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岛交警大队:垂钓理论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29:50
                                                               (提          示)
  鱼类是不具思维能力的低等动物。它们行为的发生都是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作出反应的结果。这种反应,在《鱼类生理学》中被称为“反射活动”。这种反射支配着鱼类活动的终生。也是我们研究垂钓技术的基础。
  鱼类的反射活动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前者是先天性的,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不经学习,生下来就会.例如鱼类具有的趋流性、趋光性、还有我们钓鱼人创立的“三趋”(趋温、趋氧、趋食)。条件反射则是后天发生的。它是机体对内、外多次并发的,相同的刺激产生规律性的反应。例如“敲盆喂食”。反复多次后,鱼儿听的敲盆声,就会作出“游过来”的反应。
  刺激和反应是一组因果关系,是有规律的,也是可以预测的。谁掌握了这些规律,并在实践中得手,谁就是真的钓鱼高手。
  本文着重介绍“条件反射”在垂钓中的应用部分。

                         鱼类的条件反射在垂钓中的应用

                               一.条件反射的定义
  先介绍一个钓例,然后探讨理论问题.
  例一:中午,三位钓者被热情的鱼老板请进屋中喝酒.钓鱼人发起牢骚来:你的鱼真难钓,一个上午,我们三个人连一条象样的鱼都没钓起来.鱼老板连忙赔笑着说:咱们都是熟人关系,下午让你们过足钓瘾.大家半信半疑.
  酒后,鱼老板请三位在他指定的地点下竿.然后朝地下猛跺三脚,扬长而去.你再看这三位,你一尾,他一条,轮着上鱼,大获丰收.
  收竿时,鱼老板送行,道出秘密:我每天在这个下竿的地方喂鱼,喂鱼前,照例先 跺三脚.
  看到这里,读者都会明白,这是鱼类条件反射原理在起作用.什么叫反射?"在中枢神经参予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叫反射."(摘引自《鱼类生理学》严安生).在这个钓例中,你跺三脚(外界刺激)我(鱼)就游过来(反应),你不跺脚,我就不游过来.这就是"规律性反应".
  如何利用"规律性反映"进行垂钓呢?
  例二:八位钓友相约来到老熊承包的鱼塘。事先讲好:钓一天每人20元.钓多少,拿多少.钓什么鱼,拿什么鱼.于是各自选位。上午10时,熊老板挑来了一担剩饭菜和剩馒头往塘里甩.钓鱼人骂起来,指责老熊收了钱又搞小动作.老熊只低头、窃笑、不语、.心想:钱我是要的,鱼是不让你们钓走的.这个塘里的鱼也真听他的话,倾巢出动,游向水面争抢剩饭菜.
  一位善钓者,见漂浮于水面的馒头在不停地"跳舞".他来了个"将计就计",从桶中捞出半个馒头,取蚕豆大小挂在钩上.再把浮漂捋至铅坠处,甩到" 会跳舞的馒头" 附近.浮漂刚立直,便稳稳下沉.他一提竿,一尾5斤种的草鱼上了岸.善者立时吆呼七位同伴,教以钓法.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每人都获20斤左右.不但有草、鳊等上层鱼,还有鲫、鲤、青等底层鱼.把熊老板钓傻了眼.他万万没有想到,钓鱼人也有懂得"鱼类反射活动"原理的高手.使他" 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上述两例,都是钓鱼人被动地利用养鱼人的喂养方式获得成功的.应该说,这具有偶然性.如何在较短时间内,钓者主动利用"鱼类反射活动"的原理去创造好成绩呢?

                            二.条件反射的建立
  条件反射的建立是机体对外界多次并发的相同的刺激信号产生适应的结果.一些研究表明,鱼类对光和声音刺激很容易形成条件反射,特别是简单的条件反射形成很快.例如,用金鱼、鲫鱼和鲤鱼作的实验证明,一些动因(例如鱼饵入水后的噼啪声-笔者)和食物,经过5~25次接触之后,就可形成条件反射,在 接触15~50次之后,就能得到巩固.(摘引自《鱼类学》匡庸德)
  上面谈到了反射活动建立的接触是5~25次.下面我们作个小实验把它具体化、感性化.
  隐蔽在障碍物的后面,从碗中选出一粒熟米饭,用手指弹进水族箱中.我们看看鱼儿的反应:
  当饭粒刚刚抵达水面(发出了微弱的噼啪声),与落点靠近的约50克左右的小鲫鱼,从箱底向上游动.当其迎近靠近正在沉降的饭粒时,一口含到嘴里.随即吐出.饭粒继续沉降到箱底,鲫鱼则继续跟踪并吞入.在其"表演"摄食动作时,箱里的其它鲫鱼,有的调整方向,对其行"注目礼",有的则向摄食地点游动、靠拢.
  10秒中后,第二粒饭粒被弹入水族箱,三尾鲫鱼迎头而上,一尾吞进后,随即吐出,但立即被另一尾吞入.
  再10秒中后,第三粒饭粒被弹入水族箱,17尾鲫鱼"蜂拥而上".再未出现吞吞吐吐的品味儿的程序,直接吞入肚中.
  到此,水族箱中17尾鲫鱼对饭粒的条件反射已经建立.三次投食动作用了不到一分钟.
    应该说清楚:1、水族箱底面积只0.72平方米;2、水质清澈;3、全部实验鱼都是第一次接触熟饭粒,对其不存在“条件反射”的历史。
  在垂钓时间中,能否利用“鱼类反射活动”原理来创造出好成绩呢?
  例三:97年6月21日,武汉第五届运动会钓鱼比赛。一个没有钓箱,只坐在马札的戴着草帽的老者,在开赛后,一直作着打窝的动作(给鱼以“多次并发的、相同的刺激信号”)。他的鱼漂明明被拖入水里,旁观者也在提醒他“快提竿”,但他却极力克制上鱼的强烈欲望,执意地重复着打窝的动作。7~8次后(约6分钟),窝里的鱼泡“开了锅”。这时,他才慢条斯理地把鱼护顺进水里,把抄网放在身侧,开始抛竿。一下钩,浮漂就稳稳下沉,可他仍不提竿.口里默默地数一、二、三。一扬竿,两尾鲫鱼同时入护·····
  老者的这一招可真够“损”的。钓场上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即精彩又可怕。精彩的是他平均1分40秒抛一次竿,获1尾鱼(250克左右),扬竿时,有三分之一是“一枪双炮”(两尾同时被钓起)。最后以68尾再得1分的成绩,获取了此次比赛冠军。可怕的是,他的左邻竟只钓到19尾鱼,而右邻则被剃了光头,中途退出比赛。
  当记者问及有何秘密时,他坦率地回答说:1、饵料对路。赛前我了解到此鱼塘以小麦喂鱼。于是我以麦麸加面粉为载体,以丙氨酸、谷氨酸等营养物为诱食剂合成麦麸团;2、开赛后,多次重复地打窝,不急于钓起已经进窝的鱼。利用鱼类具有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特性,最大限度地把我面前的这块水域里的鱼调进我的窝子。来个后发制人。

                             三.条件反射的稳定性                              
  例四:小张已半天没有上鱼,心中十分着急。见离他不远的王大爷频频得手,心中按奈不住,于是移位靠近。两只浮漂只相距一米,王大爷显得十分大度,照样抽他的烟,钓他的鱼,可心中有数:“窝里的鱼儿只认识我的而不认识你,你离我越近,就越倒霉。”
  结果,王大爷的预言被证实了。傍晚收竿时,小张仍一尾未获。尽管他中途多次换不同的鱼饵。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今天撞见鬼了。
  为何同窝、同食、同钓,鱼儿却只认识甲而不认乙?
  这里有一个“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就十分稳定(巩固)”的理论问题。
  先看一个浅显的例子。
  王太婆家养了一群鸡。每天站在屋前的台阶上撒谷喂食。口里喊着:咕、咕罗罗罗。于是鸡儿们争先恐后地集中于王太婆的脚下。她的声音(对鸡的听觉刺激)和她的形象(对鸡的视觉刺激)的出现就意味着食物的存在。
  一日张某来家造访。也喊着咕、咕罗罗罗。但是鸡儿们却不听他的呼唤。这是因为王太婆发出的声音刺激已经使鸡儿们形成了稳定的条件反射。
  鸡是鸡,鱼是鱼,难道湖里的鱼也是王大爷喂熟的么?这里有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
  我们垂钓时,对鱼形成的刺激内容包括:1、鱼饵入水的噼啪声(听觉刺激);2、鱼饵入水后沉降过程的动态特征(视觉刺激);3、鱼饵味儿的扩散(嗅觉刺激);4、鱼饵的味道(味觉刺激)。就是同窝、同食、同钓,鱼儿也能分辨出前者王大爷(已形成条件反射并且稳固)和后者小张在各种刺激内容方面的差别(指刺激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动态特征等)。这些差别产生于两位钓者在鱼具组合上和操作上的不同。如噼啪声的大小;鱼饵入水沉降速度快慢;鱼沟落底的姿态(朝天、横卧或悬空)等等。
  又有钓友提出:形成条件反射的鱼儿已被钓走,新进窝的鱼儿只得重新建立条件反射,怎么只吃甲饵而不吃乙饵呢?
  这里有一个“模仿行为”问题。鱼类模仿行为,也是条件反射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使后进窝的鱼儿省略了寻找食物场所和摄入食物前的“品味儿”的程序。就像一只小鸡找到食物时,其它小鸡(后者)也会向她靠拢和啄抢一样。
  为了防止别人挤占窝子,有心人则在铅坠上涂以荧光粉,加个夜光珠或在主线上套一小段彩色电话线的套管。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鱼儿视觉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已形成条件反射的鱼儿有了一个特殊的识别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