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打无痛管用吗:职场:老板十二个“切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6:24:17
企业要成功有很多关键要素,其中,企业的老板能否有所“忌”便是一个重要而又关键的因素。因此,笔者提出“企业老板'十二个切忌’”,以为共勉。这“十二个切忌”是:曲高和寡;刚愎自用;管窥蠡测;邯郸学步;胶柱鼓瑟;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叶公好龙;敝帚自珍;东施效颦;画蛇添足;奔车朽索。
老板12个切忌之一:曲高和寡
从前,有一个外地人,在楚国的国都唱歌。他一开始唱的是《下里巴人》城中跟着帮腔的人有几千人。当他唱起《阳春白雪》的时候,帮腔的却不到几十人,随着他演唱技巧和难度的增加,能帮腔的也就寥寥无几了。于是,曲高和寡这个成语便应运而生。曲高和寡,意思是: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过去指知音难得,现在也比喻言论和作品艰深,能理解的人很少。
当老板的为什么要切忌“曲高和寡”呢?——这是由于老板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企业的老板是企业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他的理念和他的主张一旦变成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就必须有人来响应,去实施。可是,老板的主张一旦“曲高”,那就势必会出现“和寡”的局面,老板的主张也就像泡沫一样破灭。因此,当老板的一定要切忌“曲高和寡”。
现实中,有很多企业的老板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往往调门很高。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更是“高调入云端”。甚至有的老板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一味追求所谓的“高雅”,在讲解时更是“花里胡哨”,甚至还说这是“高调做事”。似乎企业文化必须带上美丽的花环才有内涵;似乎企业文化只有动听的词句和严谨的语法才算得上是“文化”;似乎只要说得动听,才能打动员工。其实,那些一味追求“曲高”的做法,是很难得到应和的,因为往往会华而不实,往往会失去真正要表达的真意,往往会形成八股的格调而失去本质的特色。
据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曲高者可以休矣!
老板12个切忌之二:刚愎自用
老板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不是因为管理不到位而失败,而是失败于刚愎自用。管理不到位可以逐步完善,世界上没有哪一家企业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然而,老板的刚愎自用快则企业立即受损,这则早晚有一天会葬送企业的前途。
什么是刚愎自用?刚愎自用就是倔强固执,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听他人的善劝。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
三国鼎立之前,袁绍的势力范围以及军事实力都是相当强大的。但是,他决策和做事,往往是刚愎自用,经常主观臆断、武断不听他人的话,而且还打击迫害有不同意见的人,因而,有很多才高八斗的谋士与他离心离德,有的逃离,有的则跑去为曹操、刘备和孙权服务。建安五年,袁绍在官渡被曹操打得大败,不久便病死了。他的儿子袁谭、袁尚也步袁绍之后尘,刚愎自用,互相攻击,后来都被曹操消灭了。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刚愎自用的老板并不少见,甚至很多,他们的企业类型和经营产品虽有不同,但其危害程度和受害结果却大致一样,总括起来有如下几个重大危害:
第一、唯我独尊,强硬固执,导致众贤旁观,老板最终变成孤家寡人。
第二、唯我正确,导致群言闭塞,老板最终咽下“失道寡助”的苦果。
第三、经验主义,不识时务,导致固步自封,最终成了“拉磨的驴”,只能围着企业这个原有的“磨盘”转来转去,其结果势必“不进则退”。
第四、好大喜功,要么浮躁,要么浮夸,就是不能实事求是,其结果也必然“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五、决策时习惯于“拍脑门”,预测时总是先验论,要么凭感觉,要么形而上,要么见异思迁,其结果总是以付出高昂的“学费”为代价。但是,更惨的是,学费交了却不知反省,还振振有词说什么“失败乃成功之母”。
凡此种种,不过是豹之一斑而已。刚愎自用不仅仅是老板个人修养、涵养、素养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不忌怎么得了?!
老板12个切忌之三:管窥蠡测
企业老板在决策之前,往往离不开观察,然后根据观察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是很好的,也是必须的。然而,有很多老板的观察(当然也包括调研)往往是“管窥蠡测”,然后便主观片面的做出结论或者做出决定。无疑,这对人、对事、对企业是极其有害的。但是,在现实的经营管理中,管窥蠡测的事情并不少见。
什么是“管窥蠡测”?管:竹管;窥,从孔隙中看。蠡:用贝壳做成的瓢;测:测量。总的意思就是: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所见所量无非是很小的一部分。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
管窥蠡测的害处很多,主要是:
一、忽略对全局和全面的了解,很容易陷入片面主义的泥潭。如果对人的认识和评价片面,则必然伤及人心,致使离心离德;如果对事情的认识和评价作出片面的结论,则必然招致错误结果的惩罚;如果对物片面认识,则必然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和作用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制订战略和实施战略管理上,很容易纠缠于整体与局部、系统与部分、战略与策略的矛盾冲突之中。因此,策略便会取代战略,局部取代整体,部分取代系统。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必然会恶性循环。
三、思维和行动上,在方式和方法上,也很容易陷于偏执狭隘和褒此贬彼的深渊。比如,偏信“战略决定一切”就会忽略策略的作用;欣赏“细节决定一切”就会荒废战略的执行;青睐“执行决定一切”则会忽视决策和计划的作用,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管窥蠡测”的弊病呢?
首先要树立全局和全面的观念。因为,全局不是局部的总和,全面也不是部分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因此,仅靠管窥蠡测来推断事物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其次,要牢固树立和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和“三大观点”。三大规律:辩证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五大范畴: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与现实。三大观点:普遍联系、发展变化、一分为二。
最后,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在问题管理中最好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学会系统思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老板12个切忌之四: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并且也知道它的喻义。但是,很多老板和管理者却常常犯“邯郸学步”的错误,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现如今我们重温“邯郸学步”之典故,对于企业管理是大有裨益的。
战国时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很好看,很符合当时的礼仪要求。因此,有一个寿陵的少年决定到赵国首都邯郸学习走路。结果,他走路的本领没学到,反而把自己本来的步法也丢掉了,最后只得爬着回来。“邯郸学步”,比喻没把别人的本领学到手,倒把自己原有的技能忘掉了。
在现实中,也有很多企业犯了“邯郸学步”的大忌。尤其是那些民营和私营性质的中小企业。他们为了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搞好,有的到处参加学习班,有的有病乱投医,有的盲目听信所谓的“专家”和“咨询公司”的说教,有的则照葫芦画瓢学管理。无可厚非的是,他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的做法也是令人担忧的。像这样的企业笔者接触很多。有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1998年创立,至今已有十年。他们的产品一直很畅销,基本上不用搞什么销售推广,客户总是主动前来订货。然而,最近两年来,企业的经营业绩却大幅度下滑,虽然不至于亏本,但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老板开始“有病乱投医”。先是请来一家咨询公司帮助诊断。咨询公司经过调研后,开出了“诊断报告”,并且也同时给开出了“医治处方”。然而,聪明的老板却没有立即“抓药”,他又暗地里找来一家咨询公司的专家来帮助诊断,结果,这位专家和前面的咨询公司的诊断大相径庭,给出的“处方”更是让那位老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老板开始疑惑了。后来,他谁的意见也不听,决定亲自去参加企业管理培训班。在班上,他很谦虚,四处请教经营之法,到处探索管理之道。结果,大家说的都不太一样。此时,他更加迷惑了,不知应该怎么办。后来他找到了我,问我怎么办。我说:“咨询公司、专家以及大家所说的都没有错,问题是你的期望值和大家所能提供的价值有巨大的差距。因为,您要的是'灵丹妙药’和'立竿见影’,而大家给的却是'综合治理’和'系统整治’。”听了我的话,张老板似乎有所悟。
固然,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学习、模仿他人的长处是重要的,但是,切忌不可照搬、照套、照用,更加不可生搬硬套,亦步亦趋。最核心的还是邓小平说的:“要把独创和学习相结合。”
老板12个切忌之五: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意思是说:用胶水去粘住挂琴弦的弦柱,琴弦虽然挂上了,但是,却无法调整琴弦的音调,因为琴弦一旦调紧,琴柱就会因不牢而脱落。此成语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战国时赵孝成王7年,秦国与赵国的军队在常平对阵。这时,蔺相如患了重病,赵王派廉颇带兵。廉颇命赵军坚守不出,致使秦军无可奈何。这时,秦军使用了离间计,到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的人是赵国赵奢的儿子赵括,一旦赵括担任将军,秦国将必败无疑。”赵王中了离间之计,命赵括代替廉颇,担当将军领兵抗秦。此时,蔺相如说:“大王仅凭秦国的谣言和赵奢的名声便使用赵括,就像是胶柱鼓瑟。因为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能随机应变。”赵王不听,执意任命赵括为将军,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赵括也丧了性命。
在现实经营管理中,也不乏胶柱鼓瑟的企业和老板。比如:
一、追捧“名人”。在企业的培训上,他们只注重培训师的名气而不讲求培训的内容,认可花高价请那些经过包装的“名人”,也不注重找那些有实战经验的没被包装的讲师。
二、笃信“洋人”。在企业咨询上,他们宁可花高昂的代价去请那些名头大的外国咨询公司,也不肯去聘用那些了解国情、懂得管理、善于经营的真正的专家或咨询师。
三、照搬照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些人宁可用世界五百强的方法,也不相信真正有效的管理其实就在自己的企业之中。结果,这种用“管理骆驼的方法管理兔子”的做法,不但成本高而且效果差。
四、执迷“模式”。他们往往执迷于所谓的“模式”、“效应”、“铁律”、“法则”之中,而不知灵活应用,不知变通使用。甚至,他们在“用制度管理一切”的信条下,致使企业的管理一切都制度得像一块“模子”而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五、迷信“大师”。更有甚者,面对管理中的问题,总是喜欢套用名人名言来解释,总是机械地套用“章程”来处理。所有这些无疑会给企业套上教条主义的绳索。
胶柱鼓瑟的做法,只能在现象或表面上给人以“是那么回事”的感觉,到头来一旦调紧琴弦,就会柱倒弦离,这和自欺其人没什么两样。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老板切不可搞花架子,切不可图虚名、切不可拘泥于固化的模式、切不可轻信“企业神话”和“管理神人”、切不可失去对问题本质的探究、切不可只做表面文章、切不可蜻蜓点水浮于水面,而要象鱼鹰捕鱼那样深入水中。
老板12个切忌之六: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这一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剑掉进江里的船帮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帮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不会随船而前进,自然,他是找不到剑的。然而,楚人却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如果迷信教条,拘泥成法,固执而不知变通,那就只能思想僵化、徒劳无益。因此,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就应该灵活有变。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老板在投资、经营和管理中,往往死教条,常常犯“刻舟求剑”的错误。笔者就曾遇到过几个这样的老板。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和中期,靠胆量和一定的智慧,成就了一定的事业,也的确赚了许多钱。于是,他们便寻找投资项目,并雄心勃勃,试图做强做大。本来这是无可非议的,应当赞赏的。然而,他们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感觉决策,如果有人善意地提醒,他便甩给你一句令你哭笑不得的话:“我的想法和做法不会错!因为实践证明:我以前成功了!所以,今后也会成功!”结果,在付出了很多高昂的“学费”之后,还不知反省,还振振有词地说:“在哪里跌倒还要在哪里爬起来!”甚至竟然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何来成功?!”更有甚者,他们还教训起你来:“想当初,我穷汉一个,什么都不懂,不也成功了吗?现在我要什么有什么,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经验可有经验,而且是成功的经验,难道还不能成功?!”
瞧瞧,这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他们根本不知道变则通,更不懂时过境迁,也不懂与时共进,还在那里孤芳自赏过去的成功,还在那里做着刚愎自用的腾飞梦。难怪很多曾经一时显赫、英明远播的老板不见了踪影。由此又使笔者想到了另一个现象:那些一时间名噪华夏的品牌、著名人物、标杆人物如今还剩下多少?有谁还记得他们?!
老板12个切忌之七:缘木求鱼
战国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孟子劝他放弃武力,采用仁慈的政治措施。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征服天下,就好比'缘木求鱼’,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祸害。” 齐宣王觉得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劝告。 缘:在这里是沿着、顺着的意思。木:指的是树木。“缘木求鱼”:就是沿着树木爬上树去找鱼。 树上怎么会有鱼呢?当然没有啦!所以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比喻方向、方法错误,或违反客观规律,结果当然无法达到目的。
在现实的经营管理中,缘木求鱼的老板也大有人在。
例如:一个工厂,如果效益不好大幅滑坡了,做为企业领导,首先应该从根本上找原因,或提高产品质量,或加强企业管理,或提高工人的素质等。然而,老板的做法却是想法设法克扣或降低工人的工资以及福利标准去弥补亏损;或者降低原料标准以次充好;或者人为降低必要制造成本;或者砍掉原本做好的培训预算。
再如:有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本应在提高工作技能上下功夫,然而,他们却一味地在寻找什么“成功的秘诀”;本应调整心态,面对现实,放下身段,扎扎实实,然而他们却好高骛远、信心过度。
再如:有的中小企业管理混乱,本应结合实际扎实整顿,然而他们却有病乱投医,到处寻找“高人”“名人”来讲课,欲求通过讲课来解决问题。有的企业搞管理,痴迷于世界五百强的做法,甚至达到亦步亦趋的程度,岂不知这无啻于是在“用管理骆驼的方法管理兔子”。有的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泛泛地照抄照搬他人,把和尚的帽子硬是戴在道士的头上,等等。
上述所有这些做法,明显都是在缘木求鱼、开山寻珠。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水中捞月。正如孟子批评齐国国君那样,这样做:“不但达不到目的,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祸害。”
老板12个切忌之八: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这个典故,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评价某些人做事表里不一的最佳断语。今天想来,尤其具有十分深刻的教益。
有一个孔子的学生外号叫子张的,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鲁哀公仍不理他。子张就叫仆人去跟鲁哀公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我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据说以前叶公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 ,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可见,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 ,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后来,大家就用“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对外假装自己很爱好某样事物,其实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欢!
在现实的经营管理中,“叶公好龙”式的老板和管理者也并不少见。他们有的人一方面高喊学习和培训多么重要,自己多么重视,而另一方面则找种种理由和借口;有的人口头上强调战略的重要,而实际上则忽略战略的制订和展开,搞经营管理还是走一步算一步,根本没有战略意识和战略部署;有的人逢人就说“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然而,一遇到实际问题便“以权为本、以钱为本”;他们常常把“企业文化”挂在嘴边,但是,重视的却是形式、花样和口号,而忽略了核心文化的建设;有的人总是高呼社会责任,可是暗地里却常常干着偷税漏税的勾当;有的人大念慈善经,却把大把的票子捐给了寺庙;有的人大江社会救助和捐献,却忽略了对本企业员工的切身关怀;有的人口头上强调管理的重要,却把管理部门当作“费用中心”来看待,舍不得在管理上进行必要的投入而致使管理基础薄弱、管理秩序混乱,等等。
上述这些都是典型的“叶公好龙”,这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诚信力、执行力和领导力都必然产生极大的破坏力。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表里不一、心口不一、名不副实、说做不符的弊端。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达成美好的愿景,要实现高效的运作和管理,要具有坚强的领导力,叶公好龙式的老板和管理者,就必须回归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就必须说真的、干实的,“叶公好龙” 的不良作风必须彻底改正。
老板12个切忌之九:敝帚自珍
“敝帚自珍”这个成语不像有些成语那样家喻户晓,因为它比较中性,很少被广泛使用。就其语中词义而言,还是值得解释一下的。敝:破的,坏的;珍:爱惜。直接语义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在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宋.陆游《秋思》中有这样的诗句:“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可见,敝帚自珍这个成语一直以来都多表达“珍惜、爱惜”之意。然而,“敝帚自珍”的“敝”由于有“破的、坏的”的意思,于是也就有了另外一层可以表达或形容的贬义。这也正是老板们应该切忌的。
在中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老板,他们借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进行创业置业,成功者遍布神州。但是,面对企业战略转型期,却有很多老板败下阵来。究其原因固然很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敝帚自珍”所致。比如,在组织战略上,他们很“珍惜”初创时的架构,不肯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更不要说大刀阔斧了。在人才战略上,尽管一些打江山的“元老”已经落伍了,但是,还是不肯引进新人,即使引进也不敢大胆任用。在技术和装备上,对那些老掉牙的设备迟迟不肯淘汰,还在将就使用以致造成效率低、质量差、维护成本高;对于老的落后的工艺流程由于习惯了,也不肯进行重组和再造。在6S现场管理中,对于那些已废弃不用的、有碍观瞻、有碍快捷、有碍效率、有碍安全的“坛坛罐罐”之类的物品,也不肯彻底清理处理。即使突击搞清扫、清洁、清理,也无非是把它从屎窝挪到尿窝。更令人费解的是,很多老板自身存在的“敝帚”也不肯抛弃,比如性情急躁、脾气暴躁、心浮气躁;事无巨细大小、事无轻重缓急;在管理上常常自诩“难得糊涂”,盲目讲求“模糊法则”。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改掉了这些,那就不是我了!” 他们经常炫耀的就是所谓的“个性”。
试想,如果老板们总是念念不忘这些“破扫帚”,总是用这些“破扫帚”何以扫得一屋?又何以扫得天下?!
老板12个切忌之十:东施效颦
美好的事物人皆向往,美丽的女人,人皆赞之。这当然是天经地义之事。尤其是企业,学习好的、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方式,借鉴好的符合自己实际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更是应该。但是,如果企业不顾自身条件和现实状况,凡是外国的就一味地盲目崇拜、凡是五百强的就盲目效仿,凡是吹得叮当响的管理理论就照单全收,其结果必定适得其反。东施效颦,就揭示了这个道理。
“东施效颦”这个成语出自庄周《庄子·天运》。据说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都有很高的“回头率”,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可是,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她手捂胸口,双眉紧皱,虽然很痛苦,但就在这痛苦之中,却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她。在注视她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东施的丑女,不但相貌丑陋而且缺少修养。她平时动作粗鲁低俗,说话高声大气,却天天梦想变成美女。穿的衣服换来换去,梳的发式变来变去,即使这样也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天,当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于是,她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痛苦的样子,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这个东施丑女,只知道西施美女皱眉的样子很好看,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在一些企业中,东施效颦的事情也是有的。他们要么邯郸学步,丢掉自己原本还算可以的东西,却忘了如何走步;要么照猫画虎,结果非猫非虎反成犬,把自己弄得猫狗不如;要么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把自己搞得不伦不类,骑虎难下;要么亦步亦趋,盲目效仿,结果水土不服,日累成疾。还有的企业干脆东学一套、西学一套,就像一个乞讨的和尚,东家讨来一块布,西家要来一块绢,统统缝在袈裟上,结果成了“百衲衣”。笔者在企业咨询和培训中就曾见到一些这样的企业,他们还美其名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岂不知,“鸭子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别人的孩子你抚养的再好,到头来他也要去寻找生身之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还是庄周说的好:“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因此,干职业经理的、搞咨询培训的,尤其是当老板的,当你面对一种新的管理思潮和理论、当你欣赏某个企业的经验时,都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扬长避短。在学习他人的问题上,千万不要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而要在借鉴中独辟蹊径,在模仿中标新立异,在选择中择善而从。
切忌:东施效颦。
老板12个切忌之十一:画蛇添足
对于画蛇添足这个成语,虽然已是家喻户晓,但今天重温更觉教益深刻。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越是耳熟能详的事情越是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画蛇添足之事屡见不鲜。有的企业为了追求“完美”,一味地“细化”制度,“完善”流程,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搞得十分复杂,以致无法操作、很难执行。很可笑的是,有的企业甚至把员工上厕所这样的“人性”之事也搞个流程规定。要知道,管理是需要化繁为简的,虽然简自繁出,但最终还是要达到简约化的。要知道,员工知道的才能接受,接受的才能执行。如果员工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制度和制度的内容,何谈执行?遗憾的是,很多老板和管理者,甚至是制度和流程的制定者本人都不知道有什么制度和流程。于是,年年制定、年年出台、年年重复。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中有这样的描述: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这段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遗憾的是,很多老板和管理者不懂得“适可而止”,往往做着画蛇添足的事情。还有一些人不懂装懂,睁大了眼睛专门去做那些画蛇添足、徒劳无益、浪费资源的事情。于是,无功而作、无效而为、荒唐至极的事情屡屡发生。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从根本上忌掉“画蛇添足”的恶劣做法,倒霉的只能是企业、只能是老板。至于员工,由于反复做着不得不做的画蛇添足的事情,那也就应了那句话:“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看来,画蛇添足必须休矣!
老板12个切忌之十二:奔车朽索
“奔车朽索”这句成语,不难理解:奔:奔驰;朽:腐朽。意思是说“用已腐朽的绳子去拉奔驰的车辆”,比喻事情很危险,应十分警惕。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谏议大夫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徵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的理论。同时,还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有所作为的“十个建议”。为了强调“十思”的重要,魏徵把“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当作警示的观点提出,然后才把十思的内容一一展开。
深刻理解“奔车朽索”这一成语的内涵,对于现代企业在实施规模扩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而又深刻的道理,就是:企业发展必须基于整体运营能力的提高,必须基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必须基于做强才能求大,而不能孤注一掷求发展上规模,不能偏执于企业某个方面的优势上规模,更不能仅凭主观愿望而不顾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历史上的“大跃进”,改革中期的“巨人”,一些县乡政府的“标志工程”,可以说都是“奔车朽索”之为,其后果岂能不惨?!
无论做人还是干企业,都不能一心只想到“大胆开拓,奋勇前进”,而要在开拓前进之前,先要自测自检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即使有了可以自认为大力发展的实力和能力,也还是要再看一看发展的环境。如果你想把你的企业打造成高速发展的“奔车”,那你就一定要先检查一下企业内部的管理以及整体运作系统是“朽索”还是“强索”?如果您的企业正处在“奔车”的状态之中,那你就更应该好好地检查一下你那拉车的“索”是否足以保证“奔车” 的力度,千万不要“先战而后求胜”。
亲爱的老板们,务请注意“奔车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