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 guide 翻译笔:破解中医治病密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39:44

李玉宾 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

    内容提要

    编者以讲座的形式,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运用中医辨象的思维模式,紧密结合临床,通过具体的临床病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一气周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病证及相应的治疗方案。本书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明快,讲解深入浅出,非常便于中医初学者入门学习,也可作为临床中医师的参考用书。

    前言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作为一名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我在毕业之初也曾有过这样的彷徨。临证辨治,胸无成竹,处方用药,鲜见佳效。然观古人用药疗疾,每每效若桴鼓,覆杯而愈。因思中医学术,一脉相承,古今一也,何以到了自己这里,疗效却与古人有着天渊之别?莫非是自己真的还没有博极医源?然中医之源,究为何物,亦不自知,只好逢师便拜,以求一解,如此逾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网上传来只字片语为我指点迷津,觉颇有见地,遂寻索不舍,终于辗转得见业师任启松老先生。先生为家传中医,医易皆通,入世离俗,俨然飘然世外。为我传书一册,《四圣心源》是也;授我学医一字,"象"是也。并为我描述中医的理论框架乃一气周流,所谓六气本一气,五行即一行。谆谆教我,中医非博闻强记能通,须自身体悟方入。

    由是跟师学习,系统研习《四圣心源》所描述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体悟中医"象"的内涵。虽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境界,亦不轻言放弃,而是每日将自己放在"一气周流"与"象"的思索中,反复揣摩,希求开悟。

    一日走在路边,见车来车往,不经意间一抬头,看见天上白云飘飘,刹那间感受到了天地之气,也正如路上的车流一样来来往往,由此顿悟。《内经》言: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两者讲的不都是这种境界吗?原来中医并不是空洞玄妙的理论,而是这种可以真实感受的境界,原来这种境界是真实存在的!这,大概就是我苦苦寻索了几年的中医之源吧?

    理虽顿悟,事须渐行。至此才感觉自己入了中医的门,也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象,其实就是一气周流过程中的动态剪影,有其气必有其象,有其象必有其气。《内经》言: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学习中医,善于从象的角度去体悟,也许是一条入门的捷径。

    要对中医有深刻的自身体悟,自然需要习医者的身心双修,尤其是正心寡欲必不可少。至此才真正体会到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的苦口婆心,身心不正,医理何明?从此对自己各方面逐渐严格要求,淡泊名利,清淡素食,孝慈仁爱,一念学医,以求净化身心,感应天地。利用几年的时间,逐渐对脉象、病象、药象都有了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对中医渐有登堂入室之感。对临床各类病证已不再茫然不知所措,而是逐渐能够从容应对,遣方用药,亦能得心应手,随手获效。

    记得当年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时,基础医学院的院长刘燕池教授曾经勉励我们,从我们这里出去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时至今日,我才能渐渐体会到老师当年对我们的殷切希望。而毕业之时,班主任贾德贤老师更是寄语我们:"低姿态,高起点",希望我们能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医的历史责任。

    回首自己一路走来,正是老师们的相继勉励与扶持,才使得自己没敢放弃对中医的追求。临床上的一己之得,虽非珠玉,却是真心。医者仁术,不敢私之,应邀在网上与众多网友相互交流,以期抛砖引玉,冀能互勉共学。

    这部书稿,本是在民间中医网上与众多爱好中医的朋友相互交流的录音,先是得到众多网友的抬爱,自发组织整理成文,遂有此书最初的文稿。后又幸承蒙人民军医出版社王显刚编辑指点润色,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向王显刚编辑和各位热心网友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又得业师任启松老先生亲为赐序,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贾德贤老师亦在百忙之中,赐序褒勉,在此一并致谢!

    自知学识尚浅,不敢言师。一腔肺腑之言,倘有惠世之处,正为我心所冀;或有纰缪之语,唯祈达者垂教。

    李玉宾

    2009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