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律师刘东电话:从唐朝服饰出发,看大唐的盛世风华【图文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4:05

1.妇女服饰与其地位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由此可知唐诗里说的“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不是虚言。或许《簪花仕女图》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这一点。图中的妇女穿高腰长裙,抹胸披帛,神态悠然,显得雍容典雅异常。
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唐《簪花仕女图》局部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武德、贞观之时,骑马的宫人“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如今看来该是十足一副阿拉伯妇女模样;到了唐高宗的时候,妇女上街多著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在西安郑仁泰墓出土的骑马女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样式的帷帽;武周之后帷帽大行;而到了开元年间,“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再后来更是连胡帽都脱去,“露髻驰骋”了。
我们至今还能够在传世的画作里看到开元年间的那种情景。《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描绘了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行游春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上的女性上襦下裙,披帛,但无帷帽,神情骄矜自信,丝毫不见后世人物画中的羞涩女子形象。

唐《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著丈夫衣服靴衫”“女着男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的表现,因此几千年来极为罕见,但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服饰现象却极为盛行。永泰公主墓中就有一幅线刻画,可以看得出来是两个男装胡服的宫女形象。在西安韦顼墓、章怀太子墓中也能找到类似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装扮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的流行度。
我们可以将唐代妇女的装束归结为两个字:大胆;大胆地穿着轻纱薄罗,大胆地穿着男装上街。这种现象在晚唐之后、民国之前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果将《簪花仕女图》与慈禧太后生日时的照片放在一起对比,唐代妇女着装这种大胆的特质就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慈禧身上的服饰繁复华丽,无处不是绣纹,无处不是珠玉,但与唐代宫廷中的几件薄衫比起来,却只能透露出一股子末世的颓败气息。
唐代妇女的这种大胆与她们的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资料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唐代妇女积极从事各项娱乐活动包括骑马、射箭、拔河、打球、荡秋千、斗百草等,她们有单独公开的社会活动,甚至可以结社。唐朝的权力中心一度由女性执掌。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中宗的皇后韦氏及其女儿安乐公主都曾积极地参与政事。这一切都说明唐代妇女所受到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时代,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裹小脚之类的严重损害女性身心健康的事情怎么能在唐代风行起来呢?唐代的妇女着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妇女的确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唐朝终究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我们如今所说到的一切锦绣衣饰,仅仅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品。新旧唐书的舆服志(《新唐书》中为车服志)共两万五千多字,提起平民女子装束的不过“庶人嫁女”之类的寥寥数语。想要从贵族的墓葬品中找到关于唐代平民女子衣饰的文物更是难上加难。一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上,能够穿着那些华丽衣饰的女子其实不过少数。我们总认为唐代妇女服饰华贵美丽,然而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所谓的“第一手资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的真相,然而更多的时候,它们会蒙蔽我们的双眼。
2.唐代农民服饰
唐代有一种服装,与我们熟知的袍衫襦裙大不相同,叫缺胯衫。所谓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们今天称为“摆缝”的地方开放,这样较便于人行动,也正由于这些特点,它被作为农民、船夫或奴役等劳动者的服饰之一,又因为这种式样便于行军骑射,又成为戎服之一。
唐代乡村田家服饰取材广、实用性强、具有地域特色,颜色多以白、绿、黑为主。刘禹锡《插田歌》“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青箬笠,绿蓑衣”就简练概括了农人雨天里的“工作服”。其他时间,农民穿的也以未经染色的布衣、麻衣为主。这样的选择是有原因的。《旧唐书》卷二十五《舆服》载:“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皁,士卒以黄。”《新唐书》卷十四《车服》载,“流外及庶人不服绫、罗、縠、五色线韞、履”、“未有官者,服粗葛布”。尽管我们现在一般所能见到唐代服饰,大多精美华贵、色彩斑斓,但华丽并不是所有唐代服饰的共同特征。别说农家儿女只能成为唐代服饰精致的文化中的布景板,就是天天接触丝绢华服的绣女织工们,又有哪个不是“年年苦恨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呢?
《旧唐书》卷二十五《舆服》又载:“其折上巾,乌皮六合靴,贵贱通用。”贵族脚下的靴子,依律令,是农民也可以穿的。但是又有哪个农民会穿这样的鞋子呢?看敦煌二二窟里一幅雨中耕作的唐壁画,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民脚下简陋的草鞋。
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中,都会有贵贱、贫富之别,在服饰上同样也存在着这种差别。高贵富裕者衣着华美亮丽,而卑贱贫穷者则粗布短褐。这都是因为人的生生世世善恶报应的不同所致。
3.影响与被影响
(1)唐服受胡服影响
唐代的服饰虽然也有种种制度的限制,但由于经济及其它的高度发展,特别是由于佛、道、儒三教融合,儒家思想被外族文化冲淡,使得许多限制势必无法长久维持。在社会思想崇尚开放的自由氛围中,唐朝的服饰终于呈现出品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局面,甚至妇女穿着男装都成了当时一种时尚。

唐朝国力强盛,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由于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和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得外来异质文化,自然而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与滋养,这是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缘由。
文化的交流也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服饰也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是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唐朝男服与胡服样式几乎相同,一般为圆领,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头的装饰。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首服中最为普遍的样式,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服装样式,配穿圆领袍衫和乌皮六合靴,既洒脱飘逸,有不失英武之气。
隋唐早期袍服样式为大袖,但对域外民族来说,因北地寒冷,不便采用大袖,而采取紧裹双臂的窄袖,随着南北相互渗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而成为唐代袍服款式的代表。男服穿着方便,因而出现了女着男装的现象。
另外在唐开元年间,受胡服盛行的影响,妇女也流行起“着胡服,戴胡帽”。而到了安史之乱以后,胡服渐渐衰落。《新唐书·车服》中有“其后安禄山反,当时以为服妖之应”的记载,虽然这其中多少有迷信因素,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服装与政治之间的联系。
(2)唐服对外族文化的影响
唐朝服饰,特别是开放的程度让今人叹之不如,其服饰文化影响深远,唐服处处显示出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她对藏族、白族、朝鲜族和周围的日本和服、韩服以及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和服是传承了我国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现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化改新”,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近似于唐服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唐服影响之久。

另外,从韩服的高腰长裙、右衽、以及与唐服上襦极为相似的上衣,也可以看出韩服受唐朝服饰影响的痕迹。
(3)唐服对现在的影响
唐服对现在的影响可以从当下的服饰中找到影子。
例如半臂,直到今天,半袖式衣衫仍然是现代服装造型的主要形式。
热烈的“中国红”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是法国时装多年来的创作热点,成为了巴黎时装的主流色。西方人认为红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和饰物等。
唐服饰宽松流畅、平易而又洒脱的风格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服装的流行趋势,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服饰文化传统又与世界现代文化趋势不谋而合。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只有民族的服饰才是世界的。

四、总述
无论是初唐盛唐中唐还是晚唐,唐朝服饰在唐朝的各个时期无不体现一种盛世的气度。就其在当时乃至今日所产生的影响,更是空前的。通过了解到唐朝服饰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别的特点,并且分析唐朝服饰对内对外的影响,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唐朝服饰的醉人之处,也从一个侧面领略了一个色彩瑰丽而壮美的泱泱大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