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ertain怎么读: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构想(1)?吴?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25:50

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构想(1) 吴 泓

(2010-10-20 20:35:41)转载 标签:

高中

语文

专题研究性学习

整体构想

吴泓

杂谈

分类: 阅读、思考(100问)与回望

1、高中语文学习需要达成的“最基本的目标”是什么?

    笔者曾说过:“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笔者还说过:“高中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来进行缜密且富于批判性的思考。”那么,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呢?在这所有的目标当中,什么是需要达成的“最基本的目标”呢?笔者进行了十年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从自身实验的体会,从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之后的反馈意见和参加工作后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参照国内国外的一些要求或做法,试说如下:

    从自身实验的体会是,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毕竟不同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以我多年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和不在初中教学但仍继续观察其教学过程的体会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侧重于感悟型的一种语文学习,这种感悟型的情况会延续到高一学期起始阶段,即高一上学期,学生的表达,含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无不体现这一感悟型特点。当然,这也是初中年龄段的思维特征使然——即初三阶段,学生才刚刚进入初步的思辨能力的萌芽期,而“萌芽”并不意味着生长、发展、成熟。因此,在这一阶段,思辨能力并不能成为主要的培养目标。那么,进入到高中阶段,如果我们的语文学习仍然停留在感悟型的思维培养目标上,高中语文学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语文学习低效的根本原因,因为“你”在重复着初中阶段的“劳动”低幼化的过程目标学生不感兴趣。经过这十年的高中语文探索与实践,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走的应是这样一条思维训练与发展的主线——高一年级由“感悟”训练发展到“思辨”,此为高中的初级阶段;高二年级由“思辨”训练发展到“研究”,此为高中的高级阶段,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下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基础,不然,进入大学后我们的很多学生便“找不着北”。当然,顾及我们现在的国情,高三年级还不得不要做很多现在我们极不情愿做的因为在这个年龄不应该做的“工作”,但高一高二决不应该重复初中阶段的“劳作”,这是肯定的。

    为什么说“研究”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目标”呢?这可以从笔者现在正在大学学习或者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的学生的身上看到。要知道,高校的学生是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过程当中所呈现的平时作业形式和最后所要上交的毕业论文,无不体现其“研究”的特质。你不会发现问题就不能提出问题,不能提出问题就不能研究问题,不能研究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这是大学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请看我的学生张小婉发回的一段文字: 

    大学四年,我做了几件颇成功的事情,都是靠着那两年在你专题学习中练下的本事。一件是知识产权案例分析和探讨课,老师对我所作的专题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一件是经济法课上,我运用法理学知识结合经典历史事件剖析了经济法存在的意义,并给老师和同学作了一次专题介绍,授课老师的评价是观点很深入人心,很独到。最后一件是我的本科论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答辩老师给予的评价是逻辑清晰,选题非常新颖,独特,是一篇很难得的本科论文。 

    如果我们是一位负责任的高中语文老师就应该教给学生这样的一种能力,而不是这个文段你赏析一下,那个词语你品味一番,这里作者怎样描写景物,那里作者怎样刻画人物,写写800字的无病呻吟的话题作文就了事……这里,我不是说高中生不需要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只是高中语文学习培养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目标,或者说当中的一个“子”目标。可以这样说吧,我们目前的高中生语文能力和水平,只达到“感悟”这样的能力和水平,部分学生靠近“思辨”边缘也多是“一分为二”“二元对立以一项为主”的简单、机械的思维方法,极个别要达到“研究”的能力水平就只好无师自通或自然造化了。

    我们可以再拿高等院校的能力要求说事。

    高等院校需要什么样的一种语文能力呢?且看张春泉先生写的《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一文。文中写道:“其一,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没有很好的语文功底,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从不断爆炸的信息资源中获得新知,学术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其二,语文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的基本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也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一个人没有逻辑思维,学习而来的知识就无法激活、发展直至创新,学术研究中的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论证阐述等工作就无法开展……其三,语文还是提高人的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学术研究的成果最终要表达出来,为大众所了解,才能发挥效用。要表达,就需要借助语言文字,需要讲究修辞,毕竟世界上没有赤裸裸的不需要载体的思想观点……”张先生的这段话简单地说就是首先输入(汲取精华,获得新知),然后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研究”,最后通过表达能力把成果“表达出来”。而这不可能再在大学里继续开设什么“大学语文”学习课程来完成,你高中阶段没有完成的任务,留给大学阶段去做这本身也不合情理也做不到;你中学语文“不务正业”,自然,高等院校,如上海的几所高等院校自主招生就弃你高中语文如弃敝履。

    我们还可以参照借鉴一下国外的做法——IBO“国际文凭组织”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教育的领跑者,它的《IBO大学预科项目中文A1:指南》的“学科性质”中就指出:

    从根本上说,语文A1是一门大学预科性质的文学课程,供那些打算在大学里继续学习文学或做相关研究的学生,以及那些学完该课程之后不再继续正规学习文学的学生学习。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以后,大都数学生并不会到大学里面“继续学习文学”而是在“做相关研究”,即其他专业的相关的研究。我们的学生学完高中语文课程之后大多数是“不再继续正规学习文学的学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在这有限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去达成这“最基本的目标”呢?我们有何理由去贻误学生的终生发展去“不务正业”呢?要知道,很多国家是没有“语文”这门学科的呀!?他们有的是“阅读”与“写作”这两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