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x smith:]《高中学校有效教学的策略性研究》开题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0 12:32:25
[博文转载]《高中学校有效教学的策略性研究》开题报告
[日期:2011-06-29]来源:  作者: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字体:大中小]
一、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1、进行高中学校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全面渗透,社会对教育日益重视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学技术方面,以信息化为时代的特征,已经成为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国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很生要的标志放在突出的位置。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首先关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能否成功就要看学校教学是否有效。
2、进行高中学校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当前高中新课改的需要。高中新课程对普通高中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明确地指出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课改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学科课程结构,采用由“领域、学科、模块”三个层次构建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了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采用了以学分为单位的自主选择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突出各项能力的发展。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多元、多样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和目标达成情况。可以说对高中教师而言是一次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和课程管理水平的挑战。故围绕新课改,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探讨,在这种形势下,教学策略逐渐成为教学研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提高学校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3、进行高中学校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我校继续向着新目标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襄樊五中这所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近些年来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综合办学水平己在省内处于前列,现正在争创全国示范高中,发展速度很快,新校区即将落成,办学规模将越来越大,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首要问题之一。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对矛盾体摆在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面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将指引并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向深入发展,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世界上对这一问题早有研究。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总的来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意到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也就是说,从单向转向了双向。
在我国,以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为首一批人已经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研究的分支问题有:
1、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这是理论上的概念界定。
2、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这也是理论上的概念界定。
3、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实际操作法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已经有了理论上的界定,也开始了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开展这项研究的学校非常多,也出了不少成果。但所有这一切都还只能说是初步阶段,理论上需要进一步探讨,实际操作上更需要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拿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研究的价值和潜力都还非常大。
比如:我们当前在教学上还存在哪些无效的劳动?高中学校教学各个环节中有些怎样的有效策略?能否找到一些体现策略的具体范式?在当前大规模的班级教学中夸美纽斯及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要考虑,加涅等的科学主义、杜威等的建构主义、加德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要考虑,如何结合现代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将这些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真正有效的教学策略?等等问题都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人所要思考的,也是本课题所要进行研究解决的。
三、本课题的概念界定
1、本课题围绕高中学校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进行。它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与学的管理以及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的问题。
“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高中学校有效教学策略”是指高中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使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研究的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无效变有效和低效变高效两个层次。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等等。
2、“有效教学”的研究范畴与体系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其体系包括以下系列问题:怎样成为成功的教师?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三个方面,有效教学要重视教师的讲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要重视课程资源是否匹配。有效教学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但同时也要关注教师本身的发展。教师不是简单的蜡烛、春蚕、人梯、老黄牛、水手、园丁,更是一个有着需要与欲望、追求与梦想、笑声与欢乐的活生生的人。
3、有效性内涵与考量指标。
有效性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基本指标。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当吻合;二是有效率,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三是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的程度。
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课堂教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第二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显然,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结果。总之,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不能单以学习成绩来看有效性。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那么发展指什么?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发展观?
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履历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态、凝固、共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不能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教学的有效性。功利性的有效性策略,完全以考试分数来判断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这在眼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市场需求,但从课程改革的长远目标来看,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要站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确定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二是对教学有效性的确认应该有周全、具体的评价体系和衡量指标,否则又会虚化。
四.研究依据与假设
(一)课题研究依据
1、教育政策依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和教育部(包括原国家教委)历年来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要求等等。
2、素质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略)
3、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略)
4、现代教育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践是认识过程质的飞跃。掌握了科学的学习策略,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我们认识到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是具有个性和主体性的个人。因而有效教学策略应遵循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俩、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同时教师在教学及评价时应善于看到学生的智能优势,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
(4)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强调教学的生活性、教学的发展性以及教学的生命意义。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其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探究,而不是接受。把教学看作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建构生活的过程,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时空。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教学成为学生以理解、体验、感悟为基础的生活方式的重建活动。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空内,围绕一定的主题所进行的多向的交往活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5)教育的有效性理论与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学习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主要的是“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学活动围绕学习活动、教学进程、进度、节奏等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情境为转移;教学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为标准,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看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教学条件是否适宜,是否有效。
5、心理学、生理学依据: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思维机能存在较为明显的区位分工,长时间从事单调的同一种思维活动,不仅容易使大脑疲劳,降低大脑工作效率,而且影响大脑的整体功能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减轻学生负担,让他们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整个身心活动,促进学生大脑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都参与和协调活动,生理学关于人的大脑思维区域分布和功能的理论,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大脑左右半球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大脑智慧潜能的开发。
生理学研究还表明,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时,脑垂体就会使内分泌系统积极活动,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联系易于建立,并能使旧的神经联系活动起来。
兴趣的有关原理。兴趣是学生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产生专心的活动,是传授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习者力求认识事物,获得有关知识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对学习具有准备、推动、促进作用。兴趣有直觉兴趣、操作兴趣、探求兴趣、概括总结提升的兴趣等,且其稳定性依次增强。激发学习者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发展并深化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其学习兴趣由兴趣向志趣转化,这样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因此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具有坚实的生理学及生理学理论基础。
6、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理论。教师是专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服务、专业成长。教师是持续发展的个体,需要持续成长。只有教师专业生活产生根本的转换,学校的教育改革才能实现。教师即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有效的教学可以教师的教学科研为切入点,实现教师的自我解放。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1、通过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建构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的机制和方法等途径得以实现。
3、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克服主体性缺失的倾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建构“导学”为基本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树立时间效益观,克服有效性缺失的倾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实现“向45分钟要质量,实现45分钟教学的有效价值。树立能力为本位观,克服探究性缺乏的倾向,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以能力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4、高中各学科的有效教学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有其自身的不同特点,可以在各学科的有效教学的策略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提炼出有效教学的共同规律。
五.拟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完善我校己有的五环式教学法。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提高我校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6、建构高中学校有效教学的策略框架,形成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的分析框架和策略体系。
7、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提升,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基础性发展目标等方面达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8、教师教学的效率与效益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得以提升,成为高中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产生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整体水平。
(二)研究内容
1)调查了解当前我校高中生课业负担和学习效果、效率的真实情况,分析高中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情况的。
2)调查了解我校高中教学现状,分析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表现及其原因。
3)归因分析,明确当前我校高中教学中存在的“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投入多、成本高、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和症结所在,从而理清高中教改的基本思路。
4)制定出各学科的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在总的有效性标准下,各学科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制定出各学科自己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各学科列出有效性对象的细目。
比如从语文来说,可以列出如下细目:
1、课文的阅读教学怎样是有效的。
2、课外阅读怎样是有效的。
3、字音、字形的积累怎样是有效的。
4、成语的积累运用怎样是有效的。
5、文言文理解、翻译能力的培养怎样是有效的。
6、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怎样是有效的。
7、阅读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怎样是有效的。
8、作文审题能力的培养怎样是有效的。
9、作文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怎样是有效的。
…………………
5)通过教学理论研究,提出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与之相关的理论。
6)通过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研究,提出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的初步构想。
7)通过对研究结论研究,提出具有广泛性的实际的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对象
本课题拟在我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选定实验班,并选定相应的对照班,经过3年的跟踪实验研究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辅以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观察法,结合日常生活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行为,在实验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均进行单项或综合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
3、观察法:观察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从而获取相关信息,促进和改进教学策略。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5、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撰写论文。
6、文献法:学习有效教学的理论,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跟踪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了解我国当前教育现状,吸纳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
六.研究步骤与阶段目标
本课题研究工作拟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07.4-2007.8)成立课题组,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07.9-2008.2)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研究,组织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和初步探索,初步提出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结构及方法。结合“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的开展,重点探讨高中研究性课程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实证研究阶段(2008、3-2009.10)在实验班级中,收集实验资料,及时发现问题适当改进教学策略,提炼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范例。
第四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09.11-2010.5)对实验工作及效果进行评价,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归因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七.预期研究成果
1、《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报告》
2、《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范例》
3、《高效率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优秀案例汇编》以及相关学科论文集
4、《襄樊五中学生课业负担现状调查报告》
5、《襄樊五中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评价标准》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
领导重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负责人的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全校各科室紧密合作,全员参与、资金充足、时间有保证、且得到了市教科所的全力支持。
基础较好:我校属省重点中学,省“示范学校”。师生素质好,积极性高,并已有许多教师或学生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和专著,在全市乃至全省引起极大的反响,为研究本课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实力雄厚:我校是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襄樊市教科研先进学校、示范学校。现已完成省市级国家级课题多项,均达到省市或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优秀成果。课题负责人及参与者均是高级或特级教师,多次参与或负责课题研究,成绩显著。我校图书资料丰富并可上互联网查询资料,有领先的声像,电脑设备等硬件。
制度保证:建立激励机制,特别对课题组制定了激励措施,同时鼓励全校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并以此作为评先、评优和晋级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