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乐乐课堂视频:一种塑造和矫治品性的新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29:49
 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陆续引进国外盛行的团体心理训练方法,用于训练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和基层干部,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意志力、决断力和创新精神。有的已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形成了一定规模。其实,团体心理训练对于塑造青少年良好的品性,特别是对于矫治问题学生、违法少年的不良品性更为有效,更有积极的意义,应用更为广泛,因而更值得我们加以引进和推广应用。    团体心理训练是在策划者精心安排之下,采用团体成员一起作游戏、进行各类竞赛、自由畅谈等团体活动的形式,对参加者的人格(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结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在欢欢乐乐之中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成为塑造和改变人的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    塑造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任务。问题学生、违法犯罪青少年都具有一些不良的品性,如自我中心、懒惰、脾气暴躁、狂妄、不尊重别人、说谎成癖、不能节制自己欲望等,这些不良品性正是他们走上歧途,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包袱的个人原因。要教育挽救这些青少年,最根本的任务是矫治他们的不良品性。    团体心理训练对于塑造和矫治青少年的品性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首先,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同时对一批青少年的品性施加影响,比个别教育方式效率高。符合经济学原则;其次,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人际相互影响和团体对个人的影响力,可以借助于团体舆论、团体内从众心理、模仿和暗示,更有力地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再次,用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个体参与性强,又有趣味,不会使参加者产生抵触心理,反而可使其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欢欣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因此,团体心理训练在许多国家已成为教育青少年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项主要方法和专门措施。我国中小学、工读学校、少教所、少管所很需要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发展起我国的青少年心理训练模式。    下面是几种我们所改编的在国外的中小学和少年训练营(类似我国的工读学校和少教所)采用较多的心理训练活动项目:    活动之一:难以拒绝的请求    1.目的:帮助参加者练习如何拒绝别人不正当的请求,并体会拒绝别人和被别人拒绝的心理感受。    2.参加人数:10~12人,多一些也可。    3.地点:训练室或院子里。    4.时间:约1小时。    5.材料:准备2封信。A信上写着:“你们小组要想尽办法让他们小组接受你们的一个请求,如赠送给你们一样东西,或照你们的要求去做某件事情。你们所提出的请求内容、理由和方式应十分巧妙,使他们难以拒绝。请注意,这是比赛,获胜的一方可以得到一份奖品,祝你们成功。”B信上则写道:“对方小组等一会将对你们提出各种请求,而你们应当想出各种理由来拒绝他们的所有请求。所提理由和方式应尽可能合理而充分,避免生硬和伤害对方感情。请注意,这是比赛,获胜的小组可以得到的一份奖品,祝你们成功!”    6.实施程序    (1)、将参加者分成A、B两组。    (2)、将A信交给A组,将B信交给B组。    (3)、辅导员说明比赛规则:由A组成员先提出请求,然后由B组成员对此请求进行表态。活动过程中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言,但只能动口不准动手。AB两组轮流发言,如果任何一组在对方发言后经过5秒钟思考仍未作答则扣1分。如果A组在半小时内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则A组获胜,反之则算B组获胜。    (4)进行比赛。比赛由辅导员监督,按规则进行,对犯规者进行警告或扣分。见到B组已口头允诺A组的请求,或已照A组的要求去做,则宣布A组获胜,比赛结束;见到半小时后B组仍拒绝A组的任何请求,则宣布B组获胜,比赛结束。    (5)比赛结束后,辅导员为获胜小组颁奖,并组织全体参与者讨论以下问题:    ①拒绝别人时你的心情如何?(不好意思?兴奋?有点为难?或……)    ②拒绝的理由合适吗?(合理?合情?不讲道理?或……)    ③遭到他人拒绝时的心情如何?(生气?无所谓?无趣?或……)    ④请求别人的理由合适吗?(合理?合情?蛮横?或……)    (6)、辅导员总结,根据参加者的陈述内容,辅导员应对此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提出对于不合理的请求,不能受情面制约或受义气支配,应当理直气壮地予以拒绝,但同时也要注意拒绝的方式,尽量不要伤害不怀恶意的请求者的感情,对于请求者而言,必须注意请求的内容一定要合情合理,同时要讲究请求的方式,这样才能成功。    7、注意事项    (1)、当一轮游戏结束后,辅导员可让A组与B组的角色互换,让B组担任请求者,而让A组担任拒绝者,让每组成员都能体会被人请求和遭人拒绝的心理感受。    (2)、辅导员可根据活动进行情况,宣布某一组为获胜者,或两组平分秋色,均为获胜者,奖品内容可视经费和参加者需要而定,但一定要送。    活动之二:救生船    1.目的:增进团体的凝聚力和成员间的信任感和感情联系。    2.参加人数:一般为20人以上,因力至少要分成两组,每组人数10-14人。男女分别编组。    3.材料:旧报纸数张。    4.活动程序:    (1)编组。将参加者男女分开编成几组,每组10-14人,具体人数视参加者情况而定。如果由于总人数少无法达到每组10人以上,也可以安排每组8-9人,但要做到各组人数相同。    (2)辅导员将一张全开报纸平摊在地上,说明这张报纸现在代表汪洋中的一条救生船,每个小组要轮流站到这条船上去。脚无法踩到报纸的成员便要算溺死者,脚能踩到报纸者则为获救者,获救人数最多的小组为获胜小组。    (3)各小组轮流挤上“救生船”,辅导者判断各组“获救”和“溺死”的人数。等各小组都活动一次后。辅导员把报纸对折后摊在地上,说明“救生船”小了一半,要各组再同样“逃生”一次,同样记下各组“获救”者的人数。如此反复进行下去,直到辅导员认为各组的“获救”人数和团体的凝聚力显示出显著的差异,可以分出胜负为止。    (4)组织参加者讲述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获救者”和“溺水者”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受到小组众人救助的心情。辅导员应对具有很强凝聚力,成员间相互救助的表现予以赞扬,提示各参加者细心回忆受众人救助的内心体验,认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活动之三:优点轰炸    1.目和:从观察别人中了解自己;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肯定自我。    2.人数:4人以上,人数较多时可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不超过10人。    3.材料:纸、笔。    4.活动程序:    (1)请每个参加者用纸笔写下自己最主要的数项(3项以上)优点(须强调是优点和长处)。    (2)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每个小组人数须在4人以上,10人以下,最好是相互熟悉的,若无此条件,互不熟悉的分在一组也无妨。    (3)每小组成员组成一道弧形坐下,均面对前面约2米远处一张椅子。    (4)各个成员轮流坐到前面这张椅子上让其他人观察和评价,其他成员要依次从左到右一个个说出自己认为的前面这个成员所具有的3项优点(须强调只能说优点),对该成员不熟悉者可以根据对其短时间的观察作出推断。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每个成员都经受过“优点轰炸”为止。每个成员用纸笔记下其他人对自己的赞扬语,并与自己的自我评价作对比。    (5)“优点轰炸”结束后,小组围成一圈自由发表受到别人赞扬时的感想。辅导员应适时引导各参加者认识自我肯定的重要性,深信别人会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并可介绍增强自我肯定,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活动之四:七嘴八舌    1.目的:使参加者认识到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是完全正常的,这样可以对该件事的认识更加全面、正确,使参加者认识到自己个人的主观感受往往是不全面、有缺陷的,必须认真考虑其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应当理解别人和尊重别人。    2.人数:不限,人数多时需分组进行,每小组人数为4~9人。    3.时间:约45分钟。    4.材料:写着问题情境的字条和回答问题的记录纸、笔。    5.活动程序:    (1)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辅导员先说明活动方式: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成员可依次作出回答,每人每次只说出一种可能的答案。如果该答案合理,有可能存在,就记1分。其他成员在以后的回答中就不能重复前面同学的答案,必须想出新的可能的答案,如果设有新的答案就说“放弃”,由下面一个同学回答。如此循环几次,直到所有同学都想不出新的答案为此。然后然换一个角度(扮演另一个角色)来回答同一个问题,由刚才第一个回答者的邻座来首先回答。    (2)辅导员打开第一张问题情境纸条,上面写着:    “小明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但仍不会做正负数的四则运算。    A.如果你是小明的老师,你会怎么想?
    B.如果你是小明的父母,你会怎样想?
    C.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怎样想?
    D.如果你是小明本人,你会怎样想?”    辅导员分别组织小组成员依次回答这四个问题,记下各人的答案及得分。    (3)辅导员取出第二张问题情境纸条,上面写着:    “今天气温很高,在36℃以上,太阳照在身上热极了,天上没有云彩。    A.如果你是街上卖冷饮的营业员,你会怎样想?
    B.如果你是街上值勤的巡警,你会怎样想?
    C.如果你是去参加重要考试的学生,你会怎样想?
    D.如果你是在空调房里工作的职员,你会怎样想?”    辅导员同样就这四个问题组织讨论,并记下各人的答案和得分。    (4)辅导员取出第3个问题情境纸条,上面写着:    “暑假马上要结束了,新学期又将开始了。    A.如果你是学生,你会怎样想?
    B.如果你是学生的父母,你会怎样想?
    C.如果你是学校的教师,你会怎样想?
    D.如果你是百货商店的经理,你会怎样想?”    辅导员同样组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并记下各人的答案和得分。    (5)问题情境讨论结束后,辅导员组织小组成员谈活动体会,启发大家认识到对同一问题的想法由于各人的观点、利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回答,其中常常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因此大家以后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其他人的想法都是错的,必须要体验他人的情感、他人的需要、理解他人。    同时,辅导员应对得分高的成员予以表彰或奖励。 文章来自:心灵咖啡(www.psycofe.com) 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www.psycofe.com/look/look_detail.aspx?article_id=4311  转载请保留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