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栓堵头怎么打开:为人之道(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30:19
关于[为人之道(二)]的字幕:
  • 《论语》里边所提出来的,这样一种对人生的理解,这样一种价值观的追求,它最高的要求,
  • 就是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和后来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
  • 杀身成仁,《论语》里边是这样讲,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活命而伤害仁道的,而只有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下面,可以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这叫杀身成仁。
  • 后来孟子讲了一段,讲舍生取义。他这样说, 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就用这样一个非常简单非常明白的一个比喻,来说明义和生命的关系,或者说是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就是说生命,当然是大家所要的,宝贵的,义也是宝贵的,这两者如果不可得兼,如果只能选一个,那么你选什么?孟子回答说,正像鱼和熊掌之间选择熊掌一样,二者不可得兼,就舍生取义,要取这个义,要把这个舍弃生命,也就是要舍弃物质生命,来成全、完成精神的生命。这个意思和杀身成仁是一样的。
  • 那么为什么人能够,或者还需要舍生取义呢?孟子下面有一段,进一步有个解释,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就生命确实是我所宝贵的,但是我所宝贵的事情中间有比生命更重的,死确实是我所不愿意的,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不愿意要的事情中间有比死更严重的。就是说义的价值比生命更高,对于我来讲,陷我于不义,让我做违背道义的事情,放弃对道义的追求,这个比让我死更难受,我更不愿意。中国古代你从小说里边,很多地方经常看到这个话,就是如果你陷我于不义,我不如死,说为什么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呢?因为仁和义的它的价值,高于生命的价值,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个理解。
  • 当然在这个地方,就可能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常常讲,生命的价值是第一的,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不是就有冲突呢?我想说就是生命是最宝贵的。从我们这次,比如说(5·12)抗震里边,这点也很突出,我们首先是要救人,哪怕是只有一分的机会也要用百倍的努力,处处体现一个对生命的一种重视,对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的肯定。全国哀悼,这都是这样子。孔子,孟子这里边讲的,是一个人的人生的追求,讲一个人的物质生命和他的精神生命的关系,在人生的追求上面,我想还是精神生命高于物质生命,义以为上还是一个重要的一个原则。
  • 我们也可以说,不只是中国人,不仅是儒家这样的主张,而且我们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间看一看,凡是真正有所作为,真正能够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上,在社会发展中做出大的贡献的人,我们可以看,他们都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是总是把他的这种理想、追求、信念,精神生活这种追求,这样一种价值放在第一位。
  • 比如我们有一首很有名的一个诗,大家很熟悉的一首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就说生命是确实很可贵,但是爱情的价值比生命更高,如果说若为自由故,如果为了自由,二者皆可抛,这两个生命也好、爱情也好,都可以抛掉。那么什么意思?最高的价值是自由,这都是资产阶级他争取自由的时候,反映他当时一种先进的思想,为了自由可以牺牲爱情,可以牺牲生命。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舍生取义呢?
  • 你包括现在的曼德拉,这个大家都知道,他反对种族歧视,奋斗了一辈子,坐过十几年的牢,当然现在他出来了。前几年八十岁,在人们给他祝贺他八十岁的生日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他说我现在还是要继续我的这个事业,这个理想要争取种族的平等,反对种族的歧视,为了这个我可以付出我的生命。大意是这样。那么在这个地方,他也是把反对种族歧视、争取种族平等,这个事业放在第一位,高于他的生命。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他不可能坚持几十年来奋斗,哪怕是坐牢坐了十几年。
  • 在中国古代历代的仁人志士,他的最高的追求是什么?就是追求一个成仁取义。这就是无数仁人志士,他毕生追求的一个最高的,也是他安身立命的一个最基础,所以这样的精神,也就贯穿在我们的整个的历史中间,渗透到我们整个民族的生活中间,而且培养了、培育了无数的像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等,这样一些人物。我们现在就传诵的一些历代的名言,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比如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比如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所有这些名言我们可以看,它都渗透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它都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到的。《论语》里面所提出来,那样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把精神生命、把仁道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都体现了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为己任,这样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而这些名言,它不只是那么一两句话,实际上这些名言 ,它背后就是他这一个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后就是代表了范仲淹他的一生,就是他毕生的追求,就是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就集中体现在这样一些话上。这些也就构成了我们的历史,构成了我们的,熔铸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说我们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国人爱国主义基础在哪里呢?爱国主义的基础就在以天下为己任,不是只顾自己,而是要顾、要看、要为整个的集体,为社会担负这样的社会责任,无论你说是仁以为己任也好,以天下为己任也好,或者是修己以安百姓也好等等,无非是这一点,就不是只为个人,而是首先关心着一个群体。再一点就(是)他不是只为了个人的生活好,而是追求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做人的这样一个理想,一个仁道,做人的道理。
  • 所以实际上,我们是这样子来看的话,就是《论语》里边所提出来的,这样一些最核心的思想,实际上是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思想的基础。从这些名人,从这些名言 ,从他们在这些名言,从他们的事迹,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论语》里边的很简单的那样一些话。同时我们也是从《论语》里边所讲的最基本思想,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理解,这些历史人物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文化,它不只是在经典中间,而且也体现在我们整个的历史中间,而中间最核心的灵魂就是那么很简单的一些核心的价值。
  • 对这样一种价值观,也常常有人会批评,说中国人是不是只讲集体不讲个人,是不是都抹煞了个人的独立的人格?我想说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也可以从《论语》里边来看,实际上在《论语》里边,我们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其实孔子、孟子、儒家,对个人的人格的独立是非常重视的。
  • 《论语》里边有这样一句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一个国家的军队。不管你军队多么强大,军队的统帅是可以被剥夺的,你战场上把他打死也好,把他俘虏也好,总之他三军的统帅是可以被剥夺的,但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普通人,匹夫是(指)普通的人,没有什么地位的,他所立下的志向是不可夺的。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就是说 ,一个普通人立下的志向以后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他改变,所以夺志就是改变了。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你立下了志向,那么你就要很坚定,在任何的条件下你都不能够动摇,不能够放弃。一个是从外边来讲,你想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做不到的,一个从你个人自己来讲,那么你在任何条件下,你要能够坚持,不能够动摇。
  • 孟子有一句话,叫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个话可以说,就是对匹夫不可夺志的一个发挥,就各个人立下了志向以后,你要追求仁义,仁义为己任,你就在不能受富贵的引诱。富贵的引诱也好,贫贱的一种煎熬也好,还有生死的威胁也好,在这些条件下面,任何条件不改变自己志向。中国人很重视气节,这个气节的问题就是一个独立人格的问题。
  •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个要求,包含了这两个方面,是这两方面的要求的统一。这一点现在我们说起来,可能比较不是太容易懂。我想可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那就文天祥。文天祥的事迹我们现在不说了,因为时间的问题,大家也了解。我只说一点,文天祥他在抗元失败以后被俘,被俘以后,开始的时候是元朝军队的统帅,元朝的丞相,以至于元世祖都非常器重他,一再地劝降,开始劝他投降,答应他说只要你投降,可以给你做丞相,很器重他,但他没有投降。后来又把他就下到地牢里边,关了三年,条件非常恶劣,他也没有动摇。最后是被杀了,就义了。在就义以后,人们就在文天祥的腰带上发现了他写的一段话,可以说他是一个临终遗言,他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前面这个话就讲,孔子就讲要成仁,孟子讲取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讲孔孟他这个儒学思想的最核心的东西。“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这是讲的一个 ,你的修养要达到这么一个境界,它是要有个过程的,你只有不断地来日常地 来修养,就所谓义尽,所有事情都按照义去做,最后你才能达到仁这样一个最高的境界。“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说我读了一辈子圣贤书,我学的什么呢? 这回答很清楚, 我学的就是这个,就是成仁取义, 这就把他一生的追求说出来, 我读一辈子圣贤书 ,我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个境界。最后说“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那我读了一辈子, 我追求了一辈子 ,到现在我回头看一看 ,我做到了这一点。他劝我投降我没有投降, 在恶劣的条件下 我也顶过来了,我也没有动摇, 最后就要就义了, 我实现了 我对这样一个成仁取义的追求。 庶几无愧, 总算我可以很放心地面对这一切, 没有愧疚, 我无愧我这一生,无愧于我读了一辈子圣贤书, 我也无愧于我的民族我的百姓。文天祥说这个话的时候, 他写这段话的时候他那个心情, 我们也可以看得到, 就他为理想而献身 ,和他自己一种人格的完成, 这两点完全是统一在一起, 非常和谐地统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