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和大律师面对面:《周子衡专栏》新一轮汇改必始自人民币贬值 | 视点 | 专栏 | cn.reuters.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08:54

《周子衡专栏》新一轮汇改必始自人民币"贬值"

2011年 12月 16日 星期五 10:12 BJT(作者为路透中文新闻特邀撰稿人,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

撰稿 周子衡

像富士康的"十三跳"一样,人民币汇率在12月初经历了多连跳,数次在盘中触及交易区间下限,就此拉开了人民币新一轮汇改的序曲。核心即央行尝试逐步放弃"无限制购汇",这意味着央行作为最大的外汇"食客"实施"节食",进而,必导致人民币汇价走软下行。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核心是央行制度性地"无限制购汇",成为境内最大的外汇买家和庄家。新一轮汇改的核心便是放弃无限制购汇,转变为有条件购汇,这个条件即确保央行的汇率定价权,亦即确保管理浮动的外汇体制不变。

人民币汇率决定於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银行作为最大的交易商,为此对外封闭的国内交易市场提供中间价,并设定了其进行买卖干预的浮动区间,即单日上下千分之五,亦即最大单日波幅百分之一。这一中间价是当日交易的唯一指导价,当偏离这一指导价幅度超过千分之五时,央行即行干预,或买或卖,使价格锁定在预设的百分之一的浮动区间内。

这个机制并不复杂,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关键有二:(1)市场采取会员制,实际上对外封闭,基本上围绕着实际外汇需要展开,投入进该市场的外汇大多具有实体经济的贸易与投资背景,缺乏纯粹意义上的外汇投机交易,也就是说,是一大外汇现货交易市场;这便决定了(2)央行是该市场最大的交易方,完全有力量来控制这一市场的价格走势。当然,历史地看,央行的这一地位是同强制结售汇制度密切相关的。由於中国经济更依赖出口,加之近年来国际贸易的买方市场性质,中国的出口商被迫提供大量的卖方信用,这就造成了大量的出口货款并未及时回国结汇。进入今年,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准许出口商自行选择将出口的外汇所得留在"境外",这也避免了回国结汇所带来的强大的外汇占款压力。与此同时,强制结售汇体制也便寿终正寝。进而,这也标志着央行不再作为制度性的外汇最大买家,而只能是市场性的最大买家。

今年四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水平出现了"三连跳"。其市场信号十分明确,亦即,央行有意放弃实时干预,仅在"破价"之际做平衡交易,来维系中间价的指导地位。这就意味着,作为外汇市场上的最大交易方,央行在重新确定自身角色,从主导交易转变为主导价格区间。换言之,如果市场交易价格没有越出央行给定的价格区间,央行完全可以不参与交易。由此可见,从废止强制结售汇到央行安排自身退出实时交易,央行外汇干预的路线非常明确地指向了"放弃无限制购汇"的传统角色。

近几年来,一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态势,二是外汇占款过多,这两项最惹争议。这就像是越拉越紧的绳索,很多人担心这是死扣。症结在於央行的无限制购汇。一国货币的独立性,对外而言,就在於有限制购汇;独立性的丧失,就在於无限制购汇。中国人民币的独立性在无限制购汇体制安排下,根本无独立性可言。年初,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高分贝批评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安排,而主张调整汇率,这一言辞背後,正是人民币独立性已然缺失,尤以美元视之。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的提法仅仅是确立人民币独立性的一种委婉诉求。

放弃无限制购买外汇,亦即放弃无限制购买美元。不仅居民可自由年购五万美元,而且企业可留汇海外。进而,央行不再主动购汇,只在外汇交易中心价格偏离指导价浮动区间的情况下,被动干预。这是今年上半年的汇率体制的累积变化。只要央行试图放弃无限制购买,则市场便在大多情况下失去最大交易者,在升值预期非常明确的背景下,亦即市场失去最大买家。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价必然走低。

四月中旬"三连跳"後,央行恢复强力干预,意图在於,向国内外表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特别是为五月的中美战略对话铺路。虽说如此,央行意图放弃无限制购汇下的汇率长远意图已昭然若揭,人民币将事实上进入贬值通道。

无独有偶,今年早些时候,美方也有声音指责中方购汇过多,而表达起不再关心汇价升值的立场。以长远计,中国坚持无限制购汇最终会严重威胁到美元的独立性。人民币与美元的紧密关系到了该进行有效调整的时候了。以往是人民币追随美元,美元前驱,人民币尾後,但只要中国长期无限制购入美元,则有可能动摇美元前驱的地位。就是说,有一天终会形成美方的货币动向必须考虑到中方的政策选择。因此,美方希望人民币前驱--升值,美元置後。问题是,单边升值预期更加强化了中方无限制购汇的体制,持续下去成为死结,也必然威胁中美货币关系。因此,所有症结的焦点都在於,中国方面的无限制购汇。这就 是我们一再所指出的,汇价是小,机制为大。

全球经济体系对於美元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市场性需求,亦即所谓实际需求或投资需求;一是制度性需求,亦即中国式的无限制购汇。对於市场性需求,总归有一系列的调整办法;对於制度性需求,则总是充满了政治意味,如果量小,也无所谓,成为美元的铁杆粉丝,如果量大,长期下来就会尾大不掉,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反制美元举措的作用,颇令美元不爽。

中国对於外汇,特别是对美元的需求是"饥渴"性质的,这在国民党执政时期既如此。历史地看,法币成功发行,即使中国经济绑定了美元,无限制购买美元从那时便开始了,只是购汇能力有限,并承诺无限制兑换美元于法币,以此维系法币的信用。但是,发行无度终至货币崩溃。现今,人民币依然奉行的是美元本位,并以无限制购汇为依托,只不过相对国民党执政时期而言,从美元兑换本位转变为美元发行本位,人民币占款只是人民币发行的一种"矫饰"。这一 美元发行本位所依靠的正是,货币发行部门的大量美元储备,以及强大而稳定的美元来源。

因此,人民币兑美元的稳定是人民币稳定的根本所在。当汇价长期持续升值导致人民银行政策僵化後,必然引发其反向调整。核心就是逐步放弃无限制购汇。当前,完全放弃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是离开央行无限制购汇,国内市场交易收紧是必然的,其方方面面的影响还是有待观察,各方面的应对还是有待市场逐渐消化。同时,央行也不能即刻放弃对於中间价的控制权,保持这一手段对各方面而言,特别对於趋於更加市场化的交易体系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放弃无限制购汇是一个进程,其内在含义是,外汇统归国有的时代正在稳步淡出。这就意味着居民和企业两大部门持有外汇的水平,将逐步替代政府部门,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础力量。当然,未来还是要有内外市场的贯通,将投机需求引入,才最终决定人民币的独立地位,亦即完成其国际化的步伐。

如果汇价持续走低意味着央行被迫要持续大量购汇,或者根据市场需要而适当调低中间价。这就意味着,央行购进或持有多少外汇已经不适宜作为首要的观察点,央行制定中间价时多大程度上向市场倾斜更值得关注。(完)

(作者就职于中国社科院金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