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ono歌曲试听:在中国吃饭的学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09:55

 

在中国吃饭的学问

 

到北京后我所学的其中一件要事,是请客吃饭,还有被请吃饭。

许多活动都在饭桌边,边吃边进行——交流信息、办事情、分享生活情趣等等。你说互联网不是很方便吗?手机不是很普遍吗?谈公事为什么不去办公室呢?

 

可在中国,大家就愿意“坐下慢慢说”、“面对面交往”。边吃边聊,花两三个小时,由浅入深。

说是吃饭,其实重点是联络感情,饭桌交谈提供了超越白纸黑字的模糊空间和诠释天地。感情联系了,许多事情根据感情联系的程度,彼此的舒适与自在程度,而轻重急缓的发展。

对一个非常习惯“公事公办”的方脑袋新加坡人而言,怎么吃饭,怎么和人联系,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课程。到了中国,我更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新加坡”——新加坡人多么的不“中国”。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人的交流和办事方法,也许代表着有别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种文明,难说孰好孰坏。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教授给过我一个启发,他说中国人谈事情的过程看起来费时费事,但是中国人的做法着重人际间的“engagement”,这该怎么翻译?理解成“相互投入”、“参与”可能比较准确吧。

西方人做生意,买卖双方激烈谈判,互探底线,假如在大家认可的合适价位上达成一致,交易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除了生意关系外,可以无需任何瓜葛,彼此干干净净,泾渭分明。

你想在中国搞这一套?等着去“撞墙”吧!在还未开始谈生意之前,所要做的事情是吃吃饭,最好喝点酒,联系联系,在感情建立的同时,从而缓缓地进入商业合作关系。

据说,这样行事虽多费工夫,但更富“人情味”。即使交易最终没成,你这人还跑不了——咱不是“相互投入”了吗,以后相互关照帮忙,自不在话下。

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结成一张关系网,它限制个人自由,同时又为网内成员提供许多有形与无形资源。中国社会不崇尚个人隐私,任何人要超越这张网不可能,但谁要出了事,这张伸展通达的网,也为他提供保护和依托。

网中成员的彼此帮忙,既功利也无私——中国人做事,岂能像头脑简单的外国人那般黑白分明?再补充一点:“engagement”的尺寸如果拿捏不好,就是“勾搭”。

在北京生活一段日子后,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的古老沉重和优越顽强。这里自古即是人治社会,天子对地方鞭长莫及,制度无力为百姓提供有效保障,聪明的中国人于是形成这样微妙的人际关系传统。

中国再开放,这种文化却难以在10年20年间完全改变,反而可能会随着中国强大,日渐在国外发挥影响。

遗憾的是,至今我“吃饭”的技巧仍远未臻完美,只能继续练习。

倒是每逢有朋友来北京,我学着请人吃饭,常害得习惯与他人关系干干净净、泾渭分明的新加坡人受宠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