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华园中学:[灌水]读书笔记系列之五: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8:25:22
文学批评』 [灌水]读书笔记系列之五: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作者:中年悍妇  提交日期:2007-2-13 21:02:27   本来只想发在自己的版中,但竟然被系统告之正在搬家,想了想,还是跟这里的人最铁,发在这里吧。读书笔记而已,这是写的时候看书最多的一篇,前几篇在“关天论道”。
  
  作者简介: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主要著作有:<汉代农业>、<求古编>、<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其他相关材料来源于<文明的冲突:战争与欧洲国家体制的形成> 作者:维克多.李.伯克
  
  这是一篇研究春秋(722-464B.C)战国(463-222B.C)时期的社会流动的文章,个体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移动,在战国时期比在春秋时期容易得多。这中间中国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巨变,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一、中国的封建制度
  1、封建制度产生及消亡
  周代的封建领主制是在公元前12世纪末战胜商族各国后建立起来的,目的是利用家族的力量来对外敌。将自己的家族成员分封到领近敌国的区域作为封建领主,通过家族关系与封建制度结合起来。封建领主们处在有敌意的民族之间,需要来自家族的安全保障,加强了他们对周王室的忠诚。当异族的敌意消退或是异族的力量减弱后,封建领主们对国王的忠诚度下降,周天子所能统领的地方只相当于一个小诸候国的土地范围,而封建领主之间的斗争产生了持久而激烈的战争,这些战争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并改变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同时在这种多样化的土壤中产生出了极其先进的文明。8世纪的欧洲,对了对付异族的入侵,尤其是来自北方的维金人,法兰克王朝利用王室的力量已经不能保卫王国,加速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化,变整体防守为各个贵族所拥有的城堡独立地应对维金人等异族的入侵。但随着与异族的相互融合,封建领主间的斗争,使江山易主,同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使君主的权力越来越超越在封建领主之上。不过,这些所谓的欧洲贵族们,在当时的唐宋人看来,跟野蛮人没什么区别。
  
  2、封建制度与“家天下”
  周天子分封天下,将自已的家族成员分封到领近敌国的区域作为封建领主,诸候各居其地,虽有公、候、伯、子、男名称的不同,但其统治权是一样的,书中作者将其统称为“公”。第一代“卿”通常是国君的儿子,他们接受封地,并建立了自己的家族。国君的其他庶子及卿的儿子们,通常称为“大夫”。上等大夫是可继承的,其庶子也可保持大夫之位,下等大夫的庶子们成为低级的“士”。而土地也是逐级分封下去的。而在整个春秋时代,绝大多数情况下卿大夫家族内的一切争端,其他卿大夫无权过问,国君也原则上不能干涉。中国的封建结构与家族结构相辅相成。儒家的“家天下”是完全的创新,还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祟古?在“礼崩乐坏”的背后,同样涵含着相同的问题。中国历史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是这样来说的“百家齐鸣”,儒家思想不过是众多思想中的一种,尤如处在竞争中的众多国家一样,各种思想也同样处于激烈的竞争中,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处于竞争中的思想才能不断发展,在与未知文明的竞争中、在长久来讲,处于不败的地位。
  
  
  二、战争与和平
  春秋时期周天子仍然存在,但显然诸候国的势力已经不受到国王的控制,而处于相互不断的战争中。在春秋时期的259年中,其中和平时间是38年;战国时期242年间,和平时间是89年。这种几乎不断的战争导致了最多时172个国家,减少到战国时代的23个,最后由秦统一中国。虽然春秋时期看起来战争要多一些、和平时间要长一些,但如果注意到春秋时期的国家数量远远多于战国时期,战国时代的国家抗入战争的时间更长、一次抗入兵力更多、战争更加残酷,可以说这种简单的比较不能得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激烈程度就低于春秋时期。
  
  二、“礼崩乐坏”
  战争的频繁,使许多国家的国王及贵族或是遭到杀害、或者成为平民,甚至奴隶。战争及内部争斗使得原来的公卿有可能取代原来的君主而成为新君,比如韩赵魏三分晋室;使得原来等级森严的礼仪规范不再;使得权力中心到公子至卿至士,由出身决定一切到能力(行政能力及道德)决定社会地位;等等。
  
  (未完)
  呵呵,太过厚重,又要看韩剧,所以写起来极慢。

作者:中年悍妇  回复日期:2007-2-13 21:10:00   注:我的读书笔记就是写写停停,比起金主席来差远了,而且极度不认真,除第一篇及这篇外写的时候都是凭印象,并且最差劲的是:竟然有两篇没有写完,呵呵,太懒了,但其中有关经济学的那篇对我也太难了。

作者:阿不  回复日期:2007-2-13 21:54:00   慢慢写:)

作者:安公公  回复日期:2007-2-13 23:03:00   慢慢写:)
  

作者:中年悍妇  回复日期:2007-2-13 23:53:00   三、“礼崩乐坏”
  在春秋时代的开始,各诸候国的人员社会流动性差,一般是出身决定了一切,比如各国的执政者均由君主的兄弟担任。战争的频繁,使许多国家的国王及贵族或是遭到杀害、或者成为平民,甚至奴隶。战争及内部争斗使得原来的卿大夫家族相互争斗,在战国开始后十年的史料表明,出现在春秋时代的卿大夫家族大多数都消失,一般而言一个诸候国仅一个大夫家族继续掌握权力(事实或(和)名义上的执政权),某大夫家族专权。更加仔细地说如下:第一,国君通常会失去对国家的控制,最终被消灭;第二,随着新的贵族的兴起,公子们大都失云了担任政府要职的机会,其社会地位不断降低;有势力的大夫家族在暂时增多后,因为相互的争斗大多数被消灭或没入底层,很少一部分成了新的国家的统治者;士因为大夫贵族们相互的争半,而逐渐进入权力中心,地位不断上升;偶尔也出现平民开始参与权力。
  
  1、经济的变化
  在春秋时代,庄园内的劳动方式类似于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南方,是用监工来看管农奴进行劳动,这样劳动者努力与不努力一样。在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各人拥有土地,而上交租税固定租税的情况,这样劳动者的生活只与他劳动的努力程度有关,增加了生产积极性。由于田地归耕种者个人,逐渐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土地可自由买卖,然后出现富者兼并土地,贫者寸土全无,接着出现贫者租种富者土地,国家的税率是收成的20%左右,而租种土地的租金在收成的50%左右,但可以避免随时出现的劳役。
  
  部分人不得不脱离土地,及当时铁制农具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使分工细化,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其中商业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国内”相对安定的环境及商业交换危险性降低,促进了交换;第二,各国之间的事务及相互的战争使道路交通更加发达。伴随着商业的发达,物物交换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战国时期的各国均出现铸币,而且某些铸币可在不同的国家中流通;商业也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商人们财富不断增多,甚至涉足政坛,比如吕不韦,呵呵。
  
  2、新的国家制度
  国内的斗争使国君们意识到:他不能再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权力了,领地不再分封,而改由国君任命的地方官来管理,这些地方官有可能由贵族来担任。从春秋到战国时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所谓取消封建制度,不是秦的发明创造,而是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行当时已经在各国开展的程度不同、方式不同的类似的郡县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这种中央集权的过程亦可见于英国的诺曼登陆至大宪章时代,只不过方式不同,一者更倾向求助于中央政府的强力、求助于行政的力量;一者更倾向求助于司法的力量、求助于能够对社会稳定起到主要作用的阶层与王权间的相互妥协。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央集权的必需,必需对贵族阶层的权力加以不断限制。可以说,早期持这种观点的改革者虽然 可以得到国君的支持,但有可能遭到贵族们的疯狂报复,比如商鞅、吴起。商鞅及吴起均不是本国的贵族,而是相当于“行政专家”,因学识而身居高位从而位居人上、得享富贵的情况,不断鼓励别人通过学习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这导致了教育观念的变化,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们,都是门人如云。人们渴望通过学习来得到行政技能的“培训”,可以取得“当官”的本钱在,从而过上“好日子”。
  
  (未完,只差最后一部分:观念的变化。诸子百家的观点我不熟悉,还不知道怎么写)

作者:T生  回复日期:2007-2-14 9:16:00   呵呵,要注意一点:经验是事实血缘的,而儒家的“家天下”并不指事实血缘,它指在社会关系上以“血缘的认同感”作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这才是儒家的创造。

作者:冰黛儿  回复日期:2007-2-14 12:18:00   :))))))))))))

作者:包不同  回复日期:2007-2-14 15:55:00   巨喜欢春秋·战国。里面的好多故事,我还保存了好多小人书呢

作者:中年悍妇  回复日期:2007-2-15 8:57:00   3、观念的转变
  中国人祟尚“精英”,中国的治国方针从来是“精英治国”。与欧洲人不同,英国是在光荣革命后精英的观念才发生变化,由对代表身份与地位高贵的贵族的祟尚变为对财富的祟尚,欧洲大陆人的观念的改变则更后。中国人的“精英”意义的改变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精英”的含义(原文应该是君子,呵呵),由显示贵族出身(如诗经),改为称赞才德高尚的人,这种称呼对象的改变,不只可见于儒家经典,而是各家的著作均如是。中国人为什么相对来讲重农轻商我还没弄明白,但中国人的“精英”的概念是我所了解的文明中最与财富无关,而最注重个人的能力的。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精英阶层的观点是实用主义的,对于他们看不到的“神鬼”,自恃精英的人不会迷信,他们可能存在对未知力量的祟敬,但从来不想从这些东西中找到对政治事件的解释。用中国现在的落后与中国人不信宗教找到关系,是在否定中国领先世界2000年的文明史。到现在为止,中国是落后了,但第一:无法证明这种落后是决定于宗教的;第二:历史还长着呢,如果2000年都不能说明问题,200年就更不能。
  
  在这个时期,相关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心目中君主地位的改变,也改变了君臣关系。君主不再是“天命在身”、不再被认为因一些神圣使命来统治人们。君主为什么成为君主,各家均无论述,但各家均论述了君主的“作用”。儒家经典认为君主是为了“民”,而法家中最激进的一派认为君主的存在无疑是好过无政府主义的。君主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君臣关系也有变化。由过去那种血缘决定的、家长式的关系,转变为一种“契约”关系,开始出现正式的“俸禄”。
  
  孟子对相关问题最著名的看法:“民主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荀子也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慎到说:“立天子者,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者,不使大夫疑焉---疑则动,两则争,杂则相伤。害在有与,不在独也。--恃君而不乱,失君必乱。”
  
  当我们认为这些东西理所当然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是公元前的人古人说出的,这种认识、这种思想方法,至少可与欧洲启蒙运动时的思想家比美。虽然历史选择了儒家作为几乎成为一统的认识方法、法家作为实际的管理手段(法家,按顾立雅的解释与现代的“法”的观念无关,而是“行政”)。但儒家思想在很多时候成为注经式的学问,脱离了对现实的思考,用只言片语来尊古,而不是学习那种思想方式。即使如此,中国仍然富足文明,即使是被异族武力征服,但实际的结果是中原文明对异族“文化”的征服。
  
  (全文完,呵呵,实在没精力好好想,写完算了)

作者:中年悍妇  回复日期:2007-2-15 14:56:00   晕,我的开头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