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 博途安装步骤: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3:39

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

2011-07-29 | 沈 陆一

  当一个问题出现时……

  首先,要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结果,是一个结论①,还是方案②,还是一个实际的东西③。

  例,①老婆问今天吃鱼还是吃肉?②同事请你帮看看电脑为啥蓝屏?③面试官问你都做过哪些成功案例?(最好先拿出东西来再吹;次点也应该吹完拿出东西来;别让人等你吹完,再问一句你带作品了吗?)

  其次,再用发展眼光,全面、辩证的分析,找出答案。

  “如何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是要方案了②。

  然后再全面、辩证分析肯定是有的问题有答案,有的问题没有答案。

  那怎么判断哪些问题有答案,哪些没有?那些有答案的问题,又如何去找答案?

  ╮(╯▽╰)╭ 书上没有写……

  逆向思维,从如何提问下手……

  提问最好的方法是,把核心问题从环境中抽象出来,然后展开。

  1、必须有一个未知点。(否则不必研究)

  2、那未知点必定被指示。(否则无法研究)

  3、指示它的,必是已知点。(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警惕:

  1、来自名词的定义不同(争论多由此引发)

  2、分析所用的条件,本身就是未知的。

  3、明确问题实质:是从字句中找(如,计算题),还是从结果中找(如,证明题)

  从上面可以看出“判断问题是否有答案”的答案为:“是否未知点被已知点指定”或“是否存在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而“如何去找答案”的答案就是分析“已知点”,并找到“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换个说法就是弄明白那个“指示”是什么。

  (─。─|||不会吧,就这么简单,这个小学生都会,就是找已知条件带进公式(桥梁)么。

  还好小生学生只会走老师给的桥不会自己找桥造桥……

  那怎样去自己找桥呢?

  苏格拉底回答问路的故事

  一路人问苏格拉底,从雅典到另一个城市到底要多久(角度:时间)?苏格拉底说你走吧。问路的人很生气。走了大约一百米(状态:速度),苏格拉底喊问路人回来,说可以告诉他要多久。问路人听完答案后很奇怪:为什么你刚才不告诉我呢?苏格拉底说:因为刚才我不知道你到底走多快。

  苏格拉底依据提问者关注的角度或者所处的状态,给出了有效回答。

  苏格拉底式提问也基于此理,区别只是答案不直接给出,而是让提问者自己领悟。其提问过程,是在不断寻找贴切的角度,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角度提出核心问题,为提问者搭建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苏格拉底式提问与白板学说

  “老师讲-学生听模式”(白板学说)

  前提:老师知,学生无知。

  优点:讲授者可掌控信息的传递,并保证信息传递的连贯性。

  缺点: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一旦学员的注意力下降,便会造成信息的丢失,成绩下降是必然、考不上大学是必然……

  “苏格拉底式提问”

  前提:学生知一点,通过提问来引导他们对这一点产生新的理解。

  优点:嗷嗷嗷~

  缺点:在于技术性很强。事前有充分的设计,问题设计目的要明确。内容要简练、清晰,易于让回答者理解,难度要逐层递增。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则是:化繁为简,创建关联(新旧知识理解的桥梁)。

  通过上面的故事及两总教学模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让你的已知点动起来,生长、发展,当他的枝条触碰到别的枝条时,你就可以踩着它过去了。

  你的已知点越丰富(可通过博览、培训、讨教得到),你可踩的枝条就越多,触碰到别的枝条也越多。

  这个比喻是建立在宇宙大智慧的这棵大树上的。

  有人说这个大树的根是恒定的,不大不小、不生不死就是15厘米。只要找到他你就可以掌握整棵树。但怎么才能到达那里,人们就开始思考了,当然上帝同时也笑了。

  有一个佛家生动的比喻,说我们的科学就像放在一个很长很长的竹子里的老鼠,要一节节啃,最终才能见到光明。但其实不用那么麻烦,只要啃穿竹壁(顿悟)就能见光了。

  于是,这根竹子里遍布崩断牙饿死的老鼠和向上啃累死的老鼠,当然也有些天赋高牙口好的给竹壁咬穿个小洞,看见过一缕阳光,无奈爬不出去,最终还是死在了竹子里。

  到底是谁把老鼠放到竹子里的呢?老鼠又为什么非要看见阳光呢?他们会不会还没走到竹子的尽头就死光光了呢?就算逃出了竹子看到了阳光,又会不会被再次被放到新的竹子里或直接扔进钢管里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