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groot 小米6: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4:00:11
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清华大学 历史系
程钢
何为生态文明?生态学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激发下产出的,最早提出生态学(Ecology)范畴的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1869年),海克尔强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简言之,生态学以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作为主要对象。“生态文明”一词,其最有影响力的新出处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2007年)。我们对生态文明进行思考的出发点在此。生态文明是很新的范畴,其具体的内涵还有待人们在实践中作出进一步的探索。应当指出,生态文明的关注体是人,而不是泛泛的生物体,这是生态文明不同于生态学的最大相异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生态学已经比较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生态文明研究仍然要以生态学作为自己的学科载体。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指出,海克尔原有的生态学界定是为生物体打造的,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以来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相当程度上未必适合于我们今天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看到,现有的对生态文明的界定或多或少地都在摩仿海克尔的界定。如果我们不能对生态文明与生态学的异同作出清楚的划分,那么,我们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仍然是生态学式的技术型研究,其主导性的关注面仍然是物(生物体)而不是人。那么,我们的生态文明研究仍然是依附于旧生态学的技术学科,其性质与依附于近代工业文明的众多技术型学科相同,它仍然是以物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本。沿着这样的方向,我们不可能将生态上升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因此,认真探索生态文明的新型界定,或许并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之举,而是对生态学进行反思、不断厘定生态文明研究自身特性的必经之路。当前,生态文明的理念尚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我们仅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认识,供方家批评指正。或许可以将我们的思考概括为一个起始点,两个基本面,三个着力点。所谓一个起始点,就是人类的忧患意识。它指的是人类因为生存环境恶化产生的基本的生存危机意识,是人类对自己能否生存与发展而引发的杞人忧天的意识。古今中外皆有此类思考。《周易》明确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具体到生态文明而言,它具体的忧虑对象是,原有人工业文明及其所提供的生产与生活模式,能否持续地为人类提供幸福的源泉?当人们提出“生态文明”范畴时,其中已经隐含着这样的忧虑。可以说,一切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都要不断地回复到这种忧虑意识,生态文明研究水平的高低,也往往取决于我们挖掘这一忧虑意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地重回起始点,人们才能使得生态文明研究“周行而不殆”地发展下去。两个基本视野,一是科学的生态学视野,另一为人文的生态文明视野。这两种视野既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既起源于以生物体为基点的生态学,又必然超越纯粹以生物体为基点的生态学,引入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的视野,并实现两者之间的融通与互补。令人欣慰的是,“生态”一词具有很大的语义扩展空间,它具有充分兼融人文与科学的可能性。生态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但生态一词却能够很自然地兼融人文与社会内涵,例如,人们也说精神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等等。三个着力点。生态文明的着力方面是文明而不是生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人心开始。要建设一种新的生态文明,就必须:(1)深入反思工业文明中无处不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2)反思工业文明赖以持存的文理割裂的教育模式;(3)反思工业文明发达以来过度强调人类文化体之间的竞争、忽视人类文化体相互融通、共同创造的相与之道。生态文明观不同于某些全盘否定工业文明乃至一切文明的“回归自然”的思潮,它旨在生态与发展之间达成一种新的平衡,在反思、融通、综合中探索人类文明的新型发展之路。在这方面,张岱年先生(1909-2004)提出的以“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为价值目标的哲学观可供我们进行生态文明研究时加以借鉴参考。