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三角内三美女的:丁彩霞的作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3:15:12
标    题: 怎样处理课堂上讲与不讲的关系
编号:8732582
作者:丁彩霞 所属班级:宁夏初中数学1班 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市直属 创建时间:2011-09-29
学科:学段:年级:标签:
课程标准下的“讲”与“不讲”
我在许多听课、评课的场所,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现在评价一堂课,教师讲得太多的,不是好课;少讲、不讲的就是好课。但是,不讲,就真的是好课吗?学生就真的懂了吗?”究竟课堂教学是讲好,还是不讲好?讲的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其一,“讲”与“不讲”虽然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而言,但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印象中,“讲”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学生听教师对知识结论的分析。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的体现。在这种教学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在课程标准下,课程已经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这个时候的课程已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还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方式,从而可以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观。从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随之改变,它强调学生的体验性。体验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从教学的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下,教师和学生不必束缚在传统的“讲”之下,不必再去苦苦地纠缠于“标准答案”。在新课改下,教学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了,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此时教师还放不开,一味地“讲”,那还是以前的灌输模式,会剥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交流、体验,就会背离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在此情况下,教师大可不必“讲”。
其二,“不讲”是指教师不代替学生对知识内容和知识产生过程的认识活动,而是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组织启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及时地给予点拨、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的体现。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不讲”,并不是真正的“不讲”,是不按传统教学模式去“讲”,而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讲”。此时,教师的“讲”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氛围,组织启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及时地给予点拨、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可见,“不讲”并不是真的不讲,否则,就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可见,在课程标准下,一节课不能单用“讲”与“不讲”来评价它的好和坏,而应该是看教师有没有理解“讲”与“不讲”的真正内涵。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虽应该反对“以知识为中心”、没有交流、没有互动的“讲”,但不是反对所有形式的“讲”。问题是教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就需要“讲”,这里的“讲”,是指教师的提示、点拨、引导、指导。或者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或者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某一思维障碍,教师也需用“讲”,而且可以大讲特讲。但这时教师“讲”的不是知识的结论或过程,而是为帮助学生理解过程、推导结论作外围背景知识的铺垫,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不是代替学生的学。所以说,课堂教学需要“讲”也需要“不讲”,“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讲”。
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才能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