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美发椅: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16:40
网络语言能否“转正”
2010年12月28日 09:42:03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就在后人沉醉于唐诗宋词的韵味,并试图解读其深刻的内涵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语句在当年的地位不过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已。现在广为盛行的网络语言,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瑰宝?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信大家对这些诗词大多耳熟能详。就在后人沉醉于古典文化浓厚的韵味,并试图解读其深刻的内涵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语句在当年的地位不过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已。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联系起来,似乎有些于理不合。因为按照时下的说法,中国古典诗词属于高雅文化,而流行歌曲则属于通俗文化,其间泾渭甚是分明。可是粗通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曾经是广为流行的歌曲,属于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而现在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高雅文化,并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网络语言如今的境遇与当年的流行歌曲如出一辙
再来看看流行歌曲这些年地位的转变吧。从早先的“精神污染”到“儿童不宜”,再从“广为传唱”到老年人热爱的“公园舞曲”,流行歌曲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广为盛行的网络语言会不会是当年流行歌曲的翻版?将来又会不会成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年代的文化瑰宝?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即由网民创造,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曾经,词语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时代,如今,词语的变化之快,让一些人无所适从,更难以找到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词语。自从有两会代表提出要屏蔽网络语言以来,网络语言本身就成了热门话题,有人说该屏蔽,有人说该保留,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凸显中国人文化匮乏,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就是快餐,吃完就忘记吃了什么,相比满汉全席来讲不足为道。
“躲猫猫”“犀利哥”“猪坚强”“范跑跑”“郭跳跳”……如今,对于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用四面楚歌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及学者都认为,网络语言会给汉语造成污染,破坏汉语的纯洁,进而严重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有百害而无一利,坚决反对中小学生接受、使用网络语言。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彭国钧在自己的新书《简明实用文言语法》中这样写道:“现在生造词汇的现象很突出,网络语言是社会习惯语言,但它只是为部分人服务的,不应该进入民族语言中。”彭国钧以“粉丝”一词为例,他认为这是个来源于英文“FANS”的音译词,不符合中华民族语言的DNA,不应该被媒体和个人广为传播。
遨游在互联网上已经无法回避这些似懂非懂的词汇
201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不少红遍网络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力”、“蒜你狠”等极其普通的言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红,成为常用的语言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11月10日,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出现了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令人想不到的是,该标题一夜之间受到全国网民和读者的围观,事件本身在第二天也成了一则新闻。网友们对《人民日报》标题使用网络词汇“给力”感到新鲜,高度关注,并展开热烈的议论,至今热情不减。
《人民日报》在语言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对于“给力”登上党报头版头条,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强博士认为,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这些灵动、鲜活的词语,为中国传统语言带来了活力,也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强大力量。
网友对网络语言出现“转正”的迹象也普遍欢欣鼓舞,他们认为这是网络语言被主流媒体认可的标志。网友“一民的天空”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对网络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体现了文化源于大众、服务大众的包容性,必将为文化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带来活力。
搜索更多语言 网络 的新闻
网络“水军”“锁”住新媒体
国外名校课程视频风靡网络 可能冲击我国教育观
新华调查:“官员作家”被指抄袭 网络写手维权难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