但效果不佳,久而久之也会损害视力。寝室里声音噪杂,秩序不稳,有人整理内务,洗衣服,有人在打扑克、下棋,有人在聊天,在这样的气氛里看书学习很难精神集中,不受干扰。所以,真正要读书,钻研业务的人,决不可选择这种环境。而应该到教室里,自习室里或阅览室里,读外语也可以到校园幽静的小亭里,树丛中。大学的学习特点,是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性,有很多的自学时问,这就全靠自己养成自治的能力,合理的安排,努力创造一个促进学习的小环境,才能日有所进,学有所长,学业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