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里有疱疹怎么办:乌桓:威震中原的"天下名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13:57
乌桓:威震中原的"天下名骑"   1956年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发掘了63座墓葬。这些墓葬属于早、中期乌桓墓葬,考古工作者从中清理和发掘出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从而使得这个古国的轮廓渐次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桓部落就曾出现于我国的科尔沁草原上。他们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但是也留下了更多的谜团。他们的称谓从何而来?这是一个怎样的部落?他们与中原的汉族有交往吗?他们最终又怎样消失?让我们带着这种种疑问,来了解一下这个民族的历史……

  1、 曾经野蛮的草原部落

  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消灭了东胡人联盟,东胡人中的一支向北败退,来到科尔沁草原的中心地带的乌桓山下定居,这就是乌桓。《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其实,早在东胡人来到乌桓山之前,乌桓已经存在,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族。《史记·货殖列传》在记载战国时期燕国的位置时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有的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另一种说法,认为乌桓、鲜卑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

  1956年东北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发掘了63座墓葬。这些墓葬属于早、中期乌桓墓葬,考古工作者从中清理和发掘出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其中有大量铁马衔及其他马上用具,许多饰牌都绘有双牛、双羊、双驼、犬马、犬鹿、鹰虎等图案,或用各种兽角、兽首、兽足构成的图案。在三面铜饰牌上并有一个"骑士出猎"的场面。墓葬中还发现许多零散的马牙和牛牙。反映出乌桓人的经济生活主要是从事畜牧业和狩猎业,畜群中既有供日常食用的牛羊,也有供骑乘、战阵、交通用的马和骆驼,还有供捕捉飞禽走兽用的猎鹰和猎犬等。

  乌桓人还兼营农业,史称其"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布谷鸣为候。地宜青穄、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而不知作麴蘖。米常仰中国"。乌桓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铸铜、冶铁、制陶、纺织等。大多控制在邑帅和部落大人手中。王沈《魏书》称乌桓"大人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能刺韦作文绣、织缕毡"。而范晔《后汉书·乌桓传》则云:"男子能作弓矢鞍勒、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氀毷"。前者说明大人控制了军器等重要手工业的生产。后者说明在手工业生产中男女分工的情况。

  乌桓还与汉族、匈奴进行商品交换。乌桓主要以牛马等牲畜求市,交易量相当大。而乌桓换回的除"精金良铁"外,还有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如粮食、布、帛、踩、缯等以及其他"珍货"。除此之外,乌桓与匈奴也存在着贸易关系。

  在汉代,乌桓开始由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但还遗留不少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痕迹。他们实行收继婚和抱嫂婚,父亲和兄长死后,儿子和兄弟可以娶其继母和嫂子,伯叔母与侄子、叔父与侄媳之间甚至也可通婚。宋朝史家范晔在《后汉书》中这样记述乌桓人:"其俗是以年轻体壮者为贵,以年老体衰者为贱。可见他们还不懂得尊老爱幼。其性悍塞,凶暴残忍,怒则杀父兄"。他们可以随意杀自己的父兄,却从来不杀害自己的母亲。这不是因为他们尊敬母亲,而是因为怕母亲的娘家兄弟们来报仇。由于没有人给父亲和兄长们仇报,所以就敢杀他们,而且,这种做法在当时是不违反法律的。

  随着财产的私有,贫富差距就在乌桓人中产生了,阶级分化也日益明显。并随着战争的发展,出现了特权的军事首领,掳获的奴隶和战利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归于自己,把次品分给战士。军事首领逐渐成为统治者,作为氏族部落的贵族和握有统治权力的各部大人因而出现。

  乌桓内部的阶级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处于上层的大人、小帅,二是氏族部落成员(自由民)。乌桓蓄奴之风约始于公元1世纪初,由于王莽暴虐,乌桓豪帅往往背叛而投奔匈奴,从此他们不断在边缘地区进行战争,掠夺人口。乌桓大人还进行奴婢买卖。奴隶主要从事家务劳动,有的也从事拾粪草、牧幼畜等生产劳动。但乌桓在由原始社会末期转向阶级社会的过程,还来不及建立本民族的奴隶制国家政权,便为曹操征服。乌桓人虽没有建立国家,但部落大人拥有无上的权威,"违大人言者,罪至死"。   匈奴消灭东胡政权以后,乌桓以及投靠乌桓的东胡其他部落臣服于匈奴。在匈奴被西汉击败后,乌桓脱离了匈奴的严密控制,附属于西汉,但也时常与匈奴有往来。东汉时期中原王朝与乌桓之间关系密切,光武帝以大量的钱和丝绸做代价,使乌桓彻底臣服,主动要求成为东汉的内属。东汉设立了乌桓校尉府,负责处理乌桓、鲜卑事务。这个机构使东汉与乌桓之间的和平关系保持了半个世纪。汉献帝时期,乌桓与袁绍勾结,共同对抗曹操。

  为了排除乌桓侵扰的威胁,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大军直捣乌桓的统治中心,杀掉了乌桓首领蹋顿,平服乌桓各郡。他把乌桓的一万余部众迁至内地,把乌桓的精兵编为骑兵部队。这支部队英勇善战,在曹操统一北方及与刘备、孙权角力的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迁入内地的乌桓人因为与中原联系加深,开始从事农业,并被逐渐编入中原王朝的户籍,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在塞外的乌桓人到两晋时期仍很活跃,并先后归附于前燕、前秦、后燕、鲜卑。魏晋以后,塞外乌桓与其他诸族错居杂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所谓的"杂胡"。久处中原的乌桓人逐渐被同化于汉族,乌桓姓氏相继有郝氏、刘氏、张氏、王氏、鲁氏等出现;而另一部分随着鲜卑的强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鲜卑融合,最终随鲜卑汉化而同化于汉族。

  2、 威震中原的乌桓铁骑

  乌桓人最初形成于科尔沁草原,势力弱小,受匃奴人控制。后来汉武帝打败匃奴后,将乌桓人南迁到辽西、辽东、右北平、上谷、渔阳塞外5郡,接受西汉王朝的庇护。乌桓人不断发展壮大,到东汉时已经发展成辽西、辽东、右北平、渔阳、上谷、广阳、代、雁门、太原、朔方边塞10郡,尤其是辽西、辽东、右北平3郡乌桓实力更强,他们被曹操打败后内迁中原,编入曹魏大军之中。他们骑马弯弓,驰骋在中原大地,创造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成为华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乌桓人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具有东胡人的生活特征,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勇猛善战。最初的乌桓人生活的地方,史籍中称作"乌丸川",即西起西拉木伦河以东,乌力吉木仁河、新开河以南,洮儿河以西,西辽河以北的狭长草原地带。这时期的乌桓人作为匈奴人的奴隶,他们"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不缴),辄没其妻子(为奴婢)",因此,乌桓人经常反抗匈奴人的奴役和压迫,但都被匈奴人残酷镇压下去了。西汉击败匈奴后,匈奴人败逃入漠北,才把乌桓人从匈奴人的压迫之下解放了出来。

  乌桓人在西汉王朝的庇护下,部族逐渐强大起来,乌桓人因恃有强大的汉朝作后盾,为报灭族之仇(指袭灭东胡)挖了匈奴人的祖坟,匈奴单于大怒,遣兵2万骑进击乌桓,同时又动用3000余骑入侵汉塞,掳掠汉朝边民。西汉于是以中郎将范明友为渡辽将军,率领2万骑兵出辽东追击匈奴,匈奴人得到消息,抢先迅速撤离。汉兵遵照大将军霍光"兵不空出"的原则,转而对乌桓进行了攻击。乌桓刚受到匈奴重挫,部众疲弊,在范明友攻击下损失惨重,3位大人被杀,6000余人被斩首。乌桓无力与汉朝为敌,开始时而归附西汉,时而与匈奴联合,实行双重政治策略。汉朝则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手段,不断打击乌桓人的势力。   到了东汉初年,王莽执政时期对乌桓人采取歧视、压迫和奴役政策,强迫乌桓人参加反匈奴人的战争,还扣押参战人员的妻子、儿女为人质,逼迫乌桓人与匈奴人打仗。乌桓人不堪忍受,遂自亡叛,沿途抄盗汉地郡县,王莽令郡县杀光所有扣押的乌桓人质,由是乌桓人与王莽结下了仇怨。他们骑着快马,轻装简从,早晨从草原出发,傍晚即可抵达东汉边城。这一时期,不仅东汉军队屡屡被乌桓击败,就连匈奴人也被乌桓杀得北徙千里。因为乌桓铁骑不能战胜,光武帝刘秀就以财物贿赂乌桓,让乌桓归附。于是,乌桓部族中以势力最强大的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为首的各郡乌桓首领900余人归附东汉。

  这次他们南迁更加深入中原地区,不仅外长城东段以北,而且外长城中段以北的乌桓人也都进入了长城以南。分布地区也愈向西扩展到内蒙河套一带。此后,乌桓部众与东汉王朝基本保持着"边塞无事"的平衡状态。

  东汉中期入居塞内10郡的乌桓人,精骑善射,能征惯战。他们选出精良的乌桓骑兵,组成队伍,为东汉作战,被称为"乌桓突骑"。当时,乌桓突骑在作战中起着冲锋、突击和摧陷敌人阵地的作用,各郡"突骑"3至5千不等,人数虽然不多,战斗力却很强。当时幽州各郡都有突骑,其中的渔阳、上谷的突骑在国内最享有盛名。

  黄巾起义爆发后,群雄并起,战乱频频。乌桓被曹操平复,他把乌桓人全部迁入中原,将所获的乌桓战士通过精选和整编,改编成精良的骑兵部队,仍由乌桓的王、侯、大人率领,随同曹操转战南北。后来,曹操屡征西羌,与马超开战。西羌人勇猛善战,曹操屡屡战败。最终还是靠无可匹敌的乌桓骑兵,才打败了同样以骑射闻名的西羌骑兵。自此,乌桓骑兵终在史书中留下了"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的评价。这支来自蒙古草原的"天下名骑",帮助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后来与吴、蜀对峙时,吴蜀联军联合进攻曹操都不能成功,而曹操却屡屡在进攻中取得战果,乌桓铁骑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3、 完败于与曹操的决战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军。此后,袁绍一蹶不振。公元205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曾经得到袁绍善待的乌桓人收留了两个人,并且出兵攻击曹操的部下鲜于辅,号称要为袁绍报仇。其实,早在曹操进攻困守南皮的袁绍长子袁谭时,乌桓就有攻击曹军的意图,曹操对此非常忌恨。这样,乌桓对袁绍之子的收容,成了曹操讨伐乌桓的导火索。

  公元207年,曹操亲统大军,北征乌桓。五月,曹操大军到达了右北平的无终县。无终是通往辽西的要冲所在,得知消息的乌桓军队也到达了这里,但时值盛夏,正赶上雨季,由于地势低下,又靠近海,道路被滂沱大雨冲得泥泞不通,曹操大军一时无法前行,而乌桓的军队也暗守山中小路和险要之处,随时注意着曹军的动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七月,依然没有任何改善。   这时,投靠曹操的田畴告诉曹操,曾经有过一条从卢龙塞出发途经平冈通往柳城的路,这条路断绝已经200年之久了,但从山中还能找到小路,他建议曹操假装退兵,使乌桓军队放松警觉,然后趁机进入徐无山,再向北出卢龙塞,经平岗,从敌人防备空虚的地方进军,直逼柳城。这个建议立即被曹操采纳。

  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曹操大军终于出现在辽西的大地上。直到他们行至距柳城200里的地方,乌桓才终于有所察觉,双方均急于抢占有利地形,公元207年8月,双方的军队在白狼山相遇。曹军一路上翻山越岭,兵士大都轻装简行,所以当时曹操"车重在后,被甲者少",而乌桓军队数量众多,以至于曹操左右皆惧。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当众人惊恐之时,荡寇将军张辽力劝曹操,要求主动出击。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乌桓军队也是仓促应战,阵式并不齐整,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果断地命张辽、张郃为先锋,趁敌人立足未稳,冲杀敌阵。立足未隐的乌桓军顿时便陷入混乱。而此时曹军的第二波攻势又接踵而至,这一举击溃了乌桓的亲卫部队,乌桓军彻底崩溃。曹军一路追奔,直取柳城。这一战,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史书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至此,3郡遂平。

  曹操的此次征伐,一举解决了3郡乌桓之患,稳定了河北局势,而且对其他乌桓、鲜卑部落和盘踞辽东的公孙康势力起到了极大的震撼作用。曹操在凯旋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