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避孕药价格是多少: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18:30

  赵鹏其人

  赵鹏小档案赵鹏,字广厦,号瑞丰轩主。1959年9 月30 日生于陕西渭南。1978年入伍,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政治部干事、文学编辑等职 16年。现在国务院就职。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

  --摘自 《赵鹏书画集》

  年 10月 18 日,对刚过35 岁生日的赵鹏来说,是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北京的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显得格外的热闹。彩旗、标语、五色气球。挂在军博大门右侧广告栏首位的 "赵鹏书画展"大幅广告牌十分醒目。

  上午 10时,首都各界的人士和朋友数百人在军博一楼西大厅参加了赵鹏书画展的开幕仪式。仪式由李瑞英、罗京主持,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剪彩。

  当李瑞英递过话筒请赵鹏给前来祝贺的各界朋友说几句话时,赵鹏竟激动得半晌没说出话来。他原本还想在这个仪式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专程从陕西赶来的母亲,可是临场却忘得一干二净。

  这次展出的 118幅书画作品是赵鹏年初集中了三个月时间精心创作的。

  这些作品中,有六尺整张的大字,有 1×2 的写意小品,有行书的四条屏和六条屏。观赵鹏书画,如读一首诗、翻一本书,起伏跌宕、错落有致,每幅作品都给人以新意,多变的字体和狂放的写意,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和独特的创作追求。中国书协常务理事夏湘平在看完赵鹏的书画作品后欣喜地提笔写道:书法艺术是作者功力技巧、学识修养、情感趣味、精神气质的综合展现。观赵鹏作品,不拘泥陈法、笔随情走,点画腾挪跳动,结字参差欹侧,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反映了他对书法规律法度的理解,反映了他的学识修养,反映了他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展现给观众的这许多作品可以说是赵鹏书画艺术上的一次丰收。

  年前的国庆前夜,赵鹏出生在陕西关中的木刘村。这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村庄,风土人情与风俗习惯几乎就是陈忠实笔下的 《白鹿原》中白鹿两姓人家生活环境的所在。这里的人们重复着祖辈的生活习惯,一代接一代地过着虽不贫穷,但也绝称不上富裕的那种不求上进的日子。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家门口的土地上耕耘与收获。背负青天、面对黄土已成了规律,谁也不愿离开那用柴禾熏热的土炕和土炕上玩得像个泥蛋蛋的娃儿和并不漂亮的娃儿他娘。谁也不愿意走出去,到外地打工、经商、学点手艺,挣来面值更大的票子。这是守旧,还是懒惰?

  赵鹏从骨子里没有受到这种思潮的干扰。自打记事起,他蔑视那些胸无大志、满足现状的人,他立志长大后要去闯世界。他 7 岁上学,3 年级赵鹏就能写一些较为完整的小文章,时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全校宣读。他学习很刻苦,那时木刘村尚未通电,晚上做作业时经常被煤油灯昏暗的火苗烧着了眉毛。环境虽差,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小学考初中、初中考高中都赶上了严格的统考,均以前几名的成绩被录取,并以貌似精干和与同龄人相比的一手好字被老师定为班干部。渭南的崇凝中学在县里排名第五,师资力量居中上。赵鹏在这里读完了高中。如果要追寻赵鹏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的根源的话,高中时代广阅古今名着和整天写黑板报的经历一定是基础的基础。

  年元月高中毕业后,16岁的赵鹏主动要求与大人一起到南山的水库工地上劳动。在南山期间,赵鹏看到了更加落后的社会,那里的山民在水库动工之前从来没有见过汽车,有些人生活了一辈子没见过火车。山民的感情像大山一样纯朴,但纯朴的感情远远难以推动社会发展。在南山短短几个月的劳动经历在赵鹏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抹掉的一笔。

  同年10月的一天,细雨蒙蒙,以文化水平较高深受村民拥戴的公社秘书郭艺突然来到木刘村,村干部通知赵鹏带上几张素描画去见公社干部。郭艺挑选了赵鹏。他被选中当电影放映员,这基本上确定了他一生的路。

  放映员一干就是 3 年。1978年末,总政来丰原接兵。赵鹏应征入伍。就这样,一列 "闷罐"火车把他和69名渭南新兵送到了军营。

  从 1979年起到 1994年 10月,在部队的十六年当中,赵鹏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个较有影响的青年书画家和文学创作者,这其中,他付出了超常的辛劳,这种奋斗,也磨练了他坚韧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

  年初,还在管理处办公室帮助工作的赵鹏接到通知,让他到政治部宣传科上班,要赵鹏 "以战代干",管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干部文化补习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张德武。张德武是东北人,当时是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科长,为人极好。由他倡议办了一个内部小刊物叫 《军影纪事》,反映全厂的生产动态和工作情况。这个小小的版面为赵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阵地,于是,他一人干起了 "编辑兼记者"的行当。每次出刊,张德武都要认真批改,一字一句调整。赵鹏那时二十刚出头,干劲很足,下基层采访、写稿、编辑、打印、装订、下发等等,都是一个人干,这份小刊物在当时还是深受欢迎的。到了 1982 年末,总政系统第一次以文化课考试的形式选拔干部,赵鹏被推荐参加了这次竞争,因为 "录取"比例很小,"选手"们都格外认真,有的单位干脆给参加考试的人放假,脱产备考。赵鹏没有停止手头工作,利用晚上的时间复习。考试成绩公布了,他以前几名的优秀成绩被总政干部部 "录用".提干,这对大多数当兵的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干部毕竟是少数,赵鹏穿上了令人艳羡的 "四个兜",这是好事,也有不好的一面,一部分人佩服赵鹏的能力,另一部分人则嫉妒得牙痛。赵鹏没有理睬这些闲言,他仍是按着自己的准则走自己的路。

  年初,赵鹏奉命到北京军区某部代职锻炼。这是一个野战团,驻扎在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村旁。他与战士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摸爬滚打,样样不差,各种轻武器射击更是门门优秀,野营训练和紧急集合也不甘示弱,总之,野战部队的锻炼,为日后赵鹏的品德、性格、为人和最最起码的守时讲信誉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年赵鹏回到北京。张振平当时是八一厂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他是山东人,豪爽梗直,为人厚道,在整个机关德高望重。由他推荐,赵鹏从政治部干事 "转业"到文学部当编辑。当时文学部主任是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王愿坚同志,他翻阅了赵鹏写的一些小东西,认为赵鹏有培养前途,是个 "苗子".赵鹏被任命为电影文学部编辑,做了一年多的通联工作。

  年由厂里选送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在北大,他学到了许多社会上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纯文学、纯艺术。他苦读一年,写了不少作品,其中小说《老麦的老婆问题》在 《追求》杂志上发表,这更加坚定了赵鹏的文学道路。同年,在参加了几次书画展之后,中国书协理事会批准接纳赵鹏为会员,就这样,赵鹏成为全军年龄最小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之一。

  从北大中文系回到文学部,赵鹏果然不负重望。1989年,他把顾工的一个短篇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厂里已基本同意投产,此时又出现了新情况,有些人在背后咬舌头,说三道四。几经周折,赵鹏创作的 《虎年奇案》剧本还是投拍了,而且为当时发工资都有点困难的厂子赚了多万元。

  搞电影文学的同时,赵鹏没有忘记他的书画爱好。军报一位记者称赵鹏是 "两栖作者".1989 年 11 月,他与另两位朋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搞了一个书画展。那年他整30 岁,说是送给 "而立之年"的礼物。5 年之后,他又在军博举办了自己的书画展,引起轰动。

  从 1990年至 1994年,赵鹏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十余部电视专题片,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些片子他还参加了导演和摄影。

  几年来,赵鹏以他的影视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的独特追求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赵鹏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当今较有影响的青年书画家、社会活动家靠的是什么?是刻苦、勤奋和忠厚的为人。

  北京电视台记者伍力在采访赵鹏时问到:木高于林必受摧之,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赵鹏答道:伟人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世界这么大,各种人都会有的。一个人,或者说一个想干点事的人在世上走,总是要遭到这样那样的非议,这个时候,你只有一个选择,要么同大家一块同行,并列前进,要么大踏步飞跃,超出大家十步,这样大家就不会用闲言碎语把你扯回来,因为够不着,只能跟在后面羡慕,当然你也没有必要再理睬那些嫉妒。赵鹏就是这样的性格,不管你说什么,自己认为正确的决不放弃,不会为闲言而左右。赵鹏说:以后的路还很长,我还要加紧前行,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是十步,是二十步,五十步,更远更远……这几年, 《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都对赵鹏的事迹做过宣传,几十家报刊发表过赵鹏的书画作品。赵鹏的书画作品被许多国家友人收藏。1995年5 月,赵鹏应邀为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作画,以 "鹤骨松心"四字作为国礼相赠。

  赵鹏现在国务院就职,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95 北京国际中国书画周就是他一手策划的。他还有远大的目标,他要把书画国粹艺术和传统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国去,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使中华传统文化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赵鹏书画集》是1994年赵鹏书画展的作品集,这里,我愿摘录赵鹏在《后记》中的几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生于国庆十周年前夕。老家距好友陈忠实笔下的 "白鹿原"不远。那是秦岭北面的一个美丽的村庄。18岁那年,陇海线上一个"闷罐"军列把我和69 个战友送到了军营。从此,便在这国防绿的世界里度过了16年。当过警卫战士、干过文书,后来当了干事,再后来就干了 10 年的电影文学编辑。当战士、进机关、做编辑,路似乎走得很顺畅。也许只有极少的人知道,我能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并且做了一些事情,完全是用汗水加上坚韧的毅力换来的。现实中少不了艰辛,但我不曾流泪,我也时常教育我的儿子赵昂,从小要学会坚强,男儿流血不流泪!

  对书画的爱好远不及我对文学的追求。也就是说,在文学上我付出了大部分精力。但是,事情后来发生了变化,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因不正常的 "人际关系"使我失去了到军艺深造的"事件".一个W 姓的人勾结了几个同僚合谋借我给王愿坚颜色看。我没去,但绝不后悔,我敬重我的老师王愿坚,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德高望重的优秀作家。在扶植新人后辈问题上那些勾心斗角的小人与王愿坚大师相比,充其量只能算是万吨粮仓里的一粒黑臭的老鼠屎。我写了题为 《长征问题的专家》的长篇报告文学在《延河》杂志上发表,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愿坚若在天有灵,看到他的学生如此争气,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对书画的真心投入是近几年。工作的原因常奔波于大江南北,不管走到哪里,总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积累和求教的机会。对艺术怀着一丝不苟的真诚,工作之余临池不辍,坚信刻苦加悟性就会取得进步。与此同时,也获得了现代书画名家欧阳中石、刘炳森、李铎、夏湘平、谢德萍、俞明海、杨志谦等的指点教训,受益匪浅。

  书画艺术是极其严肃的高雅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揣摩,虽悟出了一点 "书道"的含意,但不能成其为主张、观点之类。我以为,对每一位书家来说,历代的碑帖要写,熟八法、谙四体,由此获得厚实的基础。之后,应精熟达变,不拘泥株守,要写出时代感。 "求则变,变则通",我信奉这个原则。

  今年初,几位热心的朋友鼓动我办个书画展,以此征得方家道友的指教。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于是,在北京西郊六里桥甲一号一间借来的小斗室里,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创作。在那段日子里,当整个京城都在熟睡的时候,当乍暖还寒的北风在通过狭窄的窗缝发出怪叫的时候,我的小小创作室里仍旧灯火通明,有时甚至延续到东方破晓。写来画去,到头来留下了百十幅作品,一堆废纸,一筐墨瓶,搭进去十几斤体重。

  感谢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和中华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会为我举办的这个展览,同时,也感谢那些为我的事业给予了热情帮助的人,他们是:王亚民、郭万学、王祥之、曾熙然、李巨泰、张学俭、李洪海、李作祥、汪德龙、路世明、王颖、俞明海、孙亚平、罗京、李瑞英、张德武、张振平……这是一些永远值得纪念的名字。

  求解世界建筑难题--记邓天宁和鲁班公司陈祖甲讲到中国建筑业,人们总免不了想到古代建筑工匠鲁班。

  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个鲁国人叫公输般。他发明了木匠劳作的工具,创造了战争中用于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用的石磨,被后人尊为"建筑祖师".

  时日变迁,改革开放后的神州大地宛若一个庞大的建筑工地,到处可见砖石堆、水泥垛、脚手架高升、塔吊旋转。世界上的建筑业也十分兴旺。然而,无论是世界的还是中国的建筑业都面临着一个难解的课题:裂缝、漏水、下沉、倾斜。据国内专家透露,我国每年约有3000 万平方米建筑物发生裂斜与破损,80%水库有漏水现象。列举这些揪心的数字,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像久病之人,期盼医师,根治建筑行业的四大 "癌症".当年的"建筑祖师"对此自然束手无策。不过,神州大地降生了当代鲁班,那就是邓天宁和鲁班公司。

  面对建筑新难题笔者是在 1995年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成立之日认识邓天宁先生的。这个中等个子的年轻人,显得稳重深沉,细致的分析加上有力的佐证,颇具学者风度。他和鲁班公司都还年轻,却有一股闯劲,面对世界建筑难题,毅然地动手解答。

  小时候,邓天宁就萌发了这样的心愿:让大家住上称心如意的房子。这兴许是受到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的启迪,或许是遭遇的现实使他立下了这样的志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邓天宁,在 "文革"中被迫随着母亲到农村度日,住的是一间简陋的小屋。

  真可谓 "屋漏偏遭连夜雨".一天,天下大雨,母亲用小盆接串珠似的漏水。看着这等情景,邓天宁发狠似地对母亲说: "妈妈,我长大了一定要做个造房子的能人,造很多很多不漏雨的房子,给大家住。"话音瞬息消逝,鲁班精神却在邓天宁心田里扎下了根。随着求知,心愿一天天生长、茁壮、成熟。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广州市建筑工程学校,之后又迈进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就读。

  年他带着久藏的心愿,带着学得的真知,带着研究的论文踏上工作岗位。在广州市政建设三公司施工队,他从墨线员到助理施工员,默默地在建筑工地上摸爬滚打。历时4 年的实践,建筑行业的裂、漏、沉、斜的奇难杂症一直在撞击他的心灵。后来,他通过考核,进入建筑公司的技术科,这给他提供了大展宏图的机会。如今鲁班公司的口号:"挑战建筑业世界难题,专治建筑物奇难杂症"就在那时萌了芽。

  邓天宁朝思暮想。他将建筑工程、化工工程、维修工程、地下工程等多种学科集结一起研究,逐渐探索出一套对世界建筑四大难题既 "治标",又"治本"的防水补强新观念、新理论。

  他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建议成立一家防水补强专业公司。这时,他遇到一位有识的领导,赞赏、支持他干一番事业,将一个多年亏损的煤炭矿山防水队,改组为建筑防水补强公司,由邓天宁掌舵。1987年元旦前,公司的新牌子在广州大街上挂出来了。建筑行业的新专业就这样兴起了。

  公司第一次 "出诊",药到病除,使广州一家五星级酒店大堂的主梁得到补救,至今滴水不漏。之后,防水补强公司连连出战,捷报频传。鲁班公司在广州人心目中树起了自己的新形象。

  鲁班在广州求解繁华的广州,高楼林立。闹市区德政中路在 1986年又建起一幢高米的8 层住宅大楼。1987年春节,居民们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居。可喜气还没有消散,却出现了由于地基不均匀,大楼开始倾斜的阴影。经过多年观测,到 1994年确定的最大倾斜量为38 厘米,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危房标准。地震部门发出了警报,如果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地面摇晃,大楼必定坍塌。有关部门曾采用化学灌浆的办法加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拆除了重建?这样要花费上千万元,且处于楼群中,拆除重建还要影响周围的建筑。

  难题摆到邓大宁和鲁班公司面前。这天,身为董事长的邓天宁同总经理李国雄一起来到现场观察,详细地查询了大楼倾斜的有关数据。得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系专家教授的参与和支持,他们大胆地提出了断柱顶升纠偏、加固基础的施工方案。

  所谓 "断柱顶升纠偏法"就是将原来的柱子断开,由托梁暂时承受大楼的全部重量,然后由千斤顶和钢板分级顶升,再加固原有的断柱,使楼房改斜归正。这个严密的方案,经过 5 个月的准备,达到施工的关键时刻。

  年 5 月 18 日是鲁班公司难忘的创新日子。这天一早,施工工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除了施工人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也组织上百名行家前来观战。56 台千斤顶同时启动,每台由一个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的3 人小组认真操作,严密监视。每分钟升一级,每升一级所得的数据立即输入现场的3 台电脑计算,为现场指挥提供决策性的依据。

  几百双眼睛紧盯着,技术人员和工人几乎忘记了呼吸,电脑操作小姐频频地擦汗,唯独楼上的居民没有多少感觉,照常安静地生活。只用一天的功夫,一幢 "稍息"的大楼开始"立正",可能出现的巨大经济损失被挽回了。

  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在现场采访、录像、拍照,拿出了鲁班公司解难题的真实写照。

  到上海西沙创新邓天宁和鲁班公司采用断柱顶升纠偏法在珠江三角洲挽救了不少危房。

  同时,他们又到上海、西沙群岛等地解答了建筑行业的新难题。

  上海的第一条地铁线已经开通,但乘客中极少人知道在地铁建造过程中,鲁班公司来啃过一块硬骨头。作为地铁3 个组成部分的旁通道是地铁建设中的难题。旁通道就是两条独立的行车隧道之间的一条连接通道。它主要用于联接泵站,为地下隧道排水防洪。如果一旦出现事故,旁通道又是疏散乘客的途径。平时,它可供检修人员作避车和休息的场所。

  虽说旁通道只有2 米宽,5 米长,7 米高,比不上行车隧道那样宽畅,但在上海修建旁通道简直像在豆腐中间打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淤泥、软上层深达60 米。何况,旁通道修建在广元路一带,地面上建筑高大,一级马路行人车辆川流不息,还有个幽雅的绿化带;路面下则有密集的高压电缆、通讯线路和煤气管道。旁通道修在离地面 18到25 米处,又不能采用打地铁行车隧道的办法。如果将马路开膛破肚,畅怀大干,那要开支多少经费,带来多少损失!

  年3 月,经行家引荐,鲁班公司承担了这项工程的前期工作。他们提出用三重管高压斜旋喷和二重管高压旋喷的手段,将深层软土加固,给开挖旁通道工程创造先决条件。这是邓天宁经过多年潜心钻研,想走的一条科技创新之路。创新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大胆、敬业精神,而且需要科学依据,还要善于解决不少人为的障碍。不过创新的事业总会有人支持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加固任务完成,开挖旁通道时,工程单位反映加固效果比预计的要好。经过验收,一道建筑业上的难题又被攻克,鲁班公司为我国地铁事业作出一大贡献。

  屹立在南中国海的西沙群岛永兴岛,是我国的一个海防前哨阵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驻岛人员需要淡水,只能靠建地下水库来解决。

  在一个面积不到 2 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岛上建地下水库,面临着加固和防海水渗透的问题。那里曾建过一个水库,花了两年时间,因这些问题未解决而没有成功。

  建筑专家推荐鲁班公司上场。鲁班公司依据邓天宁的创新理论,运用高压旋喷注浆法,解决了多年未解决的封底防水结构的难题。西沙群岛从此实现了企盼多年的存储淡水的愿望。

  鲁班公司不仅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而且开始迈步跨出国门。我国在摩洛哥援建一座煤矿。工程即将交付时,发现一座800 米中心竖井井壁有渗漏现象。对方据此拒绝验收。

  这时,邓天宁和鲁班公司站了出来。在补救施工招标中,鲁班公司以独到的防水补强技术,一举夺标。他们进入现场不久,井壁不再渗漏了。摩洛哥方面满意地验收了这座煤矿。国家的名誉和经济损失挽回了,鲁班公司的名声远扬国门以外。

  绽露尖角的小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的这两句名诗展示了小荷之谦逊和兴盛的实力与前景。邓天宁和鲁班公司正是这朵绽露尖角的小荷花。

  鲁班公司在邓天宁的带领下,经过 7年奋斗,已经为 150多座机关、厂矿、宾馆和住宅等建筑加固纠偏、堵漏防水。原先年亏损 50 万元的防水队,现在已 "补强"为固定资产3500 万元的鲁班公司,仅 1994 年产值达万元,累计产值 1.4亿元。它是我国最大的一家建筑防水补强专业公司,以技术密集的集团式高技术企业的形象矗立在神州大地上。公司还在上海、汕头、香港和美国设立了办事处。

  有胆有识的邓天宁集学者、发明家与企业家于一身,这样的 "三合一"经营者目前在国内还不多见。他创立的防水补强理论把建筑物的防水与补强联结起来,不论是旧建筑,还是新建筑或拟议中的建筑;无论是地面建筑,还是地下建筑,包括地基土都适合应用。这就是其精髓。

  年多来,他同总经理李国雄紧密配合,接受建筑专家的指点,发明了项实用技术,有的已申请到专利。同时,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 10 多篇论文,4 次参加国际技术交流活动。1994年9 月,他同李国雄一起到英国诺丁汉参加第五届国际矿山治水学术会议。在这次会上,我国有4 篇论文入选,唯独他的论文 《地下集水池高压旋喷注浆封底设计和施工》获得到台上宣讲的资格。

  在经营中,邓天宁抓住了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掌握了几个诀窍:

  广招人才;开拓市场;加强企业内部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员工的劳动素质,靠高科技开发新产品;树立现代企业的正面形象。

  岁的邓天宁的实绩得到社会的承认,报刊上赞誉他是"扶危解困的房郎中"、 "建筑物医师"、"现代鲁班".1993年,他被评为 "广州十大杰出青年".1994年又戴上 "广东省优秀青年企业家"、"首届广州市杰出青年企业家"的桂冠。

  有实力有前景的荷花毕竟是小荷。邓天宁正在描绘一幅世界一流的建筑防水补强集团企业的蓝图。他说: "防水补强技术还有很多难题和未知数,等待我去研究、探索、攻克……"我的理想不是赚钱,成为大富翁,而是在建筑界以建筑鼻祖鲁班为榜样,为社会、为老百姓做点事。"天生总经理--记粤海皇都酒店总经理李天生刘孝存我为什么将李先生称为 "天生总经理"呢?这里面的故事很多。

  对于第一次见面的人,我总会细细打量一番。这位 "李总",个头不高也不算矮,准确地说是中等偏上的身材,不胖不瘦,说着一口略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身着深色的西装,温和里透着严肃,灵活中显露一丝不苟,他侃侃而谈,对旅店业非常熟悉,也极为投入。每当谈到有关专业问题时,我都会突然感到他那从内心深处涌起的激情和认真。他习惯于在小黑板上写画,用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图示来展示他的思路和他对于饭店业某些关系的深刻理解。

  我称其为 "天生总经理",除了省去其姓氏外,自然还有多层涵义。

  李总与旅店业结缘于青少年时代。1942年,他出生在香港的一个普通人家。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随同父亲到旅馆去看望一位亲戚。第一次感受大旅店的豪华和气派,第一次领受服务员的彬彬有礼,他萌生了长大以后从事旅馆业的念头。种子埋在了心田,适当的时候便会生根发芽。19 岁那年,他果然步入香港的一家旅馆,当上了 "练习生".从此,他开始了旅店业的生涯,先后在香港、新加坡、泰国、台湾、越南的大旅店内供职;从柜台到客房,从销售到餐厅,他一步一个台阶,在 30 多年的时光中,投入精力耗费心血,积累了丰富的待人接客和经营管理的经验。

  人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了第一家五星级大饭店--广州中国大酒店,李天生就是这家饭店的总经理。第一家!这是一种开拓啊!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打破奥运会 "○"的纪录的人,都是值得赞美和称颂的。因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1993年9 月李天生又受聘于在香港注册的粤海企业 (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粤海(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出任坐落在北京王府井的粤海皇都酒店总经理。北京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原叫华侨大厦。不过,华侨大厦在 1988年重建了--当这一六、七十年代在北京非常显眼的高大建筑,在80 年代如雨后春笋般的形形色色的高层建筑面前不再那么出类拔萃以后。重建的大厦通体白色,上盖深蓝色的琉璃瓦大屋顶,呈我国古典建筑风格。当粤海企业集团收购了酒店70%的股权以后,粤海皇都酒店便登上了首都大宾馆饭店的竞争舞台。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身为这座12层高的现代化大酒店的经营管理者李天生,面临着接收整顿而不停业,同时又要在短时间内扭亏为盈的局面。他有三头六臂?不。但他有冷静的思考、准确的估计和丰富的经验。他审视环境,察看厅堂房舍,当然也不会忘记在岗的每一位干部、职工。他对酒店的优劣得失有了清晰的评估:酒店的天然优势是地理位置好。世界各地,无论商贸货店还是旅馆酒店,生意的好坏与它所处的地点关系极大;所以,顾客云集的商业街、闹市区被人们称为 "黄金地带".北京,这是十几亿人的大国的首都,是一个既古老又有生气的大都市,是一个荟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名城。且不说她现有 1000万人口,也不说他的客流量每天达 100万人之多;伴随着改革大潮,各国商贾、实业家、外交官、旅游团能不越来越多吗?

  天生总经理充分地感受到了她这美好的现在和未来。更何况粤海皇都酒店正是处在北京最负盛名的王府井商业街和有 "银街"之称的东单东四商业街的直角交叉线上,交通方便,人流如梭……民以食为天。凭着多年在各国旅店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天生总经理提出了 "餐饮带客房,中餐带西餐。"对于这一结论,他是有分析的:星级饭店,客房、写字间或高级或豪华,八九不离十,出门在外的人不仅希望住房舒适、美观,也更愿意吃到风味特色。吃得好住得好,客人才满意,才会光临。这叫 "餐饮带客房".一般来说,北京人不在北京住旅馆;在北京的旅店里住宿的,特别是高级星级宾馆,大多为海外来客及一些外省市来客。中国人习惯吃中餐,偶吃西餐是换换口味。海外来客来自异国他乡,早就吃惯了西餐大菜,如今到这以烹调而闻名的古国,便不能不换着样地用中餐了。中、外宾客都想到一块去了,中餐成了大饭店热门。于是就有了 "中餐带西餐".

  天生总经理又想到,北京遍地都有中餐馆,到了粤海皇都,就得再添花色。

  于是他将大路货的咖啡厅办成 "风味馆".何以冠一个"馆"字,他颇多心计--这 "馆"的通俗意味,暗示着价格不高,在心理上对顾客产生了吸引力。出门在外,谁不喜欢物美价廉呢。风味馆里,既有北京小吃,又有外省名点,还有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的风味食品。可谓丰富多彩,能满足名色人等的口味和好奇心。在天生总经理的一手策划、指挥下,酒店的餐饮系列形成了--御香苑、风味馆、皇都扒房、阿尔弗雷德娱乐餐厅、大堂酒吧、皇都会,既有以粤菜为主的中餐,又有各类西式大菜和各国自助餐,还有各类饮料、菜点及娱乐餐厅。如此,再配上商场、花店、美容院、桑拿浴、按摩室、健身房、游泳池、娱乐室、会议室、商务中心。一个舒适、优雅、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全新酒店出现在南来北往的宾客面前,能不令人流连忘返么!

  想到此,做到此,他还称不上 "天生总经理".他的设想和算计远不只这些呢。他站起来,在黑板上给我们画示意图,为的是让我这样的行外人理解得更清楚。他告诉我: "旅店的成功与否在于它能不能吸引顾客。因此,旅店必须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变动,并针对这些变动推出相应的计划,实施行之有效的策略。顾客都喜欢物美价廉,不错,但是这其中有一个 '价格心理'.研究价格心理,首先要了解别人怎么做。同样的一个菜,人家售价元,你便宜 10%,可能吸引力不大。因为人家是老牌子,顾客已经习惯了。

  但是,如果你降价20%,100元变成80 元,就不一样了。 '距离'是明显的,'距离'可以推动人们接受。"我越来越对天生总经理感兴趣,越来越感觉他天生是个当总经理的材料。他又讲到了服务质量。这当然也分 "硬件服务"和 "软件服务"两大类。

  前者如房舍的设计、卫生条件、床柜地毯灯光音响设备及隔音程度、冷暖气及供水等,后者则是人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果等。他说 "旅店就是陪笑脸的行业。"这话,我能理解,但总觉得有些别扭。隐隐约约感觉着 "陪笑脸"有点像低人一等。天生总经理继续说:笑脸迎人,会给人们以亲切感。但你千万不要以为 "陪笑脸"是一个简单的事,或者从表面来理解它。你天天陪笑脸,可是连常住客人的名字都叫不出来,这怎么行呢?这说明你这笑脸没有陪到家,或者说你没有真心真意地去 "陪".人们是非常敏感的,"真陪""面陪心不陪",人们是能够感觉到的。在客人面前事先摆上一块毛巾和等客人来后再递上毛巾,那感觉是不一样的。听着天生总经理的这一番话,我有些兴奋起来。这微妙的细节差别,只有细心体验过的人才能有所感觉。常写小说的人知道:故事好编,细节难寻。他又开始深化比喻了,这个比喻更加令我吃惊:实际上,总经理好比演员和导演。演员的任务是演好一个角色。

  如此,上了班要戴上面具,下了班才是我。明白了你是一个角色,遇了无礼脸色和挨骂,你也就不会勃然大怒了……我承认 "角色论",但又觉得"戴面具"似乎表现了一种虚伪。仔细想想,我也只好心服口服,因为我们每个人何尝不经常戴上面具呢?承认不承认都没关系,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要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于天生总经理的直率和一针见血,我暗暗佩服起来。这时,他总结似地说: "人生如舞台啊!"哦,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话,该是他人生旅途的真切感悟了。这些感悟,如同格言一般,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你说,我怎能不对他另眼相看呢?刹时间,我感觉面对的不是一家酒店的总经理,我们不是在谈论酒店,而是在探讨人生。

  天生总经理的话的确富有哲理。他说: "辛苦不辛苦完全看你怎么想,感觉是因人而异的。你觉得辛苦,你就会觉得很悲哀。"我感到了一种共鸣。

  因为我想过,假如我是一个旅店服务员或者公共汽车售票员,我会怎样对待顾客,是笑脸相迎呢,还是愁眉苦脸?我选择前者。我想,有本事你就 "跳槽",去干你更愿干的工作。没本事,不如安心工作好好地干。高高兴兴是一辈子,愁眉苦脸也是一辈子。对顾客笑脸相迎,不仅让顾客高兴,而且自己也心情舒畅。这一舒畅,工作就会显得轻松,也容易干好。干好了工作,先进模范在边上等着你呢……好像心灵是相通的,我正这么想,天生总经理也这么说起来: "其实在饭店里工作有许多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他这么一点,一切都明白了。的确,大饭店人来人往,每天都可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我顿时想起了加拿大着名作家阿瑟·黑利的长篇小说 《大饭店》。

  住在大饭店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衣着俭朴的老头,竟然是亿万富翁,后来成为大饭店的主人。那个善良的不带偏见的女子,得到了老人的信任,终于成为大饭店的主管……天生总经理补充说:"接触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机会或机遇。

  当然,也许1000个人中只有一次机遇,但不接触这 1000个人,仅有的一次机遇就失去了。"他好像是在给我心里的感触下结论或做总结。

  你该明白我为什么称他为 "天生总经理"了吧?所以,当我知道他到酒店不到一年时间便使这里的营业额提高了 76%之后,一点也没有吃惊。他是一个讲究实际又具有远见的总经理,既有实干精神,又富有想象力,还能礼贤下士,团结部下。他经常到职工餐厅去吃饭,不仅仅是简朴,更重要的是和普通员工联络感情。关心清洁工、杂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使他对大酒店的细微末节了若指掌。原广州市长任仲夷为他题的藏意诗: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就有 "天生"的蕴意在里面吗!

  夏夜,繁星满天。站在 12层楼的楼顶,望着万家灯火,天生总经理会想些什么?是新加坡那赤道附近的星光,还是香港的灯红酒绿?不。你时刻悬念的还是你的大酒店--它的现实和未来。你的目光和心胸是和祖国的经济大潮联在一起的。

  临别的时候,我问起了天生总经理关于未来的 "梦".他沉吟了一下,慢慢地说:也许我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合资开一个饭店,这个饭店不一定豪华,只办个二星级的就可以,但服务是一流的,按五星级的标准来要求。

  客房不必太多,100 间以内足够,不过,这客房间间都要独特。主要在睡床和洗手间上刻意求变化,让顾客一进门就产生新鲜感、舒适感、亲切感。还可以设计成家庭式的,使其具有浓郁的家庭气氛……还是旅店梦!他可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天生总经理"么?这与他的名字成 "天作之合".

  走出酒店大门,已是灯火阑珊时分。天空下着小雨,我没有马上乘车,而是在细雨中踽踽独行。我喜欢在雨中思考,雨中才显得更加安静。天生总经理的面影不时在我的眼前闪现,与街道两侧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我知道,霓虹灯是和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的;而改革开放为我们,也为来自海外的华人提供了发挥才干的宽广的舞台。

  彩色的梦正在化为辉煌的长虹。

  北京音乐厅缘何 "火爆"?

  --记北京音乐厅总经理钱程杨柏青以推崇高雅严肃音乐着称的北京音乐厅,近一年来开始 "火爆"起来,据了解,仅 1994年 7至 12月份,演出场次就达165场,在连续亏损9 年后,首次向主管单位上缴纯利47 万元。截至 1995年2 月20 日,已订出160场,占1995年全年计划的 1/2,在家具展销、时装表演纷纷 "入侵"博物馆、美术馆的今天,在不少严肃的艺术场所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匆匆"转向"的时候,一个长期疏于管理的 "包袱"单位缘何变得如此"火爆"?

  特色即优势年初,刚刚 30 出头的天津美术学院八五级毕业生钱程出任北京音乐厅总经理。上任伊始,最迫切的问题是令人窒息的经济压力。

  如何扭亏为盈,如何走出经济困境,一时众说纷坛。有人提出,将地下室改为商场,把部分场地改为卡拉OK 厅,在顶楼上竖起商业广告牌,靠 "副业" "丰衣足食";也有人提出,音乐厅的固定资产就达9000万元人民币,用这笔 "家产",多兴办几个实体,"广种博收";还有人提出,音乐厅应实行内部改造,以适合各种演出活动;特别是那些效益看好的通俗音乐活动的开展。

  面对这些议论,钱程态度明确: "中国应当有严肃艺术的一席之地。作为中国唯一一座高档次的专业音乐厅,北京音乐厅演奏严肃音乐的宗旨不能变。也只有牢牢地保持这样一个特色或曰优势,北京音乐厅才能在众多的文艺厅堂中显出其特色。"寻找 "契合点"如何把北京音乐厅从单纯的演出场所变成立体的音乐机构,是一种职能上的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北京音乐厅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多次派人深入大专院校和厂矿企业,进行多方位的社会调查和行情跟踪,他们注意了解观众心理,寻求艺术与消费之间的契合点,在 "雅"与"俗"的天平上,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规则,组织了一系列 "两个效益"皆好的演出活动:

  --1994年5 月他们组织了为 "希望工程"募捐义演,从中央领导到普通观众,概不赠票,结果场场爆满,义演的3 万元收入,已寄往西北老区,负担 100个孩子 10年的教育所需。

  --7 月份的卡拉扬逝世 5 周年纪念音乐会,场面别致,打破了演员与观众的座序,边演出边恳谈,专家、观众面对面交流,给人印象至深。

  --8 月份的全国少儿音乐夏令营活动,让作曲家同少儿交朋友。这项活动还给音乐厅带来了一批稳定观众--少儿家长。

  以后相继举行的沈湘音乐会、伏尔加之声音乐会、学生免费音乐会、外国名歌200 首音乐会、老三届音乐会……更是盛况喜人,场场座无虚席。

  "我感谢北京音乐厅安排了如此周到的演出活动。可以说,每场演出几乎都是有针对性的,每场演出都拨动了不少人的心弦。"一位叫王攀的观众在听完老三届音乐会说出这通话时,竟泪流满面。

  "点子"与管理一个好的 "点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笔可观的效益。"点子"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管理,北京音乐厅的 "点子"管理,有着自己独到的魅力。

  点子之一:优化内外环境。记者步入北京音乐厅,仿佛置身于艺术的幻化世界。那金碧辉煌的装修和柔光四溢的设计,营造了一种庄重而艺术、神圣亦现代的氛围。墙上的一幅幅艺术大师的画像,使得音乐厅更添了一份肃穆和凝重。一切都显得如此协调、恰到好处。可是谁知,还在一年前,这里因年久失修,一切都处于倾颓状态。钱程他们靠集资、靠微薄的创收,对音乐厅的 "外部"环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造。在"内部"环境优化上,他们更不手软:建立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使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到 《北京音乐厅员工手册》上来;聘请资深音乐家李德伦等作为音乐厅的艺术指导,以把握音乐厅的总体发展方向;增加演出场次,变以往一天最多两小时的音乐会为每天早上 10点至晚 10点的 "全天开放"式音乐欣赏。

  点子之二:研究生当领位员,1994年 5 月 1 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宣传栏上,北京音乐厅的招聘启事赫然引人。以月9 日晚北京科技大学11名研究生在北京音乐厅按服务规范上岗服务为发端,北京音乐厅的大学生、研究生领位员制度逐渐形成了传统。

  "我们来这里做服务员,除了增加点收入,更重要的是争取欣赏音乐、接触社会的机会。"一位名叫吴晶的首都医科大学学生告诉记者。

  点子之三:开放 "走台".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高雅的音乐,让那些收入微薄的人也可以走进音乐厅,北京音乐厅在国内首家实行了开放 "走台";允许观众白天买票入场观摩演出团体在正式演出之前的走台排练。观众只需花 10元钱便可欣赏到音乐会,同时还可以看到指挥、乐队、歌唱家们是如何切磋技艺的。这对广大的音乐迷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

  点子之四:服务品种多样化。1995年,新年伊始,位于音乐厅门厅西北角的 "提琴屋"悄然开业了。该"提琴屋"集中了16种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小提琴,价格从百十元到近万元应有尽有。

  与此同时,音乐厅的"CD"角亦在筹划之中。据介绍,北京音乐厅的"CD"角不同于一般的音像商店,它将利用电脑控制网络将CD 经典推荐给入网的顾客。此外,北京音乐厅的 "音乐书店"、"花房"等设施也在运筹之中。

  音乐厅的 "第一"年是北京音乐厅扩建开业后的第8年,这一年音乐厅出现了许多"第一",展示了北京音乐厅新的发展趋势。第一次出现了空前的盛况。1995年以来,几乎天天有音乐会,而且平均每场上座率高达85%以上,多次出现音乐厅门前抢购退票的场面,这是建厅以来从未出现过的。

  第一次聘请大学生、研究生当领位员。1995年5 月1 日,招聘大学生领位员的海报在北京 5 所学校贴出后,迅即在大学生中引起反响。一时间,"到音乐厅打工去"成了大学生的一句口头禅。目前,在校研究生或大学生在北京音乐厅做领位员已形成制度,被记录在音乐厅建厅历史档案中。

  第一次举行无赠票的义演。由北京音乐厅发起,与中央乐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为希望工程募捐义演音乐会5 月31 日在音乐厅举行,文化部领导、艺术家、新闻单位记者全部买票入场。并将义演的所有收入3.3 万元全部捐给贫困地区的儿童,这意味着为 100名孩子承担 10年的学习费用。

  第一个长期为小学生开办免费音乐会。以 "让我们认识音乐厅"为题的少儿系列活动于 10月下旬推出,并在每大礼拜六下午2:00举办一次。参加这项活动的是北京市各小学的优秀学生。不少孩子都表示:我喜欢这个活动。

  第一家实行电脑售票。北京音乐厅 12月份开始实行全部电脑售票,电脑显示屏上是音乐会的座位平面图,把选择座位的权利交给了观众,票价和位子一目了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座位和票价售票员说了算的状况。

  第一次实行合同演出。北京音乐厅从5 月1 日起施行演出合同制度化。

  音乐厅以往接洽演出没有一份合同可以依循或制约双方,口头交易的方式延续多年,弊端甚多。演出合同施行之后,演出单位逐渐认可了这种规范的管理方式。

  "托江总书记的福""北京音乐厅能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是托江总书记的福啊!"一提起北京音乐厅现在的兴旺状况,钱程就情不自禁。

  演出部经理王玲更是一语道破: "没有中央领导的支持,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严肃音乐的舆论环境,北京音乐厅的 '火爆'是绝对不可能的。"北京音乐厅自 1985年开张营业以来,几起几落,几喜几悲。特别是年以后,经营连年滑坡,完全靠国家补贴为生。一座富丽堂皇的艺术殿堂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中间的酸楚,用着名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的话说,是 "一言难尽".严肃音乐的全国性滑坡,港台通俗音乐的严重冲击,成了这 "难尽"之言中的核心。但自江泽民同志出席1994年新春音乐会,号召全社会来支持高雅艺术的发展以后,全国的舆论环境为之一变。从中央到地方,领导重视,文艺部门响应,为严肃音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火爆"能否持久北京音乐厅 "火爆"了,在全国的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冲击。现在的问题是,这种 "火爆"能持续多久。

  记者了解到,音乐厅的观众大部分是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人,还有不少是学生甚至是外地出差人员。他们的囊中是否 "羞涩",直接影响着音乐厅的 "火爆"前景。

  首都师范大学的吴思敬教授认为,北京音乐厅偶然 "火爆"的背后,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趋势,那就是长安街上不能没有文化,文明古国不能没有高雅艺术。随着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上档次就是时间问题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的刘福春认为。从短期上看, "火爆"也会潮涨潮落, "火爆"会受消费者收入、心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但从长远看,一旦观众的素质上去了,一旦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雅艺术的发展氛围,这种 "火爆"就能天长地久。

  中国合唱协会的孟昭林认为,北京音乐厅的 "火爆",最关键的一点是得益于中央领导的支持。中国的严肃艺术尚在幼嫩阶段,还需要更多的人浇水培土。

  "让我的音乐为人类身心健康谋福"--记着名音乐养生学者、全国首家音乐养生康乐城总经理孔泰赵洋北京。1995年9 月。

  联合国第4 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此召开的日子里,北京电视台接连几次播出了这样一个专题: 《当代妇女》征歌获奖作品选播。人们一次次从荧屏上看到一个年轻、智慧的身影:他迈着矫健有力的步伐,从人海中向你微笑着走来:

  "祝福的真情心中生,祝你一生安宁。

  郁郁葱葱春常在,花满万绿中。

  缤纷灿烂季节,有你才变得芬芳浮动,人海中有你的身影,世间便有了温情。

  春风阵阵吹过,吹得大地万物萌生,心海中有你的抚慰,真情才越来越浓。

  万物生灵最真的爱,是那温柔至善的情,天上人间最好的家,是慈爱温暖的心胸。……"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和独特的韵律,他走进了成千上万人的心目中。京城不少爱好音乐和气功的人们都认识他:这不是着名音乐养生学者孔泰吗?

  这首由他自己作词、自己配曲、自己演唱的 《祝福》之歌,是他专为第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写的,结果,他以此歌参加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北京电视台等多家主办的这次 《当代妇女》征歌评选活动,评委从2000 多首作品中,慧眼识真,给予 《祝福》唯一的一个特别奖。

  "让我的音乐为人类身心健康谋福",这是孔泰多年前发下的宏愿。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从他的养生音乐中获得健康快乐的益处,他所倡导的音乐养生新文化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回首九年不寻常,得失甘苦自心知。未到而立之年的孔泰,从一个音乐天赋很高、慧根很好的孩子,成长为今天的卓有成就的集作词、作曲、演唱于一身的音乐养生学者、着名气功师、文化企业家,他走出的是一条奇特而闪光的路……天赋才华辟蹊径深功禅定悟妙音孔泰,年轻潇洒,声音宏亮,文雅博学。他现任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乐功文化中心主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医疗基地主任暨全国首家音乐养生康乐城-- "乐宫养生康乐城"总经理。

  自幼他音乐才华出众,7 岁那年奇遇道家高师--华阳真君,以后又经灵悟乐功掌门人王迦活佛、玄音法师、无极法师等高人传其高功大法,使他得以在接受和习练中国的古老养生学方面颇有造诣。

  每个人生来必负有使命,有的人使命平凡一些,有的人使命特殊一些,音乐养生事业的开创者非孔泰莫属,这是天意也是必然。

  年的一天深夜,孔泰在一种特殊的禅定境界中,突然听到了一种极其美妙的音乐,眼前还赫然出现了金碧闪闪的莲台仙境。啊?!多么美妙的境界啊!瞬间,他进入了一种空冥状态,仿佛自己身心空了,恍恍惚惚地和宇宙融为一体。缥缈又渐近的音乐,时而空旷、时而清脆,有的音乐中还有词,就仿佛真有人唱歌一样。

  后来,他把这首深功状态中流露出的最美之乐音,追忆谱成了他着名的《逍遥游》一曲。这也便是日后被人们广泛流传并非常喜爱的那首名作:

  "飘飘悠悠,悠悠飘飘,顺其自然,自舞自蹈,刹那间心境哟,喜喜洋洋,还是乐陶陶,此中的妙意哟,不入其中怎么知道……"使命就这样悄然降临了。

  这年,孔泰 20 岁,20 岁的青春鲜亮永恒。命运将一串沉甸甸的金钥匙交给他,祈望他灵启人们步入健康快乐智慧之门。

  生命乐章从此打开了灿烂的一页。这种与大自然的交融中流淌出的美妙乐音,以后不时在他深功状态中出现,启迪感悟他:音乐可以和养生学结合起来,利用声波震荡调整人的五脏六腑运行,使之谐调、稳态和有序。

  古老的 《黄帝内经》上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脏",现代科学研究又证明:人体的每个脏器都有自己本身的频率。既然人的五脏与五音相应,那么脏腑有病就可以用五音去调理,五音和谐则达神宁,神宁则气旺,气旺则精足,精足则气血通达,气血通达则身心自然安泰。

  由此,他在充分吸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根据传统养生学中的声波理论,以及现代音乐的治疗原理,将古老的养生学与现代词曲意识及演唱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悟创了一种建立在音乐学、声学、音乐治疗学、音乐心理学、医学、气功学、人体科学等多种相关学科基础上的新的歌曲形式--养生保健歌曲。这种歌曲既能像普通歌曲一样优美动听并作为艺术来欣赏,又能具有极神奇的祛病、健身、开慧作用。

  天意从来钟爱有准备的头脑。孔泰有着良好的音乐天赋,又加上几位高师对他后天的培养造就,使他宛如一只大鹏加上了飞翔的双翼,这份特殊的、开创音乐养生事业的使命因此只能天然、完美地落在他头上。

  人必须不辱使命。当你意识到此生你应该为之而有意义的奉献时,就必须奋不顾身的前行。

  就在20 岁的那一年,孔泰怀着满腔的豪情和冲天的抱负,只身离家到京城闯天下。临行前,他以一首 《如此倔强》明其心志:

  背着吉它我四处去流浪,冥冥中寻找着我的方向。

  离家出走我热血一腔,今生今世也不会变凉。

  你问我何苦如此倔强,自古英才都未必如愿以偿。

  人生的真谛在精神上躲藏,也许那理想终是梦一场,可执着的追求不变的心,纵碰南墙,我也要穿墙而上。

  带着此生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宏愿,孔泰开始了他在京城的音乐养生大业。

  神乐妙曲是科学北展公演放异彩几年来,孔泰创作的一首首养生保健歌曲佳作的诞生,开创了一个用音乐艺术来促进养生事业发展的新时代。孔泰善用自己的天分才华,以顽强超人的毅力,在这条艰难而愉悦的路上奋勇探索前行,不断将自己的神奇美乐,奉献给世人。迄今,他已创作了优秀的养生保健歌曲上百首,出版发行了两盒养生保健歌曲专辑 《逍遥游》和《从从容容》,数不胜数的人们从收听他的歌曲中和音乐会上,获得了祛病健身的良好益处。他从人们越来越多的对这种音乐的喜爱和需求中,感到了回报给他不懈努力的欣慰。

  孔泰的养生保健歌曲全部词曲创作、演唱均由他一人完成。这种歌曲运用音乐治疗、心理调整、信息作用及场能效应等手段,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达到治病健身开智的效果。孔泰所创作的 《六字歌》和《特音歌》,根据传统医学中五音调五脏、六音调六腑的原理和声波对人体经脉的震动作用而写成,它使人们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调整五脏六腑的运行,震开经脉,畅通气血,以利生命机能有序化; 《小周天》和《正气歌》,主要向人们讲述养生保健的方法; 《开悟》、《开慧》歌,启发人们领悟人世的意义及灵启人们的智慧; 《从从容容》、《听我一句话》,述说处世从容、心宽豁达、为人善良的人生哲理;……总之,养生保健歌曲启发人们对待工作和生活要有热心、爱心、诚心,在社会上要做自信、勤奋、智慧、善良的人。

  孔泰在谈到养生保健歌曲与其他歌曲的不同和区别时说: "养生保健歌曲在作曲意识、手法上要有养生意识。作词范围限制在与人生哲理有关、和养生内容有关的范围内。我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想探索出既有艺术欣赏作用,同时又具有健身益智,开发潜能的一种新的歌曲形式。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健身艺术化,推动音乐养生和人体科学艺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强身健体,开慧益智,提高生命层次。"自1990年 12月,孔泰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成功的举办了首场音乐会后,如今,他已在全国各地举办过许多场音乐会,每场音乐会上都会有动人的康复实例出现。1995年 3 月 18 日,他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连续举办了两场盛况空前的音乐会,当时容纳2800 人的剧场场场爆满,几千名观众欣喜地感受到了音乐养生文化的巨大魅力。

  那天,舞台上朵朵莲花灿然开放,轻柔舒缓的音乐中,孔泰端坐在莲台上歌唱。 《逍遥游》、《从从容容》、《心静如平湖》、《炼神还虚》、《特音歌》、 《正气歌》、《听我一句话》等十几首能量强大的养生保健歌,似一缕缕春风和一股股清泉,将人们身上的不良信息吹拂而去;把人们身上的病气、浊气清洗干净,使人仿佛置身于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中,周身轻松,通体舒泰,从心底里发出熨帖、智慧的微笑……一位69 岁的孟秀荣老大娘,左背后长有一个苹果般大的包块,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和小孙子一起听音乐会的,没想到那么大的包块居然听没了,连脸上的浮肿也一并退了下去。回到家里全家人更是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家人还主动向 《工人日报》记者反映这一奇迹,引来该报两位记者前来采访孔泰。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许凤,听了第一场音乐会后非常着迷,接着又听了第二场。也许是心诚则灵,她的耳聋、耳鸣、颈椎病、心脏病、失眠、足根骨刺等病症几乎全好了;海军装备技术部离休干部盖振坤和爱人同听了音乐会后,经医院检查,腹腔内的2.8×2.7CM 的圆形结节影病变占位没有了,他的胃炎、咽炎、多年的耳鸣症状明显好转,他爱人的肩周炎、多年的结肠炎也全好了;石景山杨庄小区的高凤银也通过医院B超检查,证实自己的乳腺增生确实消失了。她并且说自己听得"心旷神怡,周身舒畅,高兴极了,没有一点疲劳感,并且腰和肚子正在疼的症状也消失了。"北京修建一公司设备安装公司的李荣花,听音乐会时正得了气管炎,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吃东西了,几乎睡不着觉,没想到听了以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的胃好多了,想吃东西了,浑身通畅,睡了一夜的好觉。"铁路幼儿园的卢国华女士,叙说她先生的"经历"更为奇特:"18 日听完音乐会回来后,爱人当晚睡觉就做梦排下了很多大便,一连好几天,他每天都有一次大便,困扰他多年的便秘就这样解决了,睡觉也正常了。"北京电视台在 1995年4 月6 日《生命·生育·生活》栏目里播出的介绍这台音乐会的专题中,有记者采访众多收听者反映的镜头,老人喜笑颜开共同说好,有的老人反映说某些疾病确实消失了;还有的说花一、二百元看这样的音乐会也值 (实际票价几十元)。更多的是年轻人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一既优美又实用的歌曲形式。

  首都新闻界也对孔泰的这两场音乐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新华社、中央电台、 《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文化报》等多家报刊、电台相继刊发了演唱会的预发消息和举办后的消息。演唱会现场出现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有线电视台、香港电视台等传媒八九架摄像机,先后有一二百位编辑、记者现场观摩了演出。记者们有的当场受益,有的对这种新兴歌曲形式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新华社在所发的通稿中,称这两场音乐会 "获得圆满成功","几千名观众体验了这一新兴的歌曲形式,人们不仅欣赏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独特音乐会,还获得了一定的心理和身体保健的效应。"这两场音乐会的巨大成功,显示了音乐养生文化的巨大实用性和科学价值,证明孔泰所探索走出的道路是非常正确和有意义的。

  各路名家齐夸耀艺术科学闯新路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率先提出了 "艺术要走科学之路"的想法,正式提出了 "艺术科学"这一新概念,并成立了以高春林等着名学者为领导的艺术科学研究所。近年来,他们看到了孔泰在音乐养生领域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非常欣喜,盛情邀请他加入该所研究队伍的行列,并批准成立了在其名下的北京孔泰音乐养生研究中心,孔泰也非常愿意将音乐养生研究纳入艺术科学发展的轨道,如此,双方不谋而合,走上了这条共同发展艺术医学的宽广大路。

  为了推动音乐养生事业的积极发展,孔泰已先后几次在京召开有各界名家、专家参加的养生保健歌曲研讨会,每次研讨会上,专家们都对这一新鲜而又有意义的开创盛赞不止,同时又希望这有益于人类的事业尽快发展提高。

  年 10月20 日,孔泰在中央乐团社会音乐学院,与国内音乐界的权威人士: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副主席时乐蒙、中国轻音乐学会副主席王酩、张丕基及着名词曲作家徐沛东、温中甲、王付林等欢聚一起,共同探讨了音乐养生文化方面的有关问题。

  孔泰首先讲了他用音乐艺术来促进人类健康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他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艺术一直讲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人民服务哪点更直接?

  我认为当以首先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更有益。艺术不能只有一种娱乐作用,我们应该发挥它全方位、尽善尽美的功能。音乐本来就能起到很好的调适人的神经的作用,如果我们再配以一些富含哲理的歌词、舒缓而独特的旋律、和声,演唱者再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演唱,那样起到的效果是和一般歌曲不同的。"在场的音乐大家们对他这一见解深表赞同,他们饶有兴致地收听了孔泰几首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逍遥游》、《心静如平湖》、《特音歌》、 《炼神还虚》等,大家对养生保健歌曲那优美的旋律和高远的意境及融化古典、民族、现代、宗教等音乐于一体的风格深表赞赏。徐沛东认为:

  "孔泰先生将音乐与养生完美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举。"王酩先生说: "音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再加上养生学的有益探索,二者相加,作用肯定是巨大的。"音乐家们虽属首次领略养生保健歌曲的神妙,但对孔泰的这一开创非常佩服,大家纷纷表示对这一新领域给予肯定和支持。他们一致推举孔泰成为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孔泰非常感谢音乐家们对他所从事的事业的鼓励,并相约音乐家们更多的关注这新领域,以利更多的人们在美妙的音乐欣赏中健身祛病、开启智慧,为我们的社会和音乐事业增添新的福音和内涵。

  年 11 月,中国优质保健产品评选委员会,对孔泰养生歌曲的养生保健价值进行了首次专业技术审查,他们认为,孔泰养生歌曲 "以声波振动及词曲意境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具有现代音乐治疗的科学基础,并符合中医学五音入五脏及形神兼备的传统保健理论,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将人体科学与音乐艺术相结合方面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尝试。"年 12 月,卫生部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也对孔泰养生歌曲的养生保健功能进行了专业技术考核。他们认为, "孔泰养生歌曲是建立在传统中医养生学、气功学与现代音乐治疗学、心理学等多门科学基础之上,具有创新意义的一种歌曲表演艺术形式和自然养生保健方法,……养生歌曲的诞生,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拓展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健康事业的发展道路,都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大胆尝试,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普及推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等有关单位,也都给予了养生保健歌曲以极高的评价。

  可以说,孔泰和他所开创的音乐养生新文化,已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全国性的轰动效应。社会各届专家都纷纷给予了高度好评。

  许多文化界人士认为,文明、高雅、健康的养生保健歌曲的出现,对于丰富、美化文化市场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许多音乐界人士预言,音乐养生新文化极有可能带来一场歌坛革命,并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带头音乐之一。

  许多音乐治疗界人士赞赏,音乐养生新文化的出现,对于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事业,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养生保健歌曲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大脑的使用率,唤起人体中许多内在的潜能,从而能培养出许多超常智慧的科学家,使人体科学的研究散发出更灿烂的光芒。相应地,人类的素质和生命层次也会大幅度提高。

  经过了近十年的艰难而愉悦的探索,孔泰和他的音乐养生新文化,已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回首走过的道路,孔泰感慨系之,他说: "从年到现在,我们经过了漫长的研究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得也有失。

  有成功也有坎坷。当然,每一次成功都给我们带来欣喜,同样,每一次挫折也都留给我们以激励,因为我们坚信:有利于人民的事业,终究会被人们接受。"作为第一位开创这一事业的开拓者,孔泰认为还有许多有待于人们一起去研究和探索的地方。他说: "如果说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我要说这远远不够,如果说我们还有什么不足,我真心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因为我们是最初的。"如今,孔泰又在北京建起了总投资200 多万元的全国首家音乐养生康乐城,以便继续探索用音乐养生之路,来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办这个全国尚属首家的音乐养生宫殿,孔泰为之有三:一是推广音乐养生新文化,探索建立既娱乐又养生的文化娱乐场所;二是建立艺术科学、艺术医学实验基地;三是引导人们认识和喜爱这种玩得既快乐又健康的合理而正确的消费方式。这个位于西单北大街西斜街82 号、西城文化馆一层的音乐养生宫殿,既可为病患者解除各种疾病的痛苦,送去健康的福音,还将分门别类地进行各种康复实验,与医学专家一起,积累艺术科学化的原始数据。这个具有多平方米的豪华型、多功能、综合性的娱乐场所,可同时为各个层次不同需求的人们提供内容丰富的娱乐养生服务。白天,中老年朋友可在这里参加养生康复调理及各种疾病的专题实验班,习练健身功舞等,晚间,中青年朋友可在 10 个豪华型的 KTV 包间尽情点歌唱歌,在迪厅大堂跳健身迪斯科舞蹈等,还可欣赏到这里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歌曲演唱和音乐,享受见效的养生保健服务,并学到一些简单易学的养生保健方法,使娱乐者玩得既尽兴又健康,还有所收获。

  为了更好地为各界人士服务,响应国家提出的 《12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以及"到2000 年人人拥有健康保健"的号召,孔泰和他的乐宫养生康乐城还将从 1996年起,为各行业、各阶层人士设立 12个 "保健节"日,免费为百姓、记者、妇女儿童、工人农民、人民公仆、厂长经理、艺术家科学家、军人、教师、执法人员、医生、外国友人等,提供无偿的保健养生服务。

  这个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科学研究所音乐养生研究室、西城区文化局文化馆、北京乐功文化中心几方鼎力合作的音乐养生娱乐场所的诞生,将是对现有娱乐消费方式的一种冲击和变革,它旨在拓展音乐文化的全方位功能,使现代人对文化的需求消费更合理、更健康、更有意义。谁不希望在娱乐的同时,又获得身心健康、增进肌体功能的妙处哪?

  作为一名音乐人,作为一位研究学者,作为一位法力高师,孔泰用他青春的年华,奏响了一曲曲成功而辉煌的乐章。

  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憧憬,期待着他的更大辉煌!

  王福生和他的寰岛集团李争艳时势造英雄。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年海南建省前夕,身为北京人的他只身上岛,望着那成片古朴而苍凉的处女地,听着岸边传来那平缓单调的波涛声,寂寥中,他却敏锐地感觉到了来自脚下这片土地的一阵阵躁动:那是一种期待。期待耕耘,期待辉煌。

  年过去了,他亲自主持开发的海口四大开发区之一--海甸岛东部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创造了企业不花国家一分钱而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准城市区的成功范例。由此,他荣膺海南省功勋企业家的称号,同时还担任了海南省企业家协会的会长。

  他,就是中国寰岛集团总裁王福生。

  成片开发城市的 "大手笔"海南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不能干的,就怕你想不出来。

  由独家企业不花国家一分钱进行大规模的成片开发,这在当时的海南乃至全国,都是第一次。可以说,当初王福生受命开发海甸岛,不仅事关海南的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探索中国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是一次新的尝试。

  那是一座荒岛。在6.5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杂草丛生,沼泽密布。王福生率领寰岛人以一种前人未有的胆识和魄力重塑这座岛屿,仅仅 6 年时间,就让那片荒芜的土地完成了由原始的自生自灭到现代文明的过渡。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寰岛人的艰苦耕耘,更离不开王福生先进的开发观念和缜密的发展战略。

  上岛伊始他就提出了 "21 世纪不落后"的建设目标。虽然只有 6 个字,却足以让寰岛人感受到了那其中的分量。这是一个承诺,一个对国家、对子孙后代的承诺;这更是一种自律,一种对集团自身的近乎苛刻的要求。

  寰岛集团深知任务的艰巨,他们认为,建成一座功能齐全的花园卫星城区,创造一流的投资硬软环境,由此吸引中外客商共同开发,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寰岛集团邀请清华大学等几家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为其进行开发区的全面规划设计,同时聘请香港安信工程公司为顾问,派专人去香港考察,一开始就定位把海甸岛在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标准上。在开发建设中,寰岛集团特别注重完善市政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第一个项目就是修建了一座连结海口市与海甸岛的和平大桥。接着又铺设了7条公路,打出了6 眼高质量地下水井,建成了海南省几个 "第一":第一个具有国际先进设备和水平的110KV变电站;第一个具备600 立方米储气能力的液化气罐站;第一个日处理能力达 5000-100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作为企业家,谁都希望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兴。但是,王福生信奉的原则是:长远利益大于眼前利益,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曾有不少客商高价求购开发区内留出的公共设施用地,王福生在一片房地产热潮中并未失去理智,坚决按规划留出400 亩水面及大面积绿化带和中小学、托幼所、医院、书店、电影院、派出所、停车场等建设用地。

  就是在这样的开发思路推动下,寰岛人将海甸岛东部开发区建成了一座生活便利、环境优雅、各种设施齐全的现代化滨海城区,成为令人瞩目的海南投资的黄金地带。截至1994年 10月,来此投资的企业达150家,累计完成投资达48 亿元人民币。

  年,王福生应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邀请,主持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12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和6.24 平方公里的统一开发建设,目前已完成该开发区的主干道路建设。1994年,他又受海南省和深圳市的委托,参与领导海南的深海域 52 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

  如今,王福生已被公认为城市成片开发的 "大手笔",他领导的寰岛集团核心企业中国寰岛 (集团)公司也已被建设部批准为城市综合开发一级公司。

  拼命三郎式的总裁王福生说,凭一个机会发财的人,至多是个财主,而绝成不了一个企业家。

  他不讳言海南这个大特区为他的成功提供了机遇,但他更相信一位名人的话: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懂得如何追求的人。

  开发区在高速运转,王福生领导的寰岛集团也在加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步伐。1992年,王福生力主调整寰岛集团的产业结构,成立海南寰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使集团走上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融合的道路。公司成立以来,根据海南是 "东方的一块净土,未被污染的长寿岛"这一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基础产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福生主持收购了琼海罐头厂,这是我国首例规范化国有企业产权交易,为中国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注旅游业,这对王福生来讲可不是今天的事,早在 1988年,他就在北京建成了亚洲大酒店。在海南他更知作为龙头产业的旅游业的地位。1992年开辟的寰岛娱乐城已接待 100多万游客,海甸岛北部海岸的海上娱乐中心也即将竣工。而1994年刚建成的海南第一座中外合资五星级大酒店--寰岛泰得大酒店更是王福生的又一杰作。这座作为大特区省会的标志性建筑,从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了对外开放的时代风采。

  这些实实在在的业绩竟是在短短几年间,在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中创下的。如今,由国务院经贸委批准的这家集团已拥有海内外39 家公司,资产总值达十位数人民币,经营跨越城市成片开发、房地产、旅游业、金融、商贸、高科技开发等众多领域,发展成为颇具知名度的跨国企业集团。

  作为一个企业家,王福生认为办企业就是要讲效益。他诙谐地称总经理为 "店小二",开店收钱。他说就这么简单。但是他特别强调要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先要做人,再做生意。作为企业则是要重视被称作无形产品的企业形象和品牌意识。

  在建设海甸岛东部开发区时,寰岛集团就已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他们在开发中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努力使集团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活动都能符合公众的长远利益,而最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在努力积累的同时,王福生出巨资支持公益事业。1992年,为支持海口市政府解决特困户的住房间题,寰岛集团捐献了价值6 千万元人民币的住房和土地。海南的椰子节和北海珍珠节的主办单位都曾得到寰岛人的鼎力相助。对于教育事业,王福生更有一副古道热肠。他已投资2 千万元兴建一所寰岛小学,1994年他还赞助深圳市教育基金 100万元……这些义举为寰岛集团增添了新的色彩,让更多的人记住了寰岛人。

  说到寰岛人,不能不提王福生的用人哲学。容人到用人,这其中包含了他对能人的理解。他认为许多有才华的人都是个性饱满的人,如果计较他的某些个性就可能会失去这个人才。作为助手,王福生并不苛求他们在方方面面都要出类拨萃,但是至少要有一个强项。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王福生深知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他的智囊团就是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和企业管理研究中心,这使得他的决策更有科学的依据和程序。为了防止"三个和尚没水吃",王福生不设副总裁,以求达到更高的办事效率。

  寰岛集团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作为总裁,王福生倾注了全部心血。自奔赴海南以来,他从未休息过一天,1993年的年三十那天,上午还在与华润集团商谈,下午才乘飞机赶回北京。干事业是他最大的乐趣,除此以外,他没有什么奢求。在海口最豪华的他的寰岛泰得大酒店里,对服务生端上来的一道道美味佳肴,他说他吃不惯,就喜欢和助手上小店子里吃馅饼就棒渣粥。

  海口是一座颇具诱惑力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各种娱乐设施齐全,是个消闲的好地方。王福生却说:他不能享福,也没时间,坐在舞厅里,只要灯一转就开始犯困。可一说起他的开发区、他的大酒店,他的精神头马上就来了,他亲自陪客人参观他的大酒店,如数家珍般一一道出饭店的拿手好菜、风味小吃,当他抚摸着酒店大楼墙面向我们介绍说,这种豪华铝合金挂板与蓝色玻璃幕墙的外观是最具现代风格的时候,从他的神态和语气中,分明能感受到他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他所拥有的,是一份男人最祈盼得到的成就感。

  王福生,一米八几的大个头,很帅。虽年逾半百但精神矍铄声如洪钟。

  那一口地道的京腔,快人快语,还不乏幽默。有人问他酒店门口为什么雇印度人作服务生时,王福生说,这除去惯例的原因外,难道就不能让老外替咱中国人拉拉门吗……京城商界大腕--李贵保阎冰在当今的京城商界,提起 "蓝岛"可谓家喻户晓,开业不到三年的蓝岛已迅速成长为商界的一名新秀: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百强企业、商界排名第三,同年荣获全国 "百家最大零售商店"称号,列居第14位:社会效益与日俱增,赢得了各界消费者和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在 "蓝岛"盛名的后面,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兢兢业业、勇于进取、无私奉献的身。影,他就是带领蓝岛人铸就昨天、创造今天、开辟明天的总经理兼党委书记李贵保。

  关于蓝岛的惊人成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而我更萌生了一睹李贵保风采、探求蓝岛发展根源的想法。但采访李贵保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太忙了,为了蓝岛的发展壮大,他几乎没有休息日,没有作息时间,蓝岛的每一件事都令他牵挂。一个休息日,我按公关部刘女士的安排见到了李总。

  我浏览了他宽敞、优雅的办公室:L 型宽大的写字台上摆放着电话、计算机和一束幽幽飘香的鲜花。右侧墙角安放着两台监控电视,西面墙上各挂着一幅巨大的木雕画,雕刻画古朴苍劲,凹凸的线条里仿佛流动着深刻的思想,给这间办公室平添了艺术气息。我意识到,面前侃侃而谈的李总,不仅是商界里优秀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充满艺术内涵的文化人,一位有着与众不同悟性与开拓精神的改革家。我细细端详着这位京城商界声名显赫的蓝岛大厦的领头人:他不像个商界的大老板,反而更像一位艺术家,从他精神、洒脱的外表里,透出一种潇洒的气质,他的眼中流露出艺术家的真诚与执着。李总给我的第一印象:深刻而隽永。

  当我们提出采访意图,并拿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有关资料给李总看时,李总不住地说: "我没什么好写的,真的,蓝岛大厦今天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靠的是我们2000 多名员工的共同奋斗……"笔者说:"写您的奋斗史,实际上还是在写蓝岛的奋斗史,蓝岛大厦的成功与李贵保这三个字是不可分割的,写您的目的是为了反映蓝岛干部职工在改革大潮中锐意进取、追求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激励更多的人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片刻,李总说:"有些企业是被企业家托起来的,而有些企业家则是被企业托起来的。其实我个人资历非常浅,1962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就到了朝阳区关厢中心店搞财务;1980年调至区百货公司财务科为科长;1983年起任公司副经理、总经理直到蓝岛建成开业后任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说着,李总爽朗地笑了起来: "太简单了,这么多年就干一种专业,所以说起经商还有点经验。参加工作至今已经33 年了,没有离开过朝阳区,也没有离开过商业,甚至没有离开过朝外大街。是改革开放的机遇为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李总滔滔不绝地谈着,那圆润的声音里融会着一种谦虚和自豪的情绪。越过李总的谦逊与客套,我们从蓝岛成功的历程中捕捉着这位奠定蓝岛发展基石、编织蓝岛灿烂明天、颇具雄才大略、运筹帷幄的企业家的奋斗历程。

  蓝岛精神最使李贵保和蓝岛人不能忘怀的,莫过于 1992年 12月27 日至1993年月18 日那不平凡的22 个日日夜夜了。

  为了抢在春节前开业,李总带领全体员工进驻到了尚未完工的蓝岛大厦。时值数九寒冬,大厦里没有暖气,没有水,没有电,甚至没有厕所。遍地废砖烂瓦,肮脏不堪,装修队伍还在紧张地施工。李总身先士卒,与全体员工日夜奋战在第一线,硬是在22 天的时间里,把一个脏乱的 "空城",装点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的购物天堂。此间,李总总是以方便面和快餐充饥,有时连水都顾不上喝。在这22 天里,他每天都要吃几丸中药,确保自己不会病倒。蓝岛如期开业了,他首先想到的是表彰建功立业者。李总从22 天里员工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里,概括提炼出了蓝岛大厦的企业精神: "亲和一致,奋力进取".正是这种精神创造了商业史上的奇迹;这种精神是蓝岛不断成功的原因。从那时起,李总的心与员工们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那艰苦奋斗的22 天,是一页宏伟的乐章,它奏响了蓝岛大厦灿烂前景的序曲。

  为了使蓝岛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李总把每年的 12月27 日定为"企业精神弘扬日",1994年 12月27 日,李总把企业精神提升为"亲和一致,超越创新",它不仅体现出蓝岛人团结一致、荣辱与共,更昭示出蓝岛人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永不满足的坚定信念。

  蓝岛文化从李总的谈话中,我更进一步地了解到了他深层次的经营理念、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以及他对蓝岛发展的设计与谋略。

  李总说,他尽管有着30 多年的从商经历,却没有主持一个大型商场营销的经验,因此,除了不断学习,吸取知识,别无捷径。

  李总爱好文学,年轻时代他阅读过大量的文学名着,而且特别喜爱看话剧。从巴金、张恨水,读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安娜·卡列尼娜》、 《红与黑》,再到今天的《胡雪岩》、《李嘉诚》,郭沫若的《虎符》、 《蔡文姬》、《武则天》,老舍的《骆驼祥子》、《女店员》、《茶馆》,曹禺的 《北京人》、《日出》,《雷雨》等都看过,至今,仍可讲出当时的情景。这些文化积累,使他在今天的商业管理中凸现出一种独特超群的艺术特质。

  "以文兴商"建设企业文化是蓝岛大厦经营的最大特色,在商界引起了一场变革,如今 "企业文化"已成为每一个商业企业不可或缺的经营思想。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注定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蓝岛文化正是其独具魅力和经营特色之所在。

  开业之初,李总敏锐地指出,蓝岛的成功绝不在于硬件的高档、装饰的豪华,而在于独特的经营之道,在于富有特色的营销方式。

  开业之时,蓝岛即提出 "情意服务"的口号,向顾客推出了"温馨周到、快捷"的服务标准,提出了 "买走一份商品,带回千缕情丝"、"春夏秋冬都是爱,留下真情在人间"的广告语,使顾客耳目一新,立即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之后,李总与有关专家教授共同探讨蓝岛文化的内涵,使蓝岛文化逐步成熟。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宗旨为 "诚信为本,情义至上",企业精神为"亲和一致,超越创新",广告语为 "商品皆有价,蓝岛情无价",同时,"情系义利"的宗旨开始提出,李总曾作出诠释: "以情带义,以义取利,先义而后利。"李总把蓝岛文化的内涵与实践概括为:一、外向化的科学经营理念;二、树立并推进鲜明的企业形象;三、开展有文化特色的商品促销活动--创造独特的商品文化;四、营销温馨的环境文化;五、坚持 "情义服务"的有情的商业经营文化。但是,李总并不以为蓝岛文化已经定型,他时刻都在想着深化蓝岛文化建设,不断发展蓝岛文化。不久前推出的 "一片情"系列服务即是蓝岛文化横向拓展、纵向深化的体现。而每年都推陈出新的 "文化购物节"、 "消夏文化夜市",都使蓝岛文化不断升华。

  企业文化是蓝岛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强化管理、提高素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保证。李总把蓝岛文化视为企业的 "至胜法宝",致力于全体员工的理解与身体力行。正是有了李总与全体员工的 "文化意识",蓝岛才会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创造出了其他企业许多年才能取得的综合效益,使蓝岛成为新商业的楷模。

  人本管理李总始终强调,一个企业的发展,领导正确的决策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才是企业最终成功的保证。许多人到蓝岛来都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凝聚力,员工的情义服务是发自内心的,员工对蓝岛充满了荣誉感和自豪感,每一个员工都会自觉地维护蓝岛的形象与尊严。这其中有何秘密呢?我们从李总的谈话中找到了答案。

  传统的管理,强调约束、惩罚,忽视对人的心理与需求的满足与引导,结果是 "强扭的瓜不甜",服务水平与整体素质总也上不去。因此,李总在管理中突出了 "人本管理",即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李总说:"蓝岛的管理是有情与无情的统一。"首先,企业以 "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为前提,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以 "马斯洛理论"来论证他的观点,说明,人的需求已从生存、安全的层次,上升到了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因此,作为管理者,就要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他追求与员工的情感交流,关心员工的生活,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难题,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生发了奉献在蓝岛的内在动力。在李总的号召下,蓝岛大厦形成了亲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上到下,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蓝岛人因此敢言 "不可战败".

  其次,蓝岛制定了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印行了 "现场管理规范条例",对违纪员工开具违章通知单,分别处罚,不徇私情;同时,李总大胆改革用工、分配、干部聘任制度, "任人唯贤,量才而用", "庸者下,能者上",绝不容许任何人在蓝岛 "混日子"、"耍资历",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走上了各级管理岗位。严格的管理,使蓝岛运行井然有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道是无情胜有情","有情与无情"的有机统一,形成了蓝岛人本管理的特色所在。

  "他是诚实,厚道的好人"采访不知不觉过了 12点,应李总之邀,我们随他到五楼的餐厅吃便餐。

  席间,餐厅的杨经理得知我们是记者,便坐下来热烈诚恳地同我们聊了起来。

  "你们真太应该写写李总了,他这个人太好了。"杨经理激动地说。

  李总微笑着制止她: "不要说。"而杨经理却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李总对谁都好。谁家有困难、谁家有了病人,他都主动地去家里慰问,亲自去解决困难。逢年过节,李总带领大厦领导在广播中给员工拜年。

  "蓝岛能有今天真是不易呀,都是李总领着大伙吃苦卖力地干过来的。

  如果谁要说李总个 '不'字,甭说我不干,蓝岛2000 多名员工也不会答应。"接着,杨经理又回忆起在关厢中心店时一段难忘的经历。

  "那时,我在食堂工作,李总只是个普通的会计,他平时为人厚道老实,工作勤奋,我们都向着他。有时食堂赶上吃馅饼,他来晚了没吃上,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非得再烙上一张给他吃上心里才踏实。为什么大伙儿对他好呢?是因为他真,他实。到如今,他对员工还是一个 '真'字,一个'实'

  字。"笔者不由地插话: "李总,俗话说,无商不奸。您怎么看呢?""我的经商之道就是诚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么。干商业就是要赚钱,怎么赚,这里面有学问呐。"望着李总那平和愉快的表情,听着杨经理的话语,我想:在李贵保的成功之后,有着2000 多蓝岛人的支持与信赖,是蓝岛人"亲和一致,超越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荣辱与共的价值观支撑着这个辉煌的蓝色岛屿。

  "李总,您能否透露一下大厦开业到现在的经营情况与前景展望。"我说。

  李总愉快地说: "可以说,我们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期盼与困难并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开业的当年,我们的最高日销售额达451 万元,年销售额为5亿4 千万元,跃居京城十大商场的第六位。1994年,上升为9.4亿,上升幅度为70%,在北京十大商场中名列第三位。1995年的营业额预计可突破 12亿。"我问: "据我所知,蓝岛的集团企业已走向全国,您有没有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打算呢?""有的,有的。我们下一步的经营目标是立足朝阳,面向首都,辐射全国,走向国际。"呀,好一个总经理,有如此的胆略与气魄!

  在交谈中,李总反复说:"我总觉得在我的事业中是有贵人相助。其实,这贵人就是自己手下的勤恳的员工。要写你们别写我,就写写蓝岛人吧,写写我们的蓝岛精神。"听了李总这一番感人肺腑的话,我们会心地笑了。有什么能比珍惜和爱护、欣赏自己的员工更为高尚的品质呢?我想:这恐怕就是李贵保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也是蓝岛 "亲和一致"的企业精神的精髓所在吧。

  最后李总才告诉我们,接受采访那天,是他的休息日,他利用这个时间接待大厦员工,"现在还有好多人排着队等着我呢,太抱歉了,我必须走了。"在李总站起的一刹那,我仿佛觉得有一种清隽、柔和的光辉升起,那光辉是蔚蓝色的,在茫茫的商海中放发着恒久的光芒。

  李总,愿你的事业再度辉煌。

  好人,一生平安。

  杜禹:京城制片业中的一匹 "黑马"陆虹那阵子,我正在写关于中国动画动态方面的文章,正愁找不到行家聊,有朋友说找杜禹谈。杜禹是干什么的,他行吗?很晚了,我守在电话机旁,快 11点半了,这位不熟稔的朋友的电话是不会打来了。正想着,电话铃响了,对方说叫杜禹,先是抱歉让我等,再说按他的习惯这么晚聊工作特正常。

  一开始的接触,杜禹便给我 "拼命三郎"的感觉,直到有一天我在他那不大但整洁的会客室中见到眼圈黑黑的他,一眼便晓得那是昨晚缺觉的结果。

  那个深夜,电话中的杜禹谈起中国动画的方方面面颇为激昂,我开始知道他在筹备亚洲最大的一个动画城: "中国天天儿童动画中心";他对中国动画未来的发展充满自信,他有着很敏锐地对未来动画市场的感知能力。有人套拍影、视剧,他却电视剧和动画片、电视评书套拍,100 集系列剧 《长城夺宝记》,一个题裁三种形式正同时进行。

  没见过面的杜禹,行。

  朋友很快补充过来一些信息:杜禹是电视系列喜剧 《我爱我家》的总制片人,杜禹是 "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交响音乐周"大型活动的总策划;杜禹是中央电视台55 集电视专题片 《一丹话题》的摄影。叫杜禹的这个人,真够能干的。

  后来和杜禹熟了,知道他能干的还多着呢。只是,他不如我想象的"潮",他更像一个回城知青。连他干事的地儿,都让熟悉的人慨叹半天、不熟悉的人疑惑半天。第一次在他稍显拥挤的楼道里,像京城许多名流大腕儿头一次到这问的问题一样:你怎么选这么个地方--长长的拐好几个弯的胡同深处一家学校里的小二层楼。杜禹特稳地说: "就是为孩子着想,我们大人忙,容易忽略孩子,万一上学有个闪失,这辈子我就别干事了",杜禹说这话时,眼神又忧虑又温情,特像父亲。

  其实,这 "僻处"常来高人。一次,美国一家传媒公司的人到杜禹领导的 "工作基地"来,为的是感觉一下,再签合同。一到公司,便看见墙上的标幅 "虽不是一流的条件,但要创作出一流的水平"非常醒目。"老美"们吃着杜禹为他们烧的家常饭,赞扬杜禹特硬的 "软件"--不是只在大饭店那样环境中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电视片。合同,自然是签了。

  我跟杜禹闲聊,说最近北京电视台有一新改版栏目不错,老百姓挺爱看,叫 《北京特快》。杜禹说那是他们参与制作的专栏节目,怎么好象说什么好,准撞杜禹呢。

  别看杜禹这么大的腕儿,那天我们刚见面,他憨厚的脸上还留露出一丝腼腆,不过转瞬即逝了,那份幽默、甚至狡黠自自然然地走上脸来,穿得挺干净,不知怎么就显得挺土的,这感觉后来在他们那里帮杜禹做事的冯老伯嘴里证实;杜禹是他看着长大的,现在退休来帮着这孩子主事,这孩子聪明、脑瓜灵、点子多,就是光干事,不顾自己,一天到晚穿着可随便啦,好几次有头有脸的事,人都先找穿得好的人握手,以为杜禹是司机呢,后来发现那没穿西装的人是主任。

  杜禹,对自己没那么多讲究,差不多就行了。可对工作,那讲究可大发了。甭管干什么,要的就是认真。要不认真,要不执着,要不特能吃苦,杜禹是干不到现在这个份上的。

  一如其他创业的人一样,开始摸制片的大门不那么容易。当时全国城市电视台好几百人在烟台开会。杜禹和夫人小莉抱着特好看的一叠系列专题片录像带 《世界电影精彩片断欣赏》,等着一位熟人把它介绍给大家。可临了,那人没来,这可急坏了杜禹,急中生智,俩人跑到宾馆的闭路电视的房间,求人家晚间播放一下,又赶紧在每一位与会者房间贴个小红条,欢迎他们看晚上的精彩录像片。杜禹和小莉这一晚回到自己的房中等待着奇迹的出现,像童话一样,一切都变了。第二天他们房间里的人络绎不绝,签了不少订单,他们,成功了。这以后,他们的事业日渐红火, 《我爱我家》发行的成功证明了这点。

  杜禹为了制片,曾在梅地亚宾馆召开了一天的全国部分城市电视台发行会议,说起那个盛况,杜禹的夫人小莉直笑,说杜禹让参加的成员吃喝不拘,大把投资完了,回家和太太吃咸菜稀饭。生活中,杜禹就是这样,为了成就事业,一切从小事做起。

  说起 "大学"两个字,37 岁的杜禹流露出的眼神,特纯。他不曾上过大学,该上大学的日子,杜禹把自个儿扔到社会大熔炉早早地锻炼去了。也好,他生就是块不错的料,越炼越钢筋铁骨似的。

  现任北京红绿蓝影视广告中心总制片人的杜禹是从张家口打进北京的,至今站得相当稳,尽管是站在 "小学校"里,可他的片子全国各地都在播。

  他们做城市电视台的发行工作,做得到家。千集系列儿童片 《365 个夜》、大型系列片 《世界电影精彩片断欣赏》、喜剧片《我爱我家》、《家有仙妻》

  不知多少城市多少人看过。各城市电视台接手杜禹的片子都非常讲信誉,这和杜禹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有关,每次各城市电视台的同志到北京来,杜禹总是派人接,派人送,很是周到,制片工作的顺利与否与这些周边小事不无关系。

  这也跟杜禹的踏实、诚恳有关,他的这些善良品质帮助了他。我问过杜禹,一个人的成功最终取决于什么,杜禹说除了机遇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格力量,事业的合作最终不是和钱的合作而是和人的合作。许多人只要和杜禹合作过一次,便能领略到他工作的艺术和他为人的好处。

  他和敬一丹首都很多首席演奏家们的合作,都是成功的。一次碰到中央歌剧院首席小提琴曹欢谈到杜禹,他们曾因录制 《万首标题音乐》曲库在一起,曹欢的头一句就是杜禹这人特好。

  杜禹在很多项目中,出任总策划、总制片人、总编导、总摄像,迄今他已做大型交响音乐、演出活动20 多场:汉城--北京交响音乐会、大型交响音乐会《三星之春》、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一百周年中国大型交响音乐周……为中央电视台策划、拍摄、制作过上百集电视专题片,很多事他做了,很多事他的确做得很好。杜禹是一位优秀的制片人,他懂艺术也懂市场。

  一个高能量的人是和他的高素质有着密切关系的,而高素质更重要的在于个性在生活中的磨练。

  杜禹是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磨难刚好是对他毅力的考验。杜禹的非同一般的经历听来特富有传奇色彩。杜禹之所以能胜任制片人、编导、摄像等工作,与他长年的文艺经历无法分开,他的制片工作所需要的丰富鉴赏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都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分不开,他对交响音乐工作的投入和他酷爱音乐的禀性有关。

  儿时的杜禹,在张家口小孩剧团唱老生,那是河北省一支叫得特别响的剧团。那时,杜禹是小孩子剧团的骄傲。16岁那年鬼使神差地成了跑北京--张家口车务段一位年轻的列车员,说是列车员,他倒没少花时间在北京前门铁道俱乐部里演戏、唱歌。不过列车上的行档他还样样没少学,还干得比别人都好。杜禹这脾气,到现在于这番大事业,就更不会改了。他干一行就要把一行钻透,清扫车厢、烧锅炉、拿着大茶壶给火车上的旅客倒水又稳又准。那时候杜禹喜欢吹小号,有一次在军乐团录间音休息时,杜禹随手吹了一下,人家都愣了。那时候杜禹半夜3 点钟就爬起来练小号,每天能练7、个小时。后来,列车员不当了去做扳道助理员,扳道岔这工作我们在电影上看过,巧的是杜禹在舞台上扮演过李玉和,这真有点戏剧性,每天中午当杜禹拎着饭盒、手拿灯走在火车道上时,他真有些"手提红灯四下看"的感觉。

  在旧庄窝的日子里,杜禹的摄影天才慢慢地被挖掘出来,从来没摸过照相机的他,竟那么轻而一举地获得北京铁路局举办的摄影比赛一等奖。杜禹开始发现自己在摄影、音乐方面的才能。所有的结果告诉他有着比一般人更好的艺术感受。

  这艺术感觉使得杜禹后来做制片人,做得并不很累。这些同很顺利地进入艺术圈的人不一般的阅历,给了他丰厚的实践基础,杜禹曾跟我说,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他愿意比一般人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年,媒介曾因一场大型的音乐会的票价,而重新对严肃音乐评估。

  在 1993年的严肃音乐的繁荣上,杜禹是有功的。当然在这以后他一直不遗余力地为严肃音乐做事。

  有人曾经说杜禹,振兴严肃音乐是国家的事,你管那么多。杜禹不管,不管严肃音乐应归谁扶持,他只知道自己是一个严肃音乐的热爱者。如果可能他将为之努力。1993年港台流行歌曲还走红,在首体的港台歌星音乐会票价为300 元,那时严肃音乐的票价几十元不到,杜禹便大刀阔斧为严肃音乐正名,他策划的纪念柴可夫斯基音乐会在音乐厅卖到500 元,为此成为传媒热点。

  此等轩然大波,成为1993年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杜禹对当时港台通俗音乐对大陆音乐界的冲击有着很清醒的认识。

  杜禹和他的一干人马依旧驻在城南那个鲜为人知的小学校中,在那并不宽裕的空间中,出样片、搞策划。他自己的家就在楼上的最后一间房中,杜禹的夫人小莉说跟着杜禹总是在这样工作区与家属区合二为一的地方,她当然想要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空间,小莉话虽这么说,可看她的神情,就明白她只要和杜禹在一起,在哪儿都行。

  北京,干事的人真不少,而像杜禹这样的人不知能有多少?

  心底无私天地宽--记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科诚总公司董事长王介明晨雨"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中国科诚总公司董事长、河北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院长王介明在最近召开的王介明奖励基金会第二次颁奖会上说, "在第一种人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睡在柔和温暖的席梦思床上,他十分心满意足;在第二种人眼里,生活就是建功立业,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受到自己的真正幸福。"作为党的十三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北省劳模、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河北医学院名誉教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王介明女士,近年她宣布成立王介明奖励基金会,每年对河北省医学院本部医学工作者、保定市级医院等有功科研人员予以奖励,以推动和振兴我国医学事业向前发展,颇受各界好评。

  该院是 1983 年成立的全国首家脑血管病医院。10 余年的创业发展,医院从小到大,如今已有2000万固定资产,160多位医护人员,年收入超千万元。特别是他们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患者体贴入微,加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广泛受到人们的赞扬。

  王介明何许人也?成功奥妙何在?

  年王介明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就到了河北省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曾是该院资深的神经内科医生。

  神经内科接待的多是脑血管病患者。面对脑血栓,脑溢血顽症,医生实际上拿不出有效办法,王介明常为自己回天乏术而深感内疚。有的病人不幸死了,家属哭,她也伤心地哭。渐渐地,她的想法集中到了一点:要做个好医生,光有良好的医德不够,还应该有把病人从死神的魔掌下夺回来的真本领。从此,她萌生了研制脑血管病特效药的想法。

  王介明的丈夫周贵平,是本院脑外科医生,也是她的同班同学。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上,他俩经常是合作的搭档。王介明向丈夫谈了自己的想法,周贵平完全支持她。于是,他俩就多方搜集有关医学资料,从患者好转或死亡的病例探求原因,寻找规律。1977年,王介明被派往山西太原参加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会上,她听说用中药红花加50%高渗葡萄糖作颈动脉注射,对治疗脑血栓形成 (即"脑缺血性疾病")有效。回到家里,她同周贵平研究后认为,用高渗葡萄糖注射,血管容易发生堵塞,而如果颈动脉堵塞,血液就更难流进脑子里了。不过,他们还是从中得到启迪,由此开始考虑自己配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王介明提出了以脑血管病临床常用的四种西药配制注射液的方案。对这四种西药的作用机制,他俩是熟知的,但要把它们合在一起配制成药液,会不会发生变化?会不会不安全?

  经过一百多次多种动物试验,他们肯定了几点:

  --注射这种药液后,脑血管扩张了,血液循环改善了,效果是好的。

  --做颈动脉注射和做肢体注射效果一样,而前者还容易堵塞血管。

  --每天给兔子注射,每天剂量加倍,直到把兔子打死了,取出其内脏做切片检查,都没有发现受到危害。

  他们还请学院药理教研组和保定地区药品检验所作药理鉴定,结果是这种药液没有配伍禁忌。动物试验和药理鉴定都证明,新药液安全可靠。

  但是,王介明还不放心。她要亲身体验这新药液在人体内的反应,然后才决定能否用于临床。

  年的一个星期天,阳光灿烂。

  王介明躺在床上,伸出左臂,周贵平为她注射了新药液。

  "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王介明睁开眼,露出欣慰的笑容: "贵平,别紧张,我感觉良好。"试验成功了!

  他俩给这将为脑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的新药起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康复液",开始应用于临床。

  最初接受 "康复液"治疗的脑缺血性偏瘫病人,迅速见到明显效果。这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求治者愈来愈多。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它给病人造成巨大痛苦,给家属带来沉重负担。原先,既没有有效办法治疗,又没有那么多病床供应这类病人长期占用,医院就只好推出去了事。王介明深切理解病人的痛苦和心愿,在临床应用 "康复液"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就发誓要创办一所专业医院,专门收治脑血管病患者。她多次向本院领导和省市主管机关呼吁,但都得不到支持。

  正当无计可施之际,一个偶然的巧合,王介明同保定市郊一个乡卫生院挂上了钩,建立了合作关系。她准备就以这个卫生院为基础,实现创办脑血管医院的愿望。

  为了这,王介明向本院提出 "停薪留职"的申请,让她去乡卫生院创业,这是没有征得她丈夫同意的举动。两口子都是教授一级的人物,周贵平还是本院脑外科主任。他们有一子一女,四口之家,捧着 "铁饭碗"已够幸福的了。这个与 "辞职"相差无几的申请,是带着破坏幸福的风险的。

  但是,申请的结果却是: "不同意".又一次挫折,使王介明陷入了更大苦恼。这时,她从报纸上读到当时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高扬对小说 《围城》的批语。《围城》描写的是不干工作的人对干事业的人横挑鼻子竖挑眼;高扬批语的大意是,支持干事业的人。她连夜给高扬写信,谈了自己脱离大医院,到基层创业的愿望,谈了自己能实现愿望的有利条件。她怕高书记还不相信,又在信中表示愿意立下 "军令状":五年内,保证办成一个在保定市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双优的一流医院;如果办不成,甘愿受处分,降两级工资。

  信寄出二十多天后,省卫生厅傅大为厅长来找王介明。不巧,她恰好去县城出诊去了。傅厅长找到周贵平和职工医院负责人,他们都不同意王介明这样做。王介明回家后,得知这一情况,便连夜买票赶往省会石家庄。火车到石家庄,才凌晨两点,黑夜沉沉。她孤身一人走啊,走啊,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卫生厅门前。等啊,等啊,又等了四个小时,终于见到了傅厅长。厅长态度似乎有些冷淡:

  "你给高书记写的信,你的丈夫不同意,你的领导也不同意!""他们不同意,我同意!""省医院缺医生,把你调来石家庄!""我不来!""调到北京去!""我不去!我哪里也不去!我只要求到基层去创业!"厅长的态度变得温和了,告诉她: "高书记还在等专电。"从这句话里,王介明捕捉到了希望。她回家后又马上给高书记写信,重申自己的要求和决心,并且请高书记题写医院的院名。

  省委书记高扬 1984年 7 月13 日题写的"保定市脑血管病医院"的院名寄来了。从此,这一天就成了该院的院庆日。

  创办新医院的事被批准了。王介明从原单位办好 "停薪留职"的手续。

  她决定拆除卫生院破烂的平房,兴建收治患者的病房楼。家底只有一两万,哪来这笔资金?她跑遍了全市所有的银行,借不到贷款;找了几个万元户农民朋友,也凑不起这么多钱;她给大企业家写信求援,也没有回音。最后找到市房地产公司,由他们出面,才贷到了30 万元。

  贷款到手,他们就一面连夜施工,拆房盖房;一面租用两间房子继续门诊,还租农村一个叫做 "礼堂"的屋子安置住院病人。"礼堂"破破烂烂,就用白布隔成几块,当做病房,男女病人都在一起,又挤又脏。条件虽然很差,但热心的服务和有效的治疗,吸引了更多的病人。

  万元贷款要偿还,全院的医疗用品和职工工资要开支,王介明建了病房楼,已是囊中空空,急得没有办法。幸好这时卫生部长崔月犁到保定来了。

  当崔部长来到保定市脑血管医院对面的国营守真医院视察时,王介明抢上前去,先自我介绍,接着就敦请部长视察 "礼堂"里的临时病房。

  崔部长跟着她身后,挨个儿看了布帘子隔的 "病房",感慨地说:"这不是病房,这是病人收容所!"他问王介明有什么要求。王介明说,为了盖病房楼,借了30 万元,现在还不起。她要求国家支援建设费用,其它一切开支统由医院自己解决。

  "批给你40 万?!"一听这话,引得王介明的眼泪像开了闸门的溪流。她行了一个90度的鞠躬礼:

  "崔部长,我感谢您!我代表广大脑血管病患者感谢您!"崔部长又找她问长问短,最后正式批了 50 万元,还留下题词:"一切为病人着想,一切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着想,以敢作敢为艰苦奋斗的改革精神创办医院,是全国卫生系统的一个好典型。"王介明用这50 万元还清贷款之外,又建起了一座门诊楼。

  建院三年多来,他们已收治 3000 多位脑血管病患者,有效率高达 90%以上。这些患者,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来自太平洋彼岸和日本的病人。有位从黑龙江省来的病人,年近古稀,得病 9 年,到该院时,神智迟钝,失语,大小便失禁,头不停地晃动,右边半身不遂,走路拄拐,还要人扶。经王介明用 "康复液"医治,只半年多,就基本恢复正常,能独自上街散步。

  在这期间,王介明用 "滚雪球"的办法积累资金,购置了体外血栓形成仪、血液粘度计、微循环显微镜、B 超、理疗、音疗和体疗器械,以及体外反搏机、脑血流图机、心电图机,还有救护车等等设备。

  王介明在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创办中国第一所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多年走科技兴院的道路,以爱病人如亲人、爱医院如爱家、同事相爱如手足的感情管理方法,走医、科、工、贸相结合的道路。1989年,她在汕头开办分院投资800 万元,直接面向港澳台及东南亚,两年后陆续在独联体、外蒙边境口岸及国外等地成立中国科诚总公司,下设十几个分支机构。她所研制的 "康复液"、"脑复苏"已应用于数百万例病人,患者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疗效显着。她所领导的研究所开展了众多的高尖脑外科手术,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加上她高尚的医德,医院深受患者欢迎。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称赞她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着想,一切为了病人着想,以敢做敢为艰苦奋斗的改革精神创办医院,是全国卫生系统的一个好典型。"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对王介明说: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很多人向城市走,向大医院走,由小医院向大医院走。而你由大医院走出来自己办医院,这种破旧俗、树新风才是真正向高处走。从大医院到偏僻农村来,是人才合理流动的一种形势。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王介明信奉 "心底无私天地宽。"在辛勤耕耘致富的同时,向社会洒下一片拳拳爱心。数年来,她为大兴安岭火灾、云南地震、江苏及承德水灾、非洲灾民、老山前线、希望工程、孤寡老人及残疾儿童、五保户及特困户送温暖已达20 余万元。为此,王介明被聘为国家民政部顾问,保定市社会福利院名誉院长及吉林、河南、湖北三省荣康医院名誉院长。

  王介明多才多艺,重视科研工作,10年来在国家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数 10篇,获省市科研成果奖 10余项,她获得中兴人才奖,医院被评为市科技先进集体。 《中华英才》、《华夏女名人》、《中国名医名药》、《中国名人大全》、 《百名企业家奋斗史》等都报道她的事迹。她还担任全国多个学术杂志的编委。

  余年的艰苦创业,今年 60 岁的王介明已在全国建立了 15 所协作分院,大部分在老少边穷地区,帮助他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了钱,我会投资科技。"王介明说,"知识是构成巨大财富的源泉,它能使土地获得丰收,使工业、国防、交通各行各业日新月异地发展,使人们飞向蓝天,奔向太空,使国富民强,繁荣昌盛。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改革的成败决定于知识,掌握知识的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善解人意的企业家--记全国政协委员、贵友大厦总经理高颖维徐向阳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售货员秘书董敬与她共事的体会:工作节奏快效率高作为一个管理销售额超亿元的中外合资商场的女经理,高颖维有一种办事凌厉、处事果断的工作作风。但是,高颖维不喜欢 "女强人"这个称呼。

  前不久,香港 《大公报》记者采访她,写了一篇名为《北京商战中的女强人》

  的通讯。她看了以后,建议把标题改成 《商界无性别》。因为在她看来,在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人想要取胜,首先必须是强者,这与性别无关。

  她在日本电通公司 EYE公司成立十年庆典会上所做的演讲中风趣地说: "现代社会竞争不相信眼泪,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高颖维还认为 "刚强"只是她的外表, "柔韧"才是她的本色,而且这种女人独有的本色正潜移默化地浸透到她的管理工作中,使她受益无穷。因此当有人问她女人为何会成功时,她的回答是 "一个女人的成功莫过于善解人意。"高颖维在商界有儒商的雅号,这不仅由于她取得过经济学硕士学位、是高级经济师,而且她还勤于笔耕,着书立说,从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一套现代商业企业管理理论。她在当售货员时,用三年时间写成 《柜台艺术》一书,之后她又出版了 《商业服务全面质量管理》、《商业服务TQC》、 《商业行销学》等五部专着。现在她又有了写一本书的愿望,这本书的主旨是女性用理论来证实自己,不仅在社会所有领域内可以成为男性平起平坐的事业伙伴,而且在适合发展的领域中可以做得更好。

  "善解人意"便是她总结出的作为女企业家共有的最突出的管理特点和优势。在管理中,对内团结同事,融合员工;对外掌握和招徕了顾客。贵友大厦开业四年,营业额平均每年以98.6%的幅度递增,建店两年跨入市商业系统销售过亿元企业的行列,这些成绩得益于他们把 "诚信"二字始终作为经商之本。

  高颖维认为女性管理的第二个特点是 "柔".这种女性的生理特性体现在管理上就是有张有弛、充满人情味的 "亲情管理"模式,它能使企业上上下下产生亲和力和凝聚力。

  女性天赐的直觉感悟力与科学理论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合成为一种刚柔相济的特点。这与男性全理性化的管理模式相比显得更富有弹性和活力。

  这是女性管理的第三个特点。

  女性管理的第四个特点,表现为女企业家一般不是居高临下地行使权力,而是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辐射式地发挥作用。

  女人有做母亲的天性,因此办事细致、周到、耐心便构成女性管理的第五个特点。

  高颖维是北京市和全国政协委员,她还作为中国女性的代表站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的讲台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自豪地说:女性在管理上是独具特色的,有优势的,至少是与男性各有千秋的。

  何伟:凡人壮举情系中华雨中荷太阳底下无新事。

  年 4 月 26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当一名儒雅倜傥的中年人站在百位老将军、老领导、书法家、新闻记者面前宣布他不要国家一分钱,却要在天府之国建成一座前所未有的、建筑面积33000 平方米、投资数千万的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博物馆时,人们为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巴蜀汉子的行为所感动。

  好大的气魄!这座历史丰碑功在千秋,这个文化工程造福万代。

  人们不禁要问:他是何许人也?他如何勾画出一幅举世无双的宏伟蓝图?

  他就是享誉巴蜀、名播神州的硬笔书法艺术家何伟。

  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年,何伟穿上了崭新的水兵服,来到碧波万倾的南海,成了海军南海舰队的一名潜水员。

  长年的军旅生活铸就了他坚毅刚强的性格,为他日后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奔波前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何伟退伍回到家乡重庆,为寻找人生的最佳坐标苦苦思索。他发奋读书,心中幻想着一道属于自己的崭新曙光。后来,他进入一家国营企业任工会宣传干部。大概是工作需要抑或天生的悟性,自幼热爱艺术的他如痴如醉地迷上了硬笔书法艺术。上班,他坐在办公室写,下班回到家他还苦练到深夜。

  妻子嗔怪他走火入魔。到后来,他干脆和妻子商量:丢掉国营企业的 "铁饭碗",全身心地投入他心爱的硬笔书法事业。妻子开始有些想不通,但怎么能拗得过这个属 "牛"的、又在大海中摔打过多年的丈夫。何况,她也有种预感,丈夫想办的事就一定能够办到。

  何伟想,硬笔书法是一门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艺术,从远古造字的苍颉至东晋书圣王羲之,从盛唐书法艺术的繁荣到流派纷呈的当代书坛,其间涌现出无数伟大的书法家。这颗永恒的艺术常青树,枝叶繁茂,是千千万万人的事业,是弘扬东方文化的壮举,要推动这项伟大 "工程"的发展必须有很多人的参与。而硬笔书法,是这项工程中的一部分。他决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到推广和普及硬笔书法之中。

  年的春天,重庆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硬笔书法大赛-- "三溪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和 "沪华杯"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全国许多硬笔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先后给大赛办公室寄去几十万件作品。一时间,山城的春天--这幅生机盎然的绿色屏幕映现出:大赛--精英--精英--大赛!几个醒目的大字。

  自古以来中国人普遍重视书法艺术,认为字是人的"脸面".中国有%-90%的人使用硬笔,全国每年生产钢笔、铅笔、圆珠笔逾30亿支,居世界首位。硬笔书法艺术大有可为。

  然而,七八月份,一些报刊对两次大赛的主办人何伟的点名批评接踵而至。

  某报比较客观而又善意的批评,还能使人慎重思之,而另一报纸的点名批评,却大相径庭,以所谓揭露事实真相,请看大赛内幕等字眼,耸人听闻,激人义愤。刹那间,风云遍地,寒气逼人……怎么办?是辩解、打官司?还是躺倒不干了?何伟冥思苦想。前者固然必要,但太浪费精力;而后者不正是造谣诽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吗?他想起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对待造谣者最好的回答就是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出色。

  何伟通宵达旦地工作。他马不停蹄地跑印刷厂,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自拉着架子车把书送到邮局,一本一本地盖上邮戳。那种认真虔诚的态度,连邮局的工作人员都感动了。在最困难的时刻,他连给手下的工作人员发工资的钱都没有了,他年迈的父母、兄妹和贤惠的妻子把他们微薄的工资悉数交给他,让他发给工作人员。此事令何伟终生难忘。

  何伟痴心不改,他终于走出荆棘,走出山城,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时至今日,他已主持编着了60本书法书籍,被河南安阳大学高校硬笔书法协会授予 "高校硬笔书坛荣誉金奖";荣获"马年硬笔书法大展"一等奖、 "海内外硬笔高手精品大展"特等奖;"新秀杯全国硬笔书画大展赛"特别荣誉奖等。自 1988年以来,他先后主办了8 次全国性书法大赛和次全国性书法作品展览。曾 28 次受聘为全国书法大展赛顾问、评委会主任等职,赢得了全国数十万同仁的支持和赞誉,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书法人才,为普及提高我国硬笔书法事业做出了贡献。

  修建中国硬笔书法博物馆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之后,历经千百万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走出原始与蒙昧,进入文明,文化艺术也伴随之发展,汇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河。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书法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历来受世人瞩目,而硬笔书法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何伟在他喜爱的天地自由驰骋。他虽功成名就,却不满足。他常说:"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的美丽,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满园春色,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一大批硬笔书法精英的共同努力,才能发展中华硬笔书法艺术,展现民族文化特色。"他想到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还没有一座书法艺术博物馆,全国有如此众多的书画作品、字帖、报刊、资料实物还散失在民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为何不建一座永久性的书法博物馆,为子子孙孙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呢?他想填补这个空白,完成一件大规模的文化工程。

  此时,何伟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会长、硬笔书法艺术报社社长、总编辑、重庆中华硬笔书法协会主席、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博物馆筹委会总指挥等职。

  何伟激动地对笔者讲,一个国家博物馆的多寡,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昌盛。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 万座博物馆。最大的是法国的卢浮宫,法国人说,"给我全世界,我也不换……"全世界平均每15万人便拥有一座博物馆。而在中国,平均每 120万人才拥有一座博物馆。人口2.5亿的美国,博物馆的年参观人次高达4 亿;而拥有 12亿人口的中国,近 10年来,全国博物馆的总参观人次一直在每年3000 万到4000 万之间徘徊!据悉,天津自然博物馆与干部俱乐部舞厅一墙之隔。前年夏季某日午后,有人现场调查发现,入舞厅者约200 人,入博物馆者仅为3 人。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啊!

  何伟说这话时,显得很冲动。

  有朋友开玩笑: "你谈这些,我信。不过,你两手空空,身无分文,扬言建造中国首座书法博物馆,是不是发烧说胡话了?"何伟却信心百倍。他说: "河南的李公涛先生七年艰苦奋斗能建成一座比西安碑林规模还大的开封翰园碑林,我怎么不能建一座书法艺术博物馆呢?"于是,何伟首先捐出了他发明生产的两个书画专利产品作为第一笔资金,然后便带领他的一班朋友四处讲学、演讲、编书、印字帖、搞书画作品义卖……,把文人的十八般武艺几乎都用上了。那情景的确令人感动,感动得使人想起了为办义学而四处磕头的武训。

  毕竟不再是武训的年代。1992年元月,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蓝图绘制出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支持。短短几个月,博物馆筹委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热心人的来信。一个孩子寄来他的 "压岁钱"一百元;一位老人从他有限的生活费里拿出了十元钱。大巴山是养育过红军的革命老区,现在还很贫穷,但这里的成百上千的学生、教师,却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一分、一角、一元钱从口袋里拿出来,庄严地投入募捐箱内。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有全国热爱书法艺术的同仁的支持,何伟感到温暖。

  田纪云题写馆名值得欣慰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书法事业的发展,亲笔为书法报刊、书法展览比赛题了词。这些领导同志是江泽民、万里、陈云、李先念、王震、薄一波、田纪云、康克清、王任重、杨成武等。田纪云副委员长亲笔为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博物馆题写了馆名。

  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同志为筹建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博物馆题词: "弘扬硬笔书法艺术,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原中顾委常委李德生为博物馆题词: "弘扬硬笔书法,振兴中华文化。"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为博物馆题词: "硬笔之花开华夏。"原中顾委常委王平题词:"宏扬硬笔书法,建设精神文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孙毅将军题词: "功在千秋。"全国政协常委王秉祥题词: "翰墨书盛世,丹心绘宏图。"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题词: "黄河染天国,中华翰墨香。何伟瑞龄客,硬笔出英章。"着名硬笔书法家庞中华题词: "中国硬笔书法第一馆"等。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博物馆筹委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贺电、贺信数万件,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全国50 余家报刊电台对此相继做了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反响。一座现代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硬笔书法艺术博物馆正拔地而起。

  个分馆献国家年 10月10 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在山青水秀的巴南区南彭湖畔举行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博物馆的奠基仪式。文化部有关领导、重庆市市委和文化局领导及全国文艺界、新闻界 200 余人参加了奠基典礼。

  "甘苦寸心知".纷扬的黄土一锹锹从眼前滑落,何伟险些掉下泪来,为他那年迈而给予他无私支持的父母,为他那些弃官离职肝胆相照的朋友,为有名无名者一元一角的赞助,也为他几年来历经的风风雨雨……记得奠基当天,何伟的老母亲也来到现场为儿子助威。在母亲面前,何伟一下想起的是小时挨打的经历。那一次,一个丢了书包的同学不敢回家,何伟慷慨解囊,将自己的书包给了同学,同学回家了,他却因为 7 天不敢进家门挨了顿暴打。这顿打,终生铭记,但秉性却是改不掉的。至今,他仍然把为别人付出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何伟常说: "一个人活着就要有追求,要有牺牲精神。如果做事半途而废,那么他将一事无成。1988年我经过了大磨难,我挺过来了,成功了。现在建书法博物馆,得到了中央及省市领导、全国新闻单位以及书法爱好者的支持,现在已经大功告成。干什么事,只要钻进去,总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何伟的话不无道理,此乃凡人壮举。

  博物馆地处重庆市江北开发区,自然景观优美,层峦叠嶂,地处重庆巴南区南彭湖畔,占地面积40 余亩。在这里,书法艺术和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更为完美的文化风景旅游区。离红岩革命烈士纪念馆、白公馆、渣滓洞、烈士陵园及群鵰歌乐山林园、南温泉公园、北温泉公园、南山公园、江北机场及江北统井风景区很近。近郊的江津四面山风景区是闻名于世的大理石刻和中央领导人邓小平同志、聂荣臻元帅、杨尚昆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乡,能吸引不少游客。

  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博物馆含全国各省分馆、解放军分馆、海外分馆、港澳台分馆、企事业分馆、残疾人分馆、历史分馆、艺术家分馆、荣誉分馆、奉献分馆等共计36 个分馆。博物馆将以体现我国民族建筑特色,此馆建成后无偿献给国家。

  建造博物馆是造福子孙,造福人类的文化工程。不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全部自筹资金。整个建馆经费通过社会募捐,书画爱好者捐款、义卖书画,开展有偿文化服务来解决。凡是为建馆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都将得到荣誉证书、奖品,在博物馆内刻碑鸣谢,并载入史册。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博物馆需要各界人士支持。"作为博物馆总指挥的何伟进入了他人生最紧张的阶段。这位年过不惑的汉子年来执迷于自己的理想,为了书法事业他吃尽了苦头,即使到了今天,仍然在第一线担着最艰苦沉重的担子。今天的何伟还像小伙子那样单纯、天真、热情,了无杂念。他一方面主持博物馆的基建工作,一方面还要筹办各种文化事业;创办文化艺术基金会,奖励在文艺领域作出贡献的同志;创办书画艺术学校,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创办重庆国合实业有限公司,生产专利产品,以文养文,多业助文,以经济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举办中国硬笔之光演唱会,与海外文艺团体举办交流活动。总之,要干的事情很多。为了博物馆在 1995年左右竣工,他将挑起更重的担子,他信奉毛主席的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目前,何伟又倡导进行 "中国书法万里行"活动,到全国各地去宣传书法艺术。

  在许多人务实重利的今天,何伟就像他的书法一样飘逸、空灵,浸满着古老文明的幽香。当他的投入、他的成就、成果浸透着这种幽香而不是铜臭时,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硬笔书法博物馆正在华夏大地上悄然崛起,崛起……她选择了事业--记燕莎友谊商城副总经理万文英白纲年初,在瑞士考察学习两年归来之后等待分配工作的万文英,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此前万文英在市百货公司工作了24 年当了8 年副经理,已在以往的生活道路上经历了几次转折,这次组织考虑调她去燕莎商城,去与不去,任她选择。同事朋友都说燕莎位置偏,客流少,必然会困难重重。万文英想,人一生能有几次干大事业的机会?有困难,同样也会有前途,毅然作出了选择。2 月16 日,她来到燕莎,担任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

  商城在郝树仁总经理领导下,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经营管理总体方案,作为具体组织者,万文英以总体方案为蓝本,在商城的舞台上充分展现着自己的才华。商城开业之初,业务千头万绪,紧张劳累是可想而知的。商城是一家大型涉外商业零售企业,以经营高中档精品为主,当时商品购进只落实万元,档次也不高,质和量都有相当大的缺口。她指导商品部集中精力组织货源,抓高档商品,开业时商品达到5 万种20万个花色,基本满足了需要。

  万文英去过十几个国家,见多识广,她深知要想达到国际水平,首先要让消费者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决心把世界名牌引进燕莎,把燕莎办成名牌世界。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燕莎有 10万种商品40 万个花色,既有国内2000 多厂家的名特优新产品,又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档商品,80%以上是名牌。

  敞开售货是燕莎经营特色之一。刚开业时,有的商品部负责人怕不好管理,担心商品丢失,顾虑重重。万文英积极协助郝总经理作思想工作,并反复讲自己在国外的观感体会,鼓励大家突破老框框,同时研究适合国内特点的开架售货管理办法。经过实践,打消了干部的顾虑,随着管理的逐步完善,现在开架售货的商品占到 80%,商品丢失率远远低于国外同类型商店的水平。

  为了自己新的选择,万文英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同时也作出了不小的牺牲。万文英的爱人常年在国外工作,两个女儿都在上学。她每天早出晚归,经常出差出国,哪有时间顾家?她说: "家里的事再难也可以拖过去,商城的事一点也不敢耽误。"因此,只要一到商城,就把家里的事全忘了,谁能想到她还另有一本难念的经呢?

  这几年,她没有带女儿逛过公园,没有帮女儿检查过作业,今年出国两个半月,出发前才抽两个小时带孩子吃了一次肯德基,而这就让孩子们喜出望外了。体弱多病的老母亲肩挑着超负荷的家务重担,不知疲倦地当女儿的好后勤,有一次母亲呆在厨房里好久不出来,万文英进去才看见母亲的腿抽筋很厉害,她心疼得哭了。一边揉腿,一边埋怨不告诉她,母亲却淡淡地说:

  "不要紧,犯了三四年了,说了你也顾不上,让你分心干什么?"几句话说得万文英百感交集。确实,既选择了事业,家庭只好排到后边,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事业的成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