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x620是什么手机:教你静坐以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41:58

教你静坐以养生! 
2009-10-10 09:42:34    中国古代文人修习静坐养生法的很多,均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疾病缠身,他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坚持静坐养生,以致“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以此祛病延年,终享遐龄。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记述他修习静坐法的体会说:“其法至简易,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收效颇大,直至晚年仍精力过人。他在《看钟》诗中说:“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不用扶。”年近九十时,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己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静坐养生的健身效果从中可见一斑。  那么,该优先选择哪种静坐法呢?禅宗修习禅定的七支坐法最为常用,老少皆宜,效果显着,且方便易行。所谓七支坐法,是指肢体的七处要点都要放置到位之意,此种坐法又称跏趺坐,俗称盘足坐法。其法如下:首先,放好坐垫,双足结跏趺而坐,也就是双盘足。初学者如果不能双盘,单盘亦可。或将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将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刚坐。其次,脊梁直竖,使脊椎每个骨节如算盘子般相叠竖直,但不可过分用力。然后,将左右两手放于脐下三寸丹田之前,两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于左手掌上,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便是禅修所说的“结手印”,此种手势名叫“三昧印”,也就是“定印”,使人较易进入静态。与此同时,左右两肩稍稍张开,使之平整适度,不可沉肩塌背;头要正,后脑稍微向后收,前颚内收,双目微张,似闭还开,视线随意确定在座前3~4米处,但需熟视无睹,也可双目微闭,收效亦佳。最后,舌尖轻舔上腭,犹如婴儿酣睡状,随之便可进入静坐状态。
  每次结束静坐前,应摩擦两掌,使生热感,再以两掌轻轻搓脸若干次,用两手手指自前向后梳头若干次,然后双手叠放,掌心向里,手背朝外,置于脐下三寸处,3~5分钟后再徐徐睁眼,离座,活动手脚。

  初学静坐养生者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静坐以天朗气清和月圆之际最好,暴风雷雨等天气恶劣时则不宜。②饭前饭后1小时之内不宜静坐,以免妨碍消化或分散心神。③静坐前应先行洗漱,着宽松衣服,摘下手表、眼镜、饰物等,以便于气血贯通。④静坐宜选洁净和空气流通之所,但不可让风直接吹到身上,防止外感风寒;静坐处宜安静,无器材,怕干扰,且光线不宜过暗,太暗则容易昏沉,光线亦不可太强,太强则易于紧张,心神散乱;室温过凉时,要将双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在热天静坐,也不宜使膝盖裸露。⑤初习静坐者大多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需加坐垫,坐垫厚薄依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坐垫的软硬程度以适中为好。⑥初习静坐不必勉强自己坐得太久,每次10分钟、20分钟即可,以后再逐渐延长。
  如何解决静坐中的问题,是每个练习者都应该学会应对的。
  初习静坐者往往由于不习惯而导致精神紧张,肌肉僵硬,不能很快进入静态。你可以在口中默念“松”字时将音拖长,三遍即可。同时,在意念上也要暗示自己从头到脚全身放松,且面带微笑,不可冷峻或呆板。
  对于心神过于散乱,短时间内难以入静的初学者,想要尽快进入相对静止状态,采用“外耳声法”无疑是颇佳的选择。此法是,静坐时聆听有规律的外界声音,比如溪涧流水声、山间瀑布声、风吹铃铛声、寺院梵唱声等等。当你将心念专一在声音上,能够轻松、自在、安闲地保持在这一状态时,渐渐会觉得声音变得悠长、悦耳、轻微。坚持若干次静坐后,你会在静坐的某天某一时刻,于不知不觉中突然入于寂静,一切声音都听不到了,甚至觉得自己的身体都不存在了,这正是儒家所说的“坐忘”,道家的“虚极静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入静。无论这一现象持续的时间或长或短,都应该算是静坐养生的好现象。随着静坐定力的加强,这一现象持续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由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到几个小时。
  另一个方法是“鼻息法”,也叫“安般守意法”。其法是,静坐时,注意鼻呼吸出入的气,使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即“心息相依”。此时注意数息、调息和听息,吸气进来细长慢,呼气之时快短急,在调整呼吸的同时,要耳听呼吸、脉搏和心跳,一路做下去,直至百息、千息方可。当此之时,出息、入息的长短、轻重、冷热、有无,心中清清楚楚,“悉皆知之”,随着呼吸渐渐由粗且重到细而匀,直至趋于若有若无,细若游丝,甚至感觉不到自己在呼吸,即转入道家所说的“胎息”,进入身心恬然凝静状态,也就是真正进入了定境。
  在最初静坐的一段时间里,身体的不同部位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冷、热、酸、麻、胀、痒、痛等感觉,其中犹以腿部和背部的感觉最为明显。于是,一些人感到担心,以为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其实,这很正常,而且应该算是一种好现象。首先,腿部不习惯于盘足而坐,背部也不习惯竖直,酸麻的感觉就会很明显,随着静坐次数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便会逐渐适应。同时,人体经络遍及全身,何处潜伏病机,该处经络便凝滞不畅,人在静坐时,气机发动,循经络而运行,遇到凝滞处便予以冲击,人即产生各种感觉,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直至气机畅达,这些感觉方可消失,这也正是自身疗治病痛的一个过程。只要习静者了解其中的道理,持之以恒,很快就可达到初步健身的效果。
  初练静坐者在练习静坐过程中,常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而针对这一现象,一般常用以下几种办法应对:或作适度运动或系念鼻端,令心在一念之中无有分散之意;或观想脐中有一红色光点由下往上冲,到头顶散开;或以全身气力大呼一声“呸”;或捏住两鼻孔,强忍呼吸,最后由鼻孔喷出。以上方法,可由静坐者根据各自情况自主选用。
  初习静坐,要防止所谓“气沉丹田”的误导。清末以来,由于内家太极拳的流行,各种武侠小说和相关影视剧的渲染,所谓“气沉丹田”的太极拳修习原则几乎家喻户晓。一些初学静坐的人一上座,便以讹传讹地想把呼吸之气引向丹田,希望能做到“气沉丹田”或“意守丹田”,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呼吸之气与人体气机本来就是两回事。同时,人体气机循于经络,自有其运行规律,殊难为意念所控制,而且人在静坐时,你越想守住什么,便越守不住,徒增烦恼,只能使精神更趋紧张,有悖于静坐的初衷,倒是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更契合静坐养生的真谛。  何刻意的静坐都是无意义的----多觉统合
    想要从静坐,冥想中获得某种价值的欲望,你舍的下吗?
    任何刻意的静坐都是无意义的。    任何有意识的静坐形式都不是真正的静坐,静坐不是那样子的。刻意的静坐,不是静坐。静坐的产生,是不请而来的。静坐不是心灵的游戏,也不是欲望和快乐的游戏。任何刻意的静坐,都是对静坐的否定。只不过是你意识到你在想什么,做什么,没有别的了。
    看和听,就是行动,没有奖赏和惩罚。做的技巧有赖于看和听的技巧。各种形式的静坐,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欺骗,幻想,因为欲望遮住了人的心灵。    各种形式的静坐,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欺骗,幻想,因为欲望遮住了人的心灵。
    当你想要达到某种心理目标的时候,你就永远无法到达它
    物质目标是可以达到的,我要赚多少钱
    但是心理的不可以
    因为任何想要达成某种精神境界的想法都会阻碍你进入这种境界的过程。杂念把自然一切两断     “如何”二字一出现,我们又回到了方法的问题。从古至今的宗教人士都企图透过某些方法来打破自我的牢笼,体悟宇宙无限的大能,他们尝试苦行禁欲、离群索居、禅定冥想,所有能努力的都努力了,但没有任何努力真正达到了目的。博姆接着问道:“是不是因为所有的努力仍然局限在变成的范围之内?”克氏回答:“没错,不过人们始终没有领悟到这一点。他们必须把这一切都放下。”这里指的就是放下心中的时间感,只进行每一个当下纯粹的观察和聆听。因为克氏不强调刻意修炼(刚才提过刻意修炼之中一定有变成的欲望,所以仍然陷在自我中心的活动里),他指出只有在曰常生活自然进行的活动中维持开放而纯粹的看与听,才有可能无为地领悟当下。    我认为这对于瑜伽行业来说是一段灾难性的评述
    它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瑜伽大师“奇奇怪怪”的追求,虽然跟普通人的不太一样,但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是一样的
    “如何达到某种境界”其实跟“如何让一个美女跟你上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欲望罢了
    不知道每天在瑜伽馆里给人上课的瑜伽老师如何面对这样透彻的深刻?
    你们究竟在传播瑜伽,还是在逗一群美女作“造型”游戏?
    希望那些认为瑜伽不仅仅是体操的“高人”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们还没有变的哑口无言的话!!    刻意修炼之中一定有“变成"的欲望,所以仍然陷在"自我中心"的活动里
    只有在曰常生活自然进行的活动中维持开放而纯粹的看与听,才有可能无为地领悟当下。    "维持"就不需要自我意识和刻意?
    答案    确实是“未必需要”。
    活着并不一定需要自我意识!!!!难道没有自我意识人就不能活着了?
    你越是想如何如何样的活着,你就越是无法如何如何样的活着
    就好像
    你越是告诉自己不要紧张,你就越是紧张
    只是你敢不敢放下这一切的问题。能不能放下这一切的问题。
    那么发起"维持"的主体是什么?为"维持"的受体又在那里呢?
    很抱歉,你这还是二元世界的东西,我不否认二元认识论也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在真理面前,二元思维根本就没有用
    你为什么一定要分出主体客体呢?当你彻底的投入某种过程之中的时候,根本没有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置身事外的看法,当你全身心投入某个过程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完全投入了这个过程,根本不会留出一部分精力去置身事外的观察。如果你留出了一部分精力去观察,那么意味着你没有把全部的身心投入这个过程中。
    活在当下,没有过去未来,这种精神状态只存在于特定的场合。我们将这种状态阐述为-----全情投入,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如果你试过跟两个以上的人打架,你就知道主体客体是如何消失的了
    你会在打完架之后完全记不得打架的过程。只记得开始和结束。他们有几个人,最后你怎么跑掉的。对打最激烈的那部分几乎一点也想不起来。
    这就是主体和客体消失的体验。        心静不是静心
    大多数人是在静心,所以心永远不静!!!!!
    永远被一个要静下来的念头所干扰。永远也静不下来。 
开始静坐时的练功效应及指导 
    练功到较高级阶段就以静功为主,而静坐,俗名叫做盘膝打坐,是锻炼形态、收摄身心,使其走入静定境界的一种方便法门,是一种助道的法门,是普通可用的一种良好的修养术。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和函授服务对象的特点,下面就专门讲述成年以后,特别是有过男女性生活以后,乃至包括老年人练静坐时的各种练功效应,共有五部分内容。
    一、静坐的第一步功效
    “静坐”要求“静心”何以在“静坐”时,反而会觉得思虑重重,其心不能安静呢,殊不知人的心—意识、思想,由生到死,从朝到暮,根本就习惯于思虑,它犹如一条瀑布的流水,永远没有停止过。只是它与生命共同存在成习惯,自己并不觉得平常就有这许多思虑,一旦到了要“静坐”的时候,在比较安静,向内求静的情况中,便会发觉自己的心思太乱。其实,这便是“静坐”第一步的功效。    譬如象一杯浑浊的水,当它本来浑浊的时候,根本就看不见有尘渣。如果把这一杯水安稳地、静静地放在那里,加上一点点的澄清剂,很快便会发现杯中的尘渣,纷纷向下沉淀。不是这杯水因为在安静的状态,而起了尘渣,实在是它本来便有尘渣,因为静止,才被发现。又譬如一间房屋,平常看不见它有灰尘,当阳光忽然透过缝隙,才发现了光隙中有灰尘在乱舞纷飞,你既不要去打扫它,也不要用一个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摇不动,不去增加,也不去减少它,慢慢的再静止下去,它自然就会停止纷飞了。如果在静坐时,刻意追求安静,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安静因素。    另外的问题便是,当比较安静的情况来临时,往往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觉,自己便进人睡眠的状态。这就是昏沉状态。有了这种情形,怎么办呢?要仔细审察,体会自己,是否是因生理—身体的劳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惫所致,这样的话,不妨干脆放松而眠,等待睡醒了,精神爽朗时,再来“静坐”。如果心力和身体,并无疲劳的现象,那么,最好起身稍作运动,提提精神,作到始终保持适度而安稳的静态为好:正是以上的原因,提醒上班族,当工作紧张、比较劳累时,把自己夜晚的静坐时间提前到早晨去,可能更为妥当.当然静坐效果特别明显者又另当别论。
    二、静坐守窍的不良效应
    一般学习静坐的人,最容易:也是最普遍的.便是讲究“守窍”:大体上,都以人体中枢神经有关的上中下三部分为主窍,而称为上中下三丹田,平常一般学习静坐的人,更注重守下丹田一窍,所谓“气沉丹田”,或者“藏神于丹田”,乃至“意守丹田”等:从中国医学针灸等有关穴道的理论来讲,关于下丹田部分,前有“气海穴”,后有“命门穴”,也就是现代医学、生理学中肾上腺的主要部分这的确是人体生命很重要的关键所在。但是男女老幼,以及有病或无病的人,乃至肾上腺特别发达或特别衰弱的人,能否守此下丹田?都是很大的问题。如非明师指导,有时反而为害无穷。例如肾脏衰弱,或本来患有遗精、手淫,以及其他有关疾病,如阳萎、早泄等人,开始守此,将促使此类病症更加严重,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例外,那是生理上其他原因偶然的巧合,绝非初步合理的成果。如果女子学习静坐,专门守下丹田,危害更大,甚至,可能促成血崩等症,或者产生性变态心理等严重病症。所以,女子学习静坐先从意守中丹田开始。    至于专守上窍(眉心或头顶),也要特别注意年龄、生理、疾病等情形而定。如果一味乱守上窍,很容易促使血压增高,神经错乱等严重病症。有些人因守窍日久,稍有效果,就有红光满面的现象,自己乃至别人,就都认为是有道的高人,其实如果年龄很大的人,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就要警惕脑溢血等症的发生。此外,倘使身体上本来潜伏有性病的病菌,而并未彻底治疗痊愈,久守上窍,反而容易把性病的病菌引人脑部,而发生种种不堪设想的后果。
    三、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有关气机的问题,中国的医学和道家的方术,以及印度自古相传的瑜伽术,都承认人身生命的泉源,在于人体内部所潜藏无限气机的库藏。古代道家的丹经,这个气字,是用原始的“无”字:如用拆字的方法来讲“无”即是“炁”的古字,下面四点即是“火”字的假借。换言之,“无火”之谓“炁”。什么是“火”呢?在人体五行分类上“心”为火,淫欲、情欲、躁动的意念都是火。没有了这些躁火,元气大定,渐渐便可引发固有生命的气机。气机的流行,它依循昼夜十二时辰,周流人身气脉与腑脏一周,而且在每一时辰之中,经过气脉的部分不同,完全遵循“子午流注”规律。以下详细说明静坐与气机的关系和作用,主要探讨成年以后静坐时生理内部气机的反应,共有七种情况:
    (一)腿部的麻胀    根据通常开始练习静坐的统计资料表明,十之八九,便是静坐时,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以后,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压力的,便是两腿发麻或发胀,于是促使浑身酸疼或不安,甚至,连带引起心理的不宁静。如果从一般生理卫生常识来讲,大多都认为那是两腿的血管被压迫的关系,等于一个通常不练习静坐的人,把两腿交叉叠起,如不随时变更交换,只是保持一个姿势,经过一段的时间,便有腿麻的感觉,于是就认为它是很不好的现象。 倘使从静坐的经验中讲,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血管被压制的关系,实在是气机开始发生了反应的作用,因为气机在筋脉血管肌肉之间,不能畅通流行,所以有了胀痛麻木的反应感觉。换言之,这便证明一了在生理上的阴眉示、阳天娇的气脉上,已经有了后天的障碍。反过来讲,当腿麻到不能过分忍受时,只须轻松的放开两腿,慢慢地让它自然舒畅之后,便会感觉到由于经过这一段短暂时间的压迫,而换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实上,当静坐功夫到达某种适当的阶段时,无论盘腿或不盘腿,这种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长期永恒地存在。此时,虽然长期盘腿而坐,不但没有妨碍,这种舒服和快感,反而愈来愈盛。
    (二)生殖机能的勃兴和其他
    有关静坐对生殖机能的反应可分为内肾和外肾两种情况说明。
    1.肾脏部分的反应(内肾): 在成年人练习静坐时,最初有反应的,大多数是从肾脏部分开始,日久功深,生殖器(外肾)部分才发生反应。如果是少年人习坐,很多都是由生殖器部分先发生反应。肾脏部分的反应是:当静坐的时候,或在静坐过后,腰背会发生胀、痛一、酸、麻等情况。倘使因肾亏而患有阳萎、早泄、遗精的人,可能因静坐的关系,反而更有遗精或早泄的现象。如果不得其法或不知对治,就有可能白日遗精、大小便随时遗精,静坐时遗精等症候,关于这些现象的来源,中医认为是肾亏的关系;西医认为是与肾脏或肾上腺、性腺和脑下垂腺,以及神经衰弱等因素有关。若是女性练习静坐,素来患有肾亏等症,不但腰部疼痛不堪,甚至会有白带等现象发生。其实,这不是因为静坐的关系而产生这种不良的后果与副作用。实在是由于静坐的关系,发动身体内部气机的潜能,在将要通过而尚未通过肾脏与腰部的阶段,由于这些部位的神经与腺体有了宿疾的障碍,所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并发。如果知道了这个原理,只要过此一关,则一切有关这一部分的宿疾顿消,便会恢复健康正常,倘使没有明师的指导,不知对治的方法,最好暂时停止静坐,等恢复健康时,再来静坐,如果又因静坐而复发时,就不妨再停,如持之有恒,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完全恢复健康。因为对治的方法太多,而且要因人而施,因病而治.或者运用身体运动的各种不同姿态,再配合医药的调整均可。在此阶段,最要紧的守则,是要断绝男女间的性行为。倘使能做到不但没有性的行为,而且无性的欲念,那便是真正无上的大药,一定可以及早恢复健康。至于健康恢复中的变化反应,则因男女性别、年龄老少、体能强弱而有不同.
    2.外肾的反应: 在静坐时,或刚刚坐下后,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坚不下,犹如亢阳的状态,同时引起肇丸部分微细神经的跳动,以及摄护腺、会阴部分轻微的震动:在女性而言,有子宫震动或收缩,以及两乳房膨胀的现象。这便是一阳来复之机:如果无任何杂念,正好采药归炉,利用武火呼吸,提肛缩肾引气沿任督二脉运行。这是脑下垂体腺、肾上腺与性腺等活动旺盛的证明。对于身体的健康,是绝对有益的,但是无论年龄老少,男女性别,一有这种现象发生,十个有九个半,都会引发性欲的冲动。有了性欲的冲动,就会引发头昏脑胀的感受。甚至,还有胸腔烦闷或发生情绪烦燥的感觉,非常难以排遣。如果因此而了性行为,其后,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还有过于一般性行为或手淫的损害。倘便没有这些心理行为与性行为的破坏,那便有如老子所说婴儿的状况,“未知牡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它便会引发生命潜能而开始生机成长的作用。然而一般练习静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极难过此一关,而且不知调整对治的方法,即使勉强压制、久久亦成为病态,与忍精之害,有同样的毛病:如果练习静坐,做到绝对没有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又等于一潭死水。    “只羡鸳鸯不羡仙”,不知是多少凡夫静坐后的境界?这正应验了“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的一句古训,症结就在于不晓得调整与对治的方法    二 关于静坐中生殖机能反应的调整与对治的方法.也很繁复而一言难尽。如果真要专心致力于静坐修道的人,最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饮食:甚至,可以短时不食,必定生效。佛教以过午不食为戒律的基本,并非完全属于信仰的作用:谚云:“饱暖思淫欲,饥寒发盗心”,实在不是无因的。不过,减食与不食烟火,也并不是简单易行之事,必须和服气、采光、采能相结合,方显运用之妙。
    3. 背部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感觉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胀痛,或者紧缩等现象,它的原因虽然很多,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病态的反应一是气机循督脉上升的必然现象。
    1.有关病态的反应: 这是指一般体弱有病或年老的人,在修习静坐时的现象。所谓体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脏、心脏等等内脏的病症,或者病根隐而未发,如果有了上述情形,首先必须了解,这不是静坐出了毛病,正好证明了自己生理上已经有了潜伏性的疾病反应,自己能够感觉到有病痛,正是体能反应出自我治疗的功效。并非是病人膏育,达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因此在静坐的过程中,有了这些现象,便须注重医药的治疗,以配合静坐。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度过了这些难关,便自然而然的渐人佳境了。
    2.气机的反应: 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体,经过了前面所列的几种反应后,便自然而然会到达背部和肩脚部分发生胀刺的感觉,个别情况例外。甚至,好象有一样东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动,只是很难向上冲举.而且自己的意识,也会产生潜在的企图,好像觉得必须要冲过去,才会轻松愉快,这种现象,在丹道的观念里,便叫它为“河车”转到“脊”的一关,是打通督脉的过程现象。实际上这是阳气开始到达“还阳穴”的阶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松,不能做到浑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来愈有压力。换言之,每逢这种情形,你的注意力愈会向背部集中,反而使脑神经、胃神经愈加紧张,甚至过分用力,会使心脏收缩,更会增加背部胀痛的感受,如果能够做到浑然“忘身”,或者运用智力而抛舍感觉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静无为,等待它的充实,它便会像接触电机的开关一样,嗒的一下,豁然松驰,进人心境豁然开朗、精神特别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驼背的人(受过外伤或生来如此的,另当别论), 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开张胸膛,呼吸顺畅,胃口开爽,不过,往往因此而精神太过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人、都有定时睡眠的惯性,到此反而把它当做失眠的病态,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驰,无从说起了。
    (四)头部的反应    讲到头部在静坐过程的反应,比其他各部分都较为复杂,从祖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来讲,“头为诸阳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就丹道家的观念来说.它包括了后脑的“玉枕”关,头顶的“泥丸”宫,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从现代医学的现念来说,它与小脑神经,大脑神经,以及“间脑”与“脑下垂体”等组织有关,相当复杂。而且它与五官的神经细胞。都有密切直接的关联.因此修习静坐的人,常常到此而发生严重的问题。一般世俗所谓的“走火人魔”.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头部的反应又可细分为三部分:后脑(玉枕)、前脑、间脑。    1.后脑的反应: 在静坐的过程中,除非静默沉思之辈,只把心理意识的比较宁静的状况,当作静坐的功效,那就无从做进一步的探讨,相反,静坐的功夫愈久,必然引起生理的反应。当生理气机的反应,经过肾脏、腰、背以后,它就自然而然的会上升到后脑阶段。当这无形的气机到达后脑的时候,最为普通的反应,便是感觉神志不太清明,出现昏昏沉沉、进人似睡非睡的状态。在佛家修习“止观”或“禅定”的立场看来这叫“昏沉”,是修道的障碍之一。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场来说,也有误认这是“浑沌”或“坐忘”的境界(其实是相似“浑沌”与“坐忘”的情况并非真实)。因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侧重在生理上的各种效能作人手的法门,所以认为这种现象是“养生”的妙境,这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观念。佛家是从心性入手,一下子便想抛开“身见”而进人性灵的领域,所以凡是“昏沉”或“散乱”,妨碍性灵清明自在的现象,统统须要扬弃。因此便认为它是障道的因缘,如果认清了原理和原则,佛道两家对静坐过程的异同,都不是“是非”的重点,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其实,无论佛道两家如何的不同,一个人,总离不开身心的相互关系和身心的相互影响。即使不注重身体,但当你进人静定的境界,仍然离不开此身的作用,还须仰仗此身,然后才能打破这个躯壳樊笼的束缚。因此宋、元以后的道家,对于依身起修的理论,便有“借假修真”的说法了。    当气机上升到后脑而呈现浑然昏味的状态时,如果是体力不足或身心疲惫的人,他就会昏昏欲睡,甚至,连体力也不能支持静坐的姿势了。这种情形,应该是脑部的“氧气”不足,等于人在疲劳欲睡时,就自然要打呵欠一样的情形,倘使不是体力不足,是因为气机上升到后脑的关系。当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现象,首先便是眼前昏味,一片无明,渐渐的会进人似梦非梦的光景,犹如黄昏隐约的状态,这便是由后脑神经影响到眼神经的反应关系。许多人在这种状态中,便会像梦中见物一样,在昏昏迷迷中,看见许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爱的,可怖可悲的。种种情形,因人而异。它配合了下意识的作用(佛家唯识学中所说的独影意识),便会引起许多心理和清醒以后思想观念的种种变化,一般人所谓“人魔”,或者真的有了问题,都是出在这个阶段。其中变化情况,非常复杂,它和一个人平常智慧、思想、个性、心理、生理等,都有相互因果的关系,但和稳定的天眼功能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指导,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与正确的思想,实在很容易走人岔路。    倘使了解了这些道理,当时便不理会这些现象,正如过了黑暗的夜里,一定就会破晓一样。那么,只要经过这一阶段,便会稍觉清醒。或者眼前呈现点点的星头之光,或如萤火,或者有各种不同的光色。它都与自己内部生理的健康有关,所以才会出现在“内视”的境界里面。可是一般静坐的人,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会想下坐,或者腿麻身僵而无法支持了。 如果是身体内部不真实健康,或者头脑与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潜在,或者如中医所讲“上焦”有火,或胃部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肠胃病与各种轻重病症的关系,也可能因此而呈现眼角膜发红,或耳鸣、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现象。如果是牙齿有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齿动摇等状况出现。如果是有感冒潜伏在内,或者其他原因,在淋巴也可能会出现相似性发炎,或者头脑神经疼痛,或前后脑神经疼痛等症状发生。但千万要记住,这不是因为静坐而带给你不祥的毛病,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内,经过静坐而促使它的发现。换言之,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恒,再配合医药的治疗,必然可使自己恢复健康。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达到后脑的时候,是一大进步,虽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烦而复杂的阶段。所谓值得欣喜,是说过了这一关,便可打通中枢神经与大脑神经部分的气脉,而渐人佳境了。所谓麻烦而复杂,是针对一般体能衰颓或脑神经已有病态而尚未发觉,或者是先天性即带有精神病态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每到此一关,便发生许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也很可能发生类似高血压的难受感觉。其实,绝不会有高血压的可能,只是感觉上难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聪明,再妄用意守于上丹田—脑部,便会导致红光满面,而发生高血压的征兆了,一般世俗的观念,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效,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切不可错认。
    其次,当气机到达后脑时,耳根可能就会听到内在奇异的声音,以及耳塞、耳鸣等感觉。这种现象,都由于气机到达后脑时,脑神经部分的气脉将通未通,因此受到气机的震荡而发生的脑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够清醒,便会引发潜意识深处种种的幻觉。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的人,他便会幻觉为神异的声音,千奇百怪,难以缕述,但总不外与见闻、知觉、经验有关的事,彼此互相穿凿附会而已。甚至,有时候证之于小事,好像也颇灵验,因此便认为是他力的灵感声音,或误以为是神通中的耳通。其实,这就是证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确具有灵验的感应功能,而这些反应只不过是一种小小证验的现象,并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对大事也绝不灵验。如果妄信为真,必成魔境。若能不随境移,或者时常咽津纳气,放松头脑的感觉(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气下降,便可安然过此一关,而转入前脑。到此还必须注意,有许多学习静坐的人,在静坐的过程中,气机发生了变化时,心念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感觉的境界牵制,尤其到达脑部的时候,对感觉的注意力,更为强烈,因此促使小腹收紧,横隔膜上缩,甚至,还连带有胃口不开,食欲不振,大便不畅,或大便秘结等暂时的现象。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剂或通便药等,也有帮助。但无论中药或西药,最好要有医学知识和经验,例如:中国医药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心脏与小肠、又互为表里。有时为了调治便秘,运用气功而舒畅肺气,就能不药而通。心脏紧张过分,有时会引发膀胱的变化及小便的异常,例如:惊恐过度,不知不觉便会遗尿,或小便频繁,俗说吓得屁滚尿流,便是表明心理足以影响生理最明显的事实。学习静坐的人,倘使没有真正实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应该多多参照医理,可以帮助你不出太大的毛病。
    2.前脑的反应:在静坐的过程中,当气机到达前脑时,不如在后脑时复杂。它的反应,最有可能而极普通的现象,便是前额左右两边太阳穴的气胀,两眼皮垂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觉。如果体力气机较为充沛的人,便感觉眉心鼻根之处,有鼓胀或轻微刺激的感受。但杂念纷飞的情形,到此便自然减少而微弱。虽然神思与心境,并不清明,而带有轻度昏沉的感觉,但较过去发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已经迥然有别。唯一不好的象征,便是容易引起眼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红丝如发炎的现象。并且到此往往眼现光景,或如一团太阳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点点萤火之光,有时闪烁不定,有时因定不变,不论闭眼或开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这些光影中,可以看见人物并预知未来的事,因此,有人便认为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许多人因先人为主的观念,深入佛学道术的所知障,如执着圆陀陀,光烁烁等形容术语,就当为真实,而认为这种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显现。禅宗呵斥为光影门头,道家认为是幻影,就是对此等初期现象而言。其实,这是因为气机在脑神经里闪烁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与脑波的震动互相排荡磨擦,而发出的暂时变化现象,并非真实。至于光色不定,那是由于腑脏之间潜在有未发病症的象征,例如:肾脏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点的黑光,肝脏衰病,光的反映则是青色;心脏衰病,反映则呈现红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黄色;胆衰病,反映是绿色;如果配合神秘的测验,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灾晦;青色主忧悲;红色主横逆;绿色主魔障;黄、白最为平安而吉祥。不过,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法。须知“一切唯心”与“心能转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转圣”,只要在自己一念的邪正之间,深自反省检点心里的思想和行为,力加忏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须配合医药,自然有利而无害。其次,停留在前脑的气机,有时因不知适当的调整和导引,便顺势而冲向鼻端、引发鼻窦神经潜在的病证,就会经常流清鼻涕,变成鼻窦炎的现象。有一派道家,认为这种现象,便是精气走漏的毛病,必须要搐鼻子,使其元气不漏,才不至失至宝,其实,这种现象,是不是精气走漏,姑且不加辩论,到此紧搐鼻子,倒不失为对治的良法。不过,如何紧搐,那是一大问题。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须经过医学的证验,确认这种鼻涕,并不带有浓汁或其他病菌,则只要净出鼻涕,然后倒吸再流的液体回去,如此多咽几天就可不药而愈.另人佳境了,如过此一关,便有内闻檀香气味,和各种香气的反应,那都是发自内脏正常的体香,并非完全是外来神秘的气息。
    3.间脑的反应:如果气机的冲力,过了前脑顺向鼻根下流的一关,能够随顺心力的导引而倒吸卜降,它便如形的回旋转到大脑与小脑的中间(间脑),而上冲到头顶部分。然后神思大定,身形端直,一般注重道家修炼丹法或内功者,便认为是督脉完全打通的现象。其实,并不尽然,切勿错认。这只是气机循督脉的变化,初步打开中枢神经,进而刺激间脑的作用,促使内分泌(荷尔蒙))均衡分布的最好象征而己。但往往有些人,到此而发生头顶刺痛等暂时的现象,或者会有头顶胀满、犹如有物压顶,或箍顶的紧箍现象。这都因为脑神经的气脉没有完全打通,或者因为被感觉过度牵引所造成。如果能够放松注意力,犹如舍去头脑而听任其自然,渐渐就会感觉头顶中心发生一股清净如水、异常舒适而下沁心脾的感觉。这种现象,在佛家修习禅定和修习上观法门来讲,即是轻安的前奏现象。因此,可使烦恼妄想减弱,而进人初步的定境,如果因此而有甘甜清凉的津液(由脑下垂体所发射的内分泌)下降,在道家的修炼方法而言,便认为是“醍醐灌顶”、“甘露须弥”或者形容它为“玉液琼浆”等等,而认为这是返老还童的长生药酒。虽然言之过于神秘,但对于人体的确是有祛病延年的功效。甚至,可使胃口大开,多食与饱食,可以随时消化净尽,并且完全吸收食物的营养;同时也可以不食而不感觉过分饥饿,或服气而耐饿。到此阶段,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则只是附带的必然现象而已。此外,在气机真正通过头脑部分(包括前后脑)的阶段,在头脑的内部,必定会有轻微的劈劈拍拍之声,这是气机将通未通之间,脑神经所引起的内在反应,这种声音也等于一个人用双手掩住两耳,可以听到自己心脏与血液流通的声响一样,不足为奇。这是脑电波震动的声音。现在西方神秘学的研究,叫做阿尔发脑波(a-确该ve)便是这种声音的作用。不过有时候,因为执着注意力或上焦有潜在病症时,往往会使头脑发生轻微的振动,好像得了头风病一样的现象。如果不懂得对治的方法,不能放松感觉的注意力,便很讨厌地成为惯性的病态。倘使知道清心宁静、凝神专一的心地法门,便自然而然会进人如上所说“轻安”的定境了。如果生来秉赋特别聪明的人,虽然没有学习静坐可能在少年或青年的时候,也自然会有如此现象,但是从医学的立场来讲,这也可以叫它是并非病症。当气机经过这些逐步反应以后,它还盘绕在脑部的时候,最大的可能,就是头脑部分经常有胀痛难受的感觉,或有沉重昏睡的情况。甚至,影响眼神经、耳膜、牙龈、鼻腔等处,发生类似病痛的现象。或者有头重足轻、脾气急躁,容易发火,以及精神亢奋、大便秘结,不易人睡的反应,即使睡眠时也是夜梦不宁。有关这些现象的发生,还须视个人的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而有差别,并非个个必然如此。而且因静坐的反应所发生类似病痛的感觉,并非真如生病的痛苦,大可不必为此害怕静坐!总之,静坐到了气机上行达到脑部的时候,至少已经有了一段效果,极需要“沉心守静”,等待气机下降到喉管、胸部、胃腔、小腹经过肾脏部分而到达生殖器官的顶尖。这一路下去,便是道家和《内经》医理学所谓的“任脉线路。” 倘使真从本身“中宫”的胃气发动,上通食道管“十二重楼”,舌头自然而然上雀桥直接脑下垂体散布的分泌腺体,随时咽食清凉甘芳的液体,就可渐渐达到不需双鼻呼吸通气,自然而然做到了停止粗呼吸的往来。这是瑜伽术中强制修炼壶式“瓶气”,和道家强自闭气所希求的难得境界。到了这种程度,对于饱暖饥寒和外界的寒温暑湿、便能产生较强的抗力。甚至,可以做到不思饮食,自然减少睡眠。但必须由明师指导,适当地减除饮食,乃至暂时不食,方可渐渐深人初步的一种定静境界,从而体会非平常的感受所能领略得到的滋味,可是到了一个阶段以后,仍然需要好的饮食滋养,才能更加充实内力而打通性腺部分,而达美不可言的景况了。至于哪样程度才可暂停饮食?哪样情况需要重新补充饮食?那就要看修习人的实际进度而定,不能纸上谈兵似的妄加预言了。这种情形,过去在道家丹诀上,称之谓“火候”,等于煮饭烧菜的火功一样,需要当时的心领神会,不是完全呆板接受而不变的。    “大腹便便”是“拔苗助长”的结果。当任脉通畅的象征稍有“火候”,也就是内呼吸(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有了作用时,大多数都会随着这种作用,自然气沉丹田,变成“拔苗助长”的现象。因此造成小腹充实,外形突出犹如一个圆鼓状,而俨然以沾沽自喜,自认已经达到“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的境地。其实,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如果一味妄加注守丹田,就会引起肾脏、性腺、大小肠部分种种的负效应,更不容易打通带脉的气机。此时必须注意稍微用意收缩小腹,迫使气机自然打通带脉范围,但又不可过分用意,造成感觉上达过着相的流弊。如此久而久之,气机由会阴(海底)部分,发动后循左右两大腿的大脉管而逐步逐节下行,一直到达两脚足心为止,渐渐消除盘腿而坐的酸、痛、胀、麻感,足踝骨且每一节神经、每一细胞。都发生暖、软、轻、乐的快感。甚至,不但想打坐,而且还喜爱盘腿久坐,贪图其乐而人于轻安舒适的妙境。由此境界再加沉静止定久了,气机再循督脉的腺线路,上冲腰、背,畅通左右两肩脚的神经丛而达于两手指尖和手心。全身软化,融融陶陶,而有“柔若无骨”的感受。然后气机的感受,再循小脑(玉枕、泥丸)上行而到达前脑部分,随着细如无有的极微呼吸,沉沉下降,充满全身而畅通四肢,平常所有身体存在的感受,此时几乎毫无感受,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到此地步,才可勉强说是任督二脉初步暂通的象征:从修习静坐而希求健康长寿的目标,或进而追求修道的效果来说,打通两腿神经下行气的重要,比起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七)打通“左右脉”及“中脉”的征象实际上,“任脉”难以打通,比打通“督脉”尤甚,且不是逐步下降的。道家相传的术语所谓“一脉通时百脉通”,就是指打通“任脉”而言。换言之,真正打通“任脉”以后,如“密宗”与“瑜伽术”所谓的左右二脉,也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静坐的功夫,必须到此境界,那么才可由技而“进乎道矣”。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才有希望。在打通“中脉”之前,当然先由左右二脉的畅通开始,但左右二脉的通畅,也并非只靠“瑜伽”的呼吸气功便可奏效。真正打通左右二脉的人,外形上可以证明,从头颈的圆满状态和颈部左右两大动脉管的平满,以及颈有圆圈的象征,可以得知。否则,尽是误人误己的空谈,毫无实义。如果功夫到达“奇经八脉”完全打通,有了“冲气以为和”的境界时,那便有庄子所谓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此时“中脉”的功能发动,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于无际的觉受,自然而然便呈现“万里青天无片云”的睛空境界。甚至,无论白天黑夜,满天繁星呈现眼前,犹如“掌中观庵摩罗果”一般,平常所有的知觉和感觉状态,一起忘却无遗。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观念,完全远离消散。但“中脉”的打通,并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严格来说,打通“中脉”,也只是人道基础的真正稳固而已。从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浑邃,更须仔细努力。
    四、打通气脉的意义
    依照静坐的正规法则,倘若气机通过“任”、“督”二脉,则会发生犹如道家所谓的“大周天”与“小周天”的种种景况,而且都有正规而准确的反应;乃至犹如密宗所谓的三脉四轮都打通以后,又应该怎样,才是合于修道的规范呢?这个问题,倒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就一般修炼丹道者的立场而言,对于气机通行“任”、“督”二脉,运转“河车”而契合于大小“周天”,向来都视为是无上的秘诀。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河车”运转,转来转去,又转到几时为止呢?须知“河车”运转,气通“奇经八脉”,那只是静坐和修道的开始筑基。它对于健康祛病,不无功效,而对于修道与证道,那只算是开步走向轨道而已。“河车”运转和气通八脉以后,到了某一适当阶段,气机就自然的不再转动,那时由于气机的充量不动,身体渐感轻灵暖软而达到“忘身无我”的境界。此时才能豁然自省,认得“圆陀陀”、“光烁烁”的性命的本元。它确然与后天有形的身体可以分离与和合。然后再把这一灵明的性命之本,重新浑和这个后天的身(炉)心(鼎),继续锻炼,如此才可以使得此身此心,能分能合,而奠定修道与证道的坚固基础,这样才算是有了初步成果。但是对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者而言,能够达到真正的“河车”旋转而气通八脉的,已经绝无仅有。何况过此以往,真能了解身心性命的可以分离,可以凝合的境界,实在万难得一。 静坐经验
㈠缘起    余于一九五三年暑期中患了高血压,当时的血压是180/120。然不严重,除早晨起床后头中略有不舒服外,尚无其他苦痛。所以我也漠不关心,未予重视。秋后开学,用脑较多,病就加剧了。除血压升到200/130外,头脑经常感到不舒服。且时时失眠,有时通宵不寐,初服中药,未久又改服西药,同时兼用金针治疗,均无显著效验。有人说静坐可以治百病,劝我试试静坐。当时听了疑信参半。但在休养之中,既无工作,又不能看书,未免无聊。因想,无论静坐能否治病,藉此消遣,也足以解闷,乐得试试。遂造访蒋维乔先生,登门拜师,求他指教。蒋先生一见如故,并再三启示说:血压的病,静坐一定可以把它治愈,只要有恒心去坐,必会生效验的。他就当面指示静坐的方法,又把他的“因是子静坐法”介绍给我看,让我详细学习。我与蒋先生是初次见面,承他这样毫无保留的指示一切,当时心中实有说不出来的感激。那是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二日的事。我就从那天夜晚,开始静坐。 ㈡经验    开始静坐的时期中,每天只坐两次。一在早晨起床之后,一在晚间睡觉之前。每次大约坐二十多分钟,然一无感觉,仅是枯坐而已。    到了十二月廿一日那天晚上(距开始坐功日期才九天),我在坐时,感到脚与小腿皆已发暖,那是一个冬天夜晚,天气很冷。我的身体本很衰弱怕冷的,在冬天夜晚,我的脚与腿经常是冷的,所以必需要烤火。冬天夜晚,腿与脚如不感到冷,已是难得了,从没有感到暖的。可是那天夜晚静坐时我的腿和脚,均感到暖和舒服。上床之后两腿与脚的那种暖气,一直保持到翌晨未散。起床之后,两只脚异常爽快。好像春天天气暖了脱了棉裤换上单裤似的,静坐之效验来得那样快,真是出我意料之外。从此之后,我增加了静坐的次数,每天由两次改为四次或五次,上午坐两次,下午或坐两次或坐三次。次日二十二日下午的那次经验更奇怪了,在静坐的时候,我的大腿与丹田这一个区域内全部发生了暖气。我的感觉,好像我的大腿上放着一个热水袋。坐毕以后,暖气还在,历二小时才慢慢地散去。记得我是在下午三四时之间坐的,坐了功我就写信,约在四时后开始写的,写到五时后才完,而大腿小腹间的那股暖气,依然还在。我高兴极了,就去向蒋老师请教。他一听也极高兴,他说效验这样快,真是难得。大概三个月你的气脉可通了。“通了”这个名词,我才初次听到,并不了解他的意义。可是也不敢追问,怕他老人家嫌啰嗦。    脚与小腿的发暖,仅有十二月廿一日的夜晚一次,其后从未感到过。大腿与丹田的暖气曾连续不断地发生若干次,但不久也停了。其后的感觉时有变动,有时腰腹等部不感到暖而反感到凉爽,有时感到有气在脏腑间流动着,有时脏腑之间的那种气,一直冲到头脑,有时额与手发微汗,有时又发大汗,有时身体发生微微的摇动。摇动又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前后摇动,有的是左右摆动,有的是打圈式的转动。无论哪种动摇,都是自发的,而不是由于我的主动。这样的情形,经过三个月(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中旬至五四年三月中旬)到了一九五四年三月中旬,发生了新的感觉。就是在入坐不久之后,吸气时有一股气从背脊骨上升,再由颈后直到头顶。呼气时复由头顶沿两颊下降,合而为一,降入喉咙,再降入丹田。如呼吸不已,那股气也上下前后地循环着不停歇。余仍再至蒋师处请教,他听了更是欢喜,说是气脉通了。在前次谈话中蒋师所说的气脉通了,今始了解。距开始静坐之期适为三个月,蒋师之预料准确如此,哪能不使我惊叹钦佩。    我的气脉这样的上下前后的循环不息,约有两个月的时间。到了一九五四年五月中旬气脉的行动又起了变化。不再是上下前后的循环,而是在丹田与大脑之间,作螺旋式的盘旋往复。吸气时气由丹田盘旋而上直达大脑,呼气时气由大脑盘旋而下复回归丹田。呼吸不已,气的盘旋上下也是往复不停。当他盘旋行动的时候,力量很大,气行到身体哪里,那里的部份,就被它推动而作左右前后的螺旋式的旋转。气脉既不停的上下盘旋,所以我的头颈、肩、手、腰腹各部也就左右前后的摇动不已。因为气脉的力量大,所以我所坐的那张床也就振动作声。必须说明的是我身体各部的动荡,虽是如此的剧烈,但全是被动,我并无丝毫意念要他摇动,我所能自主的只是轻微的呼吸。我不了解为什么那种轻微呼吸会造成这种力量很大的气,以致推动我的身体,摇动我的坐床,这未免难以了解了。    当气脉在行动的时候,我的身体一面在作左右前后的盘旋运动,一面在出大汗。额上汗珠滴滴流下,淋漓满面。身上的汗浸透衬衫。腿脚上的汗点点浸湿床上垫褥。坐毕起身一起,凡腿脚靠被的部分,都有大块汗斑把被褥湿透。    这样的摇动出汗经历三个月。到了一九五四年八月中旬,摇动逐渐停止,汗也不出了,坐时也安静了,全身各部皆安定了,两手也平静地放在小腹前。不知为什么缘故,我的气就在两手上走来走去。那时我的感觉,好像两手不是两只,而合成一只了。而且合得很坚固,非用力不能分开。在这样情形下,气就由丹田而脑而两手行动不已。不过在此阶段中,气的行动局限于上半身,气并不向脚上走。到了一九五五年三四月气才开始走到脚上。在现在阶段中,入坐不久我的气自然流转于全身。 ㈢静坐与健康    我本是瘦子,一九四六年我年四十九岁。那年夏天我的肚子慢慢地大起来,从此不再是瘦子了。当时的体重是六十五公斤,腰围二尺八寸五分。肚皮宽大,当然不是好事,所以七年之后到了一九五三年我年五十六岁时,发生了高血压病。这时身体更进于衰弱。不意静坐三个月(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到一九五四年三月)肚子小了。腰围缩到二尺四寸五,减了四寸。到了今年(一九五五年)三月(续坐一年)腰围又减到二尺二寸五,又减了二寸,一年半的静坐把我的便便大腹削平,腰围减去六寸,而体重依然是六十五公斤。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是健康恢复的一个标志。我自幼体弱,到了冬天异常怕冷。三十岁以后,奔走衣食,向在南方天气较暖的地区,其中最暖的地方是广西南宁。那里的气温,很少低到四十度。此外如厦门、桂林、福州、浦城、建阳、杭州、上海等地,亦曾住过。上述各地的冬天气温,虽未必如南宁那样高,可是也都是相当暖的。但无论到哪里,一到冬天,我都不能离火炉,人到哪里火炉生到哪里,就是在南宁也未能离过火炉。但自一九五三年静坐入门之后,我与火炉绝缘了。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两个冬天我在上海,都未生过火炉。不止火炉未生,过冬的衣服较之往年也少着了一件。    五十岁以后体质日益孱弱,稍一不慎就要患伤风,一年四季常在伤风中过渡生活,而尤以夏秋之交为甚。有时天气很热而风倒很冷,无意中为寒风一袭,就伤风了。有时家人伤风我也马上传染,他们早已痊愈了,而我还在继续不断地咳嗽中。有时偶尔操劳,身体尚未感到疲劳,而伤风的魔掌早已紧紧地握住我的肺腑,为所欲为了。记得一九五二年冬季大扫除,我因年老体弱派到抹擦桌椅的轻易工作,时间不过一二小时,以当时的精神体力来看,当然能够胜任,但工作未毕,咳嗽已来,体温旋即上升已成了严重的伤风病人了。经两个月医治休息,始告痊愈。诸如此类,数不胜数。自静坐以来一年半中尚未发生过伤风。较之未静坐前的动辄伤风,不可同日而语了。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实在的证据。 ㈣静坐与疾病    我的头脑是自幼孱弱的。记得十几岁时,我在苏北,有一次清晨去上学,途中受了寒,到了学校后,就晕倒了。二十四岁时因用脑过度,生了头风病。每当寒流南下气候起了变化时,我的头就应时而痛。无法幸免,也无药可医。痛到一定的时候,不医而自愈。在年青时,仅不过在冬天发发。一年之中,发病的次数并不多。后来年龄老了,身体衰了,头痛的病也就不时侵袭了。碰到天气发生了变化头要痛,挨了饿头要痛,疲倦了头要痛,到了空气不好的地方头要痛。苦痛得很,中西医皆无法医治。金针还能制止,但也不能根治。乃静坐一年以后,我的头痛已不治而愈了。    我静坐的目的在治血压。血压好了没有?这要从几方面来看:     ㈠我的精神已恢复,现在的精神,不比病前差。     ㈡血压的痛苦头晕、耳鸣、失眠等现象已经消除。    ㈢中医说我的脉搏已正常,无血压的症象,朋友们总说我的气色好了。    从上述三点来看,可以肯定,我的血压已十愈八九。不过要补充说明:血压表上所量的度数还有150-160/100。这是不是说明我的血压还未痊愈呢?可能静坐的功夫未到完满的程度,所以血压还有点尾巴。要等功夫圆满了这个尾巴才去得了。这一点只好等待将来才能证明。或许150-160就是我的正常的血压,若然,我现在是无病了。    还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在实行静坐的同时,我未曾离过医药。最主要的是杜仲,我陆续不断地一直吃到现在,是不是杜仲治愈了我的病呢?单就血压而论,杜仲确有治疗的功能。但是大肚减削,火炉绝缘,冬天少着,头痛痊愈,伤风免除等等皆与杜仲无涉。应该是静坐已恢复了我的健康,而杜仲也从中帮助一些,所以才有今天的结果。静坐的功用是无可否认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