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冲击力:没有任何借口 一切皆有可能(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3:15:16

  敌人的部队开始也是连夜冒雨赶路的,但是当他们以“雨太大”、“路太难走”、“人太累”、“红军也许不会这么拼命赶路”等理由放弃时,红军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抢先赶到泸定桥。

  红军最终胜利了。因为,敌人找借口,而红军没有找任何借口。敌人的这些借口,成为红军成功的契机。

  在战争年代如此,在当今的时代不也同样吗?

  在工作中,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紧盯”目标不放松的精神,心中惟有目标,就会把精力集中到想办法完成任务上。当一个人集中精力想要完成一件事的时候,还有什么能阻拦他呢?

  让我们记住罗曼•罗兰的名言:“紧盯目标的人,连恒星也会为他让路!”   

  2.心不难,事就不难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感到的“难”,到底来自何处呢?证严法师的一句名言,也许为我们揭露了其中的奥秘——

  “心不难,事就不难。”

  所谓“难”,往往是靠不住的一种心理反应。只要我们心理上不畏难,原来看起来无法克服的“难”,就有可能烟消云散。

  在所有难完成的任务中,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并顺利返回,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吧。这一壮举的完成,与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的杰出表现关系很大。

  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到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跨越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首先是知识关。

  杨利伟至今仍记得所在飞行部队师长为他送行时说的话,“利伟,到那儿好好干。别的我都不担心,你飞了10年,操作没问题,你遇到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果然如此,杨利伟后来回忆说:“我当时对师长这句话的认识还不深,因为根据这么多年的飞行经历,我以为只是训练会比飞行员更多一些。到了航天员训练中心后才发现,在基础理论上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要学的课程涉及三十多个学科、十几个门类,比在飞行学院学习要难上几倍、几十倍。“好多知识是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掌握这些知识对我来说非常困难。”杨利伟说。而一个对比的现象是:有些战友在这方面明显要高于他。

  那怎么办呢?他的方法很简单:废寝忘食,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刚刚成为宇航员的前两年,他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针对自己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为攻克英语关,他经常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在电话中当英语陪练。这样一来,英语考试时,他居然得了100分。而基础理论学习结束时,杨利伟的成绩是全优。

  其二是体能关。

  太空旅行对人的体能要求很高,尤其是耐力。杨利伟虽然爆发力不错,短跑还可以,但是耐力较差,长跑不行。杨利伟回忆说:“记得原来在飞行学校的时候,所有的体育项目考试都是优秀,惟独长跑需要‘攻关’。而在航天员训练中,耐力训练是最基本的训练。为了把这一关攻下来,我就抓住各种机会练习长跑,结果导致骨膜炎,上厕所都不敢蹲下来。”就是这样,杨利伟依然坚持不懈,最后,他的长跑成绩也是“优”。

  其三是航天环境适应关。

  这是航天员训练中最为艰苦的,是向人的极限能力挑战。超重耐力训练在离心机里进行。当离心机加速旋转时,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大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的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这是对人意志的考验。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揿按钮叫停。但是,在每次离心机训练时,他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平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当然,杨利伟在训练中并不蛮干。他爱动脑筋,琢磨规律和方法,使一些极具挑战的严格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如在飞船模拟器的训练中,为了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成绩,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的设备和结构拍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间有空就放来看。

  这一来,他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清清楚楚地印在脑中;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他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手册他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他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这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标准,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效果!

  类似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有很多很多,但杨利伟就是凭着这种敢于挑战困难、不断钻研的精神,在一批优秀的宇航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位宇航员!

  许多人评论:“大家都那么优秀、那么出色,每天为了一个梦想去努力,但最后只能有一个人来接受这样一个光荣的任务。这的确说明杨利伟有着更出色的地方。”

  杨利伟又是怎样说的呢?他说:

  “只要我们勇于挑战困难,困难就必然为我们所克服!”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以“难”为理由而不去完成任务或者让任务打折扣的情景。与杨利伟一比较,我们的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些看来“难“的理由,实际上是我们不去努力和拼搏的借口!

  那么我们该怎样彻底杜绝这种“难”的借口呢?

  第一,保持斗志。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得好:“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是的,“难”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要像杨利伟那样,不怕迎接任何大的挑战,再难的任务也能完成。

  第二,保持信心。

  自己预设的困难成为完不成任务的借口,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其实,看起来难以逾越的那座山,是我们自己搬过来挡住自己的路的。只要我们勇于突破这重自我的障碍,拥有必胜的信心,就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没有“困难”,只有被“难”困住的心!   

  3.迎难而上,而非知难而退   

  面对困难,总有两种态度:知难而退与迎难而上。

  知难而退的人,往往是把“难”,当成不去努力奋斗的借口,最终往往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即使完成也大打折扣。

  迎难而上的人,往往把“难”当成非克服不可的障碍,最终往往不仅能完成任务,甚至完成的效果比想象的更好。

  央视《新闻会客厅》栏目定位锁定政府高级官员,约访难度极大,栏目主持人沈冰,因此练就了一套“磨”功。

  有一次,节目组决定请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来参加节目,提前把方案交给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可是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得知李荣融要去京西宾馆开会,沈冰和同事们便决定分两路包抄,“围追堵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