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阁济南之行: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42:00
博客网 博客中国

0

献花

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1-2)

作者:劳动者 2010-9-15 09:25:45 发表于:博客中国

 

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1)

—— 献给要消灭资本主义的人们

历史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阶段,现在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因为中国在解放前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所以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缺乏认识,没有免疫力。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制度,明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可是人们执拗地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的经济制度。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充分地表现出了无法改变的社会弊病。巨大的成就,是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弊病也是资本发展的必然结果。可见资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有关资本的理论已经到了不得不理解的时候了!为了认识资本的本质,我把1998年的旧文在这里重新发表,献给要消灭资本主义的人们。为简便起见我做了适当的修改。

  

二十世纪末,震撼全球的经济危机在中国人羡慕的亚洲四小龙发生了,在东南亚发生了,在俄罗斯发生了。人们寻找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见到把这个原因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其实,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造成的,因此要消除经济危机唯一的办法就是消灭资本主义。  

自从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诞生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有两个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一位是亚当·斯密,另一位是马克思。亚当·斯密的研究成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资本论》。  

亚当·斯密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以资产阶级的观点,用资产阶级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阶级把自己的闲置的财富当作资本,投在生产和流通中,利用分工,不仅为自己生产了利润,而且为社会生产了财富,这些财富应归资产阶级所有、享受和支配。因此,亚当·斯密的著作是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科学。  

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以工人阶级的眼光,用工人阶级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工人阶级用自己的剩余劳动无偿地为资产阶级生产了剩余价值即利润。资产阶级把从工人阶级那里无偿占有来的财富当作资本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发财致富。资产阶级这样做不仅造成了社会生产的经济危机,而且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马克思证明,资产阶级的一切财富——资本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财产,应归工人阶级所有、享受和支配。因此马克思的著作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这样以来,就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两面旗帜:一面是亚当·斯密的旗帜,这面旗帜上写着,资本是资产阶级的财富。另一面是马克思的旗帜,这面旗帜上写着,资本是工人阶级的财产。  

400多年以来,资产阶级高举的是亚当·斯密的旗帜,全世界一切大大小小的资本家都集中在这面旗帜之下,一代又一代地为发财致富奔波着战斗着。150多年来,工人阶级高举的是马克思的旗帜,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工人不分民族不分肤色都集合在这面旗帜之下,一代一代地为把自己的财产夺回来奔波着奋斗着。  

150多年过去了,占世界人口90%以上的工人阶级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把自己的财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是因为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强大吗?工人阶级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是因为马克思的旗帜错了吗?既然资本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财产,工人阶级要求把自己的财产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为自己所有、为自己享受、为自己支配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由此看来,原因既不是工人阶级力量弱,也不是马克思的旗帜错了。而是因为强大的工人阶级受了资产阶级的骗,还没有认识到资本是工人阶级自己的财产,因而也就没有把马克思的旗帜坚持到斗争的胜利。巴黎公社的工人高举过,列宁领导的俄国工人阶级高举过,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高举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马克思的旗帜被搁置一旁。  

现在,在经济危机正在破坏国家经济,正在给工人阶级带来灾难的时候,把马克思的旗帜高举起来,是工人阶级的当务之急。  

马克思的旗帜集中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三部著作中。这三部著作向工人阶级揭示了从前资本主义经济到自由竟争资本主义经济到帝国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   

如果想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关于从前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自然要通读几遍这三部著作。这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专家,对政治经济学专家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但是对于整天疲于在机器旁劳作的工人阶级来说就会有很大的困难,三部书洋洋261万多字,要让工人阶级读实在难为工人了,但是马克思列宁的书却恰恰是写给工人阶级读的,是专门为工人阶级写的。因此把马克斯、恩格斯、列宁的书介绍给工人阶级应该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的选材原则是:把工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理解的与工人阶级的利害有关的表述,在不损害马克思列宁的基本原则的条件下,介绍给工人阶级。  

向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列宁的著作,是一项很大的任务,决不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我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期望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专家门,把你们的体会介绍给中国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渴望拿起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武器!  

人类生产的本质

人和动物一样依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而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存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越广阔。自然界为人的生活准备好了一切精神食粮和物质材料。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活动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活活动的材料对象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与之形影不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界的联系是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作用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劳动者直接掌握的东西不是劳动对象,而是劳动资料。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去,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肢体。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中的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于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以存在的方式表现出来,劳动者纺纱,产品是纺成品。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消费。  

消费作为一种物质消耗的行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表现为主体的消费和客体的消费。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其能力,也就是在行为中支出和耗费这种能力,这是其一。其二,生产手段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因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行为直接就是人的体力脑力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行为,或者说,生产直接就是消费。  

生产作为一种物质转化的行为,在生产劳动中也表现为主体的生产和客体的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要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劳动者吃饭、喝水、穿衣、住房、看病、学习、娱乐等等的消费生产着他的身体,或者说生产着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这是其一。其二,物质的生产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自然要消耗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因此在生产劳动中,消费行为直接就是人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生产行为,或者说,消费直接就是生产。  

由此可见,生产和消费是同一的。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媒介,这是作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表现出来的。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相互不可分离,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生产为消费创造了当作外在对象的物质,消费为生产创造了当作内在的对象,当作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不仅直接是消费,消费也不仅直接是生产;而且生产不仅是消费的手段,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就是说,每一方都为对方提供对象,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想象的对象;两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不仅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着对方,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消费完成生产行为,只是在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产品的时候,在消费把它消灭,把它的独立的物体形式毁掉的时候;在消费使得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复的需要达到完美程度的时候。所以,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另一方面,生产生产出消费,是在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一定方式的时候,然后是在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作需要创造出来的时候。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但是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是整个过程借以重新进行的行为。个人生产出一个对象,因而消费了它再回到自己身上,然而他是作为生产的个人把自己再生产的个人。所以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令人痛心的是在商品交换的社会中,生产与消费的这种同一的关系被人为的破坏了。在产品和生产者之间插进了分配。分配借社会规律决定生产者在产品世界中的份额,从而决定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永恒的自然条件,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因此人类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劳动者不得食。  

自从社会出现分工以来,上述人类自然的劳动生产方式改变了,产品不再是劳动者直接消费的对象,而是变成了通过交换,或者说通过买卖才能消费的商品。产品生产变成了商品生产,自然经济变成了商品经济。交换即商品流通不仅成了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而且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先决条件;不仅成了生产和消费的调节力量,而且成了生产和消费的统治力量;不仅把劳动者变成了不劳动者的奴隶,而且把劳动者逼上死路;不仅不断地破坏着生产和消费的条件,而且惊人地浪费着社会劳动生产力。可阻咒的商品交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自从商品转化成资本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就成了社会的统治力量,

待续

劳动者

2010915

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2)

—— 献给要消灭资本主义的人们

第一章 资本的概念 

一、亚当·斯密的资本概念  

.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被恩格斯称为“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著作”。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研究对于资本家有指导作用。400多年来,一切资本家不论私人资本家还是垄断资本家都是按亚.斯密的经济理论发财致富的;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论是古典学派的门徒,还是当代庸俗经济学家如马歇尔、凯恩斯等都是以亚.斯密的经济理论对发展着的资本主义进行辩护的。弄清这个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斯密说:“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两个不同的目标,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的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p1页。亚.斯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个人利己主义--在经济生活中所追求的完全是个人利益。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给人民提供充足的生计,给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在亚.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是资本家和工人,首先他们都是人,人要互相关心,为此他写了《道德情操论〉。他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也就是“对别人遭遇的关心”。亚.斯密研究的主题是国民财富,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如何增加,或者说怎样才能富国裕民,第一要不断追求个人利益,第二要对别人的遭遇有同情心。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是由于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是由于分工不断扩大;分工不断扩大是由于人类有一种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分工一经完全确立,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物,便只能满足自己欲望的极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便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要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同上上卷20页。亚.斯密从人的本能出发引出了商业社会。“这种倾向,为人类所共有,亦为人类所特有,在其他动物中是找不到的。”上卷13页。因此商业社会是自然形成的。这种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贯穿于“经济理论中”,形成了自然的商品经济。例如,商品有自然价格,货币有自然利息,工资有自然工资率,利润有自然利润率,地租有自然地租率。所有这些范畴都是围绕自然率定义的。  

在商业社会里,个人是如何取得收入的呢?  

.斯密认为一个人“所有的资财,如果足够维持他数月或数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这笔资财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将保留一适当部分作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费,以维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资财于是分成两部分。他希望从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称为资本。另一部分则供目前消费。”(上卷254页)。可见是通过资本取得收入。资本包括什么?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其特性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上卷257页)。它包括四项,一、一切便利劳动和节省劳动的有用机器和工具。二、一切有利可图的建筑物。三、已经投下的土地改良费。四、学到的有用才能;流动资本“其特性是要靠流通,要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上卷258页。也包括四项,一、货币。二、供出售的食品。三、未曾制成的衣服、家具等。四、已经制成仍在制造者或商人手中的物品。由此可见,资本就是能给私人带来收入或利润的私人占有的一切资财。这些资财既包括货币、商品,也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就是亚.斯密关于资本的概念。  

资本的用途是什么?“资本有四种不同的用途。第一,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须使用所须消费的原生产物;第二,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于目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使成为较小的部分适于需求者的临时需要。第一种用法是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的用法;第二种用法是制造者的用法;第三种用法是批发商人的用法;第四种用法是零售商人的用法。我以为,这四种用法已经包括了一切投资的方法。”(上卷330页)。由此可见,资本是用来进行生产和流通的资财。  

在商业社会里,实际上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是如何交换的或者说商品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亚.斯密说:“在每一个社会及其临近地区,各种用途的劳动工资以及各种用途的资本利润,都有一个普通率或平均率。...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称为那地方,那时侯通行的工资自然率,利润自然率或地租自然率。一种商品价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可以说是按它的自然价格的价格出售的。”上卷49页。工资自然率是由劳动者的必要工资确定的“需要靠劳动过活的人,其工资至少必须足够维持其生活。在大多数场合,工资还得稍稍超过足够维持生活的程度,否则劳动者就不能赡养家室而传宗接代了”上卷67页。利润的自然率是由货币的利息率确定的。“一国内资本的一般利润,必定随着其市场的一般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利息率下落,利润率必随着下落;利息率上升,利润率必随着上升。所以利息的变动情况可使我们略知利润的变动情况。”上卷81页。可以看出,商品价格中的工资自然率是由工人的平均工资决定的,利润自然率是由利息率决定的。工资、利息又是单个资本家在竞争中形成的。至于地租自然率,在后来论述地租时有些改变。属于足够支付工资和利润以后的剩余部分,即由土地所有者按地租加上去的。由此可见,商品的自然价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组成的。  

商品自然价格确定后,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商品通常出卖的实际价格叫做它的市场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它的自然价格,有时和它的自然价格完全相同。…每一个商品的市场价格都受支配于它的实际供售量和愿意支付它的自然价格(或者说愿支付它出售前所必须支付的地租、劳动工资和利润的全部价值)的人的需要量这二者的比例。愿支付商品的自然价格的人可称为有效需求者,而他们的需求称为有效需求。...每种商品的上市量自然会使自己适合于有效需求。因为,商品量不超过有效需求,对其他一切人有利。”上卷52页。亚斯密认为,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跌到自然价格以下,这时资本就会从这种商品中抽走,从而使商品供给慢慢适于有效需求;如果供给小于需求,价格就会涨到自然价格以上,这时资本又会流回到这种商品中来,从而使商品供给慢慢适于有效需求。“这样,自然价格可以说是中心价格,一切商品价格都不断受其吸引。...尽管有时各种障碍使商品价格不能固定在在这恒固的中心,但商品价格时时刻刻都向着这个中心。”上卷52页。亚斯密的结论是“为使一种商品上市每年所使用的全部劳动量,自然会依着这个方式使自己适合于有效需求。其目的当然在于始终把适当商品量提供市场,使供给足够适应需求,而不超过需求。”上卷53页。这就是一切资本家和经济学家所信奉的市场经济规律。  

.斯密在商业社会里,奉行的是自由竟争。“小商贾群立,虽然他们相互间也许有妨害,但对社会毫无妨害。所以不需要对他们课税,或限制他们的人数。...他们间的竞争,决不会妨害消费者,亦不会妨害生产者。比之一两个人独占的时候,那只能使零售商人贵买而溅卖。零售商人多了,其中也许有坏分子,诱骗软弱顾客购买自己全不需要的货品。不过这种小弊病,值不得国家去注意,更用不着国家去干涉。”上卷33页。这种自由竟争的资本主义一直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资本家把自己的资财投入到生产中,通过出售不仅使自己获得利润,而且使工人获得工资,也使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其结果一方面使资本家发财致富,另一方面使国民财富不断增加。“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遍富裕情况的,是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劳动者除自己需要以外,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出卖;同时,因为其他一切劳动者处境相同,各个人都能以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换得其他劳动者生产的大量产物,换言之,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大量产物的价格。别人所需要的物品,他能予以充分的供给;他自身所需要的,别人亦能予以充分供给。于是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上卷11页。亚斯密告诉一切资本家:发财吧!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利益,而且会为社会造成普遍富裕。你们是社会的主人,社会应尊重你们。  

竞争是残酷的。这在亚.斯密以前及同时代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过。一部分人发财,一部分人破产,如何对待这些不平等呢?亚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告诉人们“对别人的遭遇要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便是旁人的不幸对于我们所引起的怜悯或同情和其他各种感情的来源。”,“对于我们不熟悉的灾祸发生一种夸张的同情,首先就是不智的,无理由的。请你们看看四周,如果有一个苦恼的不幸的人,你就可以找到30个完全健康和幸福的或至少是勉强过得去的人。那么你根据什么理由宁可要同那一个人一起去哭泣,而不同另外那30个人去分享快乐呢?”资本家为我们提供了工作,提供了收入,我们一定要尊敬他们“我们对于成功所表示的惊奇,是同我们对于财富和名誉所表示的尊敬,建立在同一原则的基础上的;为了建立社会上的等级和秩序,这种惊奇心同样也是必要的。追求成功的努力教导我们对于成功所造成的不可抵抗的暴力表示敬意,甚至表示最尊敬的态度”。这就是亚斯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必须遵守的人道主义原则。  

以上便是亚.斯密关于资本以及资本主义的大概情形。了解了亚.斯密的资本概念,我们就会知道,400多年来,一切资本家,一切经济学家,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清楚的知道,无论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无论资本主义规模发展的多么大,始终不渝地按照亚.斯密的经济理论发财致富的,都是按照亚.斯密的基本理论来欺骗工人阶级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不但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坚持亚.斯密的理论,就是第三世界,甚至破产了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  

二、马克思的资本概念   

首先,马克思直接对亚斯密的资本概念进行了批判。  

.斯密认为,资本是资财包括原料、劳动工具和各种生活资料,这些东西是用以生产新的原料,新的劳动工具和新的生活资料的。资本的所有这些组成部分都是劳动创造的,劳动的产品,积累起来的劳动。作为进行新生产的手段的积累起来的劳动就是资本。  

马克思批判说:什么是黑奴呢?黑奴就是黑种人。亚斯密的这个说明和这个说明是一样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  

在亚斯密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并把这些东西当资本使用。工人是在资本家的企业里劳动获得工资。这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难道不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生产出来和积累起来的吗?难道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被用来进行生产的吗?并且,难道不正是这种一定的社会性质把那些用来进行新生产的产品变成资本的吗?”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说:“一些商品即一些交换价值的总和究竟是怎样成为资本的呢?它成为资本是由于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即作为一种属于社会一部分的力量,借交换直接的活的劳动力而保存下来并增殖起来。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阶级的存在是资本的必要前提。只是由于积累起来的过去的物化的劳动支配直接的活劳动,积累起来的劳动才变成为资本。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实际价值的手段。”(同上)  

为了彻底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实质,马克思写了《资本论》。马克思是从价值出发。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工人在生产产品时耗费的体力和脑力在产品中的凝固或物化,这种物化是抽象劳动的物化或劳动的物化。价值概念表明,工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价值一旦创造出来就物化在产品中永远不会变化。工人劳动的多少是用劳动时间衡量的,因此产品中包含的价值或物化的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计量、衡量的,换句话说,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尺度。  

规定价值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计量确定不同产品在交换时的交换数量或交换价值。每一种产品生产时工人花费的劳动时间是一定的,或者说,它们包含的物化劳动即价值的量是一定的。以此为根据就可以确定两种不同产品在劳动时间相等,即价值相等时的交换数量或交换价值,并进行等价交换。  

在产品作为商品交换时,最初是以劳动时间为价值尺度的。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换范围的扩大,人们便选用一种公认的特殊的商品,并以它本身包含的价值作为等价物,代替劳动时间成为新的价值尺度。这种公认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可见货币就是商品,是货币商品。货币商品起初用牛、贝壳、牛皮等,后来才发展成为铁、铜等金属,最后落在了金银这些商品上。金银生来不是货币,货币生来就是金银。现在金银货币则用它们的代表--纸币来代替。这里要记住:第一,货币就是商品。第二,货币是以它本身包含的物化劳动即价值代替一般劳动时间作为一般等价物来确定商品的交换数量或交换价值。第三,货币作为等价物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尺度。第四,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和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一样是等价值的交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开明宗义的第一句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论》一卷1页。商品是价值,货币是商品,货币也是价值。因此,价值便是资本的核心。  

在商业社会里,资本家要把自己的资财投入到生产中去获得收入或利润。必然要在商品市场上购买生产的条件,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价值的观点看,资本家用一部分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就是用货币中包含的价值与生产资料中包含的价值进行交换,或者说用同量的价值的货币形态与生产资料的形态进行交换,资本家失去的是货币得到的是生产资料,他的价值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生产资料的形式。价值仍然掌握在他的手中。马克思把这部分价值称为不变资本价值,用c表示。之所以不变,就是在生产资料消耗以后它的价值仍然不变。  

资本家用另一部分货币购买劳动力。这里前提是劳动力已成为商品。工人之所以出卖劳动力是因为他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生活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才能生存。这个前提也就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生产资料一样,货币同劳动力的交换,也是等价值交换。资本家失去的是价值的货币形式,获得的是价值的劳动力形式。和生产资料不同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是作为工资交给劳动力的所有者--工人,工人拿这个工资购买生活资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个部分是物化在劳动力中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不同,它是让工人劳动。工人劳动就是创造价值,不但会创造和劳动力价值一样多的价值,而且还会创造比这个价值多的价值。因此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价值是可变的,马克思称为可变资本价值,用v表示。  

这里必须说明以下几点,第一,工人和资本家交换的结果是获得了工资。可见,这是在劳动市场上进行的,因此工资不是工人生产的产品的一部分,而是从资本家的腰包里掏出来的和购买生产资料一样的货币的一部分。资本家的产品与工人毫无关系。说资本家生产的越多对工人越有好处是纯粹的谎言。第二,劳动力的价值和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它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劳动力,就是使劳动力能在明天不致死亡而继续劳动。这就是对劳动力的维持养护。维持劳动力就是让工人吃饭、穿衣、休息生活。工人生活必须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维持工人一天生活的生活资料价值就成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可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当然也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调节的。资本家和工人交换,支付工资,必须保证工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否则工人就要饿死。第三,资本家使用劳动力就是让工人劳动。工人劳动就是创造价值。  

工人在资本家的企业里劳动,创造的价值分成两部分,第一生产了和工资一样的价值。因为工人得到了工资,因此这部分劳动就是有偿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这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补偿了资本家的可变资本价值即工资价值。以后我们会知道,随着资本家原予付资本的消失,工人创造的工资价值成了后来工人的劳动基金。这是工人自己为自己创造出来的。第二生产了超过工资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为剩余价值,用m表示。这部分劳动就是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因为工人已还给资本家一个工资价值,自己得到的相等的工资,那么剩余价值就是工人未得到分文创造的价值,换句话说,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的剩余价值,或者说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予付的资本价值=c+v而获得的产品价值=c+v+m。资本家把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按价值出售,就实现了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因此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就是靠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获得的。  

因为资本家是通过商品交换获得利润的。因此,恩格斯为资本下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对“资本论”一卷的评论》。可见,资本就是用钱赚钱。  

马克思在手稿中也对资本下了一个定义:“在w-g-w这一运动中出现的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并且自行增殖的价值,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样的价值就是资本。”《马恩全集》4713页。“正是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因为货币只是商品的转化形式)是他的货币或者他在货币形式上所占有的价值完成w+g+w的过程。这种运动是他活动的内容,因此,他不过表现为这样规定的资本的人格化,表现为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是他的钱袋)是g的出发点,而且也是复归点。资本家是这个过程的有意识的承担者。价值的保存和增殖(价值的自行增殖)是过程的结果,运动的内容就是资本家的有意识的目的。由此可见,他唯一的目的是使他所占有的价值增殖,也就是不断地越来越多地占有一般形式的财富,占有交换价值,而只有当这一点是他唯一的动机时,他才是资本家或g-w-g这一运动有意识的主体。因此他的直接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他要满足的需要是发财致富本身的需要。但是不言而喻,他要不断地扩大对现实财富对使用价值世界的统治。”同上15页。  

以上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的基本概念。  

三、斯大林的资本概念  

在 1921318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在 1922327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根据当时的前资本主义经济情况,提出了在困难时期实施“新经济政策”。其实质内容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种资本主义是受到无产阶级控制的,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因此列宁称为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奴役,怎么会在夺取政权以后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呢?这些疑问列宁在1921--1923年的多次会议上进行了解释工作,从而使全党达到了统一认识。后来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遇到工业不发展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列宁明确指出,这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只有当“新经济政策”达到1918年德国国家资本主义水平后,就应该进入社会主义,即消灭资本。不幸的是列宁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胜利就与世长辞了。  

斯大林掌握政权以后,遇到的情况是,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工业生产获得了大发展,农业生产也起了很大的变化。无产阶级国家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问题是,如何和在什么时候消灭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重大的问题上,斯大林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这就是他把“新经济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篡改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并在1952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文中形成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斯大林在文章中,第一,他拉大旗作虎皮说什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制定的。可是我们知道,列宁是在两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允许资本主义存在,是资本主义而不是商品经济。这种资本主义是倒退的,暂时的是要消灭的。显然斯大林是对列宁的背叛,是对列宁的陷害。第二,为了对自己的理论辩护,对恩格斯的论断进行曲解。恩格斯说,当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时候,就应该消灭商品生产。斯大林辩解说,苏联工业生产资料已归社会所有,而农业生产资料还没有归社会所有,因此苏联不能消灭商品生产。其实斯大林在谈到集体农庄的所有权时说,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农庄社员集体所有的只是小家畜,小菜园等,土地也是国家所有。由此可见,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生产资料都已归国家所有。在这种情况下,不承认恩格斯的论断,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第三,斯大林的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什么货色呢?他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保留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保留价值,保留价值规律,保留工资,利润,保留货币等等这些与资本主义经济有关的范畴。为了掩人耳目他禁止使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等等范畴。斯大林认为,只要取消了与资本主义直接有关的字眼,而保留其经济范畴就消灭了资本主义,就可以建立起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铁的事实告诉人们,让货币规律发生作用的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正是这种名为社会主义实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导致了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这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史上最可耻的一页。  

斯大林之所以能建立他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与他的资本概念有关。  

在斯大林领导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给资本下的定义是“资本是靠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价值”。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第一,我们把这个定义和恩格斯的定义比较一下会知道,恩格斯说的资本是包括购买--生产--销售这个过程在内的价值运动过程。而斯大林只是强调了价值的生产过程,显然这个定义是不完全的定义。如果只有生产过程没有流通过程,生产如何进行,产品如何实现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迷。只有通过购买,生产,销售资本家才能赚到钱,才能实现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才能使价值增殖,才会成为资本主义。第二,斯大林之所以要强调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因为当时苏联的生产资料已归国家所有,私人资本家消灭了。斯大林的推论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工人阶级在国有企业里为国家生产利润(自然也是为自己生产利润),工人挣工资,并且实行商品交换。在这种条件下,资本就消灭了。其实,在斯大林的所谓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里,国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国家是工人阶级组成的,因此也是工人阶级所有。但是,购买--生产--销售获取利润的这个方法不变,那么国家自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就是国家资本家。  

待续

劳动者20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