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调用redis:经典案例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8:30:56

宋今上高中的时候,他的班只是个普通班,比起学校里抽出的尖子生组成的实验班来说,考上大学的机会不多,因此除了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很努力外,大多数人只是等着毕业混个文凭,然后找个工作。

班上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是个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他非常敬业,每天催着同学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业作业再作业。但是说归说,由于许多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同学们的成绩仍然上不去,在全校各科考试中屡屡倒数。

直到高二的一次英语联考,张榜公布的宋今所在班的成绩却破天荒地超过了实验班,这使全班接连兴奋了好几天。

发卷的时候到了,老师平静地把卷子发给同学们。大家欣喜地看着自己几乎从没考过的高分,老师说:“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分数。”数着数着,宋今发现自己的分竟比实际分数高出20分,同学们也纷纷喊了起来:“老师,怎么给我们多算了20分?”课堂上乱了起来。

老师把手一摆,班上静了下来。他沉重地说:“是的,我给每位同学都多加了20分,这是我为自己的脸面多加的20分。老师拼命地教你们,就是希望你们为老师争一口气,让老师不要在别的老师面前始终低着头,也希望你们不要在别的班的同学面前总是低着头。”老师接着说:“我来自山村,我的父母都去得早,上中学时我曾连红薯土豆都吃不起;大学放暑假,我每天到建筑工地拉砖,曾因饥饿而晕倒。但我就是凭着一股要强的精神上完了师范大学,生活教会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服输。而你们只不过分在普通班就丧失了信心,我很替你们难过。”

这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宋今和同学们都低下了头。老师继续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也要做要强的人,任何时候都不服输。现在还只是高二,离高考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努力还来得及,愿你们不靠老师弄虚作假就挣回足够的分数,让老师能把头抬起来,继续要强下去。”“同学们,拜托了!”说完,老师低了头,竟给全体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当他抬起头的时候,全班同学看到他的眼睛流出了泪水。

老师,”班里的女生们都哭了起来,男生们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
那一节课,他们什么也没有学,但一年后的高考,他们班以普通班的身份夺得了全校高考第一名。据校长讲,这在学校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他们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记住了老师的眼泪。

【心灵感悟】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琴弦是巧妙的教育艺术

借分给学生的案例屡见不鲜,而这里的案例却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里,面对一个情绪低落的普通班学生,宋今老师在一次英语联考时,给每位学生增加了20分,然后老师讲明这样做是为老师的脸面,让老师不在别的老师面前始终低着头,也希望同学们不在别班同学的面前总是低着头。接着宋老师沉痛地回忆起自己艰苦的过去。再次谈及让老师能把头抬起来。竟给全体学生深深地鞠了一躬。结果,全班同学都哭了。一年后的高考,他们班以普通班的身份夺得了全校高考第一名。

宋老师高明在他善于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琴弦,善于激发积极向上的感情和知耻而后勇的志气,。这是教育智慧,这是别出心裁的教育艺术。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难免会情绪低落消沉,麻木不仁,垂头丧气,丧失了锐气、勇气、斗志,这是最危险的。这么力挽狂澜,扭转局面。就要靠教育艺术。

由于人为破坏,自然界中荒漠化越来越严重,青山不再是翠绿的世界,鸟儿失去了欢乐的天堂,绿水开始变黄、变黑,变臭,水草都难以生长,自然界的荒漠化开始威胁人类生存。而在我们的社会,侵蚀人们的心灵的情感荒漠化,特别是青少年的情感荒漠化尤其可怕。如果青少年成为冷漠冷酷的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如草芥的一代,那么人类就会失去明天,远离希望,它更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我们一定要根治情感荒漠化,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当务之急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怀着满眼春色之心,在每颗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种子,长出绚烂的花朵,迅速清除孩子们心灵里已积下的“垃圾”。世人说,人是感情的动物。有人,就会有感情。人集中的地方,不应该成为感情的沙漠。师生之间的感情是世上最真挚、最强烈、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班主任就要善于利用感情的琴弦去感化学生、去教育学生。

精神领域的东西只能用精神领域中同样的东西施加影响,学生情绪低落,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振奋起来。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这些领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去施加影响。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最大危险是感情上的沉睡状态。如果青少年的感情处于沉睡状态,我们就必须唤醒、激励、鼓动。苏霍姆林斯基语重心长地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这个领域就是道德发展。在这里,通往顶点的道路对任何人都没有封锁,这里有真正的和毫无限制的平等,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独一无二的人。”

李庾南教育学生做个内心敞亮的人

(2010-12-02 08:42:52)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艺百花园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A 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公斤。匆匆向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公里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公里!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的酸痛的双肩,轻松的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换发,还千方百计的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的照顾,这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穆雄介肚子痛,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他更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代?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的喘息。只过了一会,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B 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孩子拉上车。

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当晚7点队伍抵达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的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的请大人们先吃,紧接着自己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十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把孩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的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了昨天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是何等的不同!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

C 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中日两国孩子胜利抵达目的地狼宿海。当夏令营宣布闭营时,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做了总结,他特意大声问日本孩子:“草原美不美?”77个日本孩子齐声吼道:“美!”“天空蓝不蓝?”“蓝!”“你们还来不来?”“来!”这几声狂吼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中国人。天哪!这就日本人对后代的教育吗?这就是大和民族精神吗?当日本孩子抬起头时,每个人的眼里都闪动着泪花。在这群日本孩子身后,站着的是他们的家长乃至整个日本社会。据悉,这次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孩子到中国探险的活动得到日本各界的广泛支持。政府和新闻机构、企业不仅提供赞助,政界要员和企业老板还纷纷送自己的孩子参加探险队。许多教授,工程师,医生,大学生,小学教师自愿参加服务工作。活动的发起者,该团队的创始人河边新一先生与其三位女儿都参加了探险队的工作,他们的夏令营向社会公开招生,每个报名的孩子需交纳折合7000人民币的日元。一句话,日本人愿意花钱送孩子到国外历险受罪。

D 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日本人满面笑容的离开中国,神态很轻松。但留给中国人的思考确实沉重的。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些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习惯于指挥别人。野炊的时候,凡是又白又胖抄着手啥也不干的,全是中国孩子。中方大人批评他们:“你们不劳而获,好意思吃吗?”可这些中国孩子反应很麻木。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棒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心灵感悟】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这是孙云晓先生一篇震动了中国的教育名篇(节选),最早发表在1993年第2期《少年儿童研究》杂志,题为《夏令营史上的一场变革》。缩写稿《我们的孩子是日本人的对手吗?》发表于1993年7月号《黄金时代》杂志,经同年11期《读者》杂志全文转载,文章标题改为《夏令营中的较量》。很长时间“较量”一词炙手可热,“较量”这个观念引起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思考。这篇文章结尾的一句话“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成为警钟震响在人们的心头。

这场较量涉及到体质、意志、品德、能力诸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较量中,我们的孩子是输了。但是,这究竟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应该怎样改进?我们的下一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是现在时,更是进行时。面对这样的任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什么?这是班主任应该思考的问题。

爱孩子、爱学生,教育工作者成天挂在嘴边的话。可是,应该怎么爱,什么样的爱才是真爱,才有益于青少年的发展?这些问题,我们考虑得还不充分,解决得还不科学。

真正的爱给人以力量,有益于长足发展,有利于一生发展。真正的爱除了温暖之外,还给人以生长的力量,包括在面对困境、失败和挫折时顽强生长的力量,也包括在面临顺境、成绩和赞扬声时健康生长的力量。真正的爱不是一时的甜言蜜语,呵护备至,而是给人以生长成长茁壮的力量。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班主任有必要提倡另类关爱――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承受一些磨难,不要在关爱的大旗下,剥夺了孩子“痛”的权利。毕竟,经历过波折的人生,才能受得住风雨的考验,才能百折不挠地奋勇前行。必要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伤”――“让孩子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孩子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孩子受点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中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悲壮!”(2005年6月29日《教育文摘周报》张志国《让孩子受点“伤”》)我们要明白-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没有顽强的毅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

班主任有责任引导家长明白怎样科学地爱孩子,班主任要让家长明白明确娇生惯养的溺爱和经受锻炼的大爱的孰是孰非。帮助家长认识到过度的保护,只会带来孩子的未能;过分的溺爱,只会带来孩子的无情……溺爱似乎是为孩子好,实质上是对儿童意志与权利的一种剥夺。

草原上的较量不仅仅是中日孩子之间的较量?也是两国成年人的较量,是两国的教育在较量!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确实是当务之急!

集中营幸存者给老师的信

一位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每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完全一样,里面写的是:

“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工程师毒死;妇女和幼儿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只有在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心灵感悟】让学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成人”的目的在于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养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美德;从小就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人。而“成才”的目的在于业务技能的锤炼,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夯实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增强业务能力,在实践的磨练中,在优胜劣汰的经济大潮中有生存能力,能创造财富。成人与成才到底孰轻孰重呢?陈毅元帅曾经说过: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这段话极为深入浅出。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

教育究竟为了什么?这位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是头等重要的事,人性是教育的精髓和根本。我们教育的使命应该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亦即人文德育,应占有优先地位。我们要用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心灵里播种上高尚人格的种子、人性的种子、博爱的种子。教师教不好学生一门课,影响的可能是学生某个方面的技能;教不会学生做人,没有人性,就有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要把人性植入孩子的心田。肖川教授说:“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我们教育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2007年第十二期《人民教育》)

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却表现出忽视学生人性教育的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这种“以分为本”取代“以人为本”的情况,只重学生一时的成绩,忽视学生心灵的成长,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

有人云:“德才兼备是能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会害人。”因此,我们的班主任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就必须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

【相关链接】科学家却变成了法西斯的帮凶

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曾获诺贝尔化学奖。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让德国取胜,他竟然将自己的科学知识,用于毒气研究,成为世界科学家中,用科学知识为非正义战争服务的最早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他的狂热,竟达到了这种程度——妻子哀求他放弃这丧心病狂的研究,而他根本听不进去,妻子最后拿他的手枪自杀了。而妻子的“死谏”,还是不能改变他的决定。妻子死去不久,他就收拾行李上了前线。即使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他还抱着通过化学武器来赢得战争胜利的“宏伟”设想。

怎样才能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来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柏拉图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他的学生说:“经过几年的游历,在座的都已经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柏拉图坐了下来。柏拉图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柏拉图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柏拉图说:“对,旷野里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一把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他们发现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了,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在谷地前的空地上坐下,等待柏拉图的到来,可是柏拉图始终没有来。

几年以后,柏拉图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忧,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心灵感悟】用美德占领心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片长势良好的庄稼地里,都难免会出现一两棵杂草。而我们的学生作为发展变化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品行,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一旦我们的孩子表现出了不良的言行,我们的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案例中,柏拉图和其弟子的对话相信会给我们教师带来很大的启发。

首先,我们的教师应该教育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爱、感恩和温情的种子。除去野草,柏拉图的弟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用铲子铲”“用火烧”“用石灰”“连根拔掉” 都可以除去野草,但是为什么这些方法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呢?一是,他们忽略了“野草”的特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按照这些弟子的方法,只能暂时地除掉野草,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即使用这些方法除掉了野草,地上也会出现或深或浅的伤害的痕迹,一块完整的土地因此而变得满目疮痍。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草地上种上庄稼,精心呵护庄稼的成长,茁壮成长的庄稼剥夺了小草生长所需要的阳光、水分、土壤,导致小草干枯而死。同理,当学生出现了不良品行时,教师的强制和暴力可能起到暂时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可能会伤害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影响师生关系。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和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田上撒播爱、温情和感恩的种子,用优秀的品行引导不良的品行。

其次,一两的预防胜于一磅的治疗。之所以长野草,是因为地荒,学生之所以出现不良的品行,与学生的精神空虚分不开。因此,避免学生出现不良的品行,我们教师要重在预防,防止青少年们精神空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地喊出这样的口号:“休叫心灵空荡荡——这才应当是共产党员、青年团员、教师和家长关怀少年的当务之急。要在少年的心灵里确立起对某种神圣的和不可违背的原则的深刻信念,对某种唯一正确并与真理相符的原则的深刻信念。要让这些唯一正确的道德真理成为少年明亮的路灯,成为向他指引正确道路的星辰。”

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尽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教育要给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教育,滋养美好的人性;要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总之,就要让美德占领青少年的心灵!

【相关链接】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客观唯物主义的奠基人,古希腊哲学家。

他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青少年时期曾学习文学、音乐和绘画,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20岁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前后8年。苏格拉底去世后,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办学园——阿卡德米(Academy),他在这所学园里从事学术研究、著述和教学活动达40年,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学生。后来,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其全部教育理论著作是《理想国》。

为美德让路

一位警察站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车如流水,从不同的方向驶来,一律按照警察的手势,有条不紊地通过十字路口。

在马路对面,有个小男孩大声喊:“警察叔叔!”警察一边指挥交通,一边高声喊:“别过来。”男孩举起手喊:“警察叔叔,我捡到一分钱。”

在男孩和警察之间,隔着飞驰的车流。这里不是人行道,男孩却想从车流间钻过来,他要把捡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可车辆实在太密了。

警察喊:“危险,等一等。”警察向东边的车流打了个停车的手势,车流嘎然而止,一眨眼间,就停下了十几辆车;他又向西边的车流做了个停车的手势,西边也停下了一串车。警察在两串车队之间,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才向男孩招手说:“过来吧。”

司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纷纷把头伸出车窗外面张望,只见一个小男孩不慌不忙地穿过马路,把什么东西交到警察手里。警察说:“小朋友,你是个好孩子。”男孩带着灿烂的笑容,哼着歌儿蹦蹦跳跳地走了。

有个司机问警察:“那孩子给你的是什么东西?”警察说:“他捡到一分钱交给我。”那个司机生气地说:“你有病啊?为一分钱让这么多车停下来!”

警察向那个司机敬了个礼,说:“这不光是一分钱,更是一种美德。谢谢你们为美德让路。大家可以走了。”那个司机楞了一下,连连点头称是,也就没有怨言了。

司机们一个个开着车走了,车队又像水一样流动起来。警察依旧站在十字路口,腰身挺得笔直,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交通。

(摘自2003/12/29《德育报》柳红玉《为美德让路》)

【心灵感悟】要保护童真,保护美德

读罢这篇短文,心灵受到深深地震撼。

不光是一分钱,是给美德让路——这话说得多好啊!!

在这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一分钱已经微不足道了,甚至有的人掉了一角钱、一元钱也不屑弯腰捡起来。人们的眼中是百元大票,谁还在乎这一分钱。可是,孩子在乎这一分钱,警察在乎这一分钱。孩子在乎这一分钱,体现了孩子的童真、孩子的美德;警察在乎这一分钱,体现的是对童真的尊重,对美德的尊重。

我们要用童心去和青少年交流,允许他们幻想,允许他们好奇,绝不能漠视他们稚拙的提问、异想天开的设想,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思想火花迸射出耀眼的光芒,蹲下身子解答他们的疑惑。应该更多地追寻儿童精神,不要让童心过早地消逝。

培养美好情感和品质,保护童真,保护美德是学校教育的起码目标。

陶行知曾生动地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可是,现实中,班主任往往以成年人的思想去想象孩子们的心灵,有时武断地揣摩孩子们的心思,往往误解了他们的心意,不自觉伤了他们的心;或者搬用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束缚天真活泼的孩子,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或者高高在上,摆出威严的“师道尊严”,以让孩子们成为驯服的小绵羊为乐事……凡此种种,都是压抑童真、摧残童真,是万万做不得的。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

特级教师特殊之举

一所乡村小学好不容易请到了一位省特级教师来上一节公开课。学校里的老师都没有见识过特级教师,有的对特级教师不以为然,有的认为特级教师是凭关系、熬工龄评上的……

特级教师来了,没想到竟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老师。特级教师说,上课时她将随便走进一间教室上课。谁也没想到,她走进的恰恰是一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

讲台上乱七八糟地散落着粉笔,桌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粉笔灰。特级教师用目光扫视一周后,迅速收拾好桌上的粉笔,然后走下讲台,绕到前面,背对着学生,面对着黑板,轻轻吹去桌上的粉笔灰。片刻的鸦雀无声后,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所有观摩教师和学生用掌声给她的“开场白”打了最高分。

课上她出了几道题让学生做,然后讲解了这几道题的做法。讲完之后,她说了一句:“请做对的同学扬一扬眉毛,暂时没做好的同学笑一笑。”

此刻,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了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特级教师。

(《教师博览》2006年第2期)

【心灵感悟】爱学生要爱到细微处

《菜根谭》上有这样一句话:“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 我想,这位特级教师爱学生的行为也无有他奇,只是出于“心中时时装着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渴望带给学生成长和生活的快乐”的本然罢了。正是这种本然告诉我们教师,爱学生,不是口号,不是空话,不是花架子,不是口头禅,不是居高临下地说教、批评、指责学生,而应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自然而然、润物无声,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正是这种本然告诉我们教师,爱学生,不要求我们教师有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重在细节取胜。

日常教育实践中,爱学生的细节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教师身边,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会不会拾起,能不能保留。下面列举一些我们教师应该注意的细节:

(1)见面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趁此机会与学生聊几句家常,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2)不拖堂,不布置多的家庭作业,给学生充分的休息时间。

(3)不要用敲打讲桌的方式平息教室内的喧闹声或提醒学生集中精神。因为硬梆梆的敲打声冷酷、刺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4)不要因一点小事就生气地离开教室。你的离开会令个别学生幸灾乐祸,却使大部分学生感到冤屈。你的责任是教育学生,是规范学生行为,而不是丢下学生不管。

(5)不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批评学生。吼叫不仅不能增强批评的力度和效果,而且会让学生感到你的无奈、无能。让学生服气的不是大嗓门,而是大胸怀、大气度,是透彻感人的说理和亲切平和的人文关怀。

(6)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甚至羞辱学生。否则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让学生在同学中被孤立,甚至导致学生心理问题。

(7)不要在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通知家长。一旦将学生所犯的错误告知家长,学生的心理底线往往就被冲破了。一般说,通知家长的频率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差。

(8)不要在批评学生时翻旧帐。成长中的学生犯错误在所难免。如果你的“账本”上老是记着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并且时不时地翻出来,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9)不要用轻蔑的言辞或表情对待学生。老师是学生的精神依靠,老师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把尺子。轻蔑不仅会伤害学生的感情,而且会使学生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10)不要在批评学生时涉及学生的生理缺陷或家庭背景。尊重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11)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更不要因工作或生活上不顺心而把怨气迁怒到学生身上。学生不是你的出气筒,而是需要你关心、爱护的对象。

(12)不要在与学生谈话时目光游移、心不在焉。否则学生会产生“老师并不在意我”“老师不尊重我”的失落感、自卑感等。

从细节处爱学生,我们教师也能从这些细节赢得学生对我们的爱。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是人品、人格、师德修炼到自然王国的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去欣赏大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代的美的记忆大发展情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赞赏和鄙视、热爱和憎恨的能力。为此,他和老师们经常带领孩子们去欣赏朝霞和开着荞麦花的白色田野,欣赏准备过冬而入睡的树林和池面上最初的透明的冰层,欣赏秋天的灰蒙蒙的雨丝和晴朗的初秋的早晨,欣赏无边的田野和远处地平线上的小丘,欣赏云雀的歌唱和蜜蜂的嗡鸣……在宁静而明朗的初秋日子里,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们让学生注意观察空气是那么惊人地透明,天空是那么深邃,水是那么清澈。在秋天的树林里,孩子们倾听各种鸟儿的叫声和落叶轻微的沙沙声。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善良和诚恳之母。赞叹长着火红色的硬果和野蔷薇,欣赏还挂着几片黄叶的枝干匀称的小苹果树,心疼被初冬的寒风吹僵了的西红柿株——这一切都在唤起儿童对有生命的美好事物的亲切、爱护的态度。他还引领孩子们欣赏被白雪覆盖的阔叶林,赞叹被阳光染成粉红色的积雪的闪光,观察正月傍晚的暮霭和二月的暴风雪,倾听冬季小鸟的啾啾声。他多次带领学生趁天色未亮就来到森林边,迎接冬天的日出,学生在雪堆上变幻的各种色彩,倾听清脆的滴水声,观看农舍屋檐上挂着的被阳光照射成各种色彩的宝石般的冰凌……在春天,他带领孩子们欣赏万物复苏的景象。树上最早长出的嫩芽,春天最早开放的野花,青草最早出土的嫩芽,最早飞出的蝴蝶,最早传来的蛙鸣,最早飞来的燕子,第一次听到雷鸣……果树开花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说:“在这些日子里不能睡得太久,否则会错过欣赏美的时间。”孩子们在日出以前就起床了,他们抓住时机去观赏第一束阳光怎样照亮还带着露水的花朵。苏霍姆林斯基高兴地感觉到,大自然的美作为永恒的生命的美进入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1卷243-244页改写)

【心灵感悟】必须让青少年经常接触大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有巨大教育意义的一点,就是使孩子能看到、理解、感受到去唤醒大自然中的生命是一个伟大的秘密。第一批春天花朵的开放,幼芽的萌发,第一批嫩草破土,第一只蝴蝶飞舞,第一声蛙叫,第一只春燕飞来,第一声春雷,麻雀第一次春浴,这一切我都当做永恒生命的美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他们受到这种美的感染越深刻,去创造美的欲望就越强烈。”他主张“别让教室的墙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他强调“必须让学生经常接触大自然”,他指出“要使学生在童年时期深刻认识大自然的美”,他教导我们“带孩子们到树林、到河边、到草地去吧”“请带学生去游览”;他解释说:“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它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儿童发现得越多,他们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大,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提出越多的问题:这是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就越执著地专注于求知和解疑。对大自然进行思考的水滴就可以汇成浩瀚的思维之河。”他特别解释说:“美的第一源泉是大自然。大自然美妙绝伦,这种至美能征服一切。爱默生说,大自然总是衣冠楚楚、仪态万方,总是那么妩媚。我们认为,感受和领略大自然的美,是全面积极地开展旨在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高尚情操的活动的前提。”他还身体力行,经常带领学生投身于大自然。

确实,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从源泉中汲取思想。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种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心中涌流着美感,充盈着诗意,智力得以充分发展,就会成为聪慧的探索者,好学好问的人,成为诗人。

令人痛心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的青少年看不到大江东去,也看不到“小桥流水”,每天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不能到大自然中去。这样,聪明必会被泯灭,才智必然遭扼杀。肖川教授曾说:“如果一个人从未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未走进过一个美好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未读到过一部让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书,从未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从未有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未有过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未有过对自然界的丰富与多样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也从未对人类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没有受到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为师者,千万不要忘记——让青少年经常接触大自然这项任务。

苹果里的星星

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侥幸地成为另一个人的发现。

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

“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

“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切错了。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切法应该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伸到我的面前,“爸爸,看呐,里面有颗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果然显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状。我一生不知吃过多少苹果,只是规规矩矩地按正确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疑心过还有什么隐藏的图案尚未发现。于是,在那一天,孩子把这消息带回家来,彻底改变了冥顽不化的我。

无论是谁,第一次切“错”苹果,大凡都仅出于好奇,或由于疏忽所致。让我深深触动的是,这深藏其中,不为人知的图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从不知什么地方传到我儿子的幼儿园,接着便传给我,现在又传给你们大家。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苹果——切“错”的苹果。

【心灵感悟】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会很美

这是美国作家迪·恩·帕金斯的一篇十分短小的文章。别看它仅仅4百余字,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它形象而又生动地说明了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一向如此”、“本来就这样”在束缚着人们的思维,在约束着人们的步伐。只有打破这些思维,世界才会呈现出新的面貌。

打破思维定势是一种智慧,一种素质,一种创新。教育必须不断打破思维定势,这样才能不断前进,开拓新的境地,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打破思维定势,我们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什么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考虑一种思路,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它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应注意三点:其一,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以避免在向学生提问的时候陷入思维定势;其二,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一些观念之所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常常是因为这些观念来源于某些权威,或名人说的,或教师讲的,或书本上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对课本中叙述的理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对课本的编排布局重新整合,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刻意寻找老师在讲课中可能产生的错误,以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精神,勇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其三,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常规,善于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给予他们充分表达和思考的时间,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以标准答案去规范和约束学生。

其次,班主任在工作中,在处理学生问题、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也要善于打破思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一个基督徒问牧师:“在做祷告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干脆地说:“不可以!”基督徒又问牧师:“那在吸烟时可不可以做祷告?”牧师赞赏地说:“当然可以!”显然,基督徒问的是同一个问题,可得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回答。之所以这样,仅仅是因为换了一个提问的角度而已。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只是换一个角度,常常会带来奇妙的效果。

例如,我们一再讲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爱学生,就要让学生高兴,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让学生的脸上挂着笑容,让学生的心中溢满甜蜜。可是,换个角度,我们也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些挫折,承受一些磨难,让他们在泪水中学会坚强,在舔舐伤口中学会成长因为只有经历过波折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再如,班主任可以说是班级的灵魂,她在学生面前应该是个坚强的人,有毅力的人。但是如果在适当时候,班主任示弱,显示自己脆弱的一面,有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适时示弱,这不失为一种胸襟、一种智慧和清醒,也增添了一份亲和力和凝聚力,只会更有利于班集体的蓬勃发展。

    还有,我们讲做人要诚实,班主任应该率先示范。可是,有时为了缓和学生与家长的矛盾,为了解决同学间的矛盾,为了促进师生间的感情,……班主任不妨说点谎话。说谎不等于包庇、纵容,也不是瞒天过海,更非尔虞我诈,而是一种应变、一种策略、一种方法,目的是巧妙而彻底地解决矛盾。当然,这谎要说得巧,说得适度、适量、适时、适人,不能有漏洞;否则,就会弄巧成拙了。

【相关链接】爱因斯坦谈思维定势

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从烟囱里爬出来,一位脸上很脏,一位很干净。请问哪一位会去洗脸?”

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脸上很脏的那位。”另外一位学生说:“不对,应该是干净的那一位。因为干净的看见脏的就会以为自己也很脏,相反脏的看见干净的会以为自己也很干净。所以干净的会去洗脸。”

爱因斯坦说:“都不对。理由很简单,两个人同时从一个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人干净,一个人脏呢!我们考虑问题不要定式化,要避开固定的思维方式,跳出习惯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