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3画师教程汉化:为何我们没有真正的经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38:19

为何我们没有真正的经济学?

                                    

前言:美国大学的经济管理科系盛行案例教学,一类案例是实例,另一类是虚拟故事。以下这个关于一个中国女性和一个美国女性的故事,其中一共浓缩了经济学中十个基本模式,大家不妨琢磨一番:

 

农村,这两个字永远让人想到一个“农人”和一个“村子”,安详而恬静,而现实中的画面却让人压抑在深深的恐惧中。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妇女,一个是二十八岁的中国四川人小郑,另个是二十五岁的美国密西西比人玛丽亚。她们成长在各自的家乡里,然后迷迷糊糊地来到了喧闹的大城市,然后开始迈开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步子,而后来的命运却十分类似。

 

小郑在三年前和回乡娶亲的小黄结婚,新郎在家呆了一个月便赶回深圳上班,在那儿当了个建筑技工,直到小郑把女儿生下,两人也没有机会重逢。等到女孩一岁,小郑把孩子交给了婆婆,单枪匹马去了深圳找小黄,见面之后便觉得无话可说,毕竟各自心中想的不一样,时间耗尽了感性和热情。不久,小郑来到了宁波,找了工厂不习惯,找了业务员工作干不了,最后到了一处沐足店,开始了每天漫长的劳累工作。

 

玛利亚两年前从一个叫莫拜尔的小镇子来到好莱坞,原来是要当保姆的,但见面后谈不拢,很快便花光了盘缠,到一家小酒吧跳钢管舞了。生存就是一切,她不愿意回到家里和父母呆在一起。每天的工作时间并不太长,但却是个很讲技巧的活儿。你必须会跳,而且非得跳得好看,好看就的有“突破”,这种“突破”每天都消费着她的信仰和自尊,忽然有一天她感到这非常合乎自然,几乎是她天生具有的灵感,她从此觉得这是一种享受。

 

沐足工作最大的挑战不是体力,而是与顾客的意志博弈。其实到店里光顾者大多是男性,他们真正想要的正是小郑最害怕的,这样便形成了不断的“灵与肉”的攻守战争。这是一种特别的交易,双方心里都有一种价值预期,你要不就是非常出色的推拿高手,客户也会相应地改变他的预期,把你看成真正的职业沐足推拿员,按价付钱,如果你没有职业工作高手的能力,你在双方博弈的天平上就会下滑,到那个时候你的选择就没剩多少了,一是就范听从于客户所求,“突破”自己的道德底线,渐渐成为习惯而沦落,乃至堕落;二是炒老板鱿鱼一走了之。小郑选择了前者,她咬咬牙挺住了,并且坚持着。每逢想到家乡,想到孩子,还有那个相对无言的老公,小郑依然感到安慰,她想拼搏两年,把家里的两层楼盖起来,好让孩子住在自己家的房子里。

 

好莱坞的灯光永远那么灿烂,而这个小小的黑人酒吧里时时传来笑声,有时笑得飞扬欢快,但也有时候沙哑奸诈。玛利亚看山了一个高大威猛的本地人,后来变得如此享受他送来的大麻烟,甚至还为他怀上了孩子。终于有一天她感到跳不动了,但却再没有看到他把大麻烟送来,只得在漫漫的时间和阴森的空间里祷告,忏悔的呢喃飘然消失在孤独中。当她发现钱快花光时,她的祷告变成了诅咒,她想要一条毒蛇咬到他的脚跟上。这时,有个老太太告诉她有人愿意收养她未出生的孩子,价钱就是一万美元,但要从中支付3000元佣金。另一条路就是回老家,自己把孩子养大,同时申请政府补贴,每月二百八十美元的食品券。最后,玛利亚选择了回家,圣诞节那天她启程了,因为她仿佛听到了熟悉的歌声。

 

两年的光阴流逝了,小郑回到了家乡,她终于抱起了女儿,小黄也在身边,他们全家都在新盖的两层砖瓦楼里。乡亲们送来各色土产,大家嚼着瓜子聊天,只有小黄在角落里闷闷地坐着,两眼望着窗外发呆。小郑一直没有搭理他,却和乡亲们逗着孩子们,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啊呀,你的手掌怎么这样粗呢?你干什么活把胳膊练成这般壮实呢?”一个老同学问道,“那还不是摸麻袋包摸出来的?这样赚钱没啥不光荣的”,小黄忽然从一旁搭腔了。小郑撇了他一眼,说:“你有权告诉我摸不摸呢?摸了和你有啥关系子喔?”小黄刚想说啥,但马上憋了下去,满脸通红。那小女孩在小郑怀里笑了,笑的那么甜蜜。小郑对着孩子说:“你姓黄还是姓郑?你说吧”,大家愣了一下子,然后都笑了。这个村子和往常一样阳刚灿烂,只是多了一栋小楼房,一栋崭新的小楼房。

 

也是那天,密西西比河边上走来一大一小两个女性,一个是五十多岁的老妇,一个是两三岁的孩子。老妇人望着江水很久,终于低下头来,看着孩子,说:“你妈妈会给你寄来圣诞礼物的,会的…”。 那孩子依然在追逐草地上的小虫子,笑的很灿烂,她也许永远不是知道她母亲一年前消失在这滔滔河水里了。远处的甘蔗田是那么的枯黄,一群乌鸦在起伏寻食,乌云遮住了太阳,然后太阳又再次露出乌云,这块大地上依然生活着无数这样的生命,唯独玛利亚失去了生命中的自己。老妇人拉着孩子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哼起一首黑人老歌:“有了这一块钱,我要吃一只烤火鸡,那火鸡喜欢我手上的钱币;没了这一块钱,我要吃一条烧鲶鱼,那条鱼却嫌弃我两手空空,上帝啊,保佑我的那块钱别离我而去,这些钱为何总爱投靠富贵人家?”

 

小郑家里仍有笑语欢声,那老妇人和孩子却消失在地平线上了。夜色来了,歌声沉默在黑暗中。

 

作者后记

经济学如今变成了贪婪的工具,数字和模式已经无法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相反,把人们引入黑幕和陷阱。真正的经济学是一种人类常识,一种与生俱来的良知,恰恰我们失去这些基本元素。

当我们面对无法脱身的经济现实问题时,媒体成为我们共同的发泄出口,就如烈火一样蔓延,每个人的情绪互相转染着,但每个人有自己的角度和体验,这注定了我们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于是两极化的辩论把我们分化成极端理想主义和极端保守主义,情绪超越了分析,感性超越了理性,这让所有数据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笔者干脆把枯萎的理论还原成具体的真实故事,希望读者从中自己挖掘出经济规律与人性之间的关系,正如恩格斯当年所言:“巴尔扎克的小说教会我的经济学远远多于任何一本经济学著作”。

 引述网友“天上云朵”文章片段:

    美国的穷人与中国的穷人就属于这样的话题。类似的话题还有美国的房价,美国的物价,美国的民主体制等等,这些话题如果站在不同的视角会形成不同的判断,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显然,类似的话题并不是为了探索事情的真相,其实也根本找不到真相,因为每个人脑子里都有自己固定的取向,这种话题更多的时候只是不同社会群体展示各自立场和宣泄情绪的突破口而已。    

    中国市场上房地产投机横行造成一线城市房地产资本价格飞涨,那些资本一贫如洗的弱势群体就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对房地产不满的出口。你从媒体上大体可以看到那些宣扬国外房地产价格如何便宜的话题会被愤怒的情绪所包围,仿佛这种话题立刻会带给这些人一种期望。但是事实上,这些人的期望注定了不切实际,因为这些愤怒的人群生活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而且,如果他们真生活在美国,他们会发现美国的房价负担并不像这些言论所表述的那样轻松。简单来说,这种有关中美房价静态比较的言论无意于揭示两个社会供房负担都不轻松的真相,它通过房价这个静态数字抽离了人们对房地产的真实感受:其实民众最关注的应该是住房负担,而不是具体的房价数字。在上海,一个金领面对3万/平方住房的负担要远远低于四线城市一个工人负担2千/平方住房的负担,但是单从数字上来看,上海的房价要远高于四线城市。    

    中国的精英阶层对于“国有”有一种本能的厌恶。这些精英对自己国家的那种痛恨源于它们自信于自己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当一个除了中国人之外的宇宙人,正因如此他们兜里常备着一份随时可以离开中国的证明文件。或许对于新中国打土豪分田地专制手法的一种恐惧,这些人总是不忘在任何场合寻找一切机会讨伐‘专制’,“国有”就成了这些人的最常用的打击借口。铁路,电力,能源,这些事关国家经济命脉,自然也就成了这些人嘴上的打击目标。什么中国的铁路,电力,能源都比国外贵就成了一伙精英乐此不彼的话题,隔三差五它们就会拿出所谓的证据来阐述他们的立场。这些精英挂在口头禅上的结论有中国的油价比美国贵,单从价格数字上看,这个确实如此,但是同时,中国的油价数字却比同属西方的欧洲国家要便宜很多。精英们通过选择性地拿中国与美国油价的具体数字来表达他们对‘国有’痛恨,同时通过选择性地忽略欧洲的数据来自圆其说,目的只有一个,只有当这些事关国家命脉的行业“非国有”之后,他们才有机会攫取这些行业,正如俄罗斯那些富豪所做的那样。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得到了联合国的承认,也让如今为危机忙得焦头烂额的西方发达社会产生一种恐惧。中国的穷人与美国的穷人,这种话题掩盖了无论中国穷人还是美国穷人都属于本社会弱势群体的事实,却通过精心选择的对比手法刻意营造出一种仿佛美国穷人都生活在天堂而中国穷人都生活在地狱中的假象。选择性的数据不外乎美国穷人家庭的年收入折算成人民币甚至超过中国的中产阶级年收入的人民币数字,有多大比率美国穷人家庭拥有在美国属于必要交通工具的私家汽车(就像非洲穷国愤青羡慕中国穷人家庭都能买得起自行车一样),以及有多少美国穷人家庭拥有在美国属于普通生活用品但是在中国属于奢侈品的电器,更夸张而且很有煽动力的数据,美国的穷人都很胖--一种由于营养不均衡而导致的非健康体态很容易与我们这边脑大肠肥的暴发户形象联系在一起。这种语气,就如生活无忧的城市人羡慕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边远山区民众整天能呼吸新鲜空气一样,但是他们说话的口气分明不是想住在远离都市的大山里。    

    类似的言论还很多。我们社会的精英,恨不能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通过一种误导性的比较手法来宣扬自己的立场。这些精英同时又是可悲的,因为他们貌似并不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中国社会的进步只能靠自己,而不能靠选择性地带有一种自虐情绪的比较,更不可能靠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简单来说,在我们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的时候,我们羡慕人均GDP1万美元的生活其实并不能让我们真正过上这样的生活。不得不为这个社会的浮躁情绪表示悲哀,乐此不彼意淫自己不用付出就可以过上美好生活者大有人在。    

      又及:无论门户网站还是国家喉舌,最近都在热烈讨论一篇几年前隔三差五就出现的话题:发帖者以美国的汽车,美国的大路货lewis牛仔裤以及麦当劳食品为例,通过精心挑选的样本强化一种内心的立场--美国的物价比中国便宜。 这种帖子很有煽动力。特别是目前中国社会通货膨胀顶峰时期,这种帖子很容易博得巨量的廉价附和。这种帖子的苍白就在于,它不需要严谨的逻辑,也不需要一种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它只中意于在缺乏判断能力的读者群体间制造一种激动情绪。   

    这种帖子的硬伤包括但是不仅限于以下几条:    

第一,比较不仅仅是罗列两个数据,被比较的两个事物特性之间有无可比性?就像如果有谁以重量为指标来比较人与猪的智商,这个肯定会受到耻笑。

第二,退一步,两个事物具有共性比较的基础,那么,这种比较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同样让人困惑,就像一个工薪者与地产公司总裁任志强比薪金收入,那么这种比较的结论显而易见,问题是这种结论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第三,比较手法使用的问题。田忌赛马这个典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堆砌‘事实’未必就能导出‘客观的结论’,相反,这恰恰是倾心于误导结论者的惯用手法。 

    美国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两个社会的经济结构迥异,因此各自在对社会内部商品和服务定价是必然遵从不同的标准。美国的生产力便宜但是服务很贵,而中国正好相反,服务便宜但是生产力由于需要给国外支付各种莫名其妙的专利服务费而显得昂贵。这一点,我们每年出国留学读研究生的留学生们深有感触:他们在大学时期动不动就下馆子的豪爽,在国外由于囊中羞涩不得不收敛,至于理发许多人深有痛感。不过,Lewis牛仔裤确实比国内价格低,这个就像东莞生产的家具打磨上‘达芬奇’的LOGO就身价暴涨几十倍,许多人只是心甘情愿地为喜欢“达芬奇”的LOGO支付代价,这与家具本身应该值多少钱并无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