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地电气女的多吗:仲富兰民俗博客(226)图文(27)老纺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29:45

民俗博客(226)图文(27)老纺织

从花衣街说起



 

传统的纺织工具:织机

 

      上海老城厢的路名很有意思,有一条“花衣街”,这条路名折射出这条马路的沧桑变化。在一百多年前的南市,“花衣街”曾经是上海最大的棉花交易場所,兩边多是棉花堆棧和商行,這条街也因棉花行聚此得名,那个时候棉花也被称之为“花衣”。因为花衣街濒临江边,每年秋末棉花上市的时候,花衣街上熙熙嚷嚷,各地棉农将棉花运送到这里出售,四方客商來此购棉,然后再运往各地,好一番棉花交易的热闹情景。



今天已经满目皆非的花衣街情景,由cai kang an先生所摄


明清以来,整个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及纺织业比较发达,因而吸引着各地的棉花商人来上海采购,然后销售达全国各地。据记载,每到秋季,从早上到中午,小东门外“负担求售”的花农摩肩接踵,形成了繁荣的“花市”。明代晚期上海的棉布产量已经达到1420万匹,清嘉庆年间更达到2475万匹,其中供外销1150万匹。这么大的棉花和棉布的吞吐量,它的市场在哪里?就在以花衣街为主的商业区。随着棉花和棉布市场的兴起,棉布商店也在其街上和周围开业,复源镛、恒丰信、鼎丰都在这一带营业。有交易就会有钱庄,那个时候的钱庄业同元生、同康、泰康、肇康直接开在花衣街上。那里的热闹情景就是可以想见的,花衣街的风光是老上海的一个奇观。



1946年的纺纱工


上海人引以为骄傲的是上海史上出现过对中国纺织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的革新家黄道婆。黄道婆是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龙华乡华泾镇)人。她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早年的遭遇和对纺织技术的贡献,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长期流传。黄道婆开创的“衣被天下”的盛誉,反映了早期上海人精于纺纱织布和手工缝纫的传统。早期的上海手工纺纱,要经历轧棉花、弹棉花、捻棉线、织布、漂染等多种复杂的环节。老上海的竹枝词为我们留下了当时情景的具体描绘,如反映轧棉花的竹枝词:“老法轧花欠高妙,轧得手酸出花少。新法何如机器好,又省工夫又灵巧。我忆当年黄道婆,造棉新法想来多。道婆若是生今日,研究机工更若何。”反映弹棉花的竹枝词:“木棉花,出松江。弹做絮,做衣裳。御寒更宜制成被褥,新被新褥最好睡个新嫁娘。新嫁娘弹新被褥,羞得面孔红馥馥。”昔日的捻棉线,也是完全手工操作,由妇人和老妪把一块瓦片放在膝盖上,在瓦片上搓棉线,边搓边把搓成的线绕成线团以便使用。



原始人的衣着—黄道婆时代—旧纺机—家庭作坊的发展脉络


上海纺织业兴盛由来已久。早在元明清时代,松江府的棉纺织技艺就已名震江南;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在洋务运动中开业点火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更是开启了以机器纺纱织布为标志的中国现代纺织业;1889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澳门路128号成立,作为上海“母亲工业”纺织业应运而生;1998年,此处的申新九厂敲响压锭第一锤,拉开全国纺织大调整序幕。2010年的1月7日,上海机器织布局旧址上建起了上海纺织博物馆。



当年“宝大祥”的广告



三友实业社的纺织品在1926年费城博览会上获金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纺织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解放后,纺织业成为了上海第一大工业支柱产业。十余年前,上海国企纺织工人55万;上海纺织曾是中国民族纺织业的骄傲,拥有一批如三枪、海螺、民光等著名纺织服装品牌,销售网点超过7000个。如今,上海纺织控股已全面转型为以科技为先导,以品牌营销和进出口贸易为支撑的大型纺织集团。

回过头来,再看老城厢的花衣街,已经拆得面目全非,路东面已经一无所有,还剩几堵高墙和老院子,也是岌岌可危,要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啊,这是上海人在创建城市发展过程中血汗与智慧的凝结。




1957年的妇女在试穿当时最时髦的“布拉吉”



最初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模型,如今这里是上海纺织博物馆


仲富兰

      2011年8月27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