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32开是多大照片:民间环保组织指我国垃圾管理被决策规划不透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5:53:08

  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日前在京发布报告称,中国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目标优先顺序不明确,偏重末端处理,政府各部门权责划分不清,决策与规划程序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不够等十大问题。

  报告建议政府应把垃圾管理工作重点放在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减少二次污染四方面;依法落实“强制回收名录”,实践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同时要改变补贴重心,改革垃圾收费制度等。

  鉴于垃圾焚烧与填埋等末端处理设施引发诸多社会争议与环境损害,报告建议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杜绝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后公众才发现其存在的现象。

  2007年以来,一些地区的公众反对当地上马垃圾焚烧项目,使中国生活垃圾管理面临的困境迅速被公共舆论“聚焦”。该环保组织认为,中国垃圾管理遭遇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并非单纯的环卫技术问题,而是目前各种社会矛盾的缩影和集合。为应对各地出现的垃圾危机和公众诉求,4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垃圾问题是否因此得到根本性改善,值得社会各界认真观察、梳理和思考。

  该机构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生活垃圾管理:问题与建议》,提出了当前中国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管理目标的优先顺序不明确,尤以生活垃圾“三化”——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为代表;前端管理目标大多难以监督与测量,社区垃圾分类减量的有效推动方法尚未形成;相关决策与规划程序中缺乏足够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空间;财政投入和优惠政策不够合理,过于偏重末端处理;政府各部门在垃圾管理工作上的权责划分不清,存在“九龙治水”问题,缺乏一个负责解决垃圾问题的政府管理核心进行协调等。

  报告认为,中国垃圾处理设施的污染物监测范围偏小,监测标准偏低,难以有效全面评估环境健康影响;垃圾管理政策中存在目标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触的情况,如垃圾分类减量与大力推动焚烧之间的冲突。

  针对存在的问题,报告给出的建议包括:

  垃圾处理设施应严格执行“先有规划,后上项目”的程序,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的招标、设计和建设过程应对公众透明,杜绝“垃圾处理设施开始运营后,公众才发现有这些设施存在”的情况。

  主管部门应尽快完善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全程环保监测体系,扩大重要污染物检测指标范围,加强污染物排放信息公开,建立第三方监测和公众监督制度。

  报告建议中央政府宜对全国垃圾管理进行长远规划,考虑设定如下2025年远景目标:厨余、餐厨和园林垃圾单独回收处理,实现这三类垃圾的零填埋、零焚烧处理目标;单位GDP垃圾产生量下降至2010水平的80%;清理和修复所有非正规垃圾堆放场,并保持垃圾处理设施存量占地面积不超过2010年的水平;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的二恶英和汞产生量都下降至2010年水平的10%。

  在规划和实施上,报告建议应特别加强垃圾分类清运和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应将补贴重点转移至垃圾分类减量和厨余垃圾回收处理。完善垃圾收运行政许可制度,尤其是废品回收许可制度,同时兼顾民间回收业者利益。

  报告认为,中国垃圾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与过去环卫管理工作中积累的问题息息相关,建议各级垃圾管理部门应明确意识到“垃圾管理”与“垃圾处理”理念的根本不同,把垃圾管理决策目标放在“垃圾管理”的生命周期体系下进行,而非重视末端的“垃圾处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