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pac什么意思:治疗高血压 不能光靠“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04:49

治疗高血压 不能光靠“降”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11-06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黎蘅

  治疗高血压,还要注意清除肥胖、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危险因素。(CFP供图)(gettyimages 供图)

  ●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病进入发病高峰,中风患者比平常增加50%

  ●血压控制不当是中风祸首,治疗高血压,不能光靠药物降压,还需清除“危险因素”

  ●中风并非高血压专利,降压过度也可能引发脑中风  

  11月的广州,秋意渐浓,清晨和夜晚甚至已经有了冬天的味道。然而,和天气截然相反的是,广州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却热闹了起来。

  “据统计,70%以上的脑中风发生在秋冬季节。我们近期接诊的中风病人起码比平时增加了50%。”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伯荣告诉记者,秋冬之所以是中风“旺季”,与血压控制不好密切相关。“提起高血压,人们总是抓住一个‘降’字,但实际上,治疗高血压,不能光靠降,关键是要调整,因为影响高血压的因素千差万别,有些单纯通过降压药是难以清除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味盲目地降压,甚至可能因为降压过度而引发脑中风。”

  医学指导/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伯荣

  文/记者黎蘅 通讯员葛峰

  探因:血压为啥难达标?

  原因之一:

  体重过高 情绪不好

  “得了高血压,人们首先想到的治疗方式就是吃降压药。这点当然没错,但大量事实证明,治疗高血压光靠‘降’是不够的,正确的方法是‘调整’。”周伯荣主任指出,他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其实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血压的控制。

  “肥胖是其中之一。”周伯荣说,目前已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超重者其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因此,凡是体重指数超标的高血压患者,在使用降压药的同时还必须想方设法控制自己的体重。

  “还有一个因素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情绪和血压的关系。”周伯荣告诉记者,在他接诊的年轻高血压患者中,不少人因为工作压力大、疲劳和失眠而导致血压长期控制不好。“有一位40岁左右的病人,长期服用四种降压药,但血压却一直在110/60毫米/汞柱~200/100毫米/汞柱之间波动,血压一高就得加药,血压一低又得减药。”医生经过详细的询问,发现这位病人不仅血压有问题,情绪也有问题,“工作上的压力非常大,晚上常常失眠。”后来,医生给他增加了抗焦虑的药物,血压很快就得到了控制,而且服用的降压药也从原来的四种减少到了一种。

  “除了焦虑症,有些人的血压控制不好与交感神经紧张有关。”周伯荣向记者描述说,这类人常常表现出容易急躁、爱发脾气,同时也可能伴有失眠和焦虑等症状。“交感神经紧张型的高血压有时会与一些内分泌疾病有关,例如甲状腺疾病。这类病人除了要治疗引起交感神经紧张的疾病外,在使用降压药的时候还需更有针对性,例如应该用β受体抑制剂。”

  同时,一些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往往也能影响血压。众所周知,食盐对人体血压有影响,周伯荣表示,我们每天应控制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咸菜等腌制品中有一定的盐分,生活中要注意尽量少吃咸菜等食盐腌制品。另外,含盐量较高的酱油最好也应适当食用。过量饮酒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生率。周伯荣说,每天适量喝点葡萄酒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确实有帮助。但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喝白酒。同时吸烟对人的身体害处较多,一旦被诊断出高血压,首先就应当把烟戒了。 

  原因之二:

  血脂、血糖和尿酸 样样都超标

  专家指出,很多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血压指标很紧张,几乎天天都要量一量才放心,但其实控制高血压,除了关注血压本身,还有很多指标是需要注意的,例如血脂、血糖和尿酸。

  “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要预防中风,不仅要控制血压,还要控制血脂。”周伯荣指出,如今,医学界已经把血脂控制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有高血压的人,血脂甚至要比正常值还要低,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中风。

  周伯荣告诉记者,他最近就收治了一名60多岁的男病人,“他的甘油三酯是26mmol/L,正常为1.7mmol/L,超标15倍,低密度脂蛋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坏胆固醇’是8mmol/L,而正常值是3.31mmol/L。”这名病人的血压长期降不下来,每天要吃三种降压药,可血压还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上。“他中风入院后,我们给他进行了降血脂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出院后,如今他只需吃一种降压药,血压就能保持正常了。”

  近年来,医学界还发现,高尿酸血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痛风”和高血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族,他们家的人经常发生‘小中风’,后来发现原来与尿酸高有关。结果,这个家族的人除了吃降压药还需长期吃控制尿酸的药物。”据了解,尿酸为何会对血压构成影响,目前医学界认为,可能是因为尿酸对动脉壁有刺激作用,导致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除此以外,血糖和血压也是一对可以相互影响的“冤家”。它们能对人体的周围血管,以及心、脑、肾等脏器造成损伤。而且高血糖和高血压还会互相促进病情的发展。“所以高血压患者要关注自己的血糖,而糖尿病患者则需留意自己的血压。”

  专家提醒:

  降压过度 也能引发中风

  周伯荣指出,上面总结的仅仅是部分比较常见的、可以影响血压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中碰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殊途同归的是,这些危险因素一天不清除,只是一味使用降压药,不仅效果不好,还会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对脑部神经系统造成较大损伤。”

  而值得注意的是,盲目降压还会带来低血压。“人们都知道高血压可以引起中风,殊不知血压过低也同样可引起中风。我们在临床上就常常碰到由于降压药使用不当,造成降压过度而引起中风的病人。”周伯荣说。

  中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称出血性中风,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另一类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中风,称缺血性中风,如脑血栓、脑栓塞等。

  专家解释说,高血压病人,一方面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另一方面血管内壁逐渐有类脂质和胆固醇沉积。久而久之,形成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斑块。在这种情况下,若服用降压药剂量过大,使血压骤然大幅度下降,则会影响大脑血液供应,使脑部血流过缓,血黏度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容易沉积而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造成缺血性中风。

  降压过度引起的中风多发生在老年人中,因为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不敏感,对迅速下降的血压不能及时代偿,易造成大脑灌流障碍,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如果血压迅速下降到临界水平,就有诱发脑梗塞的危险。“近年来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痴呆、腔隙性脑梗塞等就与这类中风有关。”周伯荣说。

  因此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治疗的过程中,降压必须平缓,不宜过速,以防矫枉过正。服降压药时应经常检查血压,特别是老年人血压波动大,更要密切观察,例如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血压升高时可有头痛、头晕、走路不稳等,血压过低也会由于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类似症状。因此,当出现上述症状时不要自行服用降压药和加大剂量,而应该想到血压过低的可能,及时上医院检查血压,再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数字:

  中国高血压:患病率高 控制率低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数据显示,目前在35~74岁的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7.2%,即全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然而,在高血压病人中,只有44.7%的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28.2%的患者正在服用降压药,8.1%的人血压得到了控制(血压<140/90 mm Hg)。

  一连串的数字表明,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比较高,而高血压的知晓率偏低,治疗率和控制率又非常低。专家指出,在我国迫切需要改善高血压的预防、检测和治疗状况。

  高血压是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其并发症是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致死、致残现象。

  高血压治疗四大误区

  由于健康教育的缺乏,中国不少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极不规范,常常走进治疗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高血压病人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脏器官损害程度有时候与血压高低也不一定完全平等。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主动测量血压,每周至少测量两次。

  误区之二:血压一降,立即停药。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不长时间后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还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脑溢血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误区之三:采用传统的服药方法。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在清晨醒后变化最大,可以在数分钟之内上升2~5千帕,中午过后,血压会自行下降。这种血压变化规律致使患者容易在早晨和夜间发生脑中风。(早晨容易发生脑出血,而夜间则容易发生脑缺血。)传统的每日3次的服药方法没有考虑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只是一味地考虑降低血压,结果使清晨时的血压控制不理想,而下午和夜间常使血压偏低。新的服药方法每天清晨醒后1次性服药。可以有效地防止清晨醒后的血压剧烈变化,使血压处于比较平衡状态,因此效果较好。

  误区之四:降压过快过低。一些高血压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小贴士

  秋冬季为啥易中风?

  一是秋冬时节,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大、气温偏低,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

  二是秋冬时节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血液黏稠度高,血流减慢,最后血容量不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三是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性差,也很容易成为脑中风的诱发因素。因此,老年人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一定要提高警惕。

  秋冬季血压怎么控?

  首先,是密切监测血压,比夏季多几个血压监测时间。早起一次,中、晚饭前饭后1~2小时各测量一次。通过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找到血压最高点。

  其次,服用药物时尽可能选择长效降压药,比如控释片或者缓释片,药进入人体后,能够在24小时内缓慢释放以保持血压平稳。相当一部分患者出于经济原因,服用短效降压药,这类药一天吃三次,而维持血压的时间只有1~2小时,因此,会造成血压忽高忽低,诱发脑出血的发生。

  最后,要注意吃药时间个体化。一般人的血压最高值在上午9~10点,但由于个体差异,也有的人高压点在中午或者午后,因此,通过测量血压了解自己的高压点。如果在血压低的情况下服用降压药,反而会使血压降得更低,容易引发夜间脑梗塞。建议在高血点之前1个小时吃降压药。   

  同时,高血压病人在冬季还要注意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

  1.注意防寒保暖,多吃产热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2.坚持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3.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忧郁、悲伤、恐惧和受惊。4.注意预防流感、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气管炎等,经常测量血压,定期查血脂、血糖、心电图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